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堂 促进发展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媒体等诸多要素互相制约,相互作用;文与道、情与理、知与能、教与学等众多矛盾纵横交错,对立统一。因此,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这个肩负多元功能的有机体能否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充分发挥它最大的整体效应。“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是我多年阅读教学实践的思考与追求,我力图把这种“和谐”与“发展”融入文本,贯穿于学生语言实践的全过程。
  
  一、文道统一,和谐发展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文道统一。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也是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更是教学实践中的难点问题。阅读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价值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和能力,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追求——这就是人的精神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追求文道结合的和谐统一,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只有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才能让阅读教学散发出浓郁的语文芬芳。
  
  [名师名片]连雪红,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原任龙岩市实验小学书记、副校长。现任福建省特级教师协套理事、小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龙岩市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副秘书长。从教36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曾获得首届全国语文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福建省优秀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全国教改试验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科研成果获全国、省、市、区各级政府部门表彰、奖励40多项次。
  多年来,在全国部分省市上过一百多节独具风格的观摩示范课;开设过上百场专题讲座;在各级刊物发表了几十篇论文;中国教育电视台和福建教育电视台曾多盜播放其教学录相,推广其教学经验。
  
  (一)依纲扣本,润物无声
  在阅读教学中,文中有道,道中显文,其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关系。可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常常失衡,造成了阅读教学摇摆不定,耗时低效的尴尬局面。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准确解读文本。在这些地方找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和切入口。①在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精彩处;②在语言表达、运用的经典处;③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困难处。
  如,在经典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一个“唯”字、一个“更”字,寄托着友人多少情思。又如,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一文的点睛之笔,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罂?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精神,发人深省、引人深思。阅读教学只有依“纲”扣“本”,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才能落实人文教育。只有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关怀:在获得语言智慧、运用语言中得到精神的滋养,才能达到文道统一,润物无声的功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二)挖掘内涵,浸润心灵
  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现行的各种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吸纳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字里行间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着人类美好的情感。
  学生喜欢语文,往往不是因为其中的认知内容,而是因为蕴含其中的精神底蕴。它让学生体验到了心灵的愉悦。感受到了思想的碰撞。感悟到了喜、怒、哀、乐情感的变化,领悟到了做人的真谛。所以,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握激情的触发点、生长点,以情激情,让学生悄趣盎然。积极主动地与文本对话,在人文精神的滋润下快乐成长。
  人教版五年级《桥》一文中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运用大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如:雨水来势凶猛“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老支部书记“他像一座山”站在洪水中指挥群众逃生。命令“党员排在后边!”。当“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时,老汉突然“凶得像只豹子”,从党员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喝令他“排到后边去!”可是当“木桥开始发抖,开始呻吟”时,老汉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两个不同含义的“后边”。一“推”一“揪”多么矛盾的两个动作,饱含着老党员爱亲人、更爱人民,大爱无言的伟大情怀。课文结尾洪水过后,一个老太太“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他儿子。”两句话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揭开了“老汉”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故事到此戛然而止,让人读了无不为之动容,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教学中,如果不准确把握文中语言表达的特点,抓住文中最令人感动的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语言背后的内涵,怎能体会老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呢?
  
  (三)以读为本,披文人情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感悟”,感悟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朗读和背诵。“读和背…感和悟”是学习语文的经典规律,也是实现文道统一的根本途径。
  现代教学论认为朗读有显形、激趣、动情、启智、育人的功用。阅读教学的朗读切忌泛读、假读,不可只闻其声。不见其效。阅读教学中朗读要以声传情。读出情感。突出三个“性”:其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其二,要有训练的层次性,即感知性朗读,理解性朗读,感情性朗读,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其三,感情的独特性,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读出个性化的感受。
  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有几组看似简单的数字却集中体现了谈迁与厄运抗争的顽强意志和信念。这是教学的重点。更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我以“读活数据”为突破口展开教学:让学生先读一读,找出文中表示数据的词;再算一算,记载300多年的历史需要多少史料?500多万字的史书是什么概念?奔走了27年他要走多少里路;然后想一想、说一说他行走几十年,六次修改、两次重写《国榷》会遇到哪些困难,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最后再读一读这些句子,比一比谁读得最感人。这样有目的、有层次地读书才能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熟读精思、循序渐进,“从字面读到背面去”,真正做到:咬文嚼字,读出情趣;丰富想象,读出意境;感悟精神,读出神韵。这才是语文课的“语文味”。
  
  二、教学合一,重在养习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探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达此目的的根本途径。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寻求教学合一的有效途径。
  
  (一)活用教材,强化实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三者对话的凭借、纽带与桥梁。教师以它为例施教,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样可学,有法可效;学生以它为本,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 此。教材内容的多少、轻重、难易,以及它的排列顺序、组合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和谐开展,决定了课堂结构的优劣,教学效率的高低。深入探讨如何活用、巧用、用好教材,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1 明确功能,准确解读。教材的功能是什么?叶圣陶曾作过一个形象的比方:“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这个“锁钥”是一种“凭借”,是一种“工具”,是为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材无非是例子,是“举一”,目的则在于“反三”,教师要让学生凭借这把“锁钥”,主动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见,阅读教学不是用教材教“课文”,而是用教材教“语文”,切忌被动接受和搬用教材。学习教材要“全”;理解教材要“深”;把握教材要“准”;使用教材要“活”。只有善选、善编、善用教材,才能把语文书教“薄”,把语文教“厚”。
  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功夫在课前,我们要尊重文本,增强文本意识、角色意识。从读者、教者、学者三个不同的角度潜心研读文本。把握文本的语言特点和人文内涵。首先,教师要以读者身份赏读文本,要“虚心涵咏。切已省察”直至获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感体验;其次,要站在学生的视角,认真思考他们可以从文本中学到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经懂得或自己能学懂不必教的,哪些可以拿来当“锁钥”去开启语文的库藏;然后。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大道至简”,教师的教学预设要坚持三个原则:①目标明确,小一点,关注达成;②内容精当,少一点,强化实践;③程序简化,活一点,突出过程。
  2 精心选择,大胆取舍。教材是教学的范例,不能与教学内容划等号。事实上,教材中80%的内容学生自己能读懂。只有少部分的难点、重点内容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因此,在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选择。“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只有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学生实际,大胆取舍,精心选择重点词句段进行有效教学,才能跳出耗时、低效的怪圈,彻底摈弃课堂中的无用功,腾出足够的时间,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落实人文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取舍必须以课堂教学目标为核心,准确精当为原则,以省时、高效为目的,把握好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点”和“度”。人文教育的“感”和“悟”。
  例如五年级《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若全文施教颇费时间。我采取了删繁就简。长文短教的办法。只选取了三个故事中最精彩的三个小片段,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熟读精思,潜心感悟:①描写蔺相如不顾安危,智斗秦王保国宝的片段;②蔺相如愤然拔剑勇逼秦王击缶,不怕牺牲维护国家尊严的细节描写;③蔺相如不计荣辱忍让廉颇,表白内心的一番话。这三个句群既有鲜明的语言特点。又集中体现了文中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最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能力培养和人文熏陶。其他内容则以读代讲、学生自读。这样处理教材能以简驭繁,做到粗细结合,张弛有度,让学生读得够味、训练到位,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3 灵活处理,优化组合。教材是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同一教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以不同的方式和顺序加以呈现,它所体现的教学效果各不相同,这是阅读教学的策略艺术。它好比田忌赛马。精心安排,优化组合。可以用最少的内容,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最佳效果。
  这种组合要突出体现四个“性”:①明确的目的性,要以学生怎样学为依据,突出一个生长点;②严密的逻辑性,组合程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语言训练的条理性和层次性;③整体的综合性,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元化的有机体,内容组合要利于文与道、情与理及听、说、读、写等各项训练的最佳结合;④独特的创造性,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创造性活动,要打破传统定势,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
  
  (二)自悟方法,重在养习
  关注“过程与方法”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方法是能力的核心,习惯的基础。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达到“不待老师教,学生自能读书”的理想目标。应该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要上到学生的“心上”,“彩”要出在学生的身上。学习方法的习得贵在“渗透”,重在“自悟”,切忌教师传授、灌输。更不能“贴标签…做广告”流于形式。
  1 在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领悟方法。语言技能是一种心智技能,必须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一系列的认识活动来完成。课标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必须将阅读教学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与阅读方法的习得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发现、领悟出读书的方法。这是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
  语感是语文能力和语文人文素养的完美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对小学生来说,重点是形成“词感”和“句感”。强化语感的培养,必须凭借文本语言特点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感悟的平台;调动感悟的情趣;铺设感悟的台阶;激发感悟的升华。例如童话故事《笋芽儿》一文中,“笋芽儿终于钻出地面来了。”“终于”一词既是学生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又是学生感悟词句的困难点。教学时,我为学生铺设如下台阶:①读准句子,了解内容;②观看录像(笋芽儿顶起大石板破土而出的慢镜头),激发情趣,感知内涵;③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讨论:a)“终于”在字典里是什么意思?b)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c)从“终于”这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④有感情地再读句子,夸夸笋芽儿;⑤交流感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笋芽儿是个勇敢、奋发向上的孩子的。以上教学,犹如层层剥笋、环环紧扣,学生不但读懂句子,深刻理解课文,还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很自然地领悟出感悟词句的方法。
  2 在回顾学习过程的自我反馈中发现规律。要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必须淡化内容,关注过程。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来设置、调控教学环节。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怎样做,得出什么结果。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身语言实践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即在实现自我反馈的过程中提炼出学习的方法,形成概念。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我以第三自然段作为“领悟方法”的重点段。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设置四个环节:先从读句入手,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图示、实物、描述、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读懂每句话;再想想几句话连起来共同说明什么。并借助板书活动卡展现概括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弄清句子之间联系; 然后想象文中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了什么,怎样学,还可以怎样学得更好。此时,读段过程已在学生头脑里明晰化、条理化,方法的提炼已是水到渠成,脱口而出。
  这种过程不但能让学生习得方法:而且能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更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这正是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3 在独立阅读、知识外化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学习是为了应用。方法的掌握必须经历“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形成能力,逐步养成习惯。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将知识“外化”,达到巩固方法、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的目的。
  实践中,我们常用的训练途径是学一段带一篇。上文提到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也可采用学一篇带一组的教法。又如四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架子十足”高傲得很;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白公鹅》“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老舍写的性格古怪的《猫》和他再也“不敢讨厌”的《母鸡》都是描写动物的。若引导学生先悟出阅读描写动物类文章的共性,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再让学生用迁移法、比较法去品词析句,欣赏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就能取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时,我们还可以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学一篇带一类。如童话、诗歌、说明文等。这样既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又强化了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终身受益。
  以上做法殊途同归,旨在关注过程,突出方法、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合一,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名师课堂]
  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历时三十多年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内容虽浅显易懂。却饱含着丰厚的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我以“立足发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落实人文教育”为指导,简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培养能力。教学过程突出如下特点:
  
  一、咬文嚼字,领悟读书方法
  
  “施教之功,重在养习”,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在引导学生精读“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时,做如下教学:
  1 静下心来,逐字默读句子。画出概括谈迁志向的词语。(找准关键词语)
  2 用句中最简练的词语概括谈迁志向。(抓关键词概括句意)
  3 细读句子,思考谈迁为何能立此志向。(弄清前后词句的密切联系)
  4 师生交流,简单了解《国榷》是一部怎样的书。(渗透文化知识,丰富积累;感受谈迁的志向高远,信念坚定;深化句子的理解。)
  5 用自己积累的词句夸夸谈迁的志向。(运用语言,个性表达;激发对谈迁的敬佩之情,感悟“信念”的内涵。)
  6 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抒发情感,读出个性化的理解。)
  7 学生交流自己读好这句话的感受。(领悟方法,提升能力。)
  以上教学步骤展现学生理解词句,领悟方法的思维过程,使“熟读深思、循序渐进”这一方法的提炼水到渠成;读书过程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方法于一炉。实现了文与道、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二、熟读精思,落实人文教育
  
  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数据体现人物精神,令人震撼、感人肺腑。这是此文语言表达的特点,也是学生理解、感悟的难点。为此,我删繁就简抓重点,找准文道统一的结合点,落实人文教育的触发点和生长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数据的词句,熟读精思,循序渐进,读出“有生命的数据”,让人文精神如春雨般滋润学生心灵。
  1 读一读:找出文中表示数据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读思结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感知谈迁历经磨难,耗其毕生精力,才编写出104卷、500多万字的明史巨著《国榷》。)
  2 找一找:文中哪些数据形成鲜明对比,如“为了抄写一点史料,竞走了一百多里路”。(抓对比,了解谈迁工作的艰辛。感受谈迁的顽强毅力。)
  3 算一算:①记载300多年的历史需要多少史料?500多万字相当于多少篇作文?
  ②6次修改500多万字的书稿工作量有多大?
  (将简单的数据具体化,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从撰写工程的浩大、时间的漫长。工作的艰难等不同方面,体会谈迁治学之严谨、刻苦,感受谈迁为信念而奋斗的顽强与执著。)
  3 想一想:27年他要走多少里路?在漫长的旅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战胜? (展开想象,了解数字背后的故事,走进人物内心,体会谈迁与厄运抗争的精神。)
  4 说一说:运用“也许……他……;也许……他……”等排比旬式,说出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尊重个性化体验,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5 读一读: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在充分感知、理解、体验的基础上,披文人情,读话“有生命的数字”。享受人文精神的浸润。)
  这样读书犹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让学生真正做到熟读精思、循序渐进。“从字丽读到背面去”,达到“浅入深出”、厚积薄发感受人文精神的效果。
  
  三、以情激情。振奋学生精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本语言是有人性、有感情、有生命的,情感性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失去情感,舍弃入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因此,“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赞可夫语)
  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情感因素,以情激情,激励学生振奋精神,在读书中学会做人。我凭借语言文字的训练,着重从四个方面为学生创设感悟的平台,调动感悟的情趣,铺设感悟的台阶,激发感悟的升华。引导学生人情入境,有目的、有层次、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文中意。品出文中味,看到文中境。悟出文中情。
  1 品词析句,激发情感。根据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以“读活”谈迁两次撰写《国榷》的几组数据为重点,指导学生熟读精思,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弄清楚它们的道理,让学生“潜心会本文,披文以人情”,真切感悟到谈迁与厄运抗争的顽强意志和毅力。
  2 形象感知,活化情感。课文所叙内容年代久远,与学生认知水平有一定距离。为引领学生“心人于境、情会于物”。达到“心领神会”悟的境界,我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①指导学生观察插图。用静态的画面让学生形象感知谈迁遭遇的“致命打击”;②适时播放谈迁历尽艰辛,重写《国榷》的动画片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走进谈迁内心,深刻体会他如何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挣脱厄运”重写《国榷》。让音像画面在学生与文本、谈迁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激活学生情感,突破教学难点。
  3 名言激励,强化情感。语言学习重在积累。为增强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作用,在组织教学、强化朗读的过程中,我引用古文、名言,如“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谈迁高呼:“吾手尚在,宁遂已乎”、“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有勇气的人。心中必充满信念”等。积淀着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导语”,既导思、启智。又激情、励志,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强化学生的情感,达到一举多得的功效。
  4 音乐渲染,升华情感。语文是最富有感情和艺术性的学科,语言和艺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教学尾声,在理解语言。强化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我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在雄浑悲壮、振奋人心的《命运》声中。激情朗诵课文“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课堂上,这令人荡气回肠的配乐朗读。能激起学生心中顽强不屈与命运抗争的激情,一颗“信念”和“希望”的种子,将深深埋在孩子的心中,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连雪红老师的教学例谈,以其“立足发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落实人文教育”的哲思,给我们展示了当下语文课堂正在进入辩证式的高住运转的态势,相当充分地表现出她对新课改反思的丰厚和凝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高举人文大旗”新课改的号角声中。训练的淡出却是不争的事实。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生发展”这个主流价值上的融合。连老师作了有益的实践探索。特别是以下的
期刊
[名师名片]李杰然。特级教师,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福建省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泉州市小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小学科学学科指导组组长。1999年12月被福建省教育委员会评为省优秀教研员。    初识李老师是在一次组稿会上,憨憨的模样,让人没有一点距离感,言语不多,却总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那年,我还是个小姑娘,崇敬之情便由此产生。此后,约稿一写稿
期刊
近日,我们厦门实验小学作为大陆第一个以小学为独立单位组团访台的访问团一行二十人,踏上了赴台的旅程。进行了为期9天的考察。走访了台北中正国小、台北的国语实小、台中光复国小和东光国小。还游览观光了台湾的著名旅游景点,深深地感受到那血脉相连的亲情、同根同源的文化以及宝岛风光的旖旎美丽。    浓浓的乡情    行走在台湾的大街小巷,如果不是那满街的繁体字,常常会误以为是在厦门的中山路、大同路,丝毫没有在
期刊
要长大,自然要读书、读人、读生活。智慧和读书相关,但智慧和读书的多少却不成比例关系。智慧取决于读书与实践联系的紧密程度,取决于读书后思考提炼的质量。读名著,读原著,系统地学习很重要;根据实践,干什么读什么也并不浅薄。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涉猎广泛一些,只读教育教学的书肯定走不远。我们如果只读教育家们的精彩论断。把自己智慧的火花淹没在外国教育经典和大师的名言警句之中,必将导致失败。只有当我们敢于用自己的
期刊
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近年来。“生命教育”逐渐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到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对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开展生命教育进行了理论和实践面的探索,并且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上海市政府于2005年颁发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标
期刊
郑晓江(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教授,以下简称郑):目前小学基本没有生命教育课,但生命教育内容还是有的,主要是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要告诉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小学生命教育未受重视
期刊
美国的中小学教学质量在很多国人的心目中是不敢恭维的,这不能说没有一点根据。笔者在美国一所小学听三年级的数学课,黑板上写出了一道计算题:8×6=?。学生们用6个8相加来计算结果,确实花了不少时间,这实在令我这个中国人匪夷所思。后来我问华裔数学教授王连成博士,美国没有九九乘法表吗?王博士告诉我们,有乘法表,但是美国教师不会强迫学生背诵这个乘法表。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美国只是高等教育好,为此有人提出,中
期刊
教育学者成尚荣先生曾问我:你认为名师是否应该有鲜明的教学风格?我回答“是应该有”。所谓风格,是指每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所体现出的独特部分。每一个教师——不仅是名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都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的理解会形成不同的处理方式,在课堂上自然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我甚至认为,一个在教学上有着自我思考的老师,他的教学风格应该是极其鲜明的。  这里说的是教学风格,但教学向来不能与教育工作相分离,用
期刊
写过的信,大概大学时给父母的最无情,因为那时写信就是向父母要钱:初恋的信最动情,但是别人却不动心,可见那些话都是对自己说的;给朋友的信最油嘴,一个朋友接到我的信,居然迫不及待,抓起电话就对另一个读了起来:给老师的信最诚惶诚恐,学不如师,行不如师,真的没脸写啊!  别人的信,有两封我感受最深。  一封是一个外国朋友的。七年前还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学校来了一位老外,叫Daniel,是个美国教授,花头发,
期刊
“红灯停,绿灯行;守交规,保安全。”10月21日上午,厦门市新店中学某班开了一次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命之舟,覆于疏忽”为主题的班会。主题班会采取“德”牌扑克中的三字经、闽南“答嘴鼓”等有趣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班会首先让每组学生代表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进行比赛。内容涉及家庭生活安全、户外活动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由于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学生在回答时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接下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