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荧屏哪家强?非《国家宝藏》莫属!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纷纷“周二见”,堪称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一场关于9家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恢宏“特展”,以时尚鲜活的综艺形态,牵动着每一个普通人参与,全力解密并激活起古老深沉的历史文化资源。《国家宝藏》用创新演绎的传奇故事,串联着每一位守护者的真情讲述,点亮了延续中华文明的灿烂星光。
开篇亮相的第一件国宝便气势非凡——好一幅《千里江山图》,此卷为北宋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纵约52厘米,横约12米,以矿物质为主要颜料作画,景物集南北山水于一体,描绘了祖国锦绣河山,堪称是与《清明上河图》齐名的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说了这么多,其实笔者对于中国画的赏鉴实则是一个门外汉。我喜欢中国画,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文化意蕴,是珍贵的中华文明精粹。艺术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曾有国人诚心邀请毕加索来华访学,但被西班牙大师风趣地拒绝了:“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不管此逸闻是真是假,中国画艺术受到全世界的尊敬当是千真万确的。但是也有很多人,特别是青年学生,在欣赏中国画作品时,常常表示看不太懂,更有人认为欣赏中国画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所谓一看章法,二观形神, 三见笔墨,四求气韵等,如此高深莫测,不免令我等中国画爱好者望而却步。
笔者曾学习过一套欣赏中国书画的个性化方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深得我心。在此,我想以《千里江山图》为例,和大家说说这套欣赏中国画的理论。
“好看”应是欣赏中国画的第一层次。隔着荧屏目睹《千里江山图》的大多数观者,必然会对这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画深感惊叹——实在是太好看了!这一声“好看” 的赞美几乎发自于人的审美本能!毋庸过多解释,如果一幅中国画,让你看了都觉得丝毫没有“好看、漂亮”之感,那么这幅画无疑是失败的,有时甚至是毫不入流的。
“质朴”当是高于“好看”的,是欣赏中国画的第二层次。当你看到一幅画时,除了第一眼的“好看、漂亮”之外,若还能感受到画家的笔墨自然、朴素率真,毫不做作,这幅画便进入了更高的“质朴”层次。如《千里江山图》为天才少年王希孟18岁时所作,难能可贵的是,他作为宫廷画师,创作取向必然要符合皇家贵族的喜好。但作为真性情的少年郎,他天性质朴,涉世未深,在对帝王“歌功颂德”的同时,也真诚地描绘祖国壮丽山河。能在皇权和自然之间找到精微的平衡,青绿浓艳之下掩藏不住质朴的底色,这正是此幅画作的过人之处。
更高于“质朴”的艺术层次,便到了“古拙”的境界。老子有言“大巧若拙”,藏巧于拙,用最笨拙的功夫做最精雅的艺术,正是中国画美学的精髓所在。据现场嘉宾介绍,要完成《千里江山图》,需要画五遍才能完成。第一遍是绘墨稿,第二遍是赭石红上色,第三遍是石绿上色,第四遍是石绿再上一遍色,第五遍才是石青上色。此画作不仅创作过程极为复杂,所用颜料也极其珍贵,基本都是从宝石和中药材中细工研磨而成。可以想见,若无一颗古拙之心,不能以最笨拙的姿态,下最朴拙的功夫,这样一幅大雅之作是绝无可能完成的。
一幅中国画,在具备了“好看”“质朴”和“古拙”的基础之上,再迈上一个台阶,便将进入艺术自由王国的最高境界——“怪”。“怪”便是画家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独特艺术个性,比如八大山人的花鸟,郑板桥的竹石,齐白石的游虾,徐悲鸿的奔马,林风眠的仕女……仍以《千里江山图》为例,王希孟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浩渺的江河湖水。其于山岭、坡岸、水际间,点缀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一派青山绿水间,或见捕鱼,或见驶船,或见行旅,或见飞鸟,描绘之精细,意态之生动,意蕴之雄浑,实乃大江旷远,大作旷世,大才旷奇。《千里江山图》在千年前,便当仁不让地将青绿山水画推向了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
领悟了赏画的四重境界,结合最近阅读朱光潜先生《谈修养》的思考,我不禁想到了做人的修養不也同样应合这四重境界吗?
且看人之修养的第一境界往往也是“好看”,这里的“好看”也可以理解为美好的修养是给别人看见的。所谓“外塑形象,内修素质”,形象之美好当然是人人都可以看见的,其最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我们常说“人不可貌相”,其实很多时候“人也是可以貌相”的。试想,一个整天邋里邋遢、衣衫不整的人,他有可能会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同理,优秀的素质也是他人可以感受到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亦是少年郎对文化修养的一番苦乐追求。
在“好看”的基础上,人之修养的第二境界便是“质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须赘言,质朴实为人生道德修养中的底色,也是美学中的共通准则。在当世直至今人心中,雍正皇帝质朴的审美远远高于他的“农家乐”审美。我常以这样几句话自勉:做事以尽心为成功,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处世以谦恭为有理,说话以减少为无过,待人以至诚为准则,济物以慈悲为根本,烦恼以荣辱为觉悟,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功果以劳苦为最大,人生以无常为警策!细细品味,这些人生修养的格言警句中无不透着“质朴”的真谛!
“质朴”之上,人之修养的第三境界便是“古拙”。备受世人推崇的曾国藩,其人生哲学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拙”字。他自我评价“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这并不完全是谦辞,曾国藩的确只有中人之才。但正因如此,更促使他一生做事从不走捷径,总是用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曾国藩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宜,断不肯我占人的便宜”。他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正是得益于这种“古拙”的人生态度。“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当人生修养达到“古拙”的境界,其人便会发自内心的求真向善尚美,德行便如水一般,“善利万物而不争”。
在包含了“好看”“质朴”和“古拙”之后,人生修养可以修炼到“怪”吗?我想是可以的。这份“怪”便是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份“怪”便是郑板桥的“竹石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份“怪”便是陈寅恪先生写给王国维先生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愿随波逐流,不甘庸庸碌碌,坚守内心信仰的明月星光!此刻,我想起朱光潜先生那句殷切的叮嘱: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现在和未来! 身为教师,我们常说人如其课、课如其人。如此,这四重境界不也正可以作为我们赏课的四重标准吗?一节好课首先要做到“好看、精致”。要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语言要美,课件要美,音乐要美,板书设计更要美。笔者在初登讲坛时,师傅便要求我备课时,预设好每一个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做出的应答。精致的预设,让教师身心意念均在课堂之上,思想情感均在学生身上。这一点很重要。
好课的第二层次便是“质朴”。课堂直指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通过真正的学习抵达心灵幸福的彼岸。以语文课堂为例,它是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的本身魅力而展开的,“质朴”便意味着“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少年时赋诗论文,好似十八女儿绣花裙,爱个浓艳俏丽朵朵似彩云;而今成年论文章,犹像八十老汉选冬装,只求朴实耐用不图它芬芳。课堂的美不是刻意的人工雕琢,而是一条活泼泼的情思溪流,那样活泼亲切,自然流淌。
好课的第三层次便是“古拙”。在“以生为本”的自由学习空间里,课堂不再是框定和塞满的,而是留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去经历思维的砥砺和碰撞。教师不再是讲述者,而更多的是倾听者;学生不再是接受者,而更多的是探索者,探索未知,探寻思路。渐渐地,我们就实现了李希贵老师所说的“教师教着教着就不见了”的美好境界。那么,教师去哪儿了呢?我以为,教师在做一个为学生适时点拨的引路人,在做一个凝望学生思维发展的守望者。如此,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显“简约而不简单”。这份“古拙”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古雅的文化底蕴。
好課的第四境界便进入到了“怪”的艺术个性阶段。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常常以“风格”的形成为重要标志。形成课的风格,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主体的一种深刻尊重和理解。“风格即人”,最好的风格就是个性,就是“我”,“我”的课拒绝机械模仿,拒绝东施效颦,拒绝削足适履。人格的洒脱一定会折射为课的洒脱,人格的严谨自然融化为课的严谨。实现这重佳境的箴言就是,上最适合于自己的课。“课”的所有规范、所有准则,因为融入了“我”的生命和灵魂,成为自由和率性的道场。当然,要达到这重境界绝非易事,需要教师积蓄深厚的学科涵养,获得精妙的教学理解,具备开阔的知识视野,经历长期的课堂洗礼,方能触摸到课堂教学规律的真谛,形成自我独一无二的“风格”。
赏画如赏人,赏人如赏课,艺术总是相通的。无论哪一门学科,理解透学科的本质,把握住教学的规律,追求更高的教学艺术境界,理应成为我们教师的自觉追求。
开篇亮相的第一件国宝便气势非凡——好一幅《千里江山图》,此卷为北宋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纵约52厘米,横约12米,以矿物质为主要颜料作画,景物集南北山水于一体,描绘了祖国锦绣河山,堪称是与《清明上河图》齐名的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说了这么多,其实笔者对于中国画的赏鉴实则是一个门外汉。我喜欢中国画,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文化意蕴,是珍贵的中华文明精粹。艺术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曾有国人诚心邀请毕加索来华访学,但被西班牙大师风趣地拒绝了:“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不管此逸闻是真是假,中国画艺术受到全世界的尊敬当是千真万确的。但是也有很多人,特别是青年学生,在欣赏中国画作品时,常常表示看不太懂,更有人认为欣赏中国画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所谓一看章法,二观形神, 三见笔墨,四求气韵等,如此高深莫测,不免令我等中国画爱好者望而却步。
笔者曾学习过一套欣赏中国书画的个性化方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深得我心。在此,我想以《千里江山图》为例,和大家说说这套欣赏中国画的理论。
“好看”应是欣赏中国画的第一层次。隔着荧屏目睹《千里江山图》的大多数观者,必然会对这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画深感惊叹——实在是太好看了!这一声“好看” 的赞美几乎发自于人的审美本能!毋庸过多解释,如果一幅中国画,让你看了都觉得丝毫没有“好看、漂亮”之感,那么这幅画无疑是失败的,有时甚至是毫不入流的。
“质朴”当是高于“好看”的,是欣赏中国画的第二层次。当你看到一幅画时,除了第一眼的“好看、漂亮”之外,若还能感受到画家的笔墨自然、朴素率真,毫不做作,这幅画便进入了更高的“质朴”层次。如《千里江山图》为天才少年王希孟18岁时所作,难能可贵的是,他作为宫廷画师,创作取向必然要符合皇家贵族的喜好。但作为真性情的少年郎,他天性质朴,涉世未深,在对帝王“歌功颂德”的同时,也真诚地描绘祖国壮丽山河。能在皇权和自然之间找到精微的平衡,青绿浓艳之下掩藏不住质朴的底色,这正是此幅画作的过人之处。
更高于“质朴”的艺术层次,便到了“古拙”的境界。老子有言“大巧若拙”,藏巧于拙,用最笨拙的功夫做最精雅的艺术,正是中国画美学的精髓所在。据现场嘉宾介绍,要完成《千里江山图》,需要画五遍才能完成。第一遍是绘墨稿,第二遍是赭石红上色,第三遍是石绿上色,第四遍是石绿再上一遍色,第五遍才是石青上色。此画作不仅创作过程极为复杂,所用颜料也极其珍贵,基本都是从宝石和中药材中细工研磨而成。可以想见,若无一颗古拙之心,不能以最笨拙的姿态,下最朴拙的功夫,这样一幅大雅之作是绝无可能完成的。
一幅中国画,在具备了“好看”“质朴”和“古拙”的基础之上,再迈上一个台阶,便将进入艺术自由王国的最高境界——“怪”。“怪”便是画家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独特艺术个性,比如八大山人的花鸟,郑板桥的竹石,齐白石的游虾,徐悲鸿的奔马,林风眠的仕女……仍以《千里江山图》为例,王希孟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浩渺的江河湖水。其于山岭、坡岸、水际间,点缀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一派青山绿水间,或见捕鱼,或见驶船,或见行旅,或见飞鸟,描绘之精细,意态之生动,意蕴之雄浑,实乃大江旷远,大作旷世,大才旷奇。《千里江山图》在千年前,便当仁不让地将青绿山水画推向了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
领悟了赏画的四重境界,结合最近阅读朱光潜先生《谈修养》的思考,我不禁想到了做人的修養不也同样应合这四重境界吗?
且看人之修养的第一境界往往也是“好看”,这里的“好看”也可以理解为美好的修养是给别人看见的。所谓“外塑形象,内修素质”,形象之美好当然是人人都可以看见的,其最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我们常说“人不可貌相”,其实很多时候“人也是可以貌相”的。试想,一个整天邋里邋遢、衣衫不整的人,他有可能会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同理,优秀的素质也是他人可以感受到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亦是少年郎对文化修养的一番苦乐追求。
在“好看”的基础上,人之修养的第二境界便是“质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须赘言,质朴实为人生道德修养中的底色,也是美学中的共通准则。在当世直至今人心中,雍正皇帝质朴的审美远远高于他的“农家乐”审美。我常以这样几句话自勉:做事以尽心为成功,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处世以谦恭为有理,说话以减少为无过,待人以至诚为准则,济物以慈悲为根本,烦恼以荣辱为觉悟,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功果以劳苦为最大,人生以无常为警策!细细品味,这些人生修养的格言警句中无不透着“质朴”的真谛!
“质朴”之上,人之修养的第三境界便是“古拙”。备受世人推崇的曾国藩,其人生哲学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拙”字。他自我评价“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这并不完全是谦辞,曾国藩的确只有中人之才。但正因如此,更促使他一生做事从不走捷径,总是用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曾国藩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宜,断不肯我占人的便宜”。他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正是得益于这种“古拙”的人生态度。“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当人生修养达到“古拙”的境界,其人便会发自内心的求真向善尚美,德行便如水一般,“善利万物而不争”。
在包含了“好看”“质朴”和“古拙”之后,人生修养可以修炼到“怪”吗?我想是可以的。这份“怪”便是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份“怪”便是郑板桥的“竹石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份“怪”便是陈寅恪先生写给王国维先生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愿随波逐流,不甘庸庸碌碌,坚守内心信仰的明月星光!此刻,我想起朱光潜先生那句殷切的叮嘱: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现在和未来! 身为教师,我们常说人如其课、课如其人。如此,这四重境界不也正可以作为我们赏课的四重标准吗?一节好课首先要做到“好看、精致”。要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语言要美,课件要美,音乐要美,板书设计更要美。笔者在初登讲坛时,师傅便要求我备课时,预设好每一个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做出的应答。精致的预设,让教师身心意念均在课堂之上,思想情感均在学生身上。这一点很重要。
好课的第二层次便是“质朴”。课堂直指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通过真正的学习抵达心灵幸福的彼岸。以语文课堂为例,它是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的本身魅力而展开的,“质朴”便意味着“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少年时赋诗论文,好似十八女儿绣花裙,爱个浓艳俏丽朵朵似彩云;而今成年论文章,犹像八十老汉选冬装,只求朴实耐用不图它芬芳。课堂的美不是刻意的人工雕琢,而是一条活泼泼的情思溪流,那样活泼亲切,自然流淌。
好课的第三层次便是“古拙”。在“以生为本”的自由学习空间里,课堂不再是框定和塞满的,而是留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去经历思维的砥砺和碰撞。教师不再是讲述者,而更多的是倾听者;学生不再是接受者,而更多的是探索者,探索未知,探寻思路。渐渐地,我们就实现了李希贵老师所说的“教师教着教着就不见了”的美好境界。那么,教师去哪儿了呢?我以为,教师在做一个为学生适时点拨的引路人,在做一个凝望学生思维发展的守望者。如此,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显“简约而不简单”。这份“古拙”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古雅的文化底蕴。
好課的第四境界便进入到了“怪”的艺术个性阶段。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常常以“风格”的形成为重要标志。形成课的风格,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主体的一种深刻尊重和理解。“风格即人”,最好的风格就是个性,就是“我”,“我”的课拒绝机械模仿,拒绝东施效颦,拒绝削足适履。人格的洒脱一定会折射为课的洒脱,人格的严谨自然融化为课的严谨。实现这重佳境的箴言就是,上最适合于自己的课。“课”的所有规范、所有准则,因为融入了“我”的生命和灵魂,成为自由和率性的道场。当然,要达到这重境界绝非易事,需要教师积蓄深厚的学科涵养,获得精妙的教学理解,具备开阔的知识视野,经历长期的课堂洗礼,方能触摸到课堂教学规律的真谛,形成自我独一无二的“风格”。
赏画如赏人,赏人如赏课,艺术总是相通的。无论哪一门学科,理解透学科的本质,把握住教学的规律,追求更高的教学艺术境界,理应成为我们教师的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