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践行素质教育的内涵更为深刻。教育不能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关注德育方面的培养。如今的学生无论是生活的时代还是学习的环境与以往有很大区别,学生在道德品质建设方面也有所缺失,需要老师进一步地去引导和强化。鉴于此,本文将对传统文化篆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篆刻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篆刻是书法和篆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多元的文化体系。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文色彩在篆刻教学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十分注重学生情绪情感以及道德人格方面的培养。如何将德育有效地渗透于篆刻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老师们所密切关注的话题。篆刻教育,以其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直观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传授理论技巧的同时,为学生讲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情感关系以及道德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德育教育被广泛而又具体的表现在篆刻教学的课堂之上,贯穿于整个篆刻教学工作的始终。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浸润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传统文化篆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篆刻教育是一个从欣赏美、接受美到追求美的过程,它能够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艺术作品之美,乃至精神世界的美,从而使其情感更加丰富,思想更加高尚。篆刻教学通过其形象直观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在接受价值观念以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改造之时,灵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升华。从本质上来说,篆刻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它是一种对美的传播。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唤起学生对美的思考与追求,从而使其身心更加健康,人格更加健全。德育教育从广义上来看,也是一种美学教育。只不过是穿插在了篆刻教育之中,以艺术的形式将美的思想表达了出来。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是由于其本身具备着强大的感染力以及精神价值。而这种感染力和精神价值正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支撑点,不仅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学生审美价值的养成,乐观生活态度的树立,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德育与篆刻教育是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一种关系。
二、传统文化篆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实践美的环节,浸润德育灵魂
直观性是篆刻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德育教育得以有效渗透的重要所在。将艺术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欣赏作品,感受其中的美感。在欣赏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能够逐步的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审美取向。篆刻练习,必须要让思想处于一种空灵的状态,全身心的去感受、去琢磨、去思考,这种状态通常被称为静止状态。只要这种状态能够长时间的保持下去,必然会使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比如,在练习开始之前,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30秒内,将刻刀、印泥、篆刻用笔等有条不紊的摆放在桌面上,在下课离开座位之后,应保证手和桌面不会有任何的墨汁或者水迹残留。学生长期坚持这种习惯,他们的动作敏捷性、思维的严谨性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学生在进行篆刻练习的时候,需要对临摹的作品进行仔细观察,在完全掌握其中的要点之后,再进行一笔一划的描摹。在此期间,学生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否则就会出现失误。学生长期在这种专注的状态之下,他们的性格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美的形象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而愉快的心理体验对开展德育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篆刻教学开始之初,老师一般会给学生讲解各种字体的特点,并通过图像或者艺术作品的展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就以楷书为例,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彰显出一种规整之美。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字体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做人也应该站得直,行得正,活出精彩的人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价值取向。
(二)注重情感解析,感受艺术之美
许多篆刻作品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为世人喜爱和推崇,正是因为其中包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在当今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社会,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留住一方净土,通过对篆刻作品进行深度的解析,来带领学生们领略传统艺术的美、精神世界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審美品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但是,在以往的篆刻教学中,老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法,很少去关心优秀的篆刻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表达。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很难对篆刻艺术做到充分的理解和深入的体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老师应尽快地转变教学思路,加强篆刻作品情感的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从中更好地体会作品的形成风格以及所要抒发的情感。比如,在欣赏名家郑板桥的作品时,老师要让学生从雕刻的纹路结构中引发思考,通过联系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平事迹,想象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的心境,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篆刻的情感色彩,感受艺术之美。
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之后的作品创作中,为了使自己的情感得以体现,经常会找寻形象的事物,设置相应的情境来贴合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各种展会、节日活动中篆刻作品的布置和运用,将实际生活和篆刻艺术联系起来,让观者感受到人文意蕴之美,让传统文化中孝道、尊师等优秀道德品质得到弘扬。
(三)篆刻融入生活,拓展德育渗透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教材来学习篆刻艺术,老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仅限于教材和教室。这样的教育方式,难免有些狭隘,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还会阻碍学生学习面的拓展。篆刻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系统,理应更多的面向社会,向生活开放。比如,生活中一些商品的包装、衣服上的挂饰、个人印章、牌匾上的刻字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渗透德育教育。
篆刻教育应倾向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这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具体情境,是人文观念的重要体现,更是篆刻教学课程的根本意义所在。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除了对必要的教材内容进行讲述之外,还应抓准时机,将优秀篆刻作品中所蕴含的故事尽可能的传达给学生,因为这恰恰是学生学习篆刻艺术感兴趣并向往的内容。通过对这些篆刻名家励志故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先辈们的身上的优良品质,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感受其中的价值和魅力,帮助其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三、篆刻教学中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一)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篆刻教师是篆刻教学中德育教育得以开展的主要推动者,德育教育要想取得不错的进展,教学人员的专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进一步加强,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学习,致力于尽快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除了自我学习之外,还可以经常的参与一些篆刻教师交流会或者加入篆刻教师群,在里面和这些志同道合的老师一起分享篆刻知识,交流篆刻教学经验,鉴赏各自的作品等。通过这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方式,来不断的提升自己。只有真正热爱篆刻的老师,才能从行动上感化学生,也只有专业素质过硬的老师才能将德育教育更好的渗透到篆刻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增强自身的德育素养
老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素养之外,还需要具备德育素养,这样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老师要主动的提升道德素养,这是实施篆刻育德的先决条件;其次,老师要培养德育意识,这样才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再次,老师应锻炼自身的德育能力,这是德育教育是否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比如,篆刻老师可以自身作则,为学生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可以在情感互动中,把握时机,将德育思想渗透进去;还可以挖掘教材,深入渗透等等,这些都是德育能力的具体展现;最后,老师应具备坚定的德育信念。因为德育教育渗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可能无法取得明显的效果,但老师应坚定信念,努力的坚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篆刻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在这方寸乾坤之间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应当予以重视,并全力落实。
参考文献:
[1]昌文军[1]. 浅谈在高中美术篆刻活动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J]. 新课程导学, 2019, 000(002):P.66-66.
[2]苗艳. 浅析传统文化在高中德育教学中的渗透应用[J]. 教育观察(上旬), 2019, 008(004):26.
[3]樊骁栋. 篆方寸,刻人生——初中美术课堂中篆刻教学探索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16):214.
关键词:传统文化;篆刻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篆刻是书法和篆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多元的文化体系。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文色彩在篆刻教学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十分注重学生情绪情感以及道德人格方面的培养。如何将德育有效地渗透于篆刻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老师们所密切关注的话题。篆刻教育,以其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直观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传授理论技巧的同时,为学生讲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情感关系以及道德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德育教育被广泛而又具体的表现在篆刻教学的课堂之上,贯穿于整个篆刻教学工作的始终。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浸润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传统文化篆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篆刻教育是一个从欣赏美、接受美到追求美的过程,它能够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艺术作品之美,乃至精神世界的美,从而使其情感更加丰富,思想更加高尚。篆刻教学通过其形象直观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在接受价值观念以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改造之时,灵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升华。从本质上来说,篆刻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它是一种对美的传播。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唤起学生对美的思考与追求,从而使其身心更加健康,人格更加健全。德育教育从广义上来看,也是一种美学教育。只不过是穿插在了篆刻教育之中,以艺术的形式将美的思想表达了出来。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是由于其本身具备着强大的感染力以及精神价值。而这种感染力和精神价值正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支撑点,不仅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学生审美价值的养成,乐观生活态度的树立,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德育与篆刻教育是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一种关系。
二、传统文化篆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实践美的环节,浸润德育灵魂
直观性是篆刻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德育教育得以有效渗透的重要所在。将艺术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欣赏作品,感受其中的美感。在欣赏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能够逐步的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审美取向。篆刻练习,必须要让思想处于一种空灵的状态,全身心的去感受、去琢磨、去思考,这种状态通常被称为静止状态。只要这种状态能够长时间的保持下去,必然会使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比如,在练习开始之前,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30秒内,将刻刀、印泥、篆刻用笔等有条不紊的摆放在桌面上,在下课离开座位之后,应保证手和桌面不会有任何的墨汁或者水迹残留。学生长期坚持这种习惯,他们的动作敏捷性、思维的严谨性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学生在进行篆刻练习的时候,需要对临摹的作品进行仔细观察,在完全掌握其中的要点之后,再进行一笔一划的描摹。在此期间,学生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否则就会出现失误。学生长期在这种专注的状态之下,他们的性格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美的形象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而愉快的心理体验对开展德育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篆刻教学开始之初,老师一般会给学生讲解各种字体的特点,并通过图像或者艺术作品的展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就以楷书为例,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彰显出一种规整之美。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字体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做人也应该站得直,行得正,活出精彩的人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价值取向。
(二)注重情感解析,感受艺术之美
许多篆刻作品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为世人喜爱和推崇,正是因为其中包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在当今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社会,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留住一方净土,通过对篆刻作品进行深度的解析,来带领学生们领略传统艺术的美、精神世界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審美品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但是,在以往的篆刻教学中,老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法,很少去关心优秀的篆刻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表达。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很难对篆刻艺术做到充分的理解和深入的体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老师应尽快地转变教学思路,加强篆刻作品情感的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从中更好地体会作品的形成风格以及所要抒发的情感。比如,在欣赏名家郑板桥的作品时,老师要让学生从雕刻的纹路结构中引发思考,通过联系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平事迹,想象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的心境,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篆刻的情感色彩,感受艺术之美。
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之后的作品创作中,为了使自己的情感得以体现,经常会找寻形象的事物,设置相应的情境来贴合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各种展会、节日活动中篆刻作品的布置和运用,将实际生活和篆刻艺术联系起来,让观者感受到人文意蕴之美,让传统文化中孝道、尊师等优秀道德品质得到弘扬。
(三)篆刻融入生活,拓展德育渗透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教材来学习篆刻艺术,老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仅限于教材和教室。这样的教育方式,难免有些狭隘,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还会阻碍学生学习面的拓展。篆刻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系统,理应更多的面向社会,向生活开放。比如,生活中一些商品的包装、衣服上的挂饰、个人印章、牌匾上的刻字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渗透德育教育。
篆刻教育应倾向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这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具体情境,是人文观念的重要体现,更是篆刻教学课程的根本意义所在。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除了对必要的教材内容进行讲述之外,还应抓准时机,将优秀篆刻作品中所蕴含的故事尽可能的传达给学生,因为这恰恰是学生学习篆刻艺术感兴趣并向往的内容。通过对这些篆刻名家励志故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先辈们的身上的优良品质,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感受其中的价值和魅力,帮助其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三、篆刻教学中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一)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篆刻教师是篆刻教学中德育教育得以开展的主要推动者,德育教育要想取得不错的进展,教学人员的专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进一步加强,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学习,致力于尽快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除了自我学习之外,还可以经常的参与一些篆刻教师交流会或者加入篆刻教师群,在里面和这些志同道合的老师一起分享篆刻知识,交流篆刻教学经验,鉴赏各自的作品等。通过这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方式,来不断的提升自己。只有真正热爱篆刻的老师,才能从行动上感化学生,也只有专业素质过硬的老师才能将德育教育更好的渗透到篆刻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增强自身的德育素养
老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素养之外,还需要具备德育素养,这样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老师要主动的提升道德素养,这是实施篆刻育德的先决条件;其次,老师要培养德育意识,这样才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再次,老师应锻炼自身的德育能力,这是德育教育是否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比如,篆刻老师可以自身作则,为学生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可以在情感互动中,把握时机,将德育思想渗透进去;还可以挖掘教材,深入渗透等等,这些都是德育能力的具体展现;最后,老师应具备坚定的德育信念。因为德育教育渗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可能无法取得明显的效果,但老师应坚定信念,努力的坚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篆刻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在这方寸乾坤之间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应当予以重视,并全力落实。
参考文献:
[1]昌文军[1]. 浅谈在高中美术篆刻活动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J]. 新课程导学, 2019, 000(002):P.66-66.
[2]苗艳. 浅析传统文化在高中德育教学中的渗透应用[J]. 教育观察(上旬), 2019, 008(004):26.
[3]樊骁栋. 篆方寸,刻人生——初中美术课堂中篆刻教学探索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1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