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年磨一剑,如今温州市人大以大数据为支撑的预算在线监督系统这把“利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温州人大预算监督工作一路破冰前行的缩影。
一根网线联通温州市人大与市财政局,把政府的每一笔开销都放在人大眼皮底下。
温州市人大对财政预算实行在线监督,让政府“钱袋子”里的每一笔钱都花得清清楚楚,给老百姓一本“明白账”,这是温州一项始于2009年的监督实践。
人大就要为人民看好“钱袋子”
财政是老百姓的“钱袋子”,怎么花、花到哪里去了,都是老百姓所关心的。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温州经济稳步发展,财政收支规模越来越大,预算越来越受关注。数据显示,2009年温州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增长20%。
彼时,“阳光财政”理念深入人心,预算监督成为各级人大及人大代表聚焦的重点。
就在2009年,有公开资料显示,温州财政支出的刚性特征日益明显,且很多支出科目的设立、额度的增加又不可逆转,支出规模居高不下。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在相关审查报告中指出,部门预算执行有待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有关负责人说,过去,市人大对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日常监督,主要是靠财政部门报送的月报表来掌握情况,具体支出项目并不清楚。基本信息不共享,使得審核监督难以深入、有效开展。
当时,不少市人大代表提出,财政就是民生,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大代表要为人民看好“钱袋子”。财政预算资金的监督监管,绝不能掉以轻心。
正是这一年,一根网线联通温州市人大与市财政局;一套在线监督系统为人大预算监督装上了“天眼”。
在市人大机关的在线监督室,可以看到:专用电脑上,政府部门的每一笔开销都可以实时看到;网线那头,是财政部门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 “由于从系统导出的部门数据表格非常繁多复杂,无法用于审查,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简化软件,使得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表能简单明了反映预算信息。”在线监督室工作人员介绍。
这一实践,推动着温州人大预算监督进一步从程序走向实质。
通过这一在线预算监督系统,温州市人大对政府财政预算支出的监督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转从周期性监督向实时监督、从结果监督向全程监督转变。
八年来,这一人大在线预算监督系统,不断改进完善,努力让政府财政国库变成“透明钱柜”。
置于“天眼”之下的权力运行阳光化
人大在线预算监督系统,相当于给财政国库装上了“天眼”。
从此,人大预算监督的触角,借助“天眼”,伸向几乎所有需要花钱的领域和部门。
温州市人大在线监督系统主要基于四大功能:政策法规、财政报表、用款计划系统、支付管理系统。用款计划和支付管理功能,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现了实时联网,监控的资金范围涵盖了143个一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支出。
系统的上线,也就意味着,人大只能被动接受财政数据,无法及时获得所有数据的情况,成为过去式。
温州市人大可以实时掌握这些单位当年预算执行情况,及发生的每一笔支出情况。部门的每一笔支出,从此都在人大的眼皮底下。
“在以往的部门预算审查过程中,财政部门存在随意改变预算项目安排情况,使得部门实际预算数与人代会批准的预算数不一致。”温州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在线系统,实现了实际预算数与人代会批准预算数的比对,能够有效约束财政部门随意变更预算的行为,维护了预算的法定性。
与此同时,财政数据背后隐含的关键信息,往往是人大监督的切入点。
在温州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一项数据分析工作已经坚持了八年——每个季度结束之后,预算工委将所有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通过在线监督系统导出,通过软件转化为需要的报表,进行分析梳理,发现存在的问题。
部门预算指标下达是否及时、预算结转结余是否得到清理、支出进度是否合理、是否超项目范围支出……分析出来的数据和问题,将由预算工委提供给预算审查专家,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审查的重要依据。
“在决算和预算审查中,我们可以利用在线监督系统,对以往年度部门预算的每一笔项目支出详细情况进行深入的查阅,及时发现问题。”市人大代表、预算审查专家郑小秋说,我们会在数据分析中发现,历年项目资金执行率很低当年又安排同样的预算、项目资金超预算范围支出、资金支出不合理等问题,从而为财经委预决算审查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基础资料。
数据统计分析,带来的是问题的及时整改。
2013年,市人大财经委统计发现,45个市级部门年末结余资金5.69亿元,特别是一些结余资金长期结存,多年未使用。跟踪推进问题解决,市人大督促出台财政部门结余资金清理办法,有效盘活了部门存量资金。
2014年,市人大财经委再次统计发现,部门总预算追加率高达4.7%,个别部门追加较为频繁。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市人大督促财政部门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对部门预算追加进行考核,强化了预算约束。
依靠人大在线监督系统的智能化运行,温州人大建立起科学、规范、长效的预算监督机制,推动政府打造“阳光财政”,努力实现权力运行阳光化。
大数据支撑的温州预算审查改革创举
在线预算监督系统的全新运行,伴随而来的是,公共财政预算审查监督改革的温州创举。
以在线预算监督系统为支撑,温州市人大从2012年启动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改革。这一改革通过扩大预算透明度,引入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建立预算听证制度、分项审议表决机制、预算约束机制和部门决算审查批准机制,让公共财政建立在公共选择的基础上,使得财政资金安排更加体现民意。
分项审查表决市级部门预算,是温州市人大于2012年在全国的一项创举。这项创举的背后支撑,就是在线预算监督系统。
根据部门预算分项审查的需要,市人大常委会委托软件公司设计了部门预算数据处理软件,将国库集中系统导出的部门预算数据转化为预算审查可用的数据,为部门预算分项审查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在当年全国首创的部门预算分项审查中,温州选取了人力社保局、卫生局等6个重要部门作为试点。一位部门“一把手”感叹,如果不是“大数据”分析和人大审查,自己还不知道有这么多的余钱没花出去。其实,这些“闲置”的资金,正是温州社会建设所急需的。在这次审查中,6个部门共调整项目99个,涉及金额3136.62万元。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信息化、智能化强有力地支撑着人大预算监督。在人大监督之下,温州市政府及财政部门相继制定出台《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强市级部门预算编制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强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预决算管理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的制度体系,为推进公共财政、阳光财政建设奠定了基础。
“预算可以说是政府活动的经脉,也是人大监督工作的‘牛鼻子’。”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厉秀珍说,温州市人大在线预算监督系统的运行适应了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新要求,秉持“预算内容全覆盖、实时监控全天候、资金流向全追踪”的建设思路,走出了符合温州实际的预算监督路子,推动温州开创了预算监督管理的新局面。
据悉,下一步,温州市人大将根据全省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的统一部署,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在线联网内容和相关功能,逐步实现对全口径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在线监督,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等过程数据的统计、分析、比对,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督促解决落实,为预决算审查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
一根网线联通温州市人大与市财政局,把政府的每一笔开销都放在人大眼皮底下。
温州市人大对财政预算实行在线监督,让政府“钱袋子”里的每一笔钱都花得清清楚楚,给老百姓一本“明白账”,这是温州一项始于2009年的监督实践。
人大就要为人民看好“钱袋子”
财政是老百姓的“钱袋子”,怎么花、花到哪里去了,都是老百姓所关心的。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温州经济稳步发展,财政收支规模越来越大,预算越来越受关注。数据显示,2009年温州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增长20%。
彼时,“阳光财政”理念深入人心,预算监督成为各级人大及人大代表聚焦的重点。
就在2009年,有公开资料显示,温州财政支出的刚性特征日益明显,且很多支出科目的设立、额度的增加又不可逆转,支出规模居高不下。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在相关审查报告中指出,部门预算执行有待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有关负责人说,过去,市人大对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日常监督,主要是靠财政部门报送的月报表来掌握情况,具体支出项目并不清楚。基本信息不共享,使得審核监督难以深入、有效开展。
当时,不少市人大代表提出,财政就是民生,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大代表要为人民看好“钱袋子”。财政预算资金的监督监管,绝不能掉以轻心。
正是这一年,一根网线联通温州市人大与市财政局;一套在线监督系统为人大预算监督装上了“天眼”。
在市人大机关的在线监督室,可以看到:专用电脑上,政府部门的每一笔开销都可以实时看到;网线那头,是财政部门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 “由于从系统导出的部门数据表格非常繁多复杂,无法用于审查,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简化软件,使得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表能简单明了反映预算信息。”在线监督室工作人员介绍。
这一实践,推动着温州人大预算监督进一步从程序走向实质。
通过这一在线预算监督系统,温州市人大对政府财政预算支出的监督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转从周期性监督向实时监督、从结果监督向全程监督转变。
八年来,这一人大在线预算监督系统,不断改进完善,努力让政府财政国库变成“透明钱柜”。
置于“天眼”之下的权力运行阳光化
人大在线预算监督系统,相当于给财政国库装上了“天眼”。
从此,人大预算监督的触角,借助“天眼”,伸向几乎所有需要花钱的领域和部门。
温州市人大在线监督系统主要基于四大功能:政策法规、财政报表、用款计划系统、支付管理系统。用款计划和支付管理功能,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现了实时联网,监控的资金范围涵盖了143个一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支出。
系统的上线,也就意味着,人大只能被动接受财政数据,无法及时获得所有数据的情况,成为过去式。
温州市人大可以实时掌握这些单位当年预算执行情况,及发生的每一笔支出情况。部门的每一笔支出,从此都在人大的眼皮底下。
“在以往的部门预算审查过程中,财政部门存在随意改变预算项目安排情况,使得部门实际预算数与人代会批准的预算数不一致。”温州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在线系统,实现了实际预算数与人代会批准预算数的比对,能够有效约束财政部门随意变更预算的行为,维护了预算的法定性。
与此同时,财政数据背后隐含的关键信息,往往是人大监督的切入点。
在温州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一项数据分析工作已经坚持了八年——每个季度结束之后,预算工委将所有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通过在线监督系统导出,通过软件转化为需要的报表,进行分析梳理,发现存在的问题。
部门预算指标下达是否及时、预算结转结余是否得到清理、支出进度是否合理、是否超项目范围支出……分析出来的数据和问题,将由预算工委提供给预算审查专家,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审查的重要依据。
“在决算和预算审查中,我们可以利用在线监督系统,对以往年度部门预算的每一笔项目支出详细情况进行深入的查阅,及时发现问题。”市人大代表、预算审查专家郑小秋说,我们会在数据分析中发现,历年项目资金执行率很低当年又安排同样的预算、项目资金超预算范围支出、资金支出不合理等问题,从而为财经委预决算审查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基础资料。
数据统计分析,带来的是问题的及时整改。
2013年,市人大财经委统计发现,45个市级部门年末结余资金5.69亿元,特别是一些结余资金长期结存,多年未使用。跟踪推进问题解决,市人大督促出台财政部门结余资金清理办法,有效盘活了部门存量资金。
2014年,市人大财经委再次统计发现,部门总预算追加率高达4.7%,个别部门追加较为频繁。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市人大督促财政部门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对部门预算追加进行考核,强化了预算约束。
依靠人大在线监督系统的智能化运行,温州人大建立起科学、规范、长效的预算监督机制,推动政府打造“阳光财政”,努力实现权力运行阳光化。
大数据支撑的温州预算审查改革创举
在线预算监督系统的全新运行,伴随而来的是,公共财政预算审查监督改革的温州创举。
以在线预算监督系统为支撑,温州市人大从2012年启动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改革。这一改革通过扩大预算透明度,引入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建立预算听证制度、分项审议表决机制、预算约束机制和部门决算审查批准机制,让公共财政建立在公共选择的基础上,使得财政资金安排更加体现民意。
分项审查表决市级部门预算,是温州市人大于2012年在全国的一项创举。这项创举的背后支撑,就是在线预算监督系统。
根据部门预算分项审查的需要,市人大常委会委托软件公司设计了部门预算数据处理软件,将国库集中系统导出的部门预算数据转化为预算审查可用的数据,为部门预算分项审查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在当年全国首创的部门预算分项审查中,温州选取了人力社保局、卫生局等6个重要部门作为试点。一位部门“一把手”感叹,如果不是“大数据”分析和人大审查,自己还不知道有这么多的余钱没花出去。其实,这些“闲置”的资金,正是温州社会建设所急需的。在这次审查中,6个部门共调整项目99个,涉及金额3136.62万元。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信息化、智能化强有力地支撑着人大预算监督。在人大监督之下,温州市政府及财政部门相继制定出台《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强市级部门预算编制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强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预决算管理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的制度体系,为推进公共财政、阳光财政建设奠定了基础。
“预算可以说是政府活动的经脉,也是人大监督工作的‘牛鼻子’。”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厉秀珍说,温州市人大在线预算监督系统的运行适应了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新要求,秉持“预算内容全覆盖、实时监控全天候、资金流向全追踪”的建设思路,走出了符合温州实际的预算监督路子,推动温州开创了预算监督管理的新局面。
据悉,下一步,温州市人大将根据全省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的统一部署,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在线联网内容和相关功能,逐步实现对全口径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在线监督,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等过程数据的统计、分析、比对,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督促解决落实,为预决算审查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