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粮食安全是事关国家和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在引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粮食安全的概念及内涵、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梳理与分析。并据此,结合目前粮食安全研究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从地理学的角度给出了粮食安全研究的地理学模式。
关键词 粮食安全;地理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4-0246-02
1粮食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粮食安全的概念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粮食危机中由世界粮农组织FAO界定的,它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2]。它包括粮食的产能安全(Grain Production Security)、粮食的市场安全(Grain Market Security)和粮食的消费安全(Grain Consumption Security)[3-4]。
1983年4月,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总干事爱得华·萨乌马提出的粮食安全概念,这个概念要具体得多。其内容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中国于1992年提出了自己的食物安全概念,即食物安全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中国的食物安全概念更接近于萨乌马的概念,强调的是食物需求与供给均衡的安
全。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其粮食产能安全问题一直成为国际上最为关注的焦點[5-6]。
2粮食产能安全的研究进展
2.1国家尺度的粮食产能安全研究
粮食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也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任何其他商品无法比拟的[7]。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中国约有13亿人口,预计到2030年人口将达16亿左右,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政府非常关心和重视的头等大事[8]。国内学者对粮食产能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全国粮食供求状况的研究、耕地资源态势的分析以及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分析等领域[9-12]。其中针对耕地资源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研究较多,许多学者就粮食安全的保障问题、耕地保护问题、如何协调粮食生产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同的看法[13-16]。
余振同等指出了我国粮食安全任务越来越艰巨的表现:①粮食需求随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国际市场不会无限制地满足我国粮食需求。②耕地质量降低也威胁粮食安全。耕地总量减少难以避免,后备耕地所剩无几,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将继续增加,生态退耕将减少耕地数量,耕地减少的总体额度很大;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质量在不断下降,非农建设侵占良田,而开垦补偿的则是劣质地,造成耕地总体质量下降;耕地“用”、“养”不当,引起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加剧退化引起耕地质量不断下降[17]。
鲁奇认为: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作为人口大国应该依靠自己的资源基础,构建自己的粮食安全保障。在耕地问题上,建立保护耕地资源的法律体系,开展保护耕地的教育。耕地财产权利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经营耕地没有长期的、良好的赢利预期,导致掠夺式利用或随意撂荒加剧了耕地质量的下降[18]。
傅泽强对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作了相关分析,对耕地面积变化率与粮食产量年增长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粮食单产提高对粮食总产增长的作用增强,而耕地数量的扩张对粮食总产的增长居于次要地位。说明耕地面积的扩张受自然供给的限制,增加潜力有限,在耕地面积达到一定数量时,粮食总产的增加必须依靠物质、技术的高投入以提高粮食单产来实现,其中农村科技进步的作用极其重要。当物质和技术投入相对较高时,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作用会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耕地资源的弱约束期内可以无视耕地资源的流失问题[19]。
2.2省(区)尺度的粮食产能安全研究
目前,对省(区)的未来粮食安全研究也越来越多,既有缺粮区,也有农业大省。黄广宇、蔡运龙针对福建省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状况,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约束作用作了探讨,分别就耕地面积变化率与粮食产量增长率的相关性、粮食播种面积与单产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耕地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作了分析;同时,作者对实现福建省粮食安全提出了强化法律手段、保护耕地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如农田基本建设投资、综合治理土地退化、提高耕地资源生产效率等措施[20]。曾昭鹏等人具体分析了山东省的人地变化情况。从1949~2000年,该省人口从4 549万人增加到9 037万人,年均增加88万人,耕地面积由建国初的872.8万公顷减少至2000年的660.8万公顷,年均减少4.13万公顷,人增地减,粮食需求的压力日益增大[21]。
熊鹰等对湖南省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研究发现,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粮食生产构成持久的约束作用,耕地资源已成为制约粮食安全的瓶颈;同时提出为了实现粮食安全,应采用的根本措施在于保持耕地数量平衡、防治土地资源退化、加强全民粮食安全意识、建立复合高效农田生态经济系统、合理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等措施[22]。
此外,还有学者对江苏、四川、江西、广东、陕西、甘肃、内蒙古等省的粮食安全问题作了相关研究[23-26]。
3粮食安全研究的创新模式
3.1从空间维度进行粮食安全研究
从地理学视角看,某一事物的空间结构包含2层意思,第1层是一般意义上指的“要素结构”,即某一事物各子系统的各种自然、人文要素的空间关系,这些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第2层次的空间结构指的是“地域结构”,即对于一定尺度的区域而言,存在3种结构关系:次级地域结构关系(比研究区域低1个级别的区域间的关系)、背景地域结构关系(研究区域与比之高1个级别的区域之间的关系)和相关地域结构关系(研究区域与与之平级的区域之间的关系)。这3种结构关系使任何区域都置身于区域系统中,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粮食安全的研究同样要从其“要素结构”和“地域结构”入手。
3.1.1从“要素结构”进行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就是要从上述影响粮食安全的各个因素(观念、资源、技术、市场、流通、政策、制度等)出发,在具体研究各个影响因素的同时,更加注重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粮食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安全的概念非常广泛,是大系统内各要素耦合的最终结果。因此,探讨粮食安全应坚持系统性原则,探讨粮食生产及其流通消费等全过程中影响安全生产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以及粮食生产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个省或1个地区,只有统筹兼顾粮食安全的各个因素,并充分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谋求区域粮食问题的真正安全。
3.1.2从“地域结构”进行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目前,我国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各个省区各自为战,分别针对自身具体的情况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没有从全局或者是区域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粮食安全问题是全国一盘棋,不能各自为战。因为,粮食安全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地区都要实现粮食自给,所有的地区实现了粮食自给也不意味着就形成了真正的粮食安全格局。首先,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粮食供求的平衡也是全国性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每个地区都要做出恰当的、科学的贡献。再者,粮食安全的保障系统是具有层次性的,在大的层面上可分为全球与全国2个层次。在全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大系统中,又可分为各地区子系统,每一子系统又由生产系统、储藏系统、流通系统、消费系统、政策法规系统等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及子系统内部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多层次完整的粮食安全保障系统。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地域结构”的视角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即从国家、省(自治区)、市(州)3级不同的层次来统筹考虑研究区域的3种地域结构关系,在充分考虑地域系统中各区域的差异性基础上,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实现粮食安全系统功能的最优化。
3.2从时间维度进行粮食安全研究
地理学是研究综合性问题的学科之一,从时间角度对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进行观测、分析是极为必要的。因为时间上的联系性有助于准确地把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而且,只有通过时间序列的研究才能揭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地域空间秩序的变化趋势性、节律性和旋回性,而这些是预测其未来进而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短期的粮食安全并不代表长期的无虑。在短期内,由于自然灾害、生产者对价格的适应以及成本和风险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短期内粮食安全出现一定的波动是很正常的,而且很容易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策略就可达到平衡。然而,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非常严峻。在需求方面,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上涨,这种趋势是明确的、持续的、刚性的、不可逆转的。而在生产方面,却是不确定的: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条件恶化,所有这些因素都没有使得我国农业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潜力极为有限。在农业内部,通过挤占其他作物面积来扩大粮食面积的潜力,无论是从自然可能性还是经济可行性的角度都很小,增加国内粮食生产的唯一出路是提高单产,而单产的提高潜力能在多大程度上挖掘出来,则取决于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动态地对影响粮食安全的各个因素和环节进行时间上的分析,在预测未来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为当前行为、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4结语
粮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极为重要和复杂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愈来愈需要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支持,这就决定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的地理学将在粮食安全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系统考察粮食安全的概念及内涵、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从地理学的研究维度出发,加强3种“地域结构”(即背景地域结构、相关地域结构和次级地域结构)关系的考察来进行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突破目前研究的局限性,而且,更加符合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属性特征,这必将有利于科学决策的制定。
5参考文献
[1] KENNES W.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nd food security[J].IDS Bull,1990,21(3):187-195.
[2] BROWN L R.World Watch books:Who Will Feed China: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M].New York:W.W.Norton
关键词 粮食安全;地理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4-0246-02
1粮食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粮食安全的概念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粮食危机中由世界粮农组织FAO界定的,它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2]。它包括粮食的产能安全(Grain Production Security)、粮食的市场安全(Grain Market Security)和粮食的消费安全(Grain Consumption Security)[3-4]。
1983年4月,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总干事爱得华·萨乌马提出的粮食安全概念,这个概念要具体得多。其内容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中国于1992年提出了自己的食物安全概念,即食物安全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中国的食物安全概念更接近于萨乌马的概念,强调的是食物需求与供给均衡的安
全。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其粮食产能安全问题一直成为国际上最为关注的焦點[5-6]。
2粮食产能安全的研究进展
2.1国家尺度的粮食产能安全研究
粮食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也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任何其他商品无法比拟的[7]。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中国约有13亿人口,预计到2030年人口将达16亿左右,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政府非常关心和重视的头等大事[8]。国内学者对粮食产能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全国粮食供求状况的研究、耕地资源态势的分析以及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分析等领域[9-12]。其中针对耕地资源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研究较多,许多学者就粮食安全的保障问题、耕地保护问题、如何协调粮食生产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同的看法[13-16]。
余振同等指出了我国粮食安全任务越来越艰巨的表现:①粮食需求随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国际市场不会无限制地满足我国粮食需求。②耕地质量降低也威胁粮食安全。耕地总量减少难以避免,后备耕地所剩无几,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将继续增加,生态退耕将减少耕地数量,耕地减少的总体额度很大;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质量在不断下降,非农建设侵占良田,而开垦补偿的则是劣质地,造成耕地总体质量下降;耕地“用”、“养”不当,引起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加剧退化引起耕地质量不断下降[17]。
鲁奇认为: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作为人口大国应该依靠自己的资源基础,构建自己的粮食安全保障。在耕地问题上,建立保护耕地资源的法律体系,开展保护耕地的教育。耕地财产权利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经营耕地没有长期的、良好的赢利预期,导致掠夺式利用或随意撂荒加剧了耕地质量的下降[18]。
傅泽强对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作了相关分析,对耕地面积变化率与粮食产量年增长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粮食单产提高对粮食总产增长的作用增强,而耕地数量的扩张对粮食总产的增长居于次要地位。说明耕地面积的扩张受自然供给的限制,增加潜力有限,在耕地面积达到一定数量时,粮食总产的增加必须依靠物质、技术的高投入以提高粮食单产来实现,其中农村科技进步的作用极其重要。当物质和技术投入相对较高时,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作用会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耕地资源的弱约束期内可以无视耕地资源的流失问题[19]。
2.2省(区)尺度的粮食产能安全研究
目前,对省(区)的未来粮食安全研究也越来越多,既有缺粮区,也有农业大省。黄广宇、蔡运龙针对福建省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状况,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约束作用作了探讨,分别就耕地面积变化率与粮食产量增长率的相关性、粮食播种面积与单产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耕地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作了分析;同时,作者对实现福建省粮食安全提出了强化法律手段、保护耕地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如农田基本建设投资、综合治理土地退化、提高耕地资源生产效率等措施[20]。曾昭鹏等人具体分析了山东省的人地变化情况。从1949~2000年,该省人口从4 549万人增加到9 037万人,年均增加88万人,耕地面积由建国初的872.8万公顷减少至2000年的660.8万公顷,年均减少4.13万公顷,人增地减,粮食需求的压力日益增大[21]。
熊鹰等对湖南省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研究发现,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粮食生产构成持久的约束作用,耕地资源已成为制约粮食安全的瓶颈;同时提出为了实现粮食安全,应采用的根本措施在于保持耕地数量平衡、防治土地资源退化、加强全民粮食安全意识、建立复合高效农田生态经济系统、合理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等措施[22]。
此外,还有学者对江苏、四川、江西、广东、陕西、甘肃、内蒙古等省的粮食安全问题作了相关研究[23-26]。
3粮食安全研究的创新模式
3.1从空间维度进行粮食安全研究
从地理学视角看,某一事物的空间结构包含2层意思,第1层是一般意义上指的“要素结构”,即某一事物各子系统的各种自然、人文要素的空间关系,这些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第2层次的空间结构指的是“地域结构”,即对于一定尺度的区域而言,存在3种结构关系:次级地域结构关系(比研究区域低1个级别的区域间的关系)、背景地域结构关系(研究区域与比之高1个级别的区域之间的关系)和相关地域结构关系(研究区域与与之平级的区域之间的关系)。这3种结构关系使任何区域都置身于区域系统中,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粮食安全的研究同样要从其“要素结构”和“地域结构”入手。
3.1.1从“要素结构”进行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就是要从上述影响粮食安全的各个因素(观念、资源、技术、市场、流通、政策、制度等)出发,在具体研究各个影响因素的同时,更加注重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粮食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安全的概念非常广泛,是大系统内各要素耦合的最终结果。因此,探讨粮食安全应坚持系统性原则,探讨粮食生产及其流通消费等全过程中影响安全生产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以及粮食生产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个省或1个地区,只有统筹兼顾粮食安全的各个因素,并充分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谋求区域粮食问题的真正安全。
3.1.2从“地域结构”进行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目前,我国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各个省区各自为战,分别针对自身具体的情况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没有从全局或者是区域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粮食安全问题是全国一盘棋,不能各自为战。因为,粮食安全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地区都要实现粮食自给,所有的地区实现了粮食自给也不意味着就形成了真正的粮食安全格局。首先,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粮食供求的平衡也是全国性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每个地区都要做出恰当的、科学的贡献。再者,粮食安全的保障系统是具有层次性的,在大的层面上可分为全球与全国2个层次。在全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大系统中,又可分为各地区子系统,每一子系统又由生产系统、储藏系统、流通系统、消费系统、政策法规系统等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及子系统内部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多层次完整的粮食安全保障系统。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地域结构”的视角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即从国家、省(自治区)、市(州)3级不同的层次来统筹考虑研究区域的3种地域结构关系,在充分考虑地域系统中各区域的差异性基础上,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实现粮食安全系统功能的最优化。
3.2从时间维度进行粮食安全研究
地理学是研究综合性问题的学科之一,从时间角度对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进行观测、分析是极为必要的。因为时间上的联系性有助于准确地把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而且,只有通过时间序列的研究才能揭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地域空间秩序的变化趋势性、节律性和旋回性,而这些是预测其未来进而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短期的粮食安全并不代表长期的无虑。在短期内,由于自然灾害、生产者对价格的适应以及成本和风险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短期内粮食安全出现一定的波动是很正常的,而且很容易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策略就可达到平衡。然而,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非常严峻。在需求方面,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上涨,这种趋势是明确的、持续的、刚性的、不可逆转的。而在生产方面,却是不确定的: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条件恶化,所有这些因素都没有使得我国农业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潜力极为有限。在农业内部,通过挤占其他作物面积来扩大粮食面积的潜力,无论是从自然可能性还是经济可行性的角度都很小,增加国内粮食生产的唯一出路是提高单产,而单产的提高潜力能在多大程度上挖掘出来,则取决于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动态地对影响粮食安全的各个因素和环节进行时间上的分析,在预测未来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为当前行为、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4结语
粮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极为重要和复杂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愈来愈需要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支持,这就决定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的地理学将在粮食安全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系统考察粮食安全的概念及内涵、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从地理学的研究维度出发,加强3种“地域结构”(即背景地域结构、相关地域结构和次级地域结构)关系的考察来进行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突破目前研究的局限性,而且,更加符合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属性特征,这必将有利于科学决策的制定。
5参考文献
[1] KENNES W.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nd food security[J].IDS Bull,1990,21(3):187-195.
[2] BROWN L R.World Watch books:Who Will Feed China: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M].New York:W.W.Nor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