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20年虽然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但人们丝毫没有因为经济衰退而降低对“双十一”的热情。 不过,“双十一”这样的购物节并非现代人的创举,自古至今,人们都有提前购物以备不时之需的意识,因而,历朝历代都有类似于“双十一”的购物节,除叫法不同、交易形式有别,本质上大同小异。 古代没有超市,更没有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人们无法实行网购。但古人通过“赶集”的方式把买和卖聚集在一地,巧妙地进行线下交易,实有殊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虽然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但人们丝毫没有因为经济衰退而降低对“双十一”的热情。
不过,“双十一”这样的购物节并非现代人的创举,自古至今,人们都有提前购物以备不时之需的意识,因而,历朝历代都有类似于“双十一”的购物节,除叫法不同、交易形式有别,本质上大同小异。
古代没有超市,更没有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人们无法实行网购。但古人通过“赶集”的方式把买和卖聚集在一地,巧妙地进行线下交易,实有殊途同归之意。现在认为,最早的购物场所“集市”起源于商周时期。《易经·系辞》里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中午开市,有买有卖,各取所需,这应当是古代购物节的最早雏形。
查阅现存史料可知,集市一般设在人口密集处,每周开市一次,方便居民购物。消费者也会提前将所购之物列出清单,放在荷包里随身携带。唐代以后,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市民购物需求不断增长,集市规模进一步扩张,政府为此设置“市令官”專职管理市场交易,形如今天的淘宝客服,维持市场秩序,调节买卖纠纷。
在不同地方,集市的称谓有所不同。明代博物学家谢肇淛在其著述《五杂俎》中说“岭南之市谓之虚,言满时少,虚时多也。西蜀谓之亥,山东人谓之集。”今天的南北各地依然存在集市这一交易场所,叫法也不尽相同。西南地区叫“赶场”(重庆江津一带),北方一带叫“赶集”(山东安丘、诸城等地),含义虽有不同,所指并无差异。《清明上河图》对集市的热闹情景有过较多展示。不过,过去的赶集有点像今天的入市逛街,各家店铺会在出售物品上标注价码,顾客可以随行砍价。
古代真正意义的“双十一”是在元旦,古人谓之“重日节”。元旦当天,商贩会将压箱底的存货悉数拿出集中售卖,门类要比平时齐全,人们也趁机“剁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自己的游记中描写过一幕“重日节”开市的场景:“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由此可见明朝的购物节已经相当成熟。
有趣的是,古代的商贩为提高产品销量也会采取各种促销手段吸引顾客。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打广告,广告形式也不拘一格。比如,口才好的地摊商贩会根据售卖货物的自身特点编成顺口溜沿街叫卖,门店老板会通过挂幌子、写标语等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北宋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纸质广告迅速成为市场宣传的主力。像“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印刷广告,专门在醒目位置标注:“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广告语“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客转为贩,别有加饶,请记白。”可谓是图文并茂,极为传神。
古人在促销时,同样讲究薄利多销。《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汉商人素来有“贪贾三之,廉贾五之”的说法。意思是贪图厚利的商人最后只能赚取三成利润,那些低价贱卖的小贩反而可以赚取五成之多。为了博人眼球,古代商家还推出一种“撒暂”的销售策略,也就是现在的免费试吃服务。据《梦粱录》记载,南宋一些商贩兜售果子干货,事先会把小份食物分发给路过的消费者,先尝后买,还可以赊欠。
此外,汉朝时一些商人为转变经营理念,还一度出现了美女促销。典型的就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后在邛崃(今成都地区)开过一家小酒馆。起初司马相如卖酒,卓文君洗碗,两人配合默契有加。但因经营无方,生意惨淡,终日入不敷出,险些关张散伙。后来卓文君改变了经营策略,亲自出马站台卖酒,以美貌招揽生意吸引酒客,很快实现了扭亏为盈。
唐宋时期盛行诗词,由此衍生出的商业软文促销购物也风靡一时。李白写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就是一则典型的酒水商业软文。不过商业软文写得最好的还是苏东坡。他在《猪肉颂》里说的:“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使得无人问津的猪肉瞬间声名远播。
种种史料表明,尽管古代的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但古人购物狂欢的理念不比今人落后,特别是元旦、春节这样的重要节日,古人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到“剁手党”的队伍,在“双十一”到来之前,把购物清单备好,待开市当天涌入大街小巷,买得盆满钵满,买得心花怒放。
选自《清远日报》
其他文献
当气温随着呼啸而来的西北风降至零度,天空中飘起零星的雪花,小雪这一节气已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明代学人王象晋的《群芳谱》中有言:“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说的就是小雪前后,天气渐寒,降雪伊始,但由于“地寒未甚”,雪不会下得很大,故称作“小雪”。 与立冬、冬至等冬季“网红”节气相比,小雪显得有些默默无闻。很多时候,小雪节气当天并不会下雪,即使下了也多为雨夹雪,很难在地表积存。此时,弥漫
喜欢喝茶,缘于一首歌里的一句歌词。 几年前去大连,在陌生的街头第一次听到刘珂矣的《一袖云》,立即被那舒缓、古典、清净、悠悠然的曲调吸引:“谁家炉火热,茶烟起千朵……”真亲切啊! 那是我第一次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一个人独自坐火车去陌生的城市参加会议。也许,对于别人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可是于我却不一样,我从没有出过远门,一直在家人的保护伞下宁静地过着日子,从来没有独自坐过火车。受邀参加会议,我是
哭声忽然消失了。我是说人生到了某个阶段的时候。就像是走进了一串长长的、高大的水泥管道中,你用石块敲击着管道壁,聆听它所发出的声响,开始的时候,敲一下总是会响一声的,但持续了几个小时,再敲时那回响声突然没了,你不相信,你用力敲,你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但声音没了就是没了。 没有哭声的日子真安静,安静得让人心里发毛。因为在一直以来的人生体验当中,或者说在自己的某种价值观里,人活着就是要哭的,要
一出村庄,我就看见了那一片田野。那是一片玉米田,玉米正拔节到了最高的时候。我们这些乡村的孩子搭眼一看就知道,它们不会长得再高了。就像大人们眼中的孩子的个子,蹿到了某个尺寸,就不会再蹿了。剩下的事情,就是长壮了。 这些玉米还没有长壮,所以格外亭亭玉立,修长的玉米叶和玉米叶之间还有着疏朗的空隙。风吹过来,玉米们微微摇动,如在跳舞。它们的颜色翠玉一样闪闪发光,这翠玉有浅翠,有深翠,有墨翠,交杂辉映,
有些美好,像风,抓不着,却能感受到。更神奇的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散去,倒是历久弥新。 91年外出求学,我一乡下姑娘,第一次坐市内公交车。 是姐姐的男朋友带我坐的。姐姐在西安上学,我考入的是她男朋友就读的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在渭南市南边的塬下,离市还有一段距离。一个周末,哥说带我进市里转转。上了公交,只有靠过道一个座位,哥用手帕擦了擦,让我坐。我推辞着,从小在家里,都是大人坐孩子站。哥催促
最近几年,母亲每一次离开故乡来上海小住,行囊中碎布粘好的鞋垫半成品是必带的物件。我们上班忙,沒有多少时间陪她,而她时常牵挂的孙子也去上大学了,工作日,家里常常就她一个人,亲戚、朋友都在故乡,找熟人唠嗑几乎不可能。做针线活,特别是衲十字绣或盘绣的鞋垫,就成了她消磨时间、排遣孤寂的最好方式。母亲心灵手巧,小时候过年,家里贴的窗花都是她手剪的。母亲缝制衣服的手艺更是远近闻名,我到上海上大学穿的一件深蓝色
提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更试翻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在他们的歌咏中,也都把秋染上凄迷哀凉的色调。如李白的《秋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柳永的《雪梅香辞》:“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周密的《声声慢》:“对西风休赋登楼,怎去得,怕凄凉时节,团扇悲秋。” 这种凄迷哀凉的色调,便是美的元素,这种美的元素只有“秋”才有,
眼睛是个小容器,但盛满天地万物和人间百态。当我看到孤独的鲁迅,在充满愁绪的烟雾里,他的凝视——深沉而辽远。我最早知道鲁迅是因为一部令人感伤的彩色故事片。那是个冬天,节令进入大寒,阴冷得仿佛能把人说出的话语冻住。一辆手扶拖拉机“突突突”颠簸着,是公社的放映队来了!十里八乡的人都追赶着夜色,簇拥在我们的大院里,说过年、谈庄稼、叙粮食……他们大多戴着硕大的火车头帽,裹着略带油污的羊皮袄,穿着粗笨而磨出小
在景德镇旅游时,最吸引人眼球的恐怕就是那些华丽的瓷器了。景德镇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到了景德镇,不买个瓷器回去,就好像没有到过景德镇。我也不能落了这个俗套。在一家瓷器店,我終于看中了一瓶青花瓷。那色泽、那釉体、那玲珑、那粉彩,无不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我买下这瓶价格不菲的青花瓷,就像买下整个景德镇。一路上,双手搂着这瓶青花瓷,就像搂抱着个宝贝似的,格外小心,心里还一遍
翻看杂志时,偶然看到这幅漫画。一扇窗开,半幅帘卷,窗下木桌,桌上杯壶杂置,窗前一弯淡月高挂,画的空白处随意自然地写着:“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寥寥数笔,清新脱俗,弥漫着淡淡的欢喜,有种曲终人散,可喜悦犹存,清凉依旧的宁静,如小河淌水,如清风徐来,透彻而又纯净。 由于十分喜欢,我查了查此画的出处,原来是画家丰子恺多年前在上海首幅公开发表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我读过不少,朴实自然,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