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维度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主义精神深植在中华民族人民的心中,为人民团结一致提供精神支撑,不断激励着每个中国人为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民族之栋梁,加强其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因此,要通过加强“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不断筑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根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育理性精神、培育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同感;最后通过提高自我修养、勇于躬身实践,明确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导向.
其他文献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关乎社会稳定和团结.新高考取消了文理分科,语数外必考,其他科目学生自主选择.由此所见新高考制度侧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而新旧高考有显著差异,凸出表现为教育理念,所以教师就要注意新旧高考理念的衔接.而语文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教师要透彻理解新高考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理念,更换教学方法,从而迎合教育改革,为学生高考提供助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交流互鉴、开放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多元文化在交融中产生交锋,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网络空间充斥着娱乐至上的话语体系,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私利、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在此背景下,以核心价值为引领、提取多元文化中的共同价值,以坚定理想信念为主线、重塑价值追求成为培育社会责任意识的关键一环.
本文重点分析新媒体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结合新媒体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与负面影响,从采用现代通讯工具、建造网络教学平台、强化网络运用监管工作、优化考核评价手段、增强新媒体应用技巧、打造教育合力这几点进行深入探索,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优势,为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打基础.
大学生政治信仰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是当代思政教育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各高校开展党史教育是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国内各高校必须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强化党史教育,以此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工作的发展.
由于语文课程所涵盖的特殊性质,决定其在培养人的方面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课程进行评价,不仅促进教师教学的能力提升,又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分析,逐层对中学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现状及反思进行解析.为新课标中学语文构建更合理的课程评价作出探讨.
区块链技术带着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匿名、可追溯等人特性,正在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作为一项新的技术革新,区块链技术以其爆发力与潜力,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不可避免的深刻影响.本文从价值考量、潜在挑战、路径期许三个方面对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治理价值进行分析.区块链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人们的治理提供了价值参考;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亟需人们提供解决途径.
百年建党史不仅是共产党的发展史,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发展的缩影.在中国不断发展的时期,马克思主义所承担的使命各有不同.只有沿着中国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梳理,才能够在我国新时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出马克思主义应有的价值.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同样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化的传授.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本体的知识,也需要融入相应的文化教学,将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始终,二者相辅相成,在这一定位基础下,文化教学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推动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才能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们还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1].中国梦像一座明亮的永恒之塔,指引着14亿中华儿女的未来和方向.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广大党员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特色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必须在理论指导、价值内化、行为外化、成效固化的发展过程中统筹兼顾、交互衔接、协同共进,从而保障广大党员和大学生能深刻认识党的信念,能深刻感悟党的征途、感悟党百年奋进征程,能不受干扰、全心全意地践行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同时有利于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
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三个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坚持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就要将公共文化建设成为巩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纽带.现如今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正朝向多元化共生的发展模式转变,应通过建立城市公共文化动态协同治理体系,优化主体的资源有效配置,提高主体的治理创新能力.通过协同治理体系下主客体的良性互动形成协同治理创新机制,多层次、多维度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城市公共文化治理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各类问题,实现治理的有效成果,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建设开辟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