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喜马拉雅共识”,是指要慈悲资本,不要贪婪资本;要利益相关方价值,不要股东价值;要多样的本地化,不要单调的全球化
(Lawrence Brahm)
寻找香格里拉
从2002年到2004年,我在中国西部组织了3次探险,寻找神秘的香格里拉。我们沿着“茶马古道”,穿越了西藏阿里地区,到达了被遗忘的、远古的古格王国。然而,我们最终没能找到传说中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无从发现、无从寻找,只能被创造。
经典著作《消失的地平线》一书的作者詹姆斯·希尔顿,在近一个世纪前提出了香格里拉的概念,然而,他从未前往喜马拉雅山或亚洲。该书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首任分社社长约瑟夫·洛克的零星报道写成。约瑟夫·洛克曾在云南居住近20年,并对该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报道。20世纪30年代,《消失的地平线》成为畅销书,并被拍成好莱坞电影。为什么香格里拉如此吸引西方人?原因就在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萧条时期,欧美人对股票市场、银行和政府失去了信心。他们转身离开“物质文明”,投向“精神文明”,香格里拉因此成为理想之地。如今,香格里拉已成为通往“生态文明”的钥匙。香格里拉实际上是对藏语中“香巴拉”的误读。香巴拉预言,当前世界的战争、疾病、腐败、不平等和环境破坏,终将被和平、和谐的社会和生态文明取代。
生态文明与“喜马拉雅共识”
2007年以来,我与环保人士、公益组织带头人接触,其中包括微型金融之父穆罕默德·尤努斯,以及宣传“国民幸福总值”概念的不丹总理,并达成了区别于华盛顿共识的新共识——“喜马拉雅共识”。所谓“喜马拉雅共识”,是指要慈悲资本,不要贪婪资本;要利益相关方价值,不要股东价值;要多样的本地化,不要单调的全球化。“喜马拉雅共识”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包括三个核心原则:(1)保护本地社区和文化认同;(2)发展商业,促进社区融资;(3)环境保护优先。
除了以上三大核心原则,“喜马拉雅共识”还有一个最高准则,即暴力甚至恐怖主义并非产生于宗教,而是源于贫困边缘化人们的身份认同。减少暴力、犯罪、极端主义的最佳方法,是提高人们与社区的经济能力和尊重他们的身份认同。因此,“一带一路”与“喜马拉雅共识”不谋而合。
2016年3月,第一届“喜马拉雅共识峰会”在加德满都召开。南亚的环保主义者、公民社会领导人、金融工商领导人齐聚一堂,讨论如何利用商业模式保证可持续发展,推进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环境,有许多少数民族都为各自的神圣雪山祈祷,并尊其为“庇佑者”。雪山是水源地,保护雪山实际上保护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脆弱生态,这些传统智慧对当今世人仍有启迪。正是因为如此,寻找香格里拉成为探索生态文明的源泉。
生态文明与东方哲学
2012年,我回到中国,开始与中国金融界领袖接触,参与起草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重点在于定义“生态文明”的概念。围绕这一工作,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代表,中国各部门官员、学者和环保人士曾共同召开一个大型研讨会,其首要任务是将生态文明定义为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一定义应该使用中国哲学而非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古代中国的“五行”之说也能用于构建生态文明政策体系。环保部原来的草案提出了以下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原理。
“金”:GDP不仅不能作为衡量健康经济的唯一标准,也不能作为政府官员升迁的唯一依据。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核算方法,需要在传统GDP评价体系基础上增加环境、健康、社会福利等指标,即GDP+++。
“木”:政府应该对环境监管措施加以协调,保护不适合开发的流域与海岸线。环保部、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应合并为一个大部门协调其他部门。
“水”:通过财政和信贷政策,推动企业采用可再生和高效能源。使用可再生或自给自足的电力、水循环利用系统的建筑物,应该享受信用贷款。鼓励企业生产高效与可再生能源电子产品,为其提供出口信贷和退税。
“火”:将环境与可持续的价值观融入教育系统,培养律师、银行家、金融家、工程师、电气技师等各行各业的人才,使他们形成优先考虑环境影响的观念。同时,宣传教育民众从小重视节约用水用电。
“土”:固定资产基建投资大大推动了中国的发展,然而,投资的性质必须调整。投资重点应该集中在可再生领域,配套现有的基础设施。而新城市的建设则必须满足三个标准:一是智慧(高效的交通);二是绿色(低碳);三是蓝色(节约与循环用水)。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从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五行”原则。《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表明,中国将大规模引进可再生与高效能源以减少碳排放。此外,它标志着中国产业投资政策发生转向,将着重平衡环境健康、社会福祉、经济增长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份文件提出了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成就的新方法,提倡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并强调通过顶层设计引导新型增长,发展新能源资源技术,开展节水环保建设。
过去,有些人认为,环境破坏是增长的必然代价,只有促进物质丰富才能维持社会和政治稳定。这样的观念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冗余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投资,产生一些不受管制的污染行业。10年来,中国成为碳排增放量最大国,许多城市出现雾霾困扰。
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决心根据环境经济学开创新的增长路径。在新的生态文明政策下,中国的经济增长轨迹将沿着“可再生与高效能源产业”的方向发展,循环节水系统和智慧城市规划的新增长框架有望陆续出台。重视节约将成为新的社会成就标志,强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媒体及教育系统,有利于促进这一新观念的普及。对清洁能源和节水技术研究的大规模财政支持,将催生新的就业增长点。
总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呼吁通过教育项目促进中国开辟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路径,将中国定位成全球可再生和高效能源基础设施投资与技术产品的引领者。可再生能源代表着真正的软实力,生态文明将使中国拥有全新的节约型价值观,从而,赋予“中国梦”更高的道德价值。
(刘映月译)
(Lawrence Brahm)
寻找香格里拉
从2002年到2004年,我在中国西部组织了3次探险,寻找神秘的香格里拉。我们沿着“茶马古道”,穿越了西藏阿里地区,到达了被遗忘的、远古的古格王国。然而,我们最终没能找到传说中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无从发现、无从寻找,只能被创造。
经典著作《消失的地平线》一书的作者詹姆斯·希尔顿,在近一个世纪前提出了香格里拉的概念,然而,他从未前往喜马拉雅山或亚洲。该书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首任分社社长约瑟夫·洛克的零星报道写成。约瑟夫·洛克曾在云南居住近20年,并对该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报道。20世纪30年代,《消失的地平线》成为畅销书,并被拍成好莱坞电影。为什么香格里拉如此吸引西方人?原因就在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萧条时期,欧美人对股票市场、银行和政府失去了信心。他们转身离开“物质文明”,投向“精神文明”,香格里拉因此成为理想之地。如今,香格里拉已成为通往“生态文明”的钥匙。香格里拉实际上是对藏语中“香巴拉”的误读。香巴拉预言,当前世界的战争、疾病、腐败、不平等和环境破坏,终将被和平、和谐的社会和生态文明取代。
生态文明与“喜马拉雅共识”
2007年以来,我与环保人士、公益组织带头人接触,其中包括微型金融之父穆罕默德·尤努斯,以及宣传“国民幸福总值”概念的不丹总理,并达成了区别于华盛顿共识的新共识——“喜马拉雅共识”。所谓“喜马拉雅共识”,是指要慈悲资本,不要贪婪资本;要利益相关方价值,不要股东价值;要多样的本地化,不要单调的全球化。“喜马拉雅共识”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包括三个核心原则:(1)保护本地社区和文化认同;(2)发展商业,促进社区融资;(3)环境保护优先。
除了以上三大核心原则,“喜马拉雅共识”还有一个最高准则,即暴力甚至恐怖主义并非产生于宗教,而是源于贫困边缘化人们的身份认同。减少暴力、犯罪、极端主义的最佳方法,是提高人们与社区的经济能力和尊重他们的身份认同。因此,“一带一路”与“喜马拉雅共识”不谋而合。
2016年3月,第一届“喜马拉雅共识峰会”在加德满都召开。南亚的环保主义者、公民社会领导人、金融工商领导人齐聚一堂,讨论如何利用商业模式保证可持续发展,推进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环境,有许多少数民族都为各自的神圣雪山祈祷,并尊其为“庇佑者”。雪山是水源地,保护雪山实际上保护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脆弱生态,这些传统智慧对当今世人仍有启迪。正是因为如此,寻找香格里拉成为探索生态文明的源泉。
生态文明与东方哲学
2012年,我回到中国,开始与中国金融界领袖接触,参与起草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重点在于定义“生态文明”的概念。围绕这一工作,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代表,中国各部门官员、学者和环保人士曾共同召开一个大型研讨会,其首要任务是将生态文明定义为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一定义应该使用中国哲学而非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古代中国的“五行”之说也能用于构建生态文明政策体系。环保部原来的草案提出了以下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原理。
“金”:GDP不仅不能作为衡量健康经济的唯一标准,也不能作为政府官员升迁的唯一依据。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核算方法,需要在传统GDP评价体系基础上增加环境、健康、社会福利等指标,即GDP+++。
“木”:政府应该对环境监管措施加以协调,保护不适合开发的流域与海岸线。环保部、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应合并为一个大部门协调其他部门。
“水”:通过财政和信贷政策,推动企业采用可再生和高效能源。使用可再生或自给自足的电力、水循环利用系统的建筑物,应该享受信用贷款。鼓励企业生产高效与可再生能源电子产品,为其提供出口信贷和退税。
“火”:将环境与可持续的价值观融入教育系统,培养律师、银行家、金融家、工程师、电气技师等各行各业的人才,使他们形成优先考虑环境影响的观念。同时,宣传教育民众从小重视节约用水用电。
“土”:固定资产基建投资大大推动了中国的发展,然而,投资的性质必须调整。投资重点应该集中在可再生领域,配套现有的基础设施。而新城市的建设则必须满足三个标准:一是智慧(高效的交通);二是绿色(低碳);三是蓝色(节约与循环用水)。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从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五行”原则。《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表明,中国将大规模引进可再生与高效能源以减少碳排放。此外,它标志着中国产业投资政策发生转向,将着重平衡环境健康、社会福祉、经济增长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份文件提出了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成就的新方法,提倡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并强调通过顶层设计引导新型增长,发展新能源资源技术,开展节水环保建设。
过去,有些人认为,环境破坏是增长的必然代价,只有促进物质丰富才能维持社会和政治稳定。这样的观念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冗余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投资,产生一些不受管制的污染行业。10年来,中国成为碳排增放量最大国,许多城市出现雾霾困扰。
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决心根据环境经济学开创新的增长路径。在新的生态文明政策下,中国的经济增长轨迹将沿着“可再生与高效能源产业”的方向发展,循环节水系统和智慧城市规划的新增长框架有望陆续出台。重视节约将成为新的社会成就标志,强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媒体及教育系统,有利于促进这一新观念的普及。对清洁能源和节水技术研究的大规模财政支持,将催生新的就业增长点。
总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呼吁通过教育项目促进中国开辟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路径,将中国定位成全球可再生和高效能源基础设施投资与技术产品的引领者。可再生能源代表着真正的软实力,生态文明将使中国拥有全新的节约型价值观,从而,赋予“中国梦”更高的道德价值。
(刘映月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