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哲印象

来源 :星星·散文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e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哲是我生活中的兄长,也是引领我逐梦文学的师长。自1990年相识相交相知,弹指一挥间,时光如沙漏,已近30年,我们竟做朋友、做兄弟、做師生长达一个人而立的年纪了。
  无哲的本名耿宝书,名字泄露了60年代生人的秘密。生于山东老家,学生时代在山西垣曲中条山度过,青春年华都献给了位于河津古龙门的央企大厂山西铝厂。日月流转和山水滋润,造就其既有山东人的豪爽、中条汉子的刚毅,还有鱼跃龙门的灵气。
  无哲多年痴心不改,驰骋诗坛笔耕不辍,或飞笔疾书似剑客,或敲击键盘如弹琴,长诗短章令文朋诗友莫不交口称赞。一个普通工人青年时有了激扬文字的想法,自创无极主义诗派,上得全国诗歌大展,以《世纪风》诗刊做投名状,呼朋唤友,龙门论剑,一时间名动三晋。十六年前无哲开始出现在网络诗坛,也收获了网络诗歌的乐趣与甘苦。十几年来始终是诗歌报论坛的总版主,中间曾兼任过华语论坛、诗先锋、当代汉诗观止等几个论坛的总版主,与诗友们交流的多,眼界也开阔得多,亲历和见证了中国网络诗歌发展的历程。时至老辣壮年,内外兼修,或简书留倩影,或网络现真身,诗界往来,独自思索,已然无欲争锋。
  想想年轻时,我们兄弟三五小聚,文友相约,时常谈文论章;中年到来,偶尔聚在一起,并不谈诗文,只作消遣,有几个小菜,或自备酒菜,便举杯捉月,喝出星光,吃出美味。这样的生活,是普通而有滋味的。所以,无哲的性情与黄河一样,为人宽厚乐于助人,在朋友中有威望,是兄弟们的主心骨。
  诗言志,文载道。无哲的诗歌,既言志又载道。作为从中条大山和黄河左岸土生土长的诗人,无哲是当之无愧的黄河之子,他的诗歌从来都没有离开过黄河母亲这片沃土。“好诗必须是接地气的,灵魂是从大地的根部开始生长的”,这是无哲多年秉持的创作理念,宁缺毋滥,一旦亮剑,必乳香四溢,让人甘之若饴。他的诗歌言必有物、催人奋进,从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无论是早期创作的厚重灵动、激情洋溢的《迎着黄河的崇高》,还是这篇大气磅礴、土腥袭人的《黄河左岸》,他的视角一以贯之,从来都没有丝毫偏移,青春的激情绵延不绝,对母亲河的滚烫的热爱如同千百年守护一河大水的堤坝。在他的眼里、在他的心中,黄河永远是青春的华章、人生的高潮,不会忘记,永不落幕。他毫不顾忌地吟唱“东方龙形惊现的地方。黄河出晋陕峡谷夺禹门口而出的地方。我第一次认识黄河的地方。生就难忘呵”,赤子情怀力透纸背;“每次见到黄河,三十多年的这一幕总出现一次,我就感到自己仍然站在岸上全身战栗,像又被那些浪拍碎一次”,黄河情结历久弥醇。
  无哲还是彻头彻尾的工厂诗人。他的年华和职业都和中国铝融为一体。“在轻金属的范畴里,我们是一群为铝活着的人。我就是大厂从青春出发的那个人。我就是大厂步入中年的那个人。能与一个大厂相爱,是幸福的”,无哲并不是为铝而活,但他为铝而歌,为铝同行的劳作者歌唱,为大厂痛并快乐着,累并幸福着。“走过安静之后的现场,我没有听到掌声。我清晰地看到,汗水滴过的痕迹印在钢铁上,像永不锈蚀的印花”,这印花就是劳动者的至高荣誉,无哲用自己深入骨髓的黄河热恋为劳动者书写。
  作为无哲的兄弟、朋友、学生,我自豪。我品味他的诗文,我分享他的快乐,我与他把盏小酌!
其他文献
秦始皇的铁蹄和弓弩已经席卷了北方,匈奴退到了凉风的后面,正用沙漠和盔甲阻挡着烟尘。这时南方却是一片葱绿,湘江和漓江各自流淌,而水流却在运河中渐渐接近。我的兄长在挖渠,他的胡子粗硬,几乎盖住了整个脸。他的手掌宽大,撑得住劳役和艰辛。他在挖渠,他知道历史的进度突然加快,一股大势推搡着旧日的山河在云翳下挪移和错动。我的兄长已经出手,他不再犹豫,不再等待。他出手了,用他的力量,用他的命,在地上开挖。他预感
期刊
一些骨头发霉,一些骨头生锈;一些出现火焰的斑斓,一些在黑夜里永久沉寂。我的忧伤诞生时,他们正在四面的风中叫嚣、舞蹈、欢歌,特立独行又各自为阵。  夜更加深沉,每一个人随时都在演奏,善良而又慈悲,正如天落雪的时候也在下着雨,而我,根本听不懂他们的弦外之音。  所有的日子,我抱着时间的骨骼在行走、奔跑、流浪,从南方到北方,再到更远的地方,有时更像是一场巨大的逃亡。生活的琐事拥抱着我每一根敏感的神經,也
期刊
一念错过,或许这一生就错过了。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画面。有准备的人,随身携带着纸和笔,会及时把这一闪念记下来,抽出手再整理成一首诗。因此,我的烟盒、文件袋、信封通常涂有潦草的字迹。  它是一首诗的引子,也是一首诗的灵魂。  “春天到了,树上开满了中国大妈。”这是今年春天微信圈爆粉的一句诗。这是谁的一闪念?  我女儿今年22岁,她更像一个美少女,而不是一个诗人。  她在十一二岁时写
期刊
1  写风。风吹叶子,最老的那几片,坚忍,不叫痛。  细小事物,如沙,如窗纸,如窗纸上的一小孔。  风吹过时,它喊,它哭泣,但听不见,或被忽略。  生活上有太多被忽略的东西。2  写雨点打在植物上面,感觉到凉,不说。  我只关注从窗玻璃上面滑过的雨水,扭曲着往下滑。  几行委屈的被扭曲的眼泪。  写下雨水,但我不喜欢初春的雨水。  却又说不出不喜欢的理由。  你听见雨水滑过窗玻璃的声音吗?3  春
期刊
落日熔金。  一个人的影子比记忆更长。坐在村后的小山包上,看山、看水、看云、看夕阳;看倦鸟的翅膀驮着黄昏,急切地掠过头顶。  看一个小男孩趔趔趄趄沿着乡间小路走成老气横秋和满脸沟壑。  一阵风吹过,青草齐刷刷地弯下腰,似乎在给落日行鞠躬礼。多么狂野的青草,它再也不惧怕牛羊的迫害和镰刀的追杀。  我在诗文中一再缅怀的故乡,如今变了模样。镶嵌在记忆中的村庄,低矮、破落、杂乱,却始终热气腾腾,炊烟袅袅。
期刊
一  大地。黎明。  万物有澄澈的眼睛。  站在山顶的人和站在山下的人,心境和思维一定是有区别的。  我不知道是植物守护人,还是人守护植物?但我深信,万物有灵。  当我抚摸到山脊,风绝对是虔诚的,也不会辜负流水。以感恩星月对夜晚说出内心中的困惑,或者迷茫。即便是银河也会有一座桥通往未来。二  随着水和光萌发,舒展。  山野循环盛开的野花和我有相似之处。绕过土坎的清溪,捧着月光浇灌。  我认识那些随
期刊
在海边行走,海浪卷过又抚平的沙滩上,常见一种非常细小的动物,背着形状不一的小贝壳,在沙地上爬行,速度非常缓慢,它比蜗牛多几只小爪,爬行的速度比蜗牛快不了多少,海边人称它们叫“嫁生”。  所谓“嫁生”,是一种小动物把原生的海螺吃掉,继续占据小海螺的贝壳生存下来。是“侵略者”,也是弱者。它们原本可以正常长大,因为它们的贪婪和野心,就把它们的生命局限在小贝壳里面了。  我喜欢观察它们爬行,俯下身,跟着一
期刊
一夜之间,桃花已成往事  似乎是它的宿命——  北地风高水寒。一朵桃花要安静度过一生,需要做多少奢华的美梦。  桃花暴动。在苍莽的黄土塬,一夜之间,烂漫了房前屋后。彼时,蜜蜂和蝴蝶尚未睡醒,桃花没有得到应有的赞美。  而一场沙尘暴尾随而至。  ——多年来经久不衰的剧情,像一个谶言,一道符咒。毋须策划,毋须排练,自然而然。  我对未经世事的女儿说:桃花命短,能看就多看一眼吧!  话音甫落,天地混沌,
期刊
上弦月跑着,转身,与你撞了一个满怀。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  我分不清启明和长庚。像喜欢的两个伙伴  我开始长大。梦却一点点失去了颜色  海浪一叠叠推近的是一个个没有响声的破灭  星光远了又远。那些草屋和麻雀  现在,我要沿着门台寻找那个忘情玩着泥巴的孩子  只是家庙里住进了人家,一代代的蜗牛  它们背着斗笠,流浪到了哪里  这午夜淡淡的时光,是给我来怀念那些青苔的记忆  它们消失了,让我这个见证人
期刊
正如福楼拜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些年我一直生活在黄河左岸。左岸有著当时位列亚洲之最,世界第三大铝厂的山西铝基地。  早些年,我很少写工业诗,总觉得难度很大,无法掌控语言的精准,新工业的铝有着强大的磁性,时时困扰着我。可以说,这组《黄河左岸》已经到不得不写的地步。我将大厂放在黄河的背景中诗化,是一种自觉。因为我对黄河有着天生的热爱,有着灼热的情感,以至于每次见到黄河,都有一种诗意的冲动。对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