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免耕栽培条件下水稻产量与经济性状对比实验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aemon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6年晚稻,通过对稻田还田常耕抛秧、稻田还田免耕抛秧、非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稻草还田常耕插秧、非稻草还田常耕插秧等6个参试处理的实验结果可知:稻草还田免耕抛秧、非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稻草还田常规抛秧的经济性状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尤其以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的经济性状表现较为稳定。
  关键词:水稻免耕栽培;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对比
  中图分类号:S511.5文献标识码:ADOI:10.19754/j.nyyjs.20190215007
  为深化水稻免耕抛秧基础理论,进一步完善水稻免耕栽培体系,在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安排下,2016年晚造笔者进行了本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试验设计及方法
  1.1试验地点
  试验在六圩镇凌霄村板坝二组黄汉林的责任田中实施,田块面积800m2,土壤肥力中等,前作早稻。
  1.2参试品种(组合)
  Y两优1号
  1.3试验设计
  本项试验布设6个基本处理环节,分别是:稻草还田免耕抛秧(A),非稻草还田免耕抛秧(B),稻草还田常规抛秧(C),非稻草还田常规抛秧(D),稻草还田常规插秧(E),非稻草还田常规插秧(F)。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小区长5m,宽4m)。重复间距50cm,小区间距30cm。
  1.4试验情况
  本试验采用编织袋 旱育保姆湿润育秧,2016年6月26日播种,7月25日抛栽(插秧),种植密度667m2抛(插)2.2万穴。水稻抛栽前每667m2施碳铵50kg,过磷酸钙50kg作基肥。7月30日每667m2施尿素5kg,钾肥5kg加除草剂作回青肥;8月5日每667m2施尿素5kg,钾肥5kg作分蘖肥;各处理在幼穗分化第1期每667m2施复合肥6kg,钾肥5kg;各处理幼穗分化第5期每667m2施复合肥15kg;9月29日10月4日不同的处理分别始穗。10月712日不同的处理齐穗期,每667m2施尿素3kg。破口期用药防治三化螟、卷叶虫、稻飞虱、穗颈瘟、纹枯病等。水分管理:浅水抛(插)秧,抛栽后保持浅水,抛栽后25d排水晒田,回水后保持干湿交替至成熟。
  1.5对实验项目各个处理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掌握水稻植株生长与分蘖情况,做好数据记录相关技术人员抛栽之后可以每间隔3d时间对水稻叶龄与分蘖动态变化进行观察。
  在每个实验区域中随机抽选10蔸,等到干湿度适宜之后对其经济性状进行探析。
  对实验区域成熟的水稻定时进行收割,然后进行重分晾晒,对其产量进行验收,之后进行称重[1]。
  2试验结果及分析
  2.1产量表现
  2.1.1水稻成熟时分区单收,各小区产量见表1。
  2.1.2产量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A處理的产量最高384.2kg/667m2,F处理产量最低328.2kg/667m2 。A处理比F处理增产56kg/667m2,增17.1%;产量居第2的是C处理379.2kg/667m2,比F处理增产51kg/667m2,增15.3%,比A处理减少5kg/667m2,减1.3%;产量居第3的是B处理356.9kg/667m2,比F处理增产28.7kg/667m2,增8.7%,比A处理减少27.3kg/667m2,减7.1%,比C处理减少22.3kg/667m2,减5.9%;产量居第4的是E处理356.5kg/667m2,比F 处理增产28.3kg/667m2,增8.6%,比A 处理减27.7kg/667m2,减7.2%,产量高低顺序为A
其他文献
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事业发展,并给予了一定扶持与帮助,对生态环境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为人们创建了和谐、生态、绿色的生存家园。农业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努
某难选金矿矿石中伴生有铜、铁等有价元素,为了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对该矿石进行了选矿综合回收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通过采用活化剂AS-2活化浮选铜、浮选尾矿细磨预处理—氰化
大田生产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必然趋势,能够为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奠定良好基础,而在大田生产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必须做好作物生长状况的跟踪管理,为水肥管控和病虫害防治提供可靠依据,以此来保证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大田作物生产中,构建相应的视频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对于作物的实时监测,保证田间管理的有效性。本文从农业物联网的内涵及构成出发,就基于物联网的大田作物视频监测系统设计进行
近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第四批)》的公告。其中,河北东梁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东梁金矿低品位矿石开发利用技术”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