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没有银矿的地方,却生产了全国1/4的白银,成了名副其实的“银都”,这一切得益于循环经济。
在湖南省永兴县,从回收冶炼金银发端,通过父传子承、师授徒继,这门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逐步发展成从“工业三废”中提炼金、银、铅、铋等贵重金属,最后享誉白银界。
2007年,该县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单位”。
捡出来的“银都”
永兴县地处湖南省郴州市北部,并不起眼,但在白银界却赫赫有名。
早在2002年首届中国国际白银年会上,永兴便以年产1500吨、占全国产量1/4强的地位,被业界誉为“中国银都”。2004年,永兴又得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正式挂牌予以确认。
此后多年,当地产银量一直保持领先,稳居全国白银第一生产大县。铋、碲产量全国第一,成为我国主要的铟、硒和铂族金属生产供应基地。
2011年,该县生产白银2100吨、黄金7.2吨、其它有色金属17万吨,实现产值160亿元。
在外人看来,如此大的产银量,想必当地蕴涵丰富的银矿,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当地没有一家银矿,加工所需原料均来自全国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厂矿、企业所产生的废渣、废料、废液。这些 “工业三废”在永兴治炼人眼里却是白花花的银子。
“比如炼油厂的废渣,医院里作为废弃物的废坩锅等,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但在我们看来,里面却大有乾坤。”当地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那些看上去黑糊糊的像粉煤一样的废料,均是雪花银的前身。
每年总会有大批永兴人穿梭于全国各地收购废料,进行再生利用。刚开始时很难被人理解,直至永兴“成名”。
故事始于300多年前,永兴人从南洋回收白银作坊的那些旧楼板开始。此后,永兴冶炼人与世界范围内的再生白银联系在了一起。
永兴县的金银产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模式,即原料来源在外、产品销售在外,形象地说,就是“买全国、卖全国”。现在的永兴甚至从全球采购原料,把产品销售到全球市场,或到国外投资、兴办企业。
就这样,除了坐享“银都”的美誉,永兴融入了贵重金属在世界范围的大循环,每年循环利用的“三废”在100万吨以上。
家家户户冒烟
改革开放之初,义乌人挑着担子在周边省份“鸡毛换糖”,以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最后让义乌小商品享誉全球。
精明的永兴冶炼人也一样,国内凡是有金银“三废”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足迹。
据当地人回忆,粗略估计,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永兴县跑到全国各地找原料的有10多万人,搞冶炼的有4000多家,往往是一个人进上几百公斤货,就开始在家“鼓捣”,可谓“家家点火,户户冒烟”。
当时正处于发展乡镇企业的大背景之下,为了營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当地政府参照外地经验,对小冶金企业采取了“先上车,后买票”的作法,从宽办理了115个个体、8个集体营业执照,并在税费方面给予优惠。
政策的宽松让永兴付出了沉重代价。一些设备不过关、污染严重的企业在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迅猛发展,最终导致两起重大污染事故的发生。
1999年,因冶炼金银产生的废气长期直接排放,导致农作物、山林、田土严重污染,损失总额17.1万元,损失山土面积383亩,占该村田土总面积的10%。该村72人中,有51人出现砷、铅中毒现象,其中确诊砷中毒1人,铅中毒1人。
2000年,柏林镇马桥村因为金属冶炼废水长期直接排入田中,污染了农作物和村民主要生活水源、水井,导致141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砷中毒症状,损失金额在80万元左右。
事故的发生在当地产生了巨大影响,相关部门也开始了对这项产业的艰难改造历程。
规范与升级
面对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永兴县提出了“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口号,抓住“循环经济”与“环保产业”做文章。
如何改变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现状,将传统的金银冶炼技术同现代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仍是一个棘手问题。
经过反复研究,永兴县于2003年成立了中国银都发展战略实施小组,组建了金银协会,并于2005年成立了金银管理局,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如 “双十工程”,即安排100万元精深加工项目贷款贴息资金,重奖纳税大户,招聘本科毕业生到重点金银企业工作,选派业务熟练的机关干部下企业等,有效促进了金银产业的提质升级。
永兴人说自己赚的是“扫把钱”,因此格外重视对“三废”的全面循环利用。首先,在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利用产业链上,尽量“吃干榨净”有价金属,使尾渣、尾气、尾液产生新的回收价值,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对火法冶炼中产生的废渣和烟尘都要进行回收,经适当处理收集后重返生产流程,作为原料再次提炼,实现第二次循环生产……
在鑫达银业公司的提炼车间里,随着流水线的层层运作,这些废水、废料、废渣一一“变脸”:线路板变成了黄金,火炉渣变成了铋,冰铜渣变成了铜,烟卤灰转化为锑白。
“刚开始时企业一般只要金银,剩下的脚料基本上都扔掉了。现在除金银之外,铅、铜、锑、钯、铟、钼等近30种稀有金属都被提炼出来,真正做到了对原料的‘吃干榨净’。”
永兴循环经济园区内的企业联接成资源共享、工业互生的生态产业链,甲企业冶炼过程中生产的废渣、烟尘、废液等在本身无法消化的情况下,被运往乙企业成为生产原料,从而实现了企业间的物质循环与多级利用。
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工业“三废”通过三大循环体系实现四级提炼提纯,形成有色金属、非金属精产品,最终的渣料将用于水泥厂、制砖厂的生产原料或被集中处理填埋。
快速发展过程中,问题亦显现出来。在永兴县县长谢春看来,金银产业存在“三少”问题,既科技投入少、精深产品少和生产利润少。
谢春表示,冶炼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平均只占企业产值的1.5%,不到全国平均水平5%的一半。2010年全县金银深加工率仅为25.7%。由于外地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掌握了冶炼回收技术,加之永兴大部分以初级产品出售,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永兴提出“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然,永兴人的压力并不小。
(永兴县委宣传部王福亮对此文有帮助)
“比如炼油厂的废渣,医院里作为废弃物的废坩锅等,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但在我们看来,里面却大有乾坤。”
在湖南省永兴县,从回收冶炼金银发端,通过父传子承、师授徒继,这门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逐步发展成从“工业三废”中提炼金、银、铅、铋等贵重金属,最后享誉白银界。
2007年,该县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单位”。
捡出来的“银都”
永兴县地处湖南省郴州市北部,并不起眼,但在白银界却赫赫有名。
早在2002年首届中国国际白银年会上,永兴便以年产1500吨、占全国产量1/4强的地位,被业界誉为“中国银都”。2004年,永兴又得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正式挂牌予以确认。
此后多年,当地产银量一直保持领先,稳居全国白银第一生产大县。铋、碲产量全国第一,成为我国主要的铟、硒和铂族金属生产供应基地。
2011年,该县生产白银2100吨、黄金7.2吨、其它有色金属17万吨,实现产值160亿元。
在外人看来,如此大的产银量,想必当地蕴涵丰富的银矿,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当地没有一家银矿,加工所需原料均来自全国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厂矿、企业所产生的废渣、废料、废液。这些 “工业三废”在永兴治炼人眼里却是白花花的银子。
“比如炼油厂的废渣,医院里作为废弃物的废坩锅等,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但在我们看来,里面却大有乾坤。”当地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那些看上去黑糊糊的像粉煤一样的废料,均是雪花银的前身。
每年总会有大批永兴人穿梭于全国各地收购废料,进行再生利用。刚开始时很难被人理解,直至永兴“成名”。
故事始于300多年前,永兴人从南洋回收白银作坊的那些旧楼板开始。此后,永兴冶炼人与世界范围内的再生白银联系在了一起。
永兴县的金银产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模式,即原料来源在外、产品销售在外,形象地说,就是“买全国、卖全国”。现在的永兴甚至从全球采购原料,把产品销售到全球市场,或到国外投资、兴办企业。
就这样,除了坐享“银都”的美誉,永兴融入了贵重金属在世界范围的大循环,每年循环利用的“三废”在100万吨以上。
家家户户冒烟
改革开放之初,义乌人挑着担子在周边省份“鸡毛换糖”,以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最后让义乌小商品享誉全球。
精明的永兴冶炼人也一样,国内凡是有金银“三废”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足迹。
据当地人回忆,粗略估计,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永兴县跑到全国各地找原料的有10多万人,搞冶炼的有4000多家,往往是一个人进上几百公斤货,就开始在家“鼓捣”,可谓“家家点火,户户冒烟”。
当时正处于发展乡镇企业的大背景之下,为了營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当地政府参照外地经验,对小冶金企业采取了“先上车,后买票”的作法,从宽办理了115个个体、8个集体营业执照,并在税费方面给予优惠。
政策的宽松让永兴付出了沉重代价。一些设备不过关、污染严重的企业在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迅猛发展,最终导致两起重大污染事故的发生。
1999年,因冶炼金银产生的废气长期直接排放,导致农作物、山林、田土严重污染,损失总额17.1万元,损失山土面积383亩,占该村田土总面积的10%。该村72人中,有51人出现砷、铅中毒现象,其中确诊砷中毒1人,铅中毒1人。
2000年,柏林镇马桥村因为金属冶炼废水长期直接排入田中,污染了农作物和村民主要生活水源、水井,导致141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砷中毒症状,损失金额在80万元左右。
事故的发生在当地产生了巨大影响,相关部门也开始了对这项产业的艰难改造历程。
规范与升级
面对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永兴县提出了“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口号,抓住“循环经济”与“环保产业”做文章。
如何改变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现状,将传统的金银冶炼技术同现代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仍是一个棘手问题。
经过反复研究,永兴县于2003年成立了中国银都发展战略实施小组,组建了金银协会,并于2005年成立了金银管理局,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如 “双十工程”,即安排100万元精深加工项目贷款贴息资金,重奖纳税大户,招聘本科毕业生到重点金银企业工作,选派业务熟练的机关干部下企业等,有效促进了金银产业的提质升级。
永兴人说自己赚的是“扫把钱”,因此格外重视对“三废”的全面循环利用。首先,在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利用产业链上,尽量“吃干榨净”有价金属,使尾渣、尾气、尾液产生新的回收价值,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对火法冶炼中产生的废渣和烟尘都要进行回收,经适当处理收集后重返生产流程,作为原料再次提炼,实现第二次循环生产……
在鑫达银业公司的提炼车间里,随着流水线的层层运作,这些废水、废料、废渣一一“变脸”:线路板变成了黄金,火炉渣变成了铋,冰铜渣变成了铜,烟卤灰转化为锑白。
“刚开始时企业一般只要金银,剩下的脚料基本上都扔掉了。现在除金银之外,铅、铜、锑、钯、铟、钼等近30种稀有金属都被提炼出来,真正做到了对原料的‘吃干榨净’。”
永兴循环经济园区内的企业联接成资源共享、工业互生的生态产业链,甲企业冶炼过程中生产的废渣、烟尘、废液等在本身无法消化的情况下,被运往乙企业成为生产原料,从而实现了企业间的物质循环与多级利用。
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工业“三废”通过三大循环体系实现四级提炼提纯,形成有色金属、非金属精产品,最终的渣料将用于水泥厂、制砖厂的生产原料或被集中处理填埋。
快速发展过程中,问题亦显现出来。在永兴县县长谢春看来,金银产业存在“三少”问题,既科技投入少、精深产品少和生产利润少。
谢春表示,冶炼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平均只占企业产值的1.5%,不到全国平均水平5%的一半。2010年全县金银深加工率仅为25.7%。由于外地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掌握了冶炼回收技术,加之永兴大部分以初级产品出售,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永兴提出“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然,永兴人的压力并不小。
(永兴县委宣传部王福亮对此文有帮助)
“比如炼油厂的废渣,医院里作为废弃物的废坩锅等,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但在我们看来,里面却大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