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很多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迷惑,那就是不知如何指导学生作文;也许很多的学生都有着同样的心理,那就是怕写作文。出现这样的写作困惑,笔者觉得有如下原因。
一、作文教学盲目性大,学生感到困惑
由于作文教学无统一教材,统一模式,统一要求,统一题目,因此大多数教师对作文教学计划没有作预先的全盘考虑,即使有计划,也只是应付检查,或者是局部性、阶极性、临时性、随意性很强的。如此,学生渐渐就对作文产生了怕、难的心理。
二、扎实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忽略作文系统方法的传授
对教材中的课文,教师都能认真扎实地去教完教好,因为怕一旦考试时考到了课文中的内容,学生考不好,教师责任就很大。对于作文,教师认为考试时,学生们总可以写得出并拿到分数,因此,多作或少作几次作文训练无所谓,学生因此而得到的方法就会十分的零碎,没有关联与系统性。
三、重视作文的表面指导,忽视生活的体验及平时积累
在难得的几节写作训练课上,大多数教师经常从如何去开头、过渡、交代、照应、结尾等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逐渐误解为写作只要把写作方法学好,掌握了写作技巧就能写出好作文来。而忽视了作文必须靠积累,要有自己的体验,要写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才生动感人,才有新鲜、有创意的问题,导致学生作文质量不高。
四、学生学习条件差,信息闭塞,水平较低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起步晚,条件艰苦,信息相对闭塞,活动空间窄小,内容单调,见识少,读物少,学生作文水平低。
五、提高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对策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路在何处?这是一个困扰农村初中教师的现实难题。近年来,笔者作了一些探索,希望能摸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初中生现有实际,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路子,现把自己的做法提出如下。
1.明目的
让学生明确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作文的根本目的,跟学生讲作文的重要性,不要作空洞的说教。本人从实际出发,在作文教学中这样开导学生:我们要举行校运会,要你报道比赛情况,你怎么写?怎样写开幕词、闭幕词?……学生按照种种假设一一写了出来。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到写作是一种需要。
2.巧计划
整个初中阶段作文要做整体规划。初一着重依体仿写,结合课文教学进行仿形、仿意、全仿或点仿;初二着重作文思维训练,结合作文教学的各种不同文体侧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初三着重培养学生快速构思与快捷成文,以适应中考。依此三个层次逐个学期做好作文训练计划,扎实作文训练。
3.勤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难,根本原因不在于不懂写,而在于无东西可写。怎么做到言之有物?其出路就是勤积累,我让学生一迈进初中门槛就准备一个日记本做积累之用。要求他们一方面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勤去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手中的笔记下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所得。另一方面从读物中所得。不管是哪种材料的收集,教师都要及时检查,直到他们形成习惯。
4.用佳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命题要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有他们熟知的、富有情趣的材料可供选择,有最佳的情绪可供利用。
5.索范文
“文无定法,大体须有”。这个“大体”就是文章的外在形式,学生要靠模仿获得,要模仿就必须有对象——范文。笔者的做法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尽可能使每一篇课文都成为学生作文的范文。要发挥课文这一范文的作用,还要求教师合理安排阅读教学的时间,尤其是时令性强的文章。
6.有侧重
45分钟内要让学生完成各方面都优秀的上乘作文是不实际的,因此,每次作文训练,我都设置一个侧重点,要求学生按这一侧重点习作:或“拟题训练”,或“开头方法训练”,或“结尾方法训练”,或“前后呼应训练”,或“情节构思训练”,或“语言表达训练”,或“主题提炼训练”,或“选材方法训练”,或“修辞手法训练”。然后让其分组交流,交流重点同样放在每次的侧重点上。最后教师复查批阅,把写得好的、有代表性的作文拿来一一评讲,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使之达到应有的训练目的。
7.添亮点
写一篇文章,在确立中心,选取好材料并设计出结构后,就要恰当的将作者心里最想说的话表现出来,但许多学生往往不分轻重,平均使用力量,结果文章没有“亮点”,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写作时要教会学生用“巧劲”,将最能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最能发挥自己写作特长的地方,集中着墨;或善于点题,把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段落,锤炼好后放在文章的显眼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写好开头,吸引读者,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前后呼应,使读者念念不忘,回味无穷;或修辞精当、思想深刻,让人品味文质兼美,寓意深长的神韵。这些都能给文章增辉添色,读者读到此处往往会拍案叫绝,大声喝彩。做到这样文章即成功。
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一起行动,突出学生作文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表现欲望,让学生产生一种被感知、被认同、被欣赏的感受,从而使这种感受内化成写作的动力,写出更精彩亮丽的作文。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作文教学盲目性大,学生感到困惑
由于作文教学无统一教材,统一模式,统一要求,统一题目,因此大多数教师对作文教学计划没有作预先的全盘考虑,即使有计划,也只是应付检查,或者是局部性、阶极性、临时性、随意性很强的。如此,学生渐渐就对作文产生了怕、难的心理。
二、扎实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忽略作文系统方法的传授
对教材中的课文,教师都能认真扎实地去教完教好,因为怕一旦考试时考到了课文中的内容,学生考不好,教师责任就很大。对于作文,教师认为考试时,学生们总可以写得出并拿到分数,因此,多作或少作几次作文训练无所谓,学生因此而得到的方法就会十分的零碎,没有关联与系统性。
三、重视作文的表面指导,忽视生活的体验及平时积累
在难得的几节写作训练课上,大多数教师经常从如何去开头、过渡、交代、照应、结尾等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逐渐误解为写作只要把写作方法学好,掌握了写作技巧就能写出好作文来。而忽视了作文必须靠积累,要有自己的体验,要写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才生动感人,才有新鲜、有创意的问题,导致学生作文质量不高。
四、学生学习条件差,信息闭塞,水平较低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起步晚,条件艰苦,信息相对闭塞,活动空间窄小,内容单调,见识少,读物少,学生作文水平低。
五、提高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对策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路在何处?这是一个困扰农村初中教师的现实难题。近年来,笔者作了一些探索,希望能摸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初中生现有实际,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路子,现把自己的做法提出如下。
1.明目的
让学生明确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作文的根本目的,跟学生讲作文的重要性,不要作空洞的说教。本人从实际出发,在作文教学中这样开导学生:我们要举行校运会,要你报道比赛情况,你怎么写?怎样写开幕词、闭幕词?……学生按照种种假设一一写了出来。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到写作是一种需要。
2.巧计划
整个初中阶段作文要做整体规划。初一着重依体仿写,结合课文教学进行仿形、仿意、全仿或点仿;初二着重作文思维训练,结合作文教学的各种不同文体侧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初三着重培养学生快速构思与快捷成文,以适应中考。依此三个层次逐个学期做好作文训练计划,扎实作文训练。
3.勤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难,根本原因不在于不懂写,而在于无东西可写。怎么做到言之有物?其出路就是勤积累,我让学生一迈进初中门槛就准备一个日记本做积累之用。要求他们一方面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勤去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手中的笔记下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所得。另一方面从读物中所得。不管是哪种材料的收集,教师都要及时检查,直到他们形成习惯。
4.用佳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命题要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有他们熟知的、富有情趣的材料可供选择,有最佳的情绪可供利用。
5.索范文
“文无定法,大体须有”。这个“大体”就是文章的外在形式,学生要靠模仿获得,要模仿就必须有对象——范文。笔者的做法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尽可能使每一篇课文都成为学生作文的范文。要发挥课文这一范文的作用,还要求教师合理安排阅读教学的时间,尤其是时令性强的文章。
6.有侧重
45分钟内要让学生完成各方面都优秀的上乘作文是不实际的,因此,每次作文训练,我都设置一个侧重点,要求学生按这一侧重点习作:或“拟题训练”,或“开头方法训练”,或“结尾方法训练”,或“前后呼应训练”,或“情节构思训练”,或“语言表达训练”,或“主题提炼训练”,或“选材方法训练”,或“修辞手法训练”。然后让其分组交流,交流重点同样放在每次的侧重点上。最后教师复查批阅,把写得好的、有代表性的作文拿来一一评讲,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使之达到应有的训练目的。
7.添亮点
写一篇文章,在确立中心,选取好材料并设计出结构后,就要恰当的将作者心里最想说的话表现出来,但许多学生往往不分轻重,平均使用力量,结果文章没有“亮点”,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写作时要教会学生用“巧劲”,将最能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最能发挥自己写作特长的地方,集中着墨;或善于点题,把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段落,锤炼好后放在文章的显眼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写好开头,吸引读者,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前后呼应,使读者念念不忘,回味无穷;或修辞精当、思想深刻,让人品味文质兼美,寓意深长的神韵。这些都能给文章增辉添色,读者读到此处往往会拍案叫绝,大声喝彩。做到这样文章即成功。
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一起行动,突出学生作文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表现欲望,让学生产生一种被感知、被认同、被欣赏的感受,从而使这种感受内化成写作的动力,写出更精彩亮丽的作文。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