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陆集团的行人保护系统可在撞击后10~15毫秒内激活,使汽车发动机罩按设计要求抬升。
行人保护有望成为我国强制性法规要求。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我国道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提起汽车安全,全社会对保护车内驾乘人员安全的关注度要大大高于车外行人安全。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中国汽车被动安全标准体系趋于完善,与其密切相关的汽车乘员安全技术发展迅速。与之相比,汽车行人碰撞保护标准发展较为缓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行人这一弱势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汽车行人碰撞保护能力受到消费者的更多重视。因此,汽车行人碰撞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亟需加快推进。无疑,加强对行人保护技术研究、加快相关强制性法规的制定已经迫在眉睫。
为什么行人保护亟须强制执行?需要哪些技术完成对行人的保护功能?向来,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的大陆集团已经给出创新型技术解决方案。
“在行人碰撞事故中,行人受到的致命或者致重伤的伤害,主要是由车辆和行人的直接接触造成,这就是我们研究行人保护解决方案的基础。”大陆集团底盘与安全事业部被动安全与传感器业务单元电子组件部门及高级和碰撞传感器部门中国区总监黄斌解释说,“大陆集团底盘与安全事业部旗下的产品以及系统解决方案,能够使车辆像人一样感知周围的环境,通过不同控制器的规划来帮助驾驶员更好地控制车辆。”
为什么需要行人保护系统?
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全球道路安全现状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交通事故致死人数达125万人,且该数字自2007年以来一直居高不下。而在所有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行人占比22%。在中国,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中国2013年有26.1367万名道路使用者丧生,约占全球的1/5,而在所有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行人占比为26%。可见,中国行人死亡比例高于全球平均值。
对此,我国正在加快行人保护相关规定的制定和推进工作。2018版C-NCAP将增加车外行人保护评价内容。国家轿车质量检验中心副总工程师刘玉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随着有关行人安全保护研究课题的展开和人们对行人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国有关行人安全保護方面的标准法规有望在年底出台。目前,该法规的制订工作已经完成,正在报批当中。
据了解,“行人保护”的概念,在2000年初从西方国家提出,一直到2008年,韩国颁布了第一个类似于法规或者规范的新车评定标准。目前,对行人保护要求最高的是欧洲新车评定标准2016年版本,而我国2018年的新车评定标准,重点参考了2016年欧洲新车评定标准要求。虽然我国在一些细节评定方法上略低于欧洲标准,但是从发展方向上来看,中国2018年新车评定标准与2016年欧洲新车评定标准要求基本相似,即中国和欧洲是目前市场上要求最严苛的国家,足见我国政府和技术部门对行人保护领域的重视。
黄斌表示,“今年,当人们开始讨论中国新车评定标准2018版雏形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加入行人保护这一评定流程,它不是加分项而是一个评定流程,占15%的权重。”
据悉,中国新车评定标准2018年的流程已经基本颁布,颁布的内容里面也明确地指出“行人保护”会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估过程,且中国新车评定标准2018版会在2018年的下半年开始实施。
目前,我国有一个推荐法规叫GBT( T代表推荐不是强制性),主机厂可以选择性地进行这一测试和评估。据业内人士透露,我国正由联合国带领把“行人保护”做成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法规,在未来的几年内,很有可能我国就会有一部全世界通用的有关“行人保护”的法规。
如何保护行人?
据介绍,大陆集团研发的行人保护系统充分体现了“感知-规划-行动”(Sense- Plan- Act)这一效果链。在汽车保险杠区域集成了以压力信号为主的传感器,能够感知车辆和行人碰撞的严重度和信号,然后通过信号传递到安全气囊控制模块中。通过安全气囊控制模块中集成的软件以及算法,判断是否有行人保护以及何时启动保护装置进行行人保护。最后通过主动式的发动机罩盖顶升装置来顶起发动机舱盖,降低行人头部和车辆撞击的严重程度。
“该行人保护系统可在撞击后10-15毫秒内激活,使汽车发动机罩按设计要求抬升,从而通过增加能量吸收和使冲击力沿发动机罩表面偏移而减轻行人撞伤,最终实现行人保护的目标。”黄斌介绍说,大陆集团行人保护系统解决方案的理论基础就是:行人在和车辆发生碰撞之后,行人的头部极易撞击到发动机罩盖下面坚硬的部分,这是致死和致伤的主要因素。而主动式发动机罩盖的提起,能够有效增大发动机罩盖到发动机舱内部的坚硬器件之间的距离,吸收相应碰撞的能量,避免人头部碰撞在坚硬部位,从而起到减轻和避免接触的效果。
按着黄斌的说法,显然要完成行人保护的结果需要三步:首先,汽车需要一个控制器,作为大脑来处理信号和驱动。其次,汽车需要传感器来感知碰撞事故中的对象,是行人还是其他物品。同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还需要针对不同的车辆进行一个高端铰链设计,使发动机舱盖抬起的过程和行程中能够最大限度保护行人。最后,汽车需要一个能量提供装置,来提供举起发动机罩盖所需的能量。
行人保护如何判断保护的是人?黄斌给出的答案是,大陆集团的行人保护技术通过在成熟的压力传感器两端接上一根中间有空气的软管,然后把这个产品集成到保险杠的发泡装置中。他说:“当行人和保险杠撞击之后,外力导致软管变形,传感器能够通过软管内空气气压的微弱变化,来判断碰撞的对象是否是行人以及整个碰撞的严重度,从而把相应的信号作为输入依据传递给安全气囊控制器。”
据介绍,大陆集团行人保护产品有两大优点。一个是成熟的压力信号技术,容易集成到前保险杠的结构里面。另一个就是它能够很好地区分行人、小动物以及一些其他撞击物的信号来规避一些误作用情况的发生,因为不同的撞击物产生的压力信号完全不同。“一些法规和规范标准明确定义了哪些器件的碰撞一定不发出点火命令,哪些碰撞物在碰撞发生之后必须要启动保护装置,而我们的传感器能够完美区分这些定义里所谓的‘碰撞物’。”黄斌这样补充说。
可见,具有快速识别、成本优化、高度灵活性设计的行人保护解决方案,再一次为大陆集团“零愿景”的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持。
行人保护有望成为我国强制性法规要求。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我国道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提起汽车安全,全社会对保护车内驾乘人员安全的关注度要大大高于车外行人安全。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中国汽车被动安全标准体系趋于完善,与其密切相关的汽车乘员安全技术发展迅速。与之相比,汽车行人碰撞保护标准发展较为缓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行人这一弱势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汽车行人碰撞保护能力受到消费者的更多重视。因此,汽车行人碰撞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亟需加快推进。无疑,加强对行人保护技术研究、加快相关强制性法规的制定已经迫在眉睫。
为什么行人保护亟须强制执行?需要哪些技术完成对行人的保护功能?向来,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的大陆集团已经给出创新型技术解决方案。
“在行人碰撞事故中,行人受到的致命或者致重伤的伤害,主要是由车辆和行人的直接接触造成,这就是我们研究行人保护解决方案的基础。”大陆集团底盘与安全事业部被动安全与传感器业务单元电子组件部门及高级和碰撞传感器部门中国区总监黄斌解释说,“大陆集团底盘与安全事业部旗下的产品以及系统解决方案,能够使车辆像人一样感知周围的环境,通过不同控制器的规划来帮助驾驶员更好地控制车辆。”
为什么需要行人保护系统?
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全球道路安全现状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交通事故致死人数达125万人,且该数字自2007年以来一直居高不下。而在所有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行人占比22%。在中国,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中国2013年有26.1367万名道路使用者丧生,约占全球的1/5,而在所有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行人占比为26%。可见,中国行人死亡比例高于全球平均值。
对此,我国正在加快行人保护相关规定的制定和推进工作。2018版C-NCAP将增加车外行人保护评价内容。国家轿车质量检验中心副总工程师刘玉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随着有关行人安全保护研究课题的展开和人们对行人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国有关行人安全保護方面的标准法规有望在年底出台。目前,该法规的制订工作已经完成,正在报批当中。
据了解,“行人保护”的概念,在2000年初从西方国家提出,一直到2008年,韩国颁布了第一个类似于法规或者规范的新车评定标准。目前,对行人保护要求最高的是欧洲新车评定标准2016年版本,而我国2018年的新车评定标准,重点参考了2016年欧洲新车评定标准要求。虽然我国在一些细节评定方法上略低于欧洲标准,但是从发展方向上来看,中国2018年新车评定标准与2016年欧洲新车评定标准要求基本相似,即中国和欧洲是目前市场上要求最严苛的国家,足见我国政府和技术部门对行人保护领域的重视。
黄斌表示,“今年,当人们开始讨论中国新车评定标准2018版雏形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加入行人保护这一评定流程,它不是加分项而是一个评定流程,占15%的权重。”
据悉,中国新车评定标准2018年的流程已经基本颁布,颁布的内容里面也明确地指出“行人保护”会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估过程,且中国新车评定标准2018版会在2018年的下半年开始实施。
目前,我国有一个推荐法规叫GBT( T代表推荐不是强制性),主机厂可以选择性地进行这一测试和评估。据业内人士透露,我国正由联合国带领把“行人保护”做成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法规,在未来的几年内,很有可能我国就会有一部全世界通用的有关“行人保护”的法规。
如何保护行人?
据介绍,大陆集团研发的行人保护系统充分体现了“感知-规划-行动”(Sense- Plan- Act)这一效果链。在汽车保险杠区域集成了以压力信号为主的传感器,能够感知车辆和行人碰撞的严重度和信号,然后通过信号传递到安全气囊控制模块中。通过安全气囊控制模块中集成的软件以及算法,判断是否有行人保护以及何时启动保护装置进行行人保护。最后通过主动式的发动机罩盖顶升装置来顶起发动机舱盖,降低行人头部和车辆撞击的严重程度。
“该行人保护系统可在撞击后10-15毫秒内激活,使汽车发动机罩按设计要求抬升,从而通过增加能量吸收和使冲击力沿发动机罩表面偏移而减轻行人撞伤,最终实现行人保护的目标。”黄斌介绍说,大陆集团行人保护系统解决方案的理论基础就是:行人在和车辆发生碰撞之后,行人的头部极易撞击到发动机罩盖下面坚硬的部分,这是致死和致伤的主要因素。而主动式发动机罩盖的提起,能够有效增大发动机罩盖到发动机舱内部的坚硬器件之间的距离,吸收相应碰撞的能量,避免人头部碰撞在坚硬部位,从而起到减轻和避免接触的效果。
按着黄斌的说法,显然要完成行人保护的结果需要三步:首先,汽车需要一个控制器,作为大脑来处理信号和驱动。其次,汽车需要传感器来感知碰撞事故中的对象,是行人还是其他物品。同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还需要针对不同的车辆进行一个高端铰链设计,使发动机舱盖抬起的过程和行程中能够最大限度保护行人。最后,汽车需要一个能量提供装置,来提供举起发动机罩盖所需的能量。
行人保护如何判断保护的是人?黄斌给出的答案是,大陆集团的行人保护技术通过在成熟的压力传感器两端接上一根中间有空气的软管,然后把这个产品集成到保险杠的发泡装置中。他说:“当行人和保险杠撞击之后,外力导致软管变形,传感器能够通过软管内空气气压的微弱变化,来判断碰撞的对象是否是行人以及整个碰撞的严重度,从而把相应的信号作为输入依据传递给安全气囊控制器。”
据介绍,大陆集团行人保护产品有两大优点。一个是成熟的压力信号技术,容易集成到前保险杠的结构里面。另一个就是它能够很好地区分行人、小动物以及一些其他撞击物的信号来规避一些误作用情况的发生,因为不同的撞击物产生的压力信号完全不同。“一些法规和规范标准明确定义了哪些器件的碰撞一定不发出点火命令,哪些碰撞物在碰撞发生之后必须要启动保护装置,而我们的传感器能够完美区分这些定义里所谓的‘碰撞物’。”黄斌这样补充说。
可见,具有快速识别、成本优化、高度灵活性设计的行人保护解决方案,再一次为大陆集团“零愿景”的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