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到刘杰、赖晓东新著《茶战》(第二部)的文稿,是2017年深秋,我正在翻越天山的旅途中,从春夏之交的呼伦贝尔草原,到酷暑中的河套平原,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临国境折向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近在眼前,这趟边疆之旅断断续续走了半年,一路所见所想,与书中所述,撞得叮当作响。
《茶战》(第二部),“茶”是道具,“战”是线索,大戏的主角是“宋朝和它的对手们”。
党项、契丹、女真、蒙古,对手一个强过一个。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具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亚欧大陆上几乎所有文明发育成熟的地区,在与草原帝国的对抗中都处于劣势。但凡在长城北线漫行过的人,都会对草原的强悍深有体会。
行进在这样的大地上,极目四望,皆为苍穹。一个人很容易产生身处世界中心的错觉,仿佛天地万物,皆为我生,任我索取。
而长城那一边的农人,汗滴禾下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难生出草原民族那种睥睨一切的雄心,更少了一份掠人之美的攻击性。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模式,天然地构成古典战争的对称格局。
南方的庄稼成熟之时,恰是北方草原枯萎之日,草原上的人如何熬过漫漫严冬?一旦脆弱的贸易体系无法维持,草原部族挥鞭南下便是当然之选。
农人在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处于被动守势,汉朝人逐灭匈奴几乎耗尽国力,却并未改变农业与游牧的战略格局。匈奴人走了,更凶猛的草原部族又出现了。
宋朝的对手,就这样一个个接踵而来。
在强邻环伺中,两宋王朝能坚持320年,也是一个奇迹。
如果将中国历史与欧洲对照,春秋像希腊,秦汉似罗马,而宋的成就,堪比文艺复兴的意大利。
宋太祖汲取唐朝败亡教训及自己黄袍加身的经验,开启了重文抑武的传统,是主因。而北方各族的军事压力,客观上促使宋朝经济更加倚重东南,使隋唐时期已经初具规模的海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
社会的富庶,可以供养文艺的繁荣;权力中枢的宽容,又保护了这种繁荣。
正是在宋朝,茶,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符号。
茶兴起于唐,并出现了陆羽这样的天才型人物,但茶真正对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产生全面影响,是在宋。
市井小民斗茶取乐,文人墨客雅集品茗,皇帝亲作《大观茶论》……日本留学僧人将这一时期的中国寺院饮茶仪轨带回东瀛,成为日本茶道的标准范式。
中华文明有三家:儒、释、道。三家原本殊途,經唐、宋两代禅宗调和,达到了东方文明的极致状态。这种状态形而上为“禅定”,形而下则显现为“茶”。
宋代是禅宗发展的巅峰,也是茶道发展的巅峰。
茶道的极致境界可表述为“茶神”。“茶神”并非某个具体的形象,神农不是,陆羽也不是。“茶神”在东方是个抽象的存在,是儒释道三家水乳交融后的一种表达方式。
然而,当茶神遇见战神,将会发生什么?
这正是刘杰、赖晓东《茶战》系列追问的母题。
《茶战》(第二部)中,所述大小战役自然围绕“茶”展开。茶走入游牧民族的生活,唐代已现端倪,到宋代成为草原帝国非常倚重的战略物资,重要性仅次于金银丝帛。同北方强敌博弈,宋朝军事上被动,但在政治外交方面却自有高明之处。
澶渊之盟后,宋朝搁置了对燕云十六州的领土要求,以纳贡换取和平,看似屈辱,实则是在明判敌我实力后的理性选择。和平带来了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所谓纳贡不及经济增量的十分之一。而南北贸易的正常展开,又培育了游牧民族的饮茶喜好,茶成为北方各族生活必需品。因为茶只能在北纬38度线以南生长,宋朝在茶马贸易中便掌握了主动权。
另外,“琴棋书画诗酒茶”等生活美学在宋代达到巅峰,使宋朝精英集团具有了不同凡响的文化魅力,在日益频繁的南北交往中,逐渐影响了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使他们在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上日益“宋化”,辽和金,莫不如此。即使是最终灭亡宋朝的蒙古,在此后一百多年的帝国统治中,其精英集团也逐渐接受了宋的文化趣味。
另外,游牧民族的冲击,对于农耕民族,也别有意义。
竞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近代欧洲的成就,得益于中世纪以来与阿拉伯世界的冲突与交融。而中华文明能够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离不开草原部落千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冲击。农耕民族天然具有文弱和保守的劣势,正是在与草原民族的融合中,中华民族基因中有了雄健的力量以及拥抱世界的气魄。
《茶战》试图从被战争遮蔽的晦暗不明处入手,揭开东方与西方不同文明形态演进的密码。
布罗茨基说过,只有伟大的主题,才会产生伟大的作品。民族的冲突与融合,文明的竞争与互哺,都是宏大而充满张力的主题,而当这一切汇聚到小小的茶叶上,作家便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支点。难怪刘杰积数年之功,义无反顾涉身其中。
将茶叶写作从文化引到国际政治和文明冲突层面,是英国学者麦克法兰的功绩;而从战争角度切入茶叶叙事,也有周重林先生的《茶叶战争》珠玉在前。但刘杰以小说家的创意写作技巧,将这一题材的非虚构写作,又推上了新一重境地。
《茶战》第一部由唐入宋,第二部只讲赵宋一朝,由此可以想见接下来的系列规模。这是刘杰安放雄心的作品。我不是作家,但完全能理解作家找到一个可以托付才情的题材是多么不易,又是多么幸福。
任何有抱负的作家,都会试图建立起自己观察世界的独特坐标。
长久以来,刘杰的坐标原点都是自己的故乡——青岛,并创作出一系列的经典小说。这一次,他却从故乡出走,跟随一片小小的茶叶,穿越古今,横跨东西,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
对刘杰来说,这是艺术上的一次浴火重生。
我相信,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文学矿脉,这矿脉如同茶叶叶脉一样,看上去千头万绪,但最后都闭合为一个自洽圆融的系统,并经过火与水的历练,成就苦尽甘来的醇厚韵味……
刘杰中年变法,实在既幸福又幸运。
而对喜欢茶、喜欢文明史的读者来说,有这样一位谙熟故事之道的小说家,以几乎全部心血投入“茶”的写作中,何尝不是既幸福又幸运的事情。
茶战的故事正渐入佳境,战神与茶神的博弈,越来越呈现出惺惺相惜的默契:战神在空间上攻城略地、无往不胜,茶神却气定神闲,任千军万马穿身而过。因为他知道,在时间的尽头,洗去一身杀气的战神,终将低头,向自己讨一杯茶喝。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导演)
《茶战》(第二部),“茶”是道具,“战”是线索,大戏的主角是“宋朝和它的对手们”。
党项、契丹、女真、蒙古,对手一个强过一个。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具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亚欧大陆上几乎所有文明发育成熟的地区,在与草原帝国的对抗中都处于劣势。但凡在长城北线漫行过的人,都会对草原的强悍深有体会。
行进在这样的大地上,极目四望,皆为苍穹。一个人很容易产生身处世界中心的错觉,仿佛天地万物,皆为我生,任我索取。
而长城那一边的农人,汗滴禾下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难生出草原民族那种睥睨一切的雄心,更少了一份掠人之美的攻击性。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模式,天然地构成古典战争的对称格局。
南方的庄稼成熟之时,恰是北方草原枯萎之日,草原上的人如何熬过漫漫严冬?一旦脆弱的贸易体系无法维持,草原部族挥鞭南下便是当然之选。
农人在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处于被动守势,汉朝人逐灭匈奴几乎耗尽国力,却并未改变农业与游牧的战略格局。匈奴人走了,更凶猛的草原部族又出现了。
宋朝的对手,就这样一个个接踵而来。
在强邻环伺中,两宋王朝能坚持320年,也是一个奇迹。
如果将中国历史与欧洲对照,春秋像希腊,秦汉似罗马,而宋的成就,堪比文艺复兴的意大利。
宋太祖汲取唐朝败亡教训及自己黄袍加身的经验,开启了重文抑武的传统,是主因。而北方各族的军事压力,客观上促使宋朝经济更加倚重东南,使隋唐时期已经初具规模的海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
社会的富庶,可以供养文艺的繁荣;权力中枢的宽容,又保护了这种繁荣。
正是在宋朝,茶,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符号。
茶兴起于唐,并出现了陆羽这样的天才型人物,但茶真正对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产生全面影响,是在宋。
市井小民斗茶取乐,文人墨客雅集品茗,皇帝亲作《大观茶论》……日本留学僧人将这一时期的中国寺院饮茶仪轨带回东瀛,成为日本茶道的标准范式。
中华文明有三家:儒、释、道。三家原本殊途,經唐、宋两代禅宗调和,达到了东方文明的极致状态。这种状态形而上为“禅定”,形而下则显现为“茶”。
宋代是禅宗发展的巅峰,也是茶道发展的巅峰。
茶道的极致境界可表述为“茶神”。“茶神”并非某个具体的形象,神农不是,陆羽也不是。“茶神”在东方是个抽象的存在,是儒释道三家水乳交融后的一种表达方式。
然而,当茶神遇见战神,将会发生什么?
这正是刘杰、赖晓东《茶战》系列追问的母题。
《茶战》(第二部)中,所述大小战役自然围绕“茶”展开。茶走入游牧民族的生活,唐代已现端倪,到宋代成为草原帝国非常倚重的战略物资,重要性仅次于金银丝帛。同北方强敌博弈,宋朝军事上被动,但在政治外交方面却自有高明之处。
澶渊之盟后,宋朝搁置了对燕云十六州的领土要求,以纳贡换取和平,看似屈辱,实则是在明判敌我实力后的理性选择。和平带来了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所谓纳贡不及经济增量的十分之一。而南北贸易的正常展开,又培育了游牧民族的饮茶喜好,茶成为北方各族生活必需品。因为茶只能在北纬38度线以南生长,宋朝在茶马贸易中便掌握了主动权。
另外,“琴棋书画诗酒茶”等生活美学在宋代达到巅峰,使宋朝精英集团具有了不同凡响的文化魅力,在日益频繁的南北交往中,逐渐影响了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使他们在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上日益“宋化”,辽和金,莫不如此。即使是最终灭亡宋朝的蒙古,在此后一百多年的帝国统治中,其精英集团也逐渐接受了宋的文化趣味。
另外,游牧民族的冲击,对于农耕民族,也别有意义。
竞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近代欧洲的成就,得益于中世纪以来与阿拉伯世界的冲突与交融。而中华文明能够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离不开草原部落千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冲击。农耕民族天然具有文弱和保守的劣势,正是在与草原民族的融合中,中华民族基因中有了雄健的力量以及拥抱世界的气魄。
《茶战》试图从被战争遮蔽的晦暗不明处入手,揭开东方与西方不同文明形态演进的密码。
布罗茨基说过,只有伟大的主题,才会产生伟大的作品。民族的冲突与融合,文明的竞争与互哺,都是宏大而充满张力的主题,而当这一切汇聚到小小的茶叶上,作家便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支点。难怪刘杰积数年之功,义无反顾涉身其中。
将茶叶写作从文化引到国际政治和文明冲突层面,是英国学者麦克法兰的功绩;而从战争角度切入茶叶叙事,也有周重林先生的《茶叶战争》珠玉在前。但刘杰以小说家的创意写作技巧,将这一题材的非虚构写作,又推上了新一重境地。
《茶战》第一部由唐入宋,第二部只讲赵宋一朝,由此可以想见接下来的系列规模。这是刘杰安放雄心的作品。我不是作家,但完全能理解作家找到一个可以托付才情的题材是多么不易,又是多么幸福。
任何有抱负的作家,都会试图建立起自己观察世界的独特坐标。
长久以来,刘杰的坐标原点都是自己的故乡——青岛,并创作出一系列的经典小说。这一次,他却从故乡出走,跟随一片小小的茶叶,穿越古今,横跨东西,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
对刘杰来说,这是艺术上的一次浴火重生。
我相信,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文学矿脉,这矿脉如同茶叶叶脉一样,看上去千头万绪,但最后都闭合为一个自洽圆融的系统,并经过火与水的历练,成就苦尽甘来的醇厚韵味……
刘杰中年变法,实在既幸福又幸运。
而对喜欢茶、喜欢文明史的读者来说,有这样一位谙熟故事之道的小说家,以几乎全部心血投入“茶”的写作中,何尝不是既幸福又幸运的事情。
茶战的故事正渐入佳境,战神与茶神的博弈,越来越呈现出惺惺相惜的默契:战神在空间上攻城略地、无往不胜,茶神却气定神闲,任千军万马穿身而过。因为他知道,在时间的尽头,洗去一身杀气的战神,终将低头,向自己讨一杯茶喝。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