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河南教师。
河南是农民工输出的大省,提起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进城学习中遇到的重重问题、各样困难,我的心头总不免涌起阵阵酸楚、疼痛,深叹老师们陪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仅有真诚、善意、耐心、爱心、智慧……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能巧妙地运用心理学中的“自我开放”、“共情”等技巧,借助“模仿法”,陪学生做一只“蘑菇”。
让我们温习一下《蘑菇》的故事梗概:有一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不喝也不动,无论别人怎么劝都没用。
有一天,心理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在了病人旁边。病人很奇怪,问:“你是谁呀?”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
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问:“你不是蘑菇吗?怎么可以走来走去?”
医生答:“蘑菇当然也可以走来走去啦!”病人觉得有道理,也站起来走走。
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一个汉堡开始吃。病人又问:“咦,你不是蘑菇吗?怎么可以吃东西?”医生理直气壮地答:“蘑菇当然也可以吃东西呀!”病人觉得很对,于是也开始吃东西。
几个星期以后,这个精神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还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故事在最后说:一个人可以带着过去的创伤继续生活,只要他把悲伤放在内心一个圈圈里,不要让痛苦浸染了他的整个生命,他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城读书,与城里学生相比,生活清贫、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父母辛苦、劳累,没有时间和自己沟通交流……这些孩子难免焦虑、自卑。但是,哪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曾体验过焦虑、自卑的情绪呢?我们完全可以陪这些孩子做一只蘑菇——哪怕像心理医生一样站在更高的角度做善意的杜撰。只要孩子能有丰富的校园生活,能找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优势,不要让痛苦浸染了他的整个生命,他就可以像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当学生超越了自己的自卑,甚至会比那些成长中一帆风顺的人更有作为。如今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别让他们的目光只盯住自己的不足、劣势。
现在将《蘑菇》的故事改编一下:对于一个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我们闭口不谈他应该如何自信
(如同心理医生闭口不谈那个精神病人不是蘑菇),却只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甚至现在)曾有过的自卑(陪他们做一只蘑菇),然后再将自己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一面,用事实、用行动展现出来(相当于做“能行动、可以吃东西的蘑菇”)。学生在这个时期的模仿能力是相当强的,他们受到感染后,会在接受自己自卑的同时,以老师为榜样,努力超越自己……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还要告诉这些孩子:“请你不要封闭自己的心,一个人承受那么多。你知道的,只要你想,只要你睁开眼,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至少老师和你在一起。”
陪学生做一只蘑菇,其实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即心理咨询中的自我开放和共情。
“自我开放”又叫自我暴露、自我表露等,是老师把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等方面的信息告诉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也曾和自己一样有七情六欲,有类似的经历和情绪体验,这样能加深师生情感,起到榜样的作用。
《蘑菇》故事中的心理医生,说自己也是一只“蘑菇”,就相当于“自我开放”。当他以蘑菇的身份走动、吃汉堡的时候,就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关于“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与学生交流时,老师能进入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体验学生的感受,并对学生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这对于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安慰,有和谐师生感情的功效。当师生感情深厚以后,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再向深处想一想:当一个人悲伤得难以自持的时候,也许,他不需要太多的劝解和安慰,训诫和指明,他需要的,只是能有一个人在他身边蹲下来。
让我们蹲下来,陪这些孩子做一只蘑菇,体味他们的忐忑,分担他们的不快乐,做兄长、做姐姐、做朋友、做长辈……都行,只是当他们的世界下雨时,单纯地为他们撑起一把伞。
河南是农民工输出的大省,提起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进城学习中遇到的重重问题、各样困难,我的心头总不免涌起阵阵酸楚、疼痛,深叹老师们陪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仅有真诚、善意、耐心、爱心、智慧……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能巧妙地运用心理学中的“自我开放”、“共情”等技巧,借助“模仿法”,陪学生做一只“蘑菇”。
让我们温习一下《蘑菇》的故事梗概:有一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不喝也不动,无论别人怎么劝都没用。
有一天,心理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在了病人旁边。病人很奇怪,问:“你是谁呀?”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
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问:“你不是蘑菇吗?怎么可以走来走去?”
医生答:“蘑菇当然也可以走来走去啦!”病人觉得有道理,也站起来走走。
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一个汉堡开始吃。病人又问:“咦,你不是蘑菇吗?怎么可以吃东西?”医生理直气壮地答:“蘑菇当然也可以吃东西呀!”病人觉得很对,于是也开始吃东西。
几个星期以后,这个精神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还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故事在最后说:一个人可以带着过去的创伤继续生活,只要他把悲伤放在内心一个圈圈里,不要让痛苦浸染了他的整个生命,他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城读书,与城里学生相比,生活清贫、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父母辛苦、劳累,没有时间和自己沟通交流……这些孩子难免焦虑、自卑。但是,哪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曾体验过焦虑、自卑的情绪呢?我们完全可以陪这些孩子做一只蘑菇——哪怕像心理医生一样站在更高的角度做善意的杜撰。只要孩子能有丰富的校园生活,能找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优势,不要让痛苦浸染了他的整个生命,他就可以像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当学生超越了自己的自卑,甚至会比那些成长中一帆风顺的人更有作为。如今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别让他们的目光只盯住自己的不足、劣势。
现在将《蘑菇》的故事改编一下:对于一个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我们闭口不谈他应该如何自信
(如同心理医生闭口不谈那个精神病人不是蘑菇),却只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甚至现在)曾有过的自卑(陪他们做一只蘑菇),然后再将自己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一面,用事实、用行动展现出来(相当于做“能行动、可以吃东西的蘑菇”)。学生在这个时期的模仿能力是相当强的,他们受到感染后,会在接受自己自卑的同时,以老师为榜样,努力超越自己……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还要告诉这些孩子:“请你不要封闭自己的心,一个人承受那么多。你知道的,只要你想,只要你睁开眼,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至少老师和你在一起。”
陪学生做一只蘑菇,其实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即心理咨询中的自我开放和共情。
“自我开放”又叫自我暴露、自我表露等,是老师把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等方面的信息告诉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也曾和自己一样有七情六欲,有类似的经历和情绪体验,这样能加深师生情感,起到榜样的作用。
《蘑菇》故事中的心理医生,说自己也是一只“蘑菇”,就相当于“自我开放”。当他以蘑菇的身份走动、吃汉堡的时候,就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关于“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与学生交流时,老师能进入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体验学生的感受,并对学生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这对于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安慰,有和谐师生感情的功效。当师生感情深厚以后,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再向深处想一想:当一个人悲伤得难以自持的时候,也许,他不需要太多的劝解和安慰,训诫和指明,他需要的,只是能有一个人在他身边蹲下来。
让我们蹲下来,陪这些孩子做一只蘑菇,体味他们的忐忑,分担他们的不快乐,做兄长、做姐姐、做朋友、做长辈……都行,只是当他们的世界下雨时,单纯地为他们撑起一把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