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花多少钱买保险?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c1987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保险费的合理支出应约占个人年收入的10~20%——这句耳熟能详的保险理念仍旧具有很高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我们的采访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中的白领人群基本上都具备了较强的保险规划意识,而且大部分人都已经购买了保险。但是,不科学、一厢情愿的保单又比比皆是:诸如轻视保障而片面强调返还、分红;个人保险规划中投资类保单占比超过50%;先给孩子投保等等。
  
  9000元实现单女保障全覆盖
  王建京
  
  前几天经朋友介绍去见了一位客户:女性,28岁,单身,月收入约12000元。2007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份保险计划,年交保费6062元,但如今她感觉自己的保单似乎在保障额度上少了一点。她的保单如下:
  
  第一考虑经济上“不拖累”亲人
  看过这份保单,我问她:“您当时有没有想过买这份保单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她毫不犹豫地告诉我:“防范重大疾病带来的财务损失。”
  我又问她:“您觉得现在这份保单能不能消除您这方面的担忧呢?”
  她说:“感觉上额度少了一些。”
  我接着问她:“那么多少额度您会觉得比较安心呢?”
  她说:“现在看起来需要50万~200万元,其中有50万元是给我自己治病的。剩下的150万元如果我的病治不好,留给我的父母。”
  
  结论1
  
  其实,在考虑保额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未必是一旦突发重病或突然过世,能够给我们的亲人留下什么,首先应该是——如何不在经济上拖累他们。所以,首先要确保我们自己一旦因为罹患重大疾病而造成的损失,都能够得到理赔。
  
  “补部分”更合理一些
  我说:“您能先总结一下自己之前买保险有那些失误的地方吗?”
  她回答说:“最大的误区也许是我们买保险的时候,计算自己生前的费用比较多,而身后的责任考虑得不够充分。这可能是人性的本能,追求快乐,回避痛苦,不愿意在活着的时候设想身后的事,做未来自己不在世时的财务安排,就好像中国人大多不愿意在年轻的时候写遗嘱一样。”
  她又接着问我:“针对我的保单,您能不能帮我分析一些不足,给出新保单方案。最好能给我详尽的购买说明和理由?”
  我回答她:“其实您的思路已经很清楚了,解决了现有借贷的还贷问题,接下来要考虑的自然是伴随去世而出现的未来现金流不复存在的问题,而购买寿险的另一大功效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补上这个窟窿。”
  
  结论2:
  补窟窿也有两种算法。补全部和补部分。补全部,其实是要确保您购买的寿险保额能够覆盖您未来直至生活到社会平均生存年龄的所有现金流。它所应对的风险是突然发生的高度残疾。也就是创造收入能力的丧失。
  假设你目前30岁,年薪10万元。那么按照60岁退休政策,你至少还能工作30年,即使不考虑年薪每年递增的问题,那么为补上你突然遭遇的意外(比如交通事故导致高位截瘫)带来的现金流窟窿,就应当购买300万元的人寿保险,当然若计算上年薪递增或者考虑到您潜在的升职加薪等因素,那么需要购买的人寿保险金额就更高了。
  这样的买法,固然最安全,保障最全面,但是问题就在于每年必须承担的保费也绝非小数目,若按照30周岁投保保障30年300万元,那么年缴保费大约要上万元,对于年薪10万元的人而言,确实会有些压力。
  所以,另一种替代的方法就是补部分,也就是仅确保父母以及将来您结婚之后配偶、子女未来的生活水平不因为你的突然去世而有太大滑坡。尤其是对于那些家庭已经有一定积蓄,本身就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父母和配偶本身也有一定收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人,可以相应降低保额。
  
  先用定期寿把保额拉高
  她说:“我现在的保单每年交费不少,保额却不高,您觉得是退了好还是接着交呢?”
  我回答她:“我们把您说的这类保单称作鸡肋保单,每年交6000多元的保费,换来20多万元的风险保额。而如果一直没有发生重大疾病的风险,到您65岁的时候拿回来2500元,80岁的时候再拿回来10万元,即便以每年4%的通胀率计算,也仅仅相当于现在12500元的购买力。您觉得这些钱对您未来的养老规划有帮助吗?”
  她说:“您的意思是说,还是应该用有限的钱先把保额尽可能地拉高,也就是说先买消费型的保险,保额买够了以后多出来的钱再买返还型的保险。您看我理解的对吗?”
  我说:“买保险是有顺序的,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是有顺序的一样。在您还吃不饱饭面临饿肚子的时候,一定不会先拿钱去买一件好看的衣服。具体来说,应该先用定期寿险把保额拉起来,同时配置一部分消费型的重大疾病保险,然后再考虑养老保险,当然还需要配置一部分意外保险。”
  “我又有问题了,”她说:“寿险不是包含意外的责任吗?比如我因为意外的交通事故发生身故或者全残,寿险不是都会理赔吗?”
  我回答她:“您说的一点不错,可是您有没有想过,如果意外伤害导致的不是高度残疾,而只是部分残疾,寿险会理赔吗?”
  “您想的可真周到,”她说:“您能不能先简单帮我设计个方案,我现在迫切想知道我这份保单要不要退。新的保单应该怎么买。”
  因为已经充分了解了她的需求和想法,我很快就为她设计好了一个方案:
  1、定期重大疾病保险:保额,SO万元(含寿险责任,保障40种大痫)保障至70岁,交费至70岁,年交保费4680元;
  2、终身寿险:保额10万元,附加定期寿险,保障期10年50万元,20年50万元,到60岁40万元,累计寿险保额150方元,年交保费3326元;
  3、综合意外伤害保险,保额50万元,年交保费1268元;
  以上3项,合计寿险保额200万元,重大疾病保额50万元,意外伤害保额50万元。年交费合计9274元。
  
  1万元搭建第一道防火墙
  蒋政伟
  
  Tonv是典型的“80后”白领精英妻子Cindy是一家外企的主管。他和妻子的收入都不低。但是婚后突如其来的财务压力,还是远远超出他们之前的预估。为了能够更加积极地应对生活压力,他们将之前一直搁置的商业保险计划重新提上日程,希望利用最少的资金建立一套完善的家庭保障体系。
  
  先解决需要而且急迫的问题
  对于家庭的人寿保险规划,不但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考虑,还要配合不同的人生周期。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需求,一个家庭也一样,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突出矛盾。而理财师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家庭在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执行之。
  简单地说,就是实际需要-又很急迫的问题需要优先解决。
  T0nv的家庭现在还在建设中,上面有4个老人,还有房屋贷款和外债压力,未来一两年将会考虑要孩子。目前最大的担忧是一旦收入中断或者是一场大病,父母谁来赡养?负债怎么偿还,房子是否要被银 行收回去?如果是孩子出生后收入中断,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如何解决?这些都是目前最急需转嫁的风险。是家庭风险管理系统中的主要矛盾。
  另外,二人虽然有中长期理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习惯。也没有具体的计划去执行,可谓有点“思想巨人,行动矮子”的味道。需要多了解一些金融工具,比如基金定投。也可以利用目前的投资连结产品来建立一个基础账户,在提供保障的同时,有个渠道可以为将来孩子的教育金和自己的养老金储备。
  
  用年收入的5%买保险
  在基本方向明确的情况下,我们来具体看看怎么买的问题。首先是确定买多少?就是保额的问题。保额是家庭责任的数字化体现。在静态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大致估算出家庭所需要的寿险责任额度。
  因为这个家庭在近来20年内,孩子成长、父母以及房贷,负担最大,所以将责任时间定为20年,在这个基础上估算所需额度。
  Tony家庭的保障额度估算如下:
  由于二人均有较好的赚钱能力,对于基本生活费用我们仅计算10年,即30万元。
  对于房贷与负债,合计50万元。
  父母20年的赡养费以及可能发生的医疗费用:80万元。
  合计:170万元。
  按照收入分配,Tony要承担100万元、Cindy承担70万元的寿险额度。
  因为目前还未有孩子,暂时不考虑孩子的责任,待孩子出生后,做一次保单健诊,再根据当时的家庭情况,调整寿险额度。综合考虑后,建议:将保费支出控制在年收入的5%左右,即一年1.25万元左右,以后孩子出生还有保费支出的空间。
  
  要养成强制储蓄习惯
  最后,我们还建议他们增加银行的活期储蓄,额度至少6个月的家庭基础生活费用,以应对一些保险解决不了,但是又需要用钱的事情。同时,建议他们去购买一支定投基金,作为中长期的理财工具。另外,也需养成强制储蓄的习惯。
  
  高收入家庭:用年收入的15%买保险
  唐雪峰
  
  33岁的Scofield先生是从美国硅谷回来的海归,年薪40万元,现工作于中关村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公司给他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险福利,还额外给了一些补充的外服的福利,这样Scofield基本上不用为平时的医疗费用担心。Scofield经常会到上海以及位于印度的分公司出差。保险规划方面,Scofield买了一次性缴费30万元的投资连接专用账户,其中的生命保障额度是1077元。
  太太Judy,29岁,之前是同一家公司的同事,现在回家做全职太太,照顾一对龙凤胎宝宝,当然家庭服务中也有保姆(一个是月子保姆,一个是家政保姆)的配合。她在保险公司购买了养老保险,年缴5万多元保费,共交20年,55岁退休后可以每年领取商业保险的退休金6000元,之后每年的退休金会递增上调。同时还购买了普通的医疗保险,开支是3500元/年。
  一对儿女购买了教育金保险:每人年付4万元,可以保证高中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有较充实的基本读书费用和奖学金,以及老年时候的养老金。同时还购买了普通的医疗保险和少儿重大疾病保险。两人每年总共支付6000元。
  4位老人都购买了某外资保险公司专门为老年人定制的综合意外医疗保险,可以保障老年人经常会出现的骨折、烧伤、摔伤等意外状况,保险费用的开支总共1.2万元。其中,4位老人都在银行柜台有代替存款效用的“存3年即可返本取息再分红的保险”,每人每年存款1万元。
  
  诊断结论1:看上去似乎每人的保障都很全,但重点不突出有些保障不到位
  
  像很多的保险客户那样,Scofield在工作领域是行家里手,公司上下是专家。而在保险的选购上面就有点随大流,追流行赶时髦了。不仅为两个小孩保险。而且为4位老人家保险,还给辛苦持家的太太保,但是唯独没有给家中的经济顶梁柱足够的保障。就像艺人化妆那样——多的是表面功夫。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虽然Judy太太做soho工作。有一定的收入,但是家中经济95%的来源还是在高科技公司上班的先生。一家老小的开销基本上是依靠Scofield的收入和年终奖金,理论上来说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给Scofiold去工作,全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就怕万一哪天先生不能够上班,那么收入将中断,全家将陷入经济危机,债务危机和现金流缺失。
  如果是因为工作原因在上班的场所造成的死亡或者残废,Scofield服务的公司可以给予合理的补偿,但是那是一次性的。家庭中面对高额的房屋贷款,面对日常的开销,面对将来儿女的成长费用,面对医疗费用,面对教育费用,面对他们成家立业的费用,以及4个父母的养老补贴,父母的医疗补贴。这些重任将进一步放在全职太太Judy的身上。所以说Scofield的任何变故(包括意外的死亡)。将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改变。
  当然这些问题都是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可以解决的,目前除了那个保额为10万的投资连接专用保险外,ScofieId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商业保险保障。所以,这里的建议是:
  首先,将投资连接保险的保额提高到350万元以上,同时给ScofieId购买保额为50万元左右的重大疾病保险。第三,需要购买高达500万元的交通意外保险,保障长期在外出差的风险,第四,需要购买40万元左右的境外医疗保险。给Scofield本人和他的家庭足够的保障。
  对Judy太太而言,目前拥有了5万多元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保险体系中缺少重大疾病保险,需要增加30万元保额的大病保险。同时有针对性的增加妇科疾病保险。
  由于家庭中有2个保姆(一个是月子保姆,一个是家政保姆)在提供服务,所以必须购买好保姆保险,不仅花钱少。而且保障高,完全转移了自己家庭的风险。目前市场上面有很多针对家庭保姆的意外风险产品。
  相信ScofieId肯定给汽车买好了保险。同时也需要给房屋,家居,装潢和宠物购买家庭财产保险,防止不动产的风险。意外伤害对财产的损失风险,甚至是灭失的风险。
  
  诊断结论2:消费比例相对过高,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首先,我们不妨看看Scofield全家的保险开支状况,从下面的表格来看。家庭一次性的开销是30万元,今后就不需要继续缴费。而短期内的开销状况是未来2年内,每年还要缴纳4万元。而今后的10~20年,每年需要缴纳的保费是15万元。这样看来Scofield全家的保险费用开销要达到家庭收入的35%甚至是47%。这样的比例是有些高了。
  我们分析一下,不难看出在整个保险的开销里面,太太的5万元养老金和小孩的8万元教育金保费是重头。
  不用调低太太的养老金保险。我们可以把太太的5万元保险金安排为夫妻两人退休之后养老金的补贴。而可以适当的调整小孩教育金的开支,调低大学研究生阶段的教育金,调低甚至取消小孩的养老金。   而4位老人家的“返本取息再分红的保险”,其实没有很大的保险作用,其实是定期存款的替代品。所以。如果可以退掉的话,强烈建议终止或者退掉这样的保险,换成原来定期存款的形式也不错。
  
  诊断结论3:过分注重保险的投资功能,而忽略了保险的保障功能
  过多的购买分红保险,失去保险的初衷,颠倒了保险的先后顺序。需要及时地退掉4位老人家在柜台购买的“替代”存款的短期分红保险。至于投资连接保险,如果一味地强调其短期受益的功能,可能会失望,因为投连险是适合长期投资的产品。当然其中还是有保障功能的。所以需要调高投资连接保险的保障额度到350万元左右。
  毕竟对于家庭的保障体系来说,那么少的红利不是非常可靠,也不是最重要的。
  有点像饮食结构的框架那样,应该先考虑吃饱,喝足,再考虑吃的味道,最后追求吃的品味。而不应该一开始就忍着饥饿去追求所谓的品味,保险也是一样,应该先把相关的风险转移掉。包括医疗风险,健康风险,以及养老风险,拥有了足够的保障之后,再去考虑保险产品的那些投资功能。
  毕竟对于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而言,保险保障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而投资功能是锦上添花的,是需要综合解决之后再行考虑的。
  所以,在分红保险和投资连接保险这么两个项目上面,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淡化投资分红的功能而强化保障功能,要么减少保险费用的支出,要么就增加保额。
  
  报销型医疗保险不宜过多
  经过保险合同的逐步整理,笔者发现Scofield一家在很多公司购买了报销型的医疗保险,并且大人小孩以及老人的都有,当然是源于他们的保险意识非常强。但是同时其中有很多报销型的保险重叠了。
  普通的保险客户通常不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保险的范围,他们惧怕风险,所以就不怕重叠但怕遗漏,事实上他们购买的很多产品就是有重叠更有遗漏, 同时两个小孩的保险也存在着一个误区,因为他们给小孩在3家公司都足额地购买了最高的额度(也就是10万元),认为是买的多,就保的多。其实保险法有规定,在中国范围内小孩子在年满18周岁之前的身故保障金(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保险总额)最高为5万元,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最高额为10万元,超过部分则无法律效应。
  所以建议:保留其中某一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退掉另外2家的保险产品。或者3家保险公司的产品额度都减少,达成总共的额度不超过10万元为准。当然重大疾病保险的额度就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了,不在这个10万元的限额之内,我们一般推荐为30万元左右。
其他文献
活在当下的人,每个人都面对着不同的压力。但压力对于一些人而言,不失为进步的动力,会激发他们做出更大成绩。而有些压力则会压垮一些人,以至于他们疲于应付当前各种麻烦,而无力去发展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事业。  你所处的环境给你的压力如何?这些压力给你带来的是不断奋斗进取的勇气还是无穷无尽的烦恼?是该给自己施压还是给自己松松绑?下面的测试告诉你。
期刊
年终奖有没有、金额多高、以什么形式发、在什么时间发,这一切组合起来就是关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心理学的复杂艺术。据说,中科院组织了上百人的大龄单身科研精英参加集体相亲,负责人把相亲会看做是给精英们发的“年终奖”。与“为了防跳槽推迟发放年终奖”相比,中科院的做法看起来颇有创意和幽默感。我们的问卷发给多领域的被调查者,关注重点不在“怎么发”而是“怎么用”。    本月调查问题    截至您填写问卷
期刊
万科A(000002,Sz)9月10日公告。2008年其公司债发行总共59亿元,其中有担保品种发行规模为人民币30亿元,无担保品种发行规模为人民币29亿元。这远远超出了原先的本期债券基本发行规模45亿元,这超额增发的14亿元,是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对公司债的需求偏好所致。对个人投资者来说,相对于股票,投资公司债,可以为分散家庭资产组合配置的风险。  何以公司债就这么火爆?原因无非是股市的黯淡疲弱,在去
期刊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让每个人都感到了市场的跌宕。而做为市场中对经济信号触觉最灵敏、感受最深刻的经济体——私营中小企业,更是最先感受到了风暴的寒意:今年的生意不好做!  面对外边的狂风骤雨,不能关上大门独善其身。企业无法避免危机,就要尽量避免家庭连带受损。在企业财务和家庭财产之间建立坚实的防火墙迫在眉睫。……  可是,有太多中小企业主正扮演着家企业资产双重风险共担者的角色而不自知“公司财
期刊
中国领先世界走入经济复苏轨道。从2008年~2010年,中国投资者经历了市场的V型反转。但市场的好转不等于获得收益,人们该如何掌握反转市场下的投资机会?中国投资者可以从经历多次熊市的美国市场投资经验中获得更多“实战技巧”。    投资者应对疯狂市场之道。  你能比市场更精明吗?    在一个从衰退突然转向繁荣的市场中,人们要如何投资?   ●想比市场更精明?难。在过去15年里,在美国投资蓝筹股的基
期刊
投资大师巴菲特遵守的两条宝贵原则: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因之,控制投资风险更被投资家们奉为投资中不可或缺的制胜法宝。而在星星们中,谁更具备本能的风险控制能力呢?
期刊
低于自身价值的好股票就像“生病的美女”,往往被市场所忽视,这时就要求价值投资者以特有的敏感,抓住市场一时无效所给予的低成本买入机会,并长期持有。    古老的西方,一位美丽至极的玫瑰公主因为被巫婆下了咒语而被困在一个城堡里,静静地沉睡着。100年过去了,一位王子经历重重险阻来到这古老的城堡里,推开了玫瑰公主在的那个小房间的门,将她吻醒。  睡美人的结局是这样尽善尽美,成就为经久不衰的童话。但在价值
期刊
当你还在妈妈的肚子里,我想你健康;当你蹒跚学步的时候,爸爸希望你快乐成长;当你背着小书包,走向学校,爷爷祝福你学有所成;当你离开我们,去远方上大学,在你背后,是我们心头无数的牵挂……宝贝,无论怎样地爱,都不足够,怎样才能带给你一生的幸福?这是天下父母萦绕千遍的心愿!  目前年轻父母的确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在财商的教育上也经常强调金钱的概念。总是想要努力工作多赚些钱、现在就给宝贝多买些教育金的保险、将
期刊
皮海洲  职业投资者,独立财经撰稿人,专栏作家1993年入市,炼就对中国股市独到见解在全国各地财经、证券类报刊发表股市评论等文章数千篇    不要急着为20%的个人限售股征税狂喜,当前的征税手段只能缩小公众投资者与限售股股东之间的不平等。对于起到稳定股市、利于个人股东长期持股、甚至抑制大小限的作用,当前的征税仍显无力。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证监会于2009年12月31日联合发
期刊
第二届中国创新大会在京揭幕    第二届中国创新大会于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51位知名主流经济学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紧密围绕“天下·国运·使命—中国在重构世界经济版图中的新思路”的主题,结合“自主创新”,就行业如何进行多方面创新进行了讨论。  在企业家分论坛,《钱经》杂志社出版人兼主编王东先生代表中国财经媒体发言,探讨了如何利用媒体,特别是财经专业媒体的公众力量和优势平台,扩大中国企业和中国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