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12月,毛泽东一声令下,解放军八大军区司令员实行对调,开国上将、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直到1980年1月专任中央军委常委止,许世友在广州工作、生活了6年之久。这一时期,他坚决贯彻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大刀阔斧地对军区机关和部队实施精简整编,组织开展作风纪律整顿,狠抓战场建设和战备工作落实,取得了边海防斗争的主动权。
作为一代名将,许世友在坐镇广州、守卫祖国南大门的同时,在广州留下了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轶事。
小组发言
广州留园7号,原来是党内元老董必武居住的别墅,1973年12月之后,它的主人换成了许世友。除了开会外出之外,许世友大部分时间都工作、生活在这里,并且要求身边的所有工作人员也全部生活工作于此。
因为全体工作人员都是党员,秘书孙洪宪建议成立一个党小组,把组织生活规范起来。1974年3月的一天下午,大家决定趁人员齐整赶紧开会,酝酿党小组长人选。会间,发言相当热烈。
突然,许世友推门而入,大家赶紧起立:“请首长指示!”随后,满场鸦雀无声。“什么指示?不懂规矩,党内一律平等嘛!”许世友听说工作人员中要选党小组长,便顺手拉过一张硬板凳坐下,说:“既然开党小组会,我也得发发言!”大家都说好。他的目光不停地在工作人员身上扫来扫去:“党小组长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一定要选一个有能力,负责任的。”他口中喃喃自语:“选谁合适呢?”
很快,他的目光定在了孙洪宪和另外一位秘书身上:“你们两个秘书大人,有文化,有知识,戴眼镜,夹皮包,能总结,讲思想一团糟,打起仗来往后跑。(讽刺张春桥的话)你们说,当组长合适吗?”很多人都有些忍俊不禁,许世友依然是一脸严肃,陡然又把目光停在笑得尤其灿烂的两个警卫干事身上:“瞧你们两个还笑!一米八几的大个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每次出去呼天抢地,鸣锣开道,狐假虎威,回去保卫你老婆还差不多。你们当党小组长合不合适?”
这一下,大家实在憋不住了,哄笑起来。接着,许世友又不动声色地把目光对准司机:“你们这两位司机大人,可真是了不起,驾驶技术相当过硬,加足了油门,那车跑得比牛车还快,那车也很听你们的话,不是上树,就是掉沟。你们自己说,是不是干组长的材料?”
两个保健医生刚想把头低下,许世友的调侃已经直接向他们射去:“你们两个可是绝对的医术精湛,给人看病,一蒙二估,肚子痛擦碘酒,头痛贴膏药。我看你们就不错嘛!”
“还有你们两个大师傅,不仅烹饪技术好,而且厨房的卫生搞得尤其出色,把里面的苍蝇抓起来,充其量也就五六斤吧,你们当小组长怎么样?”
大家的笑声还没出口,许世友“呼”地站了起来,大家顿时安静下来,静候指示,他却摞下一句:“你们开会吧,我走了。”说完,推门飘然而出。
工作人员面面相觑,而后哄堂大笑,边笑边回味着许世友的话。笑累了,回味够了,会议才进入选党小组长的正题。
直到今天,孙洪宪仍然佩服并且感激许世友在不知不觉间给大家上的一堂做人之课:“尽管觉得非常好笑,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首长并不是在寻开心,而是在给每个人打预防针,提出善意的批评。干工作,不能陷于事务主义,不能仗势狐假虎威,不能采取应付主义,不能降低工作标准,这是首长的言外之意!”
广州补文
1973年12月21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成员,花了1小时20分钟,他在讲话中主要还是谈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问题,并对时任中央军委委员、广州军区政委韦国清说:“老朋友,你不是韦国清吧!样子变了嘛,胖了嘛。你要多帮助许世友同志。他到那里,人生地不熟啊!”接着,他感慨道:“到一个新地方有很多困难呢,不熟人,不熟地方,不熟党,不熟军,党政军民都不熟。”见毛泽东对自己如此关心,许世友诚恳表态:“有党,有同志们,可以学习。”毛泽东又亲切地问:“许世友同志,你现在也看《红楼梦》吗?”
“看了,全部都看了一遍。”
“要看5遍才有发言权呢。”
许世友实话实说:“那没有看那么多,我还刚看一遍呢。一定坚持看下去。”
毛泽东谈兴甚浓:“中国古代小说写得好的是这一部,最好的一部,创造了好多文学语言呢。你就只讲打仗。”
许世友由衷折服:“主席讲的这个话,确实打中要害。”
毛泽东指示:“你这个人以后搞点文学吧。……汉书里边有汉高祖和陆贾的传,那里边说的:‘常恨随陆(笔者注:指随何、陆贾,汉高祖的文官)无武,绛灌(笔者注:指绛侯周勃、大将灌婴,汉高祖的武将)无文’。”
许世友点头接受:“应该搞点文。”
“你能够看《红楼梦》,看得懂吗?”
“大体可以。”
“要看5遍。”
许世友郑重表态:“坚持看5遍。”
毛泽东笑了:“绛是说周勃,周勃厚重少文。你这个人也是厚重少文。如果中国出了修正主义,大家要注意啊!”
许世友大声回答:“把它消灭!不怕,那有什么关系!”
毛泽东临别向许世友赠言:“不怕啊!你就作周勃嘛。你去读《红楼梦》吧!”
许世友调到广州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开始静下心来阅读《红楼梦》、《天体运行论》(在南京军区时,毛泽东曾托他给紫金山天文台捎过一册合译本的书,包括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等,并嘱咐许世友:“你也要认真看一看这类自然科学书籍。”)以及《汉书·周勃传》。当时,毛泽东给他带了30本《天体运行论》,许世友全发给了军区常委,还发给身边的工作人员人手一本。无论会上会下,许世友总是自豪地强调:“读这些书是毛主席交给我的任务,你们也得看一看。”
那段时间,许世友散步的时间明显减少,也很少去打猎了,没事就坐在屋里认真习读《红楼梦》。他看书极其投入,左手拿着放大镜,右手握着红蓝铅笔,每天看完以后,就把精彩的诗词背下来,在大家面前“卖弄”一番。在开常委会的时候,许世友也会时不时宣布:“我已经看了第一遍了。”“我已经看了第二遍了。”
一开始,许世友读的是一种小本子的《红楼梦》,后来中央寄来了线装本《石头记》。许世友年龄大了,眼神有些不太好使,看了一段时间后,他把秘书孙洪宪喊到面前,把书往他面前一推:“小孙,你先看,把精彩的地方给我抄下来。”接下来的日子,孙洪宪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就是夜以继日地读《红楼梦》,抄《红楼梦》。为此,他还专门设计了一种的16开大的稿纸,每页只可容纳120字,字体明显大多了,看起来也很清楚,许世友对此相当满意。到孙洪宪离开许世友身边调往别处工作时,他抄写的稿纸堆起来足有半尺多厚。每次看完一部分,许世友都会在稿纸空白处签上一个大大的“许”字。就这样,孙洪宪陪伴着许世友完成了毛泽东交给他的读书任务。当时,有人“揭发”:许世友不服从毛泽东指示,看书还要秘书帮忙!许世友引用毛泽东名言反击:“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 公允地说,许世友学文的效果还是有的,连诗都能做了。1976年春天,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对“四人帮”不屑一顾的许世友写下了《莫猖狂》一诗:“娘们(笔者注:指江青)秀才(笔者注:指张春桥、姚文元等)莫猖狂,三落三起理应当。谁敢杀我诸葛亮(笔者注:指邓小平),老子还他三百枪。”矛头直指江青反党集团,形象地把三落三起的邓小平比喻成诸葛亮,表示了坚决要保护邓小平的决心。
遣子造棺
1976年,许世友的70大寿在广州度过。之后,专程从河南新县老家南下给父亲拜寿的大儿子许光在广州多住了两天。许光是许世友前妻李氏所生,童年在奶奶膝前长大,没过过一天好日子。作为父亲,许世友感到很对不住儿子。这天晚上,许世友处理完公务,与儿子唠起了家常。
“黑儿(许光小名),你奶奶的坟修得怎么样?高不高?”将军深情地问。
“我和家属、孩子,每年清明节去扫墓,添添土。”许光回答。
“其他时间不去吗?”
“去得很少。因为从县城到咱家五六十里,山路也难走。”
当年,许世友母亲病重的电报发到部队后,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因军务缠身,日理万机,没能在母亲床前尽孝。母亲下葬那天,他又没能去与母亲告别,这更加重了他一生的遗憾,他心里一直欠着这笔感情债。直到今天,他也没能到母亲的坟头拜一拜。
“我现在真的很想回家,看看你奶奶的坟头,添两锹土。他老人家一生太不容易了,我一生尽忠革命有余,报孝老母不足啊!”许世友说到这里,动了感情,眼圈湿润。
“爸,那您就请个假,跟我们一块回去吧!”许光诚恳地说。
许世友摇摇头,陷入沉思。良久,他突然发问:“咱山里的松树伐光了没有?”
说到伐树,那是20世纪50 年代初的事。许世友的家乡地处大别山腹地,山高坡陡,原始林木参天,道路不通,几乎与世隔绝。家乡需要公路,但苦于无钱维修,而部队需要木材,无路也难运出。这时,许世友做了牵线“红娘”,派出一个工兵团,首先修起了公路,运出了部队伐下的100亩红松。这样,部队和家乡各有所得。
“没有。过去伐过的地方新植的松树也有大碗口粗了。”许光回答。
“如有红松,买它两棵。” 许世友又道。
许光感到诧异:“买树干什么?”
许世友看了一眼儿子,回答:“人老了,得想后事了。爸爸今年70,已是高寿了。”
许光明白了父亲的心思,但他又想不通父亲为啥还要土葬,于是又睁大眼睛问:“中央不是有明文规定,提倡火葬吗?据说毛主席等都签了名,是真的吗?”
“有这回事。”许世友不无幽默地回答,“不过,那是提倡,爸爸没有签字啊。我生前尽忠革命,死后要陪伴老母!”
“两棵树能花上多少钱?”他十分认真地问儿子。
“我也说不太清楚。”许光回答,“爸爸,您不是要做棺材吗?这个事情儿子包下啦。”
“我知道你工资不高,也不富裕嘛,钱我得出,事情你去办。” 许世友语气十分肯定,说罢便朝兜里掏钱,结果掏了半天,只有10元3角钱,他叹口气说:“我记性不好,昨天通讯员给我买了5瓶茅台酒。”“你先回去,过几天,我让通讯员把钱邮回去。”
许光回到大别山老家后,不到半个月,果然收到了父亲从广州邮来的50元钱。信中特意叮嘱:“倘若不足,我可再邮。”
许光取出钱后,心里有说不清的酸楚,泪水止不住往下流。他理解父亲,更理解父亲待儿的一番真情。父亲一生清白,从不以权谋私,占便宜与他无缘。
许光接到钱后,认真地筹办父亲交给的“任务”。在新县田铺乡林区,他在乡领导陪同下找到了一棵大松树,上前张了张臂,量了量,树围三抱粗,说:“我看这一棵足够了,就定这棵吧。”
伐了木,许光又请来了特级木匠,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精心雕刻,一口棺材很快做成了。 他一封信发到广州,请父亲回来验收。许世友看了家信很高兴,回信说,等他打完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一仗,只要不死就回来。若是战死了就用这口棺材,不需要再验收了。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后,许世友由广州到南京紫金山“稻香村”安家。许光又亲自去父亲那里探望,询问父亲什么时候回家。父亲说:“县长也请我回去哩,干脆一块捎带吧!”
春来秋去,花开花落。许世友虽几度许愿却又几度落空。直到他在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的时候,也没有见到他花50元买的棺木是个什么样子……
将军农民
三面环水的广州留园7号环境十分优雅怡然:楼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微风乍起,竹影婆娑;楼前,是一片经过花工精心打理的草地,就像平铺的一张柔软的绿色毛毯;院落里的亭台楼阁,也错落有致、风采各异。
许世友进驻留园7号后,背着手绕楼转了几圈,然后把所有工作人员叫到一起:“楼后的竹林圈起来养鸡,水里面养鱼,草坪开出来种菜,楼顶上搭棚养鸽子,就这么定了,你们抓紧行动。”工作人员怎么也不敢相信,要把这么优雅的环境毁掉,去种菜养鸡,起初还以为是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一个个站在原地发呆。
军令如山!1974年2月,趁许世友到海南视察之时,所有工作人员加上军区警卫营的一个警卫班,木耙、铁锹、镐头齐上阵,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垦荒”运动。他们狠狠心拔去那些美丽的花草,一个星期时间便把那块美丽的草地翻了个底朝天,又到嘉禾农场拉来一车猪粪覆盖一层,再翻一遍土。很快,原来的一片花红草绿,很快就变成了三分良田。工作人员又骑自行车到菜农那里,找来小白菜、菜心、辣椒、茄子等菜苗及时种上去。路两边的地也开垦出来,准备种地瓜、玉米、高粱、黄豆等。20多天后,许世友从海南回到留园7号时,那些栽种的菜心、小白菜在精心呵护下已经返青,青翠欲滴,泛着油光。许世友见罢心情好到了极点,笑得合不拢嘴,他围着菜地转来转去,嘴里不停地重复着一个字:“好!好!好!”
“种菜不施肥,等于瞎胡混。”冷不丁,许世友冒出一句话来,“施肥最好还是农家肥。”于是,在广州东山区的闹市街头,就出现了这样离奇一景:五六个军人推着一辆拉粪车,大街小巷四处转悠,寻找公共厕所掏粪。老百姓见了都好生奇怪:别的掏粪车由市内往市外拉,而这几个军人却把粪车拉进了百姓心目中非常神秘也非常神圣的军管别墅小区。这种场景每星期都会上演一次,吊足了百姓的胃口。
因为许世友“治菜”严格,他的菜地里一根杂草也找不到,因为养分充足,灌溉及时,很快就迎来了累累硕果。那些菜苗开始生长较为缓慢,但成熟季节一到,就像疯了一样猛长,自给自足已绰绰有余,剩下的就大筐大筐地送人,军区首长、警卫连都享受到了这些劳动果实。“看看,摆弄蔬菜就是比摆弄花草实惠得多,什么屁高雅,高雅能当饭吃吗?”抚弄着满地的菜苗,许世友振振有词。
许世友不仅种菜有招,并且养鸡有术,他在南京时养鸡就很出名。据说他家里养的一群良种鸡,下的蛋7个就有1斤。来到广州后,许世友早就盯上了留园别墅后面的那片竹林,命人围好后,他就从南京把那100只良种鸡运来,圈在竹林里放养。因为这些鸡他都侍弄过,所以哪只快生蛋了、哪只身体不适,他指指点点如数家珍。他还亲自示范教工作人员把吃剩的骨头和鱼刺敲碎,拌在饲料里喂鸡,每天至少给鸡喂一次青菜。果不其然。他养的那些鸡只只精神焕发,生的蛋也特别大。秘书孙洪宪回忆说:“有一只蛋居然3两多,打开里面有3个蛋黄。”这件事后来越传越神。慕名前来参观许世友养鸡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人联系买鸡蛋。对于来买鸡蛋的,许世友制定了土政策:“一定要问清楚,如果买鸡蛋用来吃,多少钱也不卖,如果是用来孵小鸡的,无偿奉送。”许世友喜欢养鸡,也支持机关干部养鸡。如此自力更生、“垦荒”造田之后,一大家子人还真正做到了丰衣足食,为国家节约了不少开支,在那个买什么都要凭票的困难时代,他们的生活标准一直保持得不错。回首许世友在留园种菜、养鸡的经历,孙洪宪深情地说:“将军出生农家,知道‘民以食为天’的道理,种菜、养鸡说明他老人家仍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曾有一些外国媒体报道他种菜、养鸡之事,称赞他是‘将军农民’,这是对他的高度褒奖!”
(责任编辑:吴 玫)
作为一代名将,许世友在坐镇广州、守卫祖国南大门的同时,在广州留下了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轶事。
小组发言
广州留园7号,原来是党内元老董必武居住的别墅,1973年12月之后,它的主人换成了许世友。除了开会外出之外,许世友大部分时间都工作、生活在这里,并且要求身边的所有工作人员也全部生活工作于此。
因为全体工作人员都是党员,秘书孙洪宪建议成立一个党小组,把组织生活规范起来。1974年3月的一天下午,大家决定趁人员齐整赶紧开会,酝酿党小组长人选。会间,发言相当热烈。
突然,许世友推门而入,大家赶紧起立:“请首长指示!”随后,满场鸦雀无声。“什么指示?不懂规矩,党内一律平等嘛!”许世友听说工作人员中要选党小组长,便顺手拉过一张硬板凳坐下,说:“既然开党小组会,我也得发发言!”大家都说好。他的目光不停地在工作人员身上扫来扫去:“党小组长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一定要选一个有能力,负责任的。”他口中喃喃自语:“选谁合适呢?”
很快,他的目光定在了孙洪宪和另外一位秘书身上:“你们两个秘书大人,有文化,有知识,戴眼镜,夹皮包,能总结,讲思想一团糟,打起仗来往后跑。(讽刺张春桥的话)你们说,当组长合适吗?”很多人都有些忍俊不禁,许世友依然是一脸严肃,陡然又把目光停在笑得尤其灿烂的两个警卫干事身上:“瞧你们两个还笑!一米八几的大个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每次出去呼天抢地,鸣锣开道,狐假虎威,回去保卫你老婆还差不多。你们当党小组长合不合适?”
这一下,大家实在憋不住了,哄笑起来。接着,许世友又不动声色地把目光对准司机:“你们这两位司机大人,可真是了不起,驾驶技术相当过硬,加足了油门,那车跑得比牛车还快,那车也很听你们的话,不是上树,就是掉沟。你们自己说,是不是干组长的材料?”
两个保健医生刚想把头低下,许世友的调侃已经直接向他们射去:“你们两个可是绝对的医术精湛,给人看病,一蒙二估,肚子痛擦碘酒,头痛贴膏药。我看你们就不错嘛!”
“还有你们两个大师傅,不仅烹饪技术好,而且厨房的卫生搞得尤其出色,把里面的苍蝇抓起来,充其量也就五六斤吧,你们当小组长怎么样?”
大家的笑声还没出口,许世友“呼”地站了起来,大家顿时安静下来,静候指示,他却摞下一句:“你们开会吧,我走了。”说完,推门飘然而出。
工作人员面面相觑,而后哄堂大笑,边笑边回味着许世友的话。笑累了,回味够了,会议才进入选党小组长的正题。
直到今天,孙洪宪仍然佩服并且感激许世友在不知不觉间给大家上的一堂做人之课:“尽管觉得非常好笑,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首长并不是在寻开心,而是在给每个人打预防针,提出善意的批评。干工作,不能陷于事务主义,不能仗势狐假虎威,不能采取应付主义,不能降低工作标准,这是首长的言外之意!”
广州补文
1973年12月21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成员,花了1小时20分钟,他在讲话中主要还是谈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问题,并对时任中央军委委员、广州军区政委韦国清说:“老朋友,你不是韦国清吧!样子变了嘛,胖了嘛。你要多帮助许世友同志。他到那里,人生地不熟啊!”接着,他感慨道:“到一个新地方有很多困难呢,不熟人,不熟地方,不熟党,不熟军,党政军民都不熟。”见毛泽东对自己如此关心,许世友诚恳表态:“有党,有同志们,可以学习。”毛泽东又亲切地问:“许世友同志,你现在也看《红楼梦》吗?”
“看了,全部都看了一遍。”
“要看5遍才有发言权呢。”
许世友实话实说:“那没有看那么多,我还刚看一遍呢。一定坚持看下去。”
毛泽东谈兴甚浓:“中国古代小说写得好的是这一部,最好的一部,创造了好多文学语言呢。你就只讲打仗。”
许世友由衷折服:“主席讲的这个话,确实打中要害。”
毛泽东指示:“你这个人以后搞点文学吧。……汉书里边有汉高祖和陆贾的传,那里边说的:‘常恨随陆(笔者注:指随何、陆贾,汉高祖的文官)无武,绛灌(笔者注:指绛侯周勃、大将灌婴,汉高祖的武将)无文’。”
许世友点头接受:“应该搞点文。”
“你能够看《红楼梦》,看得懂吗?”
“大体可以。”
“要看5遍。”
许世友郑重表态:“坚持看5遍。”
毛泽东笑了:“绛是说周勃,周勃厚重少文。你这个人也是厚重少文。如果中国出了修正主义,大家要注意啊!”
许世友大声回答:“把它消灭!不怕,那有什么关系!”
毛泽东临别向许世友赠言:“不怕啊!你就作周勃嘛。你去读《红楼梦》吧!”
许世友调到广州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开始静下心来阅读《红楼梦》、《天体运行论》(在南京军区时,毛泽东曾托他给紫金山天文台捎过一册合译本的书,包括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等,并嘱咐许世友:“你也要认真看一看这类自然科学书籍。”)以及《汉书·周勃传》。当时,毛泽东给他带了30本《天体运行论》,许世友全发给了军区常委,还发给身边的工作人员人手一本。无论会上会下,许世友总是自豪地强调:“读这些书是毛主席交给我的任务,你们也得看一看。”
那段时间,许世友散步的时间明显减少,也很少去打猎了,没事就坐在屋里认真习读《红楼梦》。他看书极其投入,左手拿着放大镜,右手握着红蓝铅笔,每天看完以后,就把精彩的诗词背下来,在大家面前“卖弄”一番。在开常委会的时候,许世友也会时不时宣布:“我已经看了第一遍了。”“我已经看了第二遍了。”
一开始,许世友读的是一种小本子的《红楼梦》,后来中央寄来了线装本《石头记》。许世友年龄大了,眼神有些不太好使,看了一段时间后,他把秘书孙洪宪喊到面前,把书往他面前一推:“小孙,你先看,把精彩的地方给我抄下来。”接下来的日子,孙洪宪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就是夜以继日地读《红楼梦》,抄《红楼梦》。为此,他还专门设计了一种的16开大的稿纸,每页只可容纳120字,字体明显大多了,看起来也很清楚,许世友对此相当满意。到孙洪宪离开许世友身边调往别处工作时,他抄写的稿纸堆起来足有半尺多厚。每次看完一部分,许世友都会在稿纸空白处签上一个大大的“许”字。就这样,孙洪宪陪伴着许世友完成了毛泽东交给他的读书任务。当时,有人“揭发”:许世友不服从毛泽东指示,看书还要秘书帮忙!许世友引用毛泽东名言反击:“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 公允地说,许世友学文的效果还是有的,连诗都能做了。1976年春天,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对“四人帮”不屑一顾的许世友写下了《莫猖狂》一诗:“娘们(笔者注:指江青)秀才(笔者注:指张春桥、姚文元等)莫猖狂,三落三起理应当。谁敢杀我诸葛亮(笔者注:指邓小平),老子还他三百枪。”矛头直指江青反党集团,形象地把三落三起的邓小平比喻成诸葛亮,表示了坚决要保护邓小平的决心。
遣子造棺
1976年,许世友的70大寿在广州度过。之后,专程从河南新县老家南下给父亲拜寿的大儿子许光在广州多住了两天。许光是许世友前妻李氏所生,童年在奶奶膝前长大,没过过一天好日子。作为父亲,许世友感到很对不住儿子。这天晚上,许世友处理完公务,与儿子唠起了家常。
“黑儿(许光小名),你奶奶的坟修得怎么样?高不高?”将军深情地问。
“我和家属、孩子,每年清明节去扫墓,添添土。”许光回答。
“其他时间不去吗?”
“去得很少。因为从县城到咱家五六十里,山路也难走。”
当年,许世友母亲病重的电报发到部队后,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因军务缠身,日理万机,没能在母亲床前尽孝。母亲下葬那天,他又没能去与母亲告别,这更加重了他一生的遗憾,他心里一直欠着这笔感情债。直到今天,他也没能到母亲的坟头拜一拜。
“我现在真的很想回家,看看你奶奶的坟头,添两锹土。他老人家一生太不容易了,我一生尽忠革命有余,报孝老母不足啊!”许世友说到这里,动了感情,眼圈湿润。
“爸,那您就请个假,跟我们一块回去吧!”许光诚恳地说。
许世友摇摇头,陷入沉思。良久,他突然发问:“咱山里的松树伐光了没有?”
说到伐树,那是20世纪50 年代初的事。许世友的家乡地处大别山腹地,山高坡陡,原始林木参天,道路不通,几乎与世隔绝。家乡需要公路,但苦于无钱维修,而部队需要木材,无路也难运出。这时,许世友做了牵线“红娘”,派出一个工兵团,首先修起了公路,运出了部队伐下的100亩红松。这样,部队和家乡各有所得。
“没有。过去伐过的地方新植的松树也有大碗口粗了。”许光回答。
“如有红松,买它两棵。” 许世友又道。
许光感到诧异:“买树干什么?”
许世友看了一眼儿子,回答:“人老了,得想后事了。爸爸今年70,已是高寿了。”
许光明白了父亲的心思,但他又想不通父亲为啥还要土葬,于是又睁大眼睛问:“中央不是有明文规定,提倡火葬吗?据说毛主席等都签了名,是真的吗?”
“有这回事。”许世友不无幽默地回答,“不过,那是提倡,爸爸没有签字啊。我生前尽忠革命,死后要陪伴老母!”
“两棵树能花上多少钱?”他十分认真地问儿子。
“我也说不太清楚。”许光回答,“爸爸,您不是要做棺材吗?这个事情儿子包下啦。”
“我知道你工资不高,也不富裕嘛,钱我得出,事情你去办。” 许世友语气十分肯定,说罢便朝兜里掏钱,结果掏了半天,只有10元3角钱,他叹口气说:“我记性不好,昨天通讯员给我买了5瓶茅台酒。”“你先回去,过几天,我让通讯员把钱邮回去。”
许光回到大别山老家后,不到半个月,果然收到了父亲从广州邮来的50元钱。信中特意叮嘱:“倘若不足,我可再邮。”
许光取出钱后,心里有说不清的酸楚,泪水止不住往下流。他理解父亲,更理解父亲待儿的一番真情。父亲一生清白,从不以权谋私,占便宜与他无缘。
许光接到钱后,认真地筹办父亲交给的“任务”。在新县田铺乡林区,他在乡领导陪同下找到了一棵大松树,上前张了张臂,量了量,树围三抱粗,说:“我看这一棵足够了,就定这棵吧。”
伐了木,许光又请来了特级木匠,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精心雕刻,一口棺材很快做成了。 他一封信发到广州,请父亲回来验收。许世友看了家信很高兴,回信说,等他打完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一仗,只要不死就回来。若是战死了就用这口棺材,不需要再验收了。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后,许世友由广州到南京紫金山“稻香村”安家。许光又亲自去父亲那里探望,询问父亲什么时候回家。父亲说:“县长也请我回去哩,干脆一块捎带吧!”
春来秋去,花开花落。许世友虽几度许愿却又几度落空。直到他在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的时候,也没有见到他花50元买的棺木是个什么样子……
将军农民
三面环水的广州留园7号环境十分优雅怡然:楼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微风乍起,竹影婆娑;楼前,是一片经过花工精心打理的草地,就像平铺的一张柔软的绿色毛毯;院落里的亭台楼阁,也错落有致、风采各异。
许世友进驻留园7号后,背着手绕楼转了几圈,然后把所有工作人员叫到一起:“楼后的竹林圈起来养鸡,水里面养鱼,草坪开出来种菜,楼顶上搭棚养鸽子,就这么定了,你们抓紧行动。”工作人员怎么也不敢相信,要把这么优雅的环境毁掉,去种菜养鸡,起初还以为是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一个个站在原地发呆。
军令如山!1974年2月,趁许世友到海南视察之时,所有工作人员加上军区警卫营的一个警卫班,木耙、铁锹、镐头齐上阵,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垦荒”运动。他们狠狠心拔去那些美丽的花草,一个星期时间便把那块美丽的草地翻了个底朝天,又到嘉禾农场拉来一车猪粪覆盖一层,再翻一遍土。很快,原来的一片花红草绿,很快就变成了三分良田。工作人员又骑自行车到菜农那里,找来小白菜、菜心、辣椒、茄子等菜苗及时种上去。路两边的地也开垦出来,准备种地瓜、玉米、高粱、黄豆等。20多天后,许世友从海南回到留园7号时,那些栽种的菜心、小白菜在精心呵护下已经返青,青翠欲滴,泛着油光。许世友见罢心情好到了极点,笑得合不拢嘴,他围着菜地转来转去,嘴里不停地重复着一个字:“好!好!好!”
“种菜不施肥,等于瞎胡混。”冷不丁,许世友冒出一句话来,“施肥最好还是农家肥。”于是,在广州东山区的闹市街头,就出现了这样离奇一景:五六个军人推着一辆拉粪车,大街小巷四处转悠,寻找公共厕所掏粪。老百姓见了都好生奇怪:别的掏粪车由市内往市外拉,而这几个军人却把粪车拉进了百姓心目中非常神秘也非常神圣的军管别墅小区。这种场景每星期都会上演一次,吊足了百姓的胃口。
因为许世友“治菜”严格,他的菜地里一根杂草也找不到,因为养分充足,灌溉及时,很快就迎来了累累硕果。那些菜苗开始生长较为缓慢,但成熟季节一到,就像疯了一样猛长,自给自足已绰绰有余,剩下的就大筐大筐地送人,军区首长、警卫连都享受到了这些劳动果实。“看看,摆弄蔬菜就是比摆弄花草实惠得多,什么屁高雅,高雅能当饭吃吗?”抚弄着满地的菜苗,许世友振振有词。
许世友不仅种菜有招,并且养鸡有术,他在南京时养鸡就很出名。据说他家里养的一群良种鸡,下的蛋7个就有1斤。来到广州后,许世友早就盯上了留园别墅后面的那片竹林,命人围好后,他就从南京把那100只良种鸡运来,圈在竹林里放养。因为这些鸡他都侍弄过,所以哪只快生蛋了、哪只身体不适,他指指点点如数家珍。他还亲自示范教工作人员把吃剩的骨头和鱼刺敲碎,拌在饲料里喂鸡,每天至少给鸡喂一次青菜。果不其然。他养的那些鸡只只精神焕发,生的蛋也特别大。秘书孙洪宪回忆说:“有一只蛋居然3两多,打开里面有3个蛋黄。”这件事后来越传越神。慕名前来参观许世友养鸡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人联系买鸡蛋。对于来买鸡蛋的,许世友制定了土政策:“一定要问清楚,如果买鸡蛋用来吃,多少钱也不卖,如果是用来孵小鸡的,无偿奉送。”许世友喜欢养鸡,也支持机关干部养鸡。如此自力更生、“垦荒”造田之后,一大家子人还真正做到了丰衣足食,为国家节约了不少开支,在那个买什么都要凭票的困难时代,他们的生活标准一直保持得不错。回首许世友在留园种菜、养鸡的经历,孙洪宪深情地说:“将军出生农家,知道‘民以食为天’的道理,种菜、养鸡说明他老人家仍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曾有一些外国媒体报道他种菜、养鸡之事,称赞他是‘将军农民’,这是对他的高度褒奖!”
(责任编辑:吴 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