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中美术欣赏重在对学生审美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不能把美术欣赏课简单地与语文、历史、政治课等同起来。美术欣赏主要通过比较来感受其作品的本质特征,欣赏的深度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可以延伸。艺术欣赏课要大量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等资源进行大信息量的教学。
【关键词】 高中美术;审美观念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时期,美术课程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方面更是功不可没,而审美观念的培养对承担较大学习压力的中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审美观念的培养,有益于文化课程的学习。现在的中学生正在承担着繁重的学习压力,每天面对的是为迎接高考的知识,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通过高中美术课程对审美观念的培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享受美,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有效的调节学习上的紧张情绪,以相对轻松的心态去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与此同时,审美观念的培养也可以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审美观念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熟悉我国以及世界极为丰富的文化瑰宝,提高生活品质,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设置一套科学有效,符合高中的教学实际,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案,通过高中美术课程的学习落实学生的审美观念,成为当前高中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就对此谈谈笔者的浅见。
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审美观念。所谓审美观念就是一种心理,主体面对某一认识对象,由最初所产生的直觉印象,在自身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支配下做出的一些列的分析、判断的一种形象思维过程。它既可以细化到穿什么衣服、佩戴什么饰品等小细节,又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生活品味和处世态度。
一、美术欣赏重在对学生审美及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智力中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智能,是科学和艺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想象力的开拓和应用是艺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内容,而美术所研究的各种表现手段,又是表现想象力的基本语言。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艺术哲学新论》中讲到:“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像一个人可以想象其它任何东西一样,他也可以随意想象,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但也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从整体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在美术教育中,怎样在激发起了学生丰富的、为美术所需的想象之后,再让他们产生“更好地想象”呢?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教育者应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赋予作品的表达方法。
(一)注重通过教学,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高中美术新课改,将以前的美术欣赏调整成了美术鉴赏,欣赏和鉴赏一字之差,反映出来的内容完全不同。欣赏侧重于玩味,而鉴赏侧重于对艺术品的观赏。新课改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美术这一门视觉的艺术,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美术与其他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高中生虽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但是美术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二)重视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世界时多元的,美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注意欣赏我们身边的美,还要要让学生较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这既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又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通过拓展学生美术视野,还有利于学生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
二、不能把美术欣赏课简单地与语文、历史、政治课等同起来
美术欣赏课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它是培养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所以,美术欣赏教学首先要有感情,只有作为教师的个体被艺术作品的魅力所打动,在教学过程中充满感情地讲解、启发,才能去感染学生,才能达到美术欣赏的效果。
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常会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方法,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美术作品并不是什么“不可言传”,只是在评述它们的时候不可能像政治课那样要求语言特别准确、简练,也不能像语文课那样要求语言华丽、精美。所以,欣赏课的语言要灵活、生动、幽默、风趣。另外,对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假象,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师生之间也有很好的互动,表面看上去,这是一堂成功的艺术欣赏课,实际上却并不见得,因为吸引学生的并非作品本身,而是教师所讲的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简历和相关的故事情节等内容。在这样的欣赏课上,教师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把精力投入到介绍艺术家趣闻轶事和描绘作品故事情节中,没有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艺术欣赏,对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没有帮助,失去了美术欣赏课的意义,毫无价值可言。
三、欣赏的深度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可以延伸
有些教师在欣赏作品时,只讲解提问学生一些有关画面内容的简单问题,比如,画面有哪些内容,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穿什么衣服,衣服的质感表现如何等等,让学生把作品的外在内容复述一遍,就算欣赏完毕了,却忽略了对作品的作品意境、社会意义、深层内涵、画家的精神情境等方面的分析,这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艺术欣赏不只是让欣赏者感知艺术作品表象的美,更重要的是领会作品的精神内涵,只有做到“形”与“神”的贯通,才会达到艺术欣赏的目的。
总之,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也要与时代、学生实际相适应,不断探索研究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高中美术;审美观念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时期,美术课程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方面更是功不可没,而审美观念的培养对承担较大学习压力的中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审美观念的培养,有益于文化课程的学习。现在的中学生正在承担着繁重的学习压力,每天面对的是为迎接高考的知识,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通过高中美术课程对审美观念的培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享受美,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有效的调节学习上的紧张情绪,以相对轻松的心态去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与此同时,审美观念的培养也可以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审美观念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熟悉我国以及世界极为丰富的文化瑰宝,提高生活品质,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设置一套科学有效,符合高中的教学实际,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案,通过高中美术课程的学习落实学生的审美观念,成为当前高中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就对此谈谈笔者的浅见。
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审美观念。所谓审美观念就是一种心理,主体面对某一认识对象,由最初所产生的直觉印象,在自身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支配下做出的一些列的分析、判断的一种形象思维过程。它既可以细化到穿什么衣服、佩戴什么饰品等小细节,又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生活品味和处世态度。
一、美术欣赏重在对学生审美及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智力中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智能,是科学和艺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想象力的开拓和应用是艺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内容,而美术所研究的各种表现手段,又是表现想象力的基本语言。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艺术哲学新论》中讲到:“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像一个人可以想象其它任何东西一样,他也可以随意想象,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但也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从整体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在美术教育中,怎样在激发起了学生丰富的、为美术所需的想象之后,再让他们产生“更好地想象”呢?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教育者应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赋予作品的表达方法。
(一)注重通过教学,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高中美术新课改,将以前的美术欣赏调整成了美术鉴赏,欣赏和鉴赏一字之差,反映出来的内容完全不同。欣赏侧重于玩味,而鉴赏侧重于对艺术品的观赏。新课改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美术这一门视觉的艺术,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美术与其他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高中生虽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但是美术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二)重视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世界时多元的,美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注意欣赏我们身边的美,还要要让学生较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这既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又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通过拓展学生美术视野,还有利于学生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
二、不能把美术欣赏课简单地与语文、历史、政治课等同起来
美术欣赏课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它是培养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所以,美术欣赏教学首先要有感情,只有作为教师的个体被艺术作品的魅力所打动,在教学过程中充满感情地讲解、启发,才能去感染学生,才能达到美术欣赏的效果。
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常会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方法,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美术作品并不是什么“不可言传”,只是在评述它们的时候不可能像政治课那样要求语言特别准确、简练,也不能像语文课那样要求语言华丽、精美。所以,欣赏课的语言要灵活、生动、幽默、风趣。另外,对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假象,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师生之间也有很好的互动,表面看上去,这是一堂成功的艺术欣赏课,实际上却并不见得,因为吸引学生的并非作品本身,而是教师所讲的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简历和相关的故事情节等内容。在这样的欣赏课上,教师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把精力投入到介绍艺术家趣闻轶事和描绘作品故事情节中,没有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艺术欣赏,对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没有帮助,失去了美术欣赏课的意义,毫无价值可言。
三、欣赏的深度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可以延伸
有些教师在欣赏作品时,只讲解提问学生一些有关画面内容的简单问题,比如,画面有哪些内容,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穿什么衣服,衣服的质感表现如何等等,让学生把作品的外在内容复述一遍,就算欣赏完毕了,却忽略了对作品的作品意境、社会意义、深层内涵、画家的精神情境等方面的分析,这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艺术欣赏不只是让欣赏者感知艺术作品表象的美,更重要的是领会作品的精神内涵,只有做到“形”与“神”的贯通,才会达到艺术欣赏的目的。
总之,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也要与时代、学生实际相适应,不断探索研究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