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凭借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一举成名,后被誉为“英国文学的老祖母”。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野草在歌唱》小说里的土著黑人的悲惨命运。他们处在西方殖民者的“东方主义者注视下”,是失语的边缘化的“他者”。
关键词: 东方主义者注视 边缘化 他者
多丽丝·莱辛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50年代她以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一举成名,从此正式步入文坛。她的作品主题多样,具有独一无二的敏感性。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莱辛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
《野草在歌唱》自1950年出版以来获得了巨大成功,并被誉为战后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里,作者描写了南非的真实场景,讲述了一个白人女性玛丽被黑人摩西谋杀的故事,“探索了种族歧视给白人和黑人带来的悲剧……这一严肃主题”[1]。莱辛的目的在于“揭露帝国内部的真相,让人们看清殖民掠夺和种族歧视的丑恶本质”[2]。为处于边缘生活状态的人呐喊,映射在殖民统治下非洲黑人在殖民压迫和种族压迫下话语权的失去。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处于“东方主义者注视”下的土著黑人失语的“他者”地位。
一、东方主义者的注视
“东方主义者的注视”来源于赛义德1978年出版的《东方主义》。在这本书里,作者探讨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西方殖民者为了维护他们的西方文化并建构其主体地位,将其之间进行了二元对立,将东方持续“他者”化,东方因而始终处于边缘化位置。并且强势的西方总要强制性地对东方进行文化渗透,使非西方文化不得不以殖民者的话语进行自我身份建构,以此维护殖民政策和进行殖民扩张。
在这部小说里,白人们来到南非这片广袤土地后,在黑人异域文化中为维护种族身份的正统性,以殖民者身份构建他们的中心和主体地位。白人社团“通过对黑人文化的厌弃和否定、对黑人人格的污蔑与贬低,表达对土著文化的蔑视与践踏,凸显其身为少数民族统治者地位的优越性”[3]。同时他们认为白人的优越性必须通过种族压迫和剥削维系,因此“非洲人身处贫困之境是被神圣认可的……种族主义和对非洲人的压迫成为维持白人生存必需的条件”[4]。而当地黑人处在这些殖民者的“东方主义者注视”下,成为被压迫的弱势群体。当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压制土著人,动用士兵与卡车追捕逃跑的黑人,逼迫他们与白人农场主签订劳动合约。查理·莱斯特,典型的白人殖民者的代表,他主张只有使用皮鞭才能管理好农场的劳动力。他打死了一个黑奴,只被罚款了三十磅,黑人的命是可以用金钱来买的,而且只值30英镑,可见黑人的命是多么低贱。正如迈阿密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一书中所说的:“殖民者否定了被殖民者的人性,使他们变得模糊。”[5]
二、他者的地位
在这些白人的“东方主义注视下”,黑人所过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在白人中心的社会里是边缘化的他者。这部小说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模糊了的黑人群体形象,没有外貌描写,也没有心理刻画,甚至没有完整的名字。即使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摩西也只有名字,而没有姓氏。名字代表了一种身份,这种身份的丧失,恰恰说明他们地位的丧失。土著人的居住环境是十分恶劣的,在白人中心的区域里,土著人居住在边缘地带,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象征着他们“非主流”的“他者”的社会地位,他们是政治和经济上的附属阶级,遭受的是非人的待遇。正如爱德华·赛义德在《东方主义》这本书的开篇里引用的马克思的话:“他们无法描述自己,他们只能被描述。”[6]而白人描述下的黑人是“低等、不开化”的野蛮人。黑人低下的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白人自诩为上等民族,相对于黑人的“他者”来说,他们是“我者”,而“我者”和“他者”之间的鸿沟是无法逾越的。
对此,黑人是无言无助的,甚至是一种接受态度。比如,黑人奴仆萨姆森和迪克之间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主人家提防他偷窃,他却毫不介意,听其自然”[7]。白人在对非洲进行侵略和领土开发时,同时摧毁了当地政治和社会系统,不断对当地居民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灌输,完成他们“劣等人”的自我身份确认,心理和精神已经完全被殖民化了,以殖民者的话语确认“劣等民族”的地位。“他者”与主体间的对立就变成了一方面后者对前者的身份优越性的认同,另一方面已扭曲的“镜像”进行自我认同。殖民者以这种方式最终达到了他们在思想和文化上的殖民。
三、失语的状态
按照后殖民主义理论,声音是权利和知识的连接物。因此,话语体现出的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极为重要。在殖民地,土著人在殖民压迫和种族压迫下早已失去了话语权,只处于失语状态。在白人看来,作为牲畜的黑人是不能有说话权力的,即便是合理要求的表达,也是不允许的。比如,黑人摩西用语言表达他想要喝水的需求,他争夺话语权遭到的却是鞭子。摩西是一个反抗者,是话语权的争夺者。大多数土人是沉默和木讷的,表现的是一种卑躬屈膝的奴性。比如,玛丽和迪克雇佣的一个土人小伙子,“举止很不自然,双肩硬邦邦的,做出一幅弯腰曲背、全神贯注的样子,眼睛一刻也不离开玛丽身上,生怕漏看了一眼她的脸色”。第二次找到的佣人“脸上毫无表情,让人一点看不出喜怒哀乐,答起话来也是声音平稳”。他们代表了黑人群体,被剥夺了话语权的黑人群体,宛如一群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机器,已经完全被物化了。而话语权的争夺者——摩西的反抗也是无助和无言的,最终只能被残酷镇压。他采取消极怠工的方式反抗玛丽对黑人们苛刻的要求——一个小时只允许休息一分钟,遭到了皮鞭,他擦去了脸上的鲜血。他的眼睛里“有一种阴沉和憎恨的神色”。他的反抗都是无声无言的,是用眼神来表现的。当做人的尊严被无情地践踏,内心的仇恨再也无法平息时,他采用了极端反抗形式——谋杀,并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野草在歌唱》就是这样一部殖民主义悲歌,描述了当地土著黑人在白人殖民者的“东方主义者注视”下,成为失语的“他者”,沦为了西方霸权的俘虏。而黑人想要摆脱白人中心话语的抑制,只有整个民族团结、自立和自强,才能从边缘进入中心,从“他者”变成“我者”。
参考文献:
[1]Memmi,A Lbert.The Colonizer and the Colonized [M].Boston: Beacon Press,1965.
[2]多丽丝·莱辛.一蕾,译.野草在歌唱[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李明滨.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刘海方.白人民族主义与南非种族统治[J].西亚非洲(双月刊),2004(6):54.
[5]刘琼.浅析黑人和白人的身份差异[J].安徽文学,2009(6):357.
[6]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相关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3SH006。
关键词: 东方主义者注视 边缘化 他者
多丽丝·莱辛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50年代她以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一举成名,从此正式步入文坛。她的作品主题多样,具有独一无二的敏感性。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莱辛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
《野草在歌唱》自1950年出版以来获得了巨大成功,并被誉为战后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里,作者描写了南非的真实场景,讲述了一个白人女性玛丽被黑人摩西谋杀的故事,“探索了种族歧视给白人和黑人带来的悲剧……这一严肃主题”[1]。莱辛的目的在于“揭露帝国内部的真相,让人们看清殖民掠夺和种族歧视的丑恶本质”[2]。为处于边缘生活状态的人呐喊,映射在殖民统治下非洲黑人在殖民压迫和种族压迫下话语权的失去。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处于“东方主义者注视”下的土著黑人失语的“他者”地位。
一、东方主义者的注视
“东方主义者的注视”来源于赛义德1978年出版的《东方主义》。在这本书里,作者探讨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西方殖民者为了维护他们的西方文化并建构其主体地位,将其之间进行了二元对立,将东方持续“他者”化,东方因而始终处于边缘化位置。并且强势的西方总要强制性地对东方进行文化渗透,使非西方文化不得不以殖民者的话语进行自我身份建构,以此维护殖民政策和进行殖民扩张。
在这部小说里,白人们来到南非这片广袤土地后,在黑人异域文化中为维护种族身份的正统性,以殖民者身份构建他们的中心和主体地位。白人社团“通过对黑人文化的厌弃和否定、对黑人人格的污蔑与贬低,表达对土著文化的蔑视与践踏,凸显其身为少数民族统治者地位的优越性”[3]。同时他们认为白人的优越性必须通过种族压迫和剥削维系,因此“非洲人身处贫困之境是被神圣认可的……种族主义和对非洲人的压迫成为维持白人生存必需的条件”[4]。而当地黑人处在这些殖民者的“东方主义者注视”下,成为被压迫的弱势群体。当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压制土著人,动用士兵与卡车追捕逃跑的黑人,逼迫他们与白人农场主签订劳动合约。查理·莱斯特,典型的白人殖民者的代表,他主张只有使用皮鞭才能管理好农场的劳动力。他打死了一个黑奴,只被罚款了三十磅,黑人的命是可以用金钱来买的,而且只值30英镑,可见黑人的命是多么低贱。正如迈阿密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一书中所说的:“殖民者否定了被殖民者的人性,使他们变得模糊。”[5]
二、他者的地位
在这些白人的“东方主义注视下”,黑人所过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在白人中心的社会里是边缘化的他者。这部小说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模糊了的黑人群体形象,没有外貌描写,也没有心理刻画,甚至没有完整的名字。即使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摩西也只有名字,而没有姓氏。名字代表了一种身份,这种身份的丧失,恰恰说明他们地位的丧失。土著人的居住环境是十分恶劣的,在白人中心的区域里,土著人居住在边缘地带,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象征着他们“非主流”的“他者”的社会地位,他们是政治和经济上的附属阶级,遭受的是非人的待遇。正如爱德华·赛义德在《东方主义》这本书的开篇里引用的马克思的话:“他们无法描述自己,他们只能被描述。”[6]而白人描述下的黑人是“低等、不开化”的野蛮人。黑人低下的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白人自诩为上等民族,相对于黑人的“他者”来说,他们是“我者”,而“我者”和“他者”之间的鸿沟是无法逾越的。
对此,黑人是无言无助的,甚至是一种接受态度。比如,黑人奴仆萨姆森和迪克之间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主人家提防他偷窃,他却毫不介意,听其自然”[7]。白人在对非洲进行侵略和领土开发时,同时摧毁了当地政治和社会系统,不断对当地居民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灌输,完成他们“劣等人”的自我身份确认,心理和精神已经完全被殖民化了,以殖民者的话语确认“劣等民族”的地位。“他者”与主体间的对立就变成了一方面后者对前者的身份优越性的认同,另一方面已扭曲的“镜像”进行自我认同。殖民者以这种方式最终达到了他们在思想和文化上的殖民。
三、失语的状态
按照后殖民主义理论,声音是权利和知识的连接物。因此,话语体现出的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极为重要。在殖民地,土著人在殖民压迫和种族压迫下早已失去了话语权,只处于失语状态。在白人看来,作为牲畜的黑人是不能有说话权力的,即便是合理要求的表达,也是不允许的。比如,黑人摩西用语言表达他想要喝水的需求,他争夺话语权遭到的却是鞭子。摩西是一个反抗者,是话语权的争夺者。大多数土人是沉默和木讷的,表现的是一种卑躬屈膝的奴性。比如,玛丽和迪克雇佣的一个土人小伙子,“举止很不自然,双肩硬邦邦的,做出一幅弯腰曲背、全神贯注的样子,眼睛一刻也不离开玛丽身上,生怕漏看了一眼她的脸色”。第二次找到的佣人“脸上毫无表情,让人一点看不出喜怒哀乐,答起话来也是声音平稳”。他们代表了黑人群体,被剥夺了话语权的黑人群体,宛如一群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机器,已经完全被物化了。而话语权的争夺者——摩西的反抗也是无助和无言的,最终只能被残酷镇压。他采取消极怠工的方式反抗玛丽对黑人们苛刻的要求——一个小时只允许休息一分钟,遭到了皮鞭,他擦去了脸上的鲜血。他的眼睛里“有一种阴沉和憎恨的神色”。他的反抗都是无声无言的,是用眼神来表现的。当做人的尊严被无情地践踏,内心的仇恨再也无法平息时,他采用了极端反抗形式——谋杀,并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野草在歌唱》就是这样一部殖民主义悲歌,描述了当地土著黑人在白人殖民者的“东方主义者注视”下,成为失语的“他者”,沦为了西方霸权的俘虏。而黑人想要摆脱白人中心话语的抑制,只有整个民族团结、自立和自强,才能从边缘进入中心,从“他者”变成“我者”。
参考文献:
[1]Memmi,A Lbert.The Colonizer and the Colonized [M].Boston: Beacon Press,1965.
[2]多丽丝·莱辛.一蕾,译.野草在歌唱[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李明滨.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刘海方.白人民族主义与南非种族统治[J].西亚非洲(双月刊),2004(6):54.
[5]刘琼.浅析黑人和白人的身份差异[J].安徽文学,2009(6):357.
[6]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相关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3SH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