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艾滋病人共用东西会传染吗?

来源 :健康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m_1978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滋病虽然可怕,但也不是不可阻挡,我们应该广泛普及艾滋病相关知识,进行全民防治,艾滋病的传播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被遏制。
  与艾滋病人共用什么东西不会传染?
  艾滋病可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性接触是艾滋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艾滋病可以通过性交在男女之间传播,性接触越多,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就越大。共用注射器吸毒是艾滋病血液传播的重要危险行为,当血液或被艾滋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被注射或注射时,就会发生艾滋病毒感染。使用受艾滋病毒污染但未经消毒的注射器、针头或剃刀可能传播艾滋病。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触艾滋病患者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人不会被感染艾滋病。在工作生活中,一般接触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如握手、一起吃饭、共用工具和办公用具等都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通过马桶座、电话、餐饮设备、床上用品、游泳池或公共浴室和其他公共设施传播。打喷嚏和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艾滋病。虽然共用毛巾是不卫生的,但没有体液交换,一般来说艾滋病不会传播,但还是要拒绝这种行为,避免其他致病细菌的传播,最好自己准备一条毛巾。
  注意传播途径
  1艾滋病高危感染人群有男性同性恋者、与艾滋病感染者发生性关系者、女性艾滋病感染者生下的婴儿、通过注射吸毒者等。日常生活当中的接触都不会传播艾滋病,对于艾滋病患者不必过分害怕并远离。
  2在我国,血液传播是最主要传播途径,这主要还是由于民众防艾意识不够而导致的。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途径包括:输入了被污染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静脉注射者使用受艾滋病病毒污染并未消毒的针头或注射器;和他人共用剃须刀等利器被划伤未及时处理,经身体伤口破损处传染;救护流血伤员时,救护者本身皮肤破损并接触到伤员血液。此外,静脉注射毒品、用未消毒的器械穿耳洞、纹眉、纹身等方式也可导致感染艾滋病。
  3母婴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播途径。婴儿和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约有90%是通过母婴传播的。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妈妈,在怀孕时胎儿可能通过许多不同的途径与母体的血液接触,如外力冲撞导致的胎盘损伤出血,有可能导致子宫内感染的发生;分娩时,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妈妈,其宫颈和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艾滋病病毒,所以婴儿很可能在未受保护下与产道黏膜或感染的血直接接触而受感染。;产后母亲通过母乳喂养婴儿,吸入乳汁时接触到乳汁内含有的艾滋病病毒而感染。
  4性接触传播指与艾滋病患者通过性接触的方式传播,包括同性恋者之间传播,肛交与口交也有着很大的传染危险。危险性行为意指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没有预防保护(使用保险套)直接有体液交换的性行为,是目前全世界艾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径;占全体艾滋病患感染原因比率70—80%,这主要是因为它集合了精液、阴道分泌液(性行为)及血液(伤口)等多重感染之可能,所以更增加了它的危险性。
  感染HIV的注意事项
  1预防是最好的“疫苗”。艾滋病防治的难点在于无法治愈、控制困难。目前,全世界还没研制出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也没有预防的疫苗,在当前医疗水平下,患者或感染者必须终身用药,防艾宣传教育尤为重要,预防是最好的“疫苗”。知晓HIV,了解HIV,才能最终战胜HIV。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我国通过对血液制品的严查以及对毒品的打击,艾滋病通过血液传播已经很少,而性传播因为隐秘性较强,成为现在主要的传播方式。我国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性传播占全部艾滋病传播途徑已超过90%。拒绝毒品、自尊自爱、遵守性道德、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2抓住“阻断”黄金时刻。医学上讲,即使真的被感染,体内检出艾滋病毒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在还没确定是否感染时,有没有“后悔药”可阻断病毒传播呢?其实是有的。
  HIV阻断药是一种极有效的补救措施。根据中国疾控动态与艾防中心2017年统计数据,万名受访网友中有将近一半不知道艾滋病可以服用阻断药物。HIV阻断药即暴露后预防药物是在发生了高危行为后,用来防止HIV病毒扩散的药。高危行为包括与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者发生没有安全措施的性行为;开放伤口或黏膜组织接触到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者的血液;被有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者血液的针具刺伤等。
  阻断药发挥作用的原理是切断艾滋病病毒复制的过程,防止病毒从已感染的细胞扩散从而感染更多的细胞。阻断的原理是在病毒到达血液之前将病毒杀死,以达到阻断目的。阻断药的成功率极高。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700到1000名医生、警察等由于工作中不慎接触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者的血液等原因服用阻断药,没有一位因职业暴露而感染。但是,发生暴露后,越早服用阻断药,药物的血药浓度就能越早上升,以保证在病毒进入血液前起效。这是一个药物与病毒赛跑的过程。
  最佳的阻断时间是2小时,阻断成功率在99%以上。之后,成功率会开始逐渐下降,但72小时内仍有较高的成功率,被称为黄金72小时。
  HIV阻断药只是一种补救措施,不能过分依赖阻断药,关键还在预防。
其他文献
从医学的基本原则来说,医患共同决策应当是医生跟患者共同决策,但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患者被动地稀里糊涂地被排除在自己生命和健康决策权之外,特别是关于肿瘤这件事。  现在很多患者要治疗,实际上是家属决定要他治疗,而不是患者主动要去治疗。实际上对患者的康复非常不利。其实,如果跟患者谈明白,大家都会全力以赴去考虑怎么治疗。谈不明白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病情还没有明确、还在疑似的检查阶段,患者容易把这个问题想严重
期刊
继6月15日北京市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之后,医用耗材再次引发关注。6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明确对医用耗材的遴选、采购、验收、存储、发放、临床使用、监测、评价等工作进行全流程管理,《办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  《办法》适用于二级以上医院医用耗材管理,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其中,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用耗材遴选、采购工作可参照本办法进行。《办法》
期刊
“在北京很多医院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是医生,不是护士,不是医院的正式员工,但却是现代医院这个庞大的系统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8岁的王师傅就是其中一员。”  安:假设手术室每天上演的都是一幕幕救死扶伤的电影,那么主角一定是外科医生,真正的主角是躺在那儿不说话的患者,还有麻醉医生、护士等等,其实很多人没有观察到,还有一些类似电影里群众演员的人,我不知道怎么称呼他们,所以就叫“师傅”。  陈:
期刊
日前,北京市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中透露,北京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已经基本建设完成,740万人签约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了9成以上。同时他還表示现在全市16个区在区域内的医疗机构信息均能互联互通,下一步要把16个区的信息,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联通。  雷海潮介绍,北京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建设基本完成,15-30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已经形成。基层医疗机构数量从2013年的9716个
期刊
近日,第18届世界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大会(WSSFN)在纽约召开。在大会执委会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学会主席团成员及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孙伯民教授(专访链接)当选为世界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学会副秘书长。这是首次由华人担任世界级别神经外科协会的主席团成员。世界神经外科专家对孙伯民教授的功能神经团队近些年科研和临床工作成绩高度认可。孙伯民教授自2009年起担任WSS
期刊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作关于《疫苗管理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草案拟进一步完善法律責任,加大对疫苗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加行政拘留规定。此外,针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草案还将进一步明确补偿制度,对异常反应补偿范围实行目录管理。(人民日报)
期刊
近日,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支持建设一批示范企业,包括能够提供成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服务、系统平台或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支持建设一批示范街道(乡镇),包括应用多类智慧健康养老產品,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为辖区内居民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街道或乡镇;支持建设一批示范基地。(财联社)
期刊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司局的指导和相关单位的支持下,中国慢病管理大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成为我国慢病管理领域大规模、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盛会,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为进一步推进慢病管理学术交流,发挥大会交流平台作用,“第十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暨国际慢病管理论坛”于近日在北京举办。艾康生物受邀参加本次会议,并携带多款产品,为中国慢病管理事业添砖加瓦,为广大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的治疗方案和服务。现场还提供了
期刊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抗各种致病原的重要武器,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生”。健康的免疫系统能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相反,当免疫系统发生异常时,身体就会出现问题,甚至百病缠身。疫情当下,“机体免疫力”更是一个被高频提起的词汇。对于未感染人群而言,除了尽量不外出、外出时戴好口罩,以及勤洗手、做好消毒措施等防护手段外,如何保护和适当提升身体的免疫力,是当下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尤其对老人、孩子以及体质弱的人来说,更是至关
期刊
8月8日,刚过立秋,又值全民健身日。  近年来,我国慢病人群呈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等问题成了现代常见慢性病。而单靠临床药物治疗,很难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严重影响了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推动“体医结合”,充分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通过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将慢病治病變成慢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