实践教学中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blovez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对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提出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这就需要向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结合社会发展,打破学科之间芥蒂,冲破校企障碍,为学生搭建协同创新的平台,以此培养更多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协同能力创新能力实现路径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7JK0811);咸阳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7Y019);咸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人才项目成果(项目编号:XSYGG201625)。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然而提高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任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研究。在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找出切实有效的提升路径和方法。
  搭建培养协同创新人才平台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能力关乎着国家命运,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各高校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但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通常所说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需要学生不断学习,扩展知识领域,让知识作为创新必备的基础能力。所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不但需要依靠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同时,还需要实践经验的日益积累,利用专业知识指导创新,激发主动性,拓宽知识面。
  2.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校需要面临的问题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集中地,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基地。长时间以来,我国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三者都以独立的个体存在,联系较少,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科前沿信息匮乏,与社会实践脱节等问题,无形中动摇了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地位,制约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常见的教学方法多为课堂上的讲授式,虽然能系统、完整地将知识结构展示给学生,但形式陈旧,理论过多,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同步,所学知识不能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不能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因此,高校是提高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实践与科技知识的结合。
  3.协同创新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从我国目前发展现状来看,生产制造和科研领域的创新能力有了稳步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还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将创新与科技制造结合起来,并以此为目标培养相应的人才。对此,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目的在于打造一支服务于各行各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团队,从而形成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这种新形勢下,各高校需要转换思路,将提升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提高我国创新人才质量。
  实践教学中提升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1.注重协同引领,加强实践方案设计
  实践是培养协同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在原始的创新环境下,以服务国家或地方为宗旨,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制订一套具有长久性、前瞻性的方案,通过对诸多科学问题的深入探究,利用团队协同创新,将集体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从而突破专业限制,取得最前沿的创新成果。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能只停留在当下,更要关注未来。在信息时代,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如果只停留在旧的知识上是无法取得进步的。因此,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最新的科技信息融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此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产业转型升级这一趋势,主动将高校服务地方产业纳入实践方案设计中,在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通过市场主导,来创建新的体系,将研究重点放在突破校企共同发展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科技相结合,有效地提高科研成果,展现高校在创新领域内的作用,同时也为新型产业的社会竞争力提供技术保障。
  2.打破学科芥蒂,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随着人类对社会的深入认识,根据知识的特性划分了诸多学科,而这些学科间又存在共性关系,属于交叉学科,对这类学科需要发挥优势,交叉融合,取长补短。在近百年的历史里,交叉学科在不同学科理论知识指导下,利用学科间的交融,出现了很多影响当今社会生活的创新成果。如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磁悬浮技术等,都是跨学科研究的产物,这也让学科之间的空缺得以填充、完善。据统计显示,20世纪中期,许多诺贝尔获奖者都是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取得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上世纪后期,在自然科学领域下运用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已经占到诺贝尔奖的二分之一[1]。
  当前,高校开设的学科种类繁多,教师可根据专业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对产品设计或工业设计的学生来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机械设计专业、物理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学生集合起来,取长补短,协同研究,从而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当前许多高校教师都将研究重点集中在自己的专业学科领域,对相关交叉学科缺乏研究意识。学校应倡导教师用新的眼光看待学科交叉研究,鼓励教师结合相关知识发现更多的创新点。
  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创新战略模式
  1.冲破“产学研”合作障碍,加快校企全面合作战略   在计划经济时代下,我国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但由于三者缺乏交流,导致各环节无法紧密合作。因此,没有起到提高创新效率的目的。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当前从事科研的机构众多,每年的科研成果也不少,但实际成果转化率不足25%,真正意义上实现产业化科研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与国外科研有很大差距。实际上,很多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对科研人才及其成果的关注度更高。因此,校企合作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有着很强的市场敏锐性,投入市场的产品是经过不断调研和积累经验而生产的,但很多企业却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学校和科研机构作为专业领域的领头者,拥有强大的科研技术和研发团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以及人才培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性地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协调各项目之间的运作,让每个内容都能落到实处,将有用的科研技术转化为实用型技术,从而使利益最大化。
  高校应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思考,实施校企合作计划,将重点目标放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上,发挥高校教育优势,扩大校企合作机制,将创新的多方面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协同创新能力为目的,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基地和实训设施,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获取宝贵的经验,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达到校企合作共赢的良好目的。
  2.整合“产学研”优势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协同创新联盟是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的一种新型创新机制,能满足三者的共同需求,主要面向市场,使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成为创新实体,重点要突出创新组织与科研机构的结合形态,最终以服务社会为目标。
  构建协同创新联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三者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依存,彼此分工明确,且资源共享,是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的新方法。这种战略合作如果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目标,那它只是简单地跨领域合作,无法达到“产学研”长久发展。因此,为保障创新战略联盟的持续性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创新过程中,首先要组织协调好“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希望加入创新联盟的学校,要给予鼓励支持。同时可以通过宣传和推广等工作,加强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协同创新项目的开展,从而吸引更多机构和人才加入其中,扩大规模,加大机遇和挑战,形成良性循环发展。(2)在“產学研”结合过程中,要注意优势互补,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3)加强沟通。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沟通不及时的情况,为提高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学校需要注意与企业、市场、行业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得到最前沿的信息,使协同创新成果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3.结合“产学研”前沿信息,联合培养协同创新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实现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国内建立了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利用企业给学生提供实训基地的机会,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结合时,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寻求合作,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使其协同创新能力在企业中能够得以提升。
  结语
  创新能力是国家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协同和引领作为教学关键,通过加大课程实践的主导地位,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芥蒂,以此联合高校教育产业,整合创新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协同创新能力,为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繁荣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森:《大学生协同创新提升路径简析》,《黑河学院学报》2016年第11期。
  [2]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中国高校科技》2012年第3期。
  [3]吴帆:《协同创新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现代教育管理》2015年第1期。
  [4]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战略》,《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7期。
  [5]曹静、范德成、唐小旭:《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通过BIM技术与建设工程管理内容的融通性,结合当前基于BIM技术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分析了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BIM教学开展的过程及实现路径,为培养更多的建设行业BIM应用人才提供了具体实现方案。  【关键词】高职建设工程管理BIM教学形式对策  BIM技术与建设工程管理内容的融通性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是目前建设工程行业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信息模型之一,BIM技术则为这一信息
本文借助项目教学的理念和模式,把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招聘求职""庆典活动"等八个项目,按照"目标—设计—实施—评价"的框架设计了应用写作课程项目教学模式,总结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自身及外部等原因,使得招生工作面临严峻形势。文章就此问题提出做好招生宣传的基础性工作,如宣传资料的确定、宣传队伍的选拔培训、宣传考核机制的确立等,并进一步探讨了招生宣传媒介选择的权威性原则、宣传对象的针对性原则、宣传时机的黄金性原则、宣传队伍的全员化原则、宣传手段的新技术原则,从而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招生宣传策略分析 
【摘要】现今,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偏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文章围绕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结合巴赫金对话理论,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对话理论教学探索  巴赫金对话理论内涵解读  “对话”一词在现代国际社会中被频繁使用,成为处理国际社会事务的主要途径。21世纪,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
【摘要】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语言+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如何改变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传统英语教学理念和模式,文章提出了“立体化”教学思路,从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改革立体化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的政策要求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
活力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机体的生命状态和人类生气勃勃、健行不息的精神状态,也是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永不耗竭的动力之源。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与哲学根基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活
3月16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应邀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并就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陈宝生指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了全面部署,现在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有两个考题:一个考题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一个万众一心的目标。第二个考题是解决好教育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种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一个众口一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