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以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为研究对象,明确系统性风险的来源,这是防范和监管系统性风险的前提。其次根据我国新时期的经济金融发展特点、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传染性特征及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发展趋势提出防范与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防范与监管
一、引言
次贷危机发生前理论界对于金融体系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注重对个体金融机构风险的研究,而把系统性风险看作个体风险的简单加总,认为控制了个体金融机构的风险就保障了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但是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微观审慎监管完善的美国爆发,从而使得微观审慎监管引起了学者的总结和反思。此后的研究把精力主要集中于从整体角度着眼对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为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2008 年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形成剧烈冲击,而危机的爆发或多或少的与系统性风险相关,系统性风险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他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研究,从根源上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是保证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正处于金融自由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业务关联以及国内外金融体系的相互渗透,使得高度复杂化、涉及面广的系统性风险积聚和发生的可能性逐渐增大。由于金融是市场经济的命脉,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金融危机一旦无法控制将会产生连锁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环境特征,明确系统性风险的来源,提出防范和监管系统性风险的有效策略,有助于维护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并且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
1、经济周期性调整和政策风险。
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维系金融系统稳定的基础,因此经济周期性变化是金融系统产生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我国的经济又受政策干预影响程度较大,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行业政策都会对实体经济,或是证券业、银行业、信托业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因此,经济周期性变化和政策风险是系统性风险产生的重要来源之一。尽管周期性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但经济周期大幅波动可能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2、金融体系自身演化和逐步累积的风险。
在混业经营趋势下,涉及的金融机构数量愈加庞大,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和复杂。金融风险在不同机构、不同市场、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染和共振效应,导致风险急剧放大和扩散,就可能形成跨越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
3、房地产信贷风险。
以房地产市场为首的资产价格泡沫易于引发系统性风险是近代金融危机的典型特征,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更是以房地产贷款质量下降为导火索。2009年,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速高出贷款平均增速6.7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及新增额占比均提高明显比达1/5左右。目前,我国购房者的月供占收入比、空置率、房价收入比等均超出国际警戒线。随着国家严厉调控房地产政策的频出,房地产信贷风险不容忽视。
4、外部风险溢出风险。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日益深化,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和外部金融市场关联在一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中国金融市场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受国际政策变化影响的溢出效应显著上升。
5、汇率波动产生的系统性风险。
对我国来说,汇率变动存在的最大风险是人民币汇率将房地产泡沫、融资平台偿债能力、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问题联系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尽管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接近25%,但由于市场预期人民币处于长期升值通道,大量国外资金仍利用各种渠道涌入中国,被动的基础货币投放加剧了房地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如果政府调控力度加大,有可能刺激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银行的大量房地产贷款形成不良,进而影响政府还款能力和融资平台贷款质量。
6、通货膨胀风险。
通货膨胀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也是多元和复杂的:一是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实体经济。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再加上“价格黏性”的原因,使得企业无法及时转嫁生产成本,处境困难。二是通货膨胀背景条件下,存款资金回报率相对降低,引发“存款搬家”现象。为追求利润,在可贷资金减少的情况下,银行可能采取冒险性的经营活动,加剧风险;另外,“搬家”的存款流向资本市场,易引发资产泡沫。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
党中央和国务院将金融风险防控放在了政策优先级的前列。2016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央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提升到了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高度,并把“控制好杠杆率”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为此,2017年整体是一个监管强化的时期。为了推进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要做到以下方面:
1、建立全程监控体系。
首先要建立金融系统性风险测度和预警指标体系。全程监控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前提是要识别风险和预警风险,即建立金融系统性风险测度和预警指标体系。一直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注重的是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比如建立了单个银行的压力测试风险预警体系,而对金融系统性风险则基本没有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建立金融系统性风险测度指标体系,就是运用一系列金融经济指标,度量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大小。
其次要合理规划经济结构,平衡经济发展,建立经济结构监测体系。同时还要渐进式改革,开放金融市场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完善贯穿金融系统性风险五个阶段的金融风险防范的金融制度体系。完善金融安全网制度,要完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要建立与完善发生危机的金融机构的救助与保护制度。
2、建立综合金融监管体系。
建立规范、统一的金融机构信息报告系统;建立金融监管各部门之间的联合监管机制;加强监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的培训。从长远角度来说,我国应该逐渐由分业监管模式向混业监管模式改革,建立一个综合性的金融监管机构。不以行业为监管分类依据,而是要以业务类型、风险类型作为监管部门设置依据。
3、继续强化金融去杠杆,审慎保障流动性相对稳定。
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紧中趋稳”。一是货币政策要有风险防控意识,要坚决继续“去杠杆、去泡沫、防风险”;二是货币供给要与经济增长的内生需求相一致,保持流动性在经济增长需要的水平面上;三是更加有效地使用创新型流动性管理工具。
4、以市场化改革和市场机制缓释内外共振风险。
第一,深化改革,释放信心,增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基础。第二,短期内继续强化资本流动管理,中长期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国际收支的价格调整机制。第三,短期强化对企业和居民的换汇需求管理,中长期以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为支撑,解决保储备和保汇率的两难问题。这是保障外汇储备稳定的根本之策。
作者简介:
杨维英(1992-)女,山西介休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金融工程)学术硕士研究生
牛耘(1994-),女,山西人岚县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金融工程)學术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防范与监管
一、引言
次贷危机发生前理论界对于金融体系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注重对个体金融机构风险的研究,而把系统性风险看作个体风险的简单加总,认为控制了个体金融机构的风险就保障了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但是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微观审慎监管完善的美国爆发,从而使得微观审慎监管引起了学者的总结和反思。此后的研究把精力主要集中于从整体角度着眼对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为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2008 年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形成剧烈冲击,而危机的爆发或多或少的与系统性风险相关,系统性风险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他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研究,从根源上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是保证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正处于金融自由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业务关联以及国内外金融体系的相互渗透,使得高度复杂化、涉及面广的系统性风险积聚和发生的可能性逐渐增大。由于金融是市场经济的命脉,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金融危机一旦无法控制将会产生连锁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环境特征,明确系统性风险的来源,提出防范和监管系统性风险的有效策略,有助于维护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并且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
1、经济周期性调整和政策风险。
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维系金融系统稳定的基础,因此经济周期性变化是金融系统产生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我国的经济又受政策干预影响程度较大,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行业政策都会对实体经济,或是证券业、银行业、信托业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因此,经济周期性变化和政策风险是系统性风险产生的重要来源之一。尽管周期性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但经济周期大幅波动可能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2、金融体系自身演化和逐步累积的风险。
在混业经营趋势下,涉及的金融机构数量愈加庞大,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和复杂。金融风险在不同机构、不同市场、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染和共振效应,导致风险急剧放大和扩散,就可能形成跨越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
3、房地产信贷风险。
以房地产市场为首的资产价格泡沫易于引发系统性风险是近代金融危机的典型特征,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更是以房地产贷款质量下降为导火索。2009年,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速高出贷款平均增速6.7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及新增额占比均提高明显比达1/5左右。目前,我国购房者的月供占收入比、空置率、房价收入比等均超出国际警戒线。随着国家严厉调控房地产政策的频出,房地产信贷风险不容忽视。
4、外部风险溢出风险。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日益深化,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和外部金融市场关联在一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中国金融市场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受国际政策变化影响的溢出效应显著上升。
5、汇率波动产生的系统性风险。
对我国来说,汇率变动存在的最大风险是人民币汇率将房地产泡沫、融资平台偿债能力、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问题联系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尽管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接近25%,但由于市场预期人民币处于长期升值通道,大量国外资金仍利用各种渠道涌入中国,被动的基础货币投放加剧了房地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如果政府调控力度加大,有可能刺激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银行的大量房地产贷款形成不良,进而影响政府还款能力和融资平台贷款质量。
6、通货膨胀风险。
通货膨胀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也是多元和复杂的:一是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实体经济。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再加上“价格黏性”的原因,使得企业无法及时转嫁生产成本,处境困难。二是通货膨胀背景条件下,存款资金回报率相对降低,引发“存款搬家”现象。为追求利润,在可贷资金减少的情况下,银行可能采取冒险性的经营活动,加剧风险;另外,“搬家”的存款流向资本市场,易引发资产泡沫。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
党中央和国务院将金融风险防控放在了政策优先级的前列。2016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央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提升到了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高度,并把“控制好杠杆率”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为此,2017年整体是一个监管强化的时期。为了推进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要做到以下方面:
1、建立全程监控体系。
首先要建立金融系统性风险测度和预警指标体系。全程监控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前提是要识别风险和预警风险,即建立金融系统性风险测度和预警指标体系。一直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注重的是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比如建立了单个银行的压力测试风险预警体系,而对金融系统性风险则基本没有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建立金融系统性风险测度指标体系,就是运用一系列金融经济指标,度量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大小。
其次要合理规划经济结构,平衡经济发展,建立经济结构监测体系。同时还要渐进式改革,开放金融市场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完善贯穿金融系统性风险五个阶段的金融风险防范的金融制度体系。完善金融安全网制度,要完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要建立与完善发生危机的金融机构的救助与保护制度。
2、建立综合金融监管体系。
建立规范、统一的金融机构信息报告系统;建立金融监管各部门之间的联合监管机制;加强监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的培训。从长远角度来说,我国应该逐渐由分业监管模式向混业监管模式改革,建立一个综合性的金融监管机构。不以行业为监管分类依据,而是要以业务类型、风险类型作为监管部门设置依据。
3、继续强化金融去杠杆,审慎保障流动性相对稳定。
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紧中趋稳”。一是货币政策要有风险防控意识,要坚决继续“去杠杆、去泡沫、防风险”;二是货币供给要与经济增长的内生需求相一致,保持流动性在经济增长需要的水平面上;三是更加有效地使用创新型流动性管理工具。
4、以市场化改革和市场机制缓释内外共振风险。
第一,深化改革,释放信心,增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基础。第二,短期内继续强化资本流动管理,中长期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国际收支的价格调整机制。第三,短期强化对企业和居民的换汇需求管理,中长期以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为支撑,解决保储备和保汇率的两难问题。这是保障外汇储备稳定的根本之策。
作者简介:
杨维英(1992-)女,山西介休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金融工程)学术硕士研究生
牛耘(1994-),女,山西人岚县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金融工程)學术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