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茄子黄萎病,又称半边疯、黑心病,是茄子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此种病害的一大特点,是在茄子成株期的两杈分枝上,一枝茎叶茂盛、生长健壮,一枝则枝叶凋萎,近于枯死,所以被群众称为“半身不遂病”。该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一般发病率在20%~40%,发病较重的地块达50%以上,减产30%以上。黄萎病除为害茄子外,在棉花、辣椒、番茄、马铃薯、瓜类、芝麻、烟草等多种作物上均有发生,其顽固程度和为害程度均很重,所以被称作毁灭性病害。
一、发病症状
一般在坐果后开始表现症状,多自下而上或从一边向全株发展。在病叶上,初期先从叶缘和叶脉附近的叶肉部分开始变黄,逐渐发展到半叶或全叶变黄。发病早期,病叶在晴天中午表现萎蔫,但早晚可以恢复正常,发病后期病叶不能恢复,由黄变褐,有时叶缘向上卷曲,萎蔫下垂而脱落,严重时叶片脱光仅留茎秆。剖视病菌和病根等部位,可见维管束变褐色。病株着生的果实变小、质硬,纵切病株上成熟的果实,其维管束也呈黑褐色。
二、传染途径与发病条件
1. 传染途径 带菌土壤是病菌的主要来源。其侵染特点是,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拟菌核随病株残体落入土壤中进行越冬。病菌一般在土壤中可存活6~8年的时间,拟菌核状态下的病菌甚至可存活10年以上。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也可从幼根的表皮及根毛侵入。病菌侵入后,菌丝在皮层薄壁细胞间扩展,产生果胶酶,分解寄主细胞间的中间层,并不断扩展,直达维管束进入导管。病菌在导管中大量增殖,随液流迅速扩展到茎、枝、叶及果实。施用未腐熟的带病茄子秆、落叶等堆肥时也能传病。带菌种子可随同种子调运而远距离传播,成为无病区的病源。在田间,带菌土壤借刮风、流水及人、畜、农具和农事操作等传播。
2.发病条件 病菌发育适温19~24℃,最高30℃,最低5℃。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部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从伤口侵入。从茄子定植到开花期,日均温度低于15℃,持续时间长,发病早而重。其间如气候温暖,雨水调匀,病害明显减轻。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当及连作地发病重。多雨、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病重。据观察记载,茄子坐果初期至盛果期前,如果降雨次数多、雨量大,暴雨、暴晴,高温、高湿,最适宜发病。此外,定植过早,栽苗过深,起苗带土少,伤根多等因素,也会加重发病。
三、无公害防治技术
1. 严格进行检疫,做好种子处理 ①向外引种,可以委托当地检疫部门或单位进行检疫。②对引入的种子和自留种子,播种前都应进行处理,处理方法: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种子重量0.2%剂量的80%福美双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55℃温水浸种15~20分钟,移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
2. 实行合理轮作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如与葱蒜类轮作效果较好,尤其以水旱轮作1年效果好,原因是水田的环境会促使病菌死亡。
3. 土壤热处理 黄萎病菌是一种重要的土壤残存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但它有一个弱点——不耐高温。据试验,在40℃时只需3天,在43℃时只需25小时,在45℃时只需17小时,在47℃时只需5小时,在55℃只需10分钟就能将它杀死。参照以上温度和指标,在上茬茄子出现重度发病的地块,抓紧利用立秋前后的高温晴天,覆盖地膜或黑色地膜,按每天有效日照5~6小时,覆盖8~10天可杀死病菌。如保护地栽培,在采收结束后,采取关闭棚门实行高温闷棚处理8~10天亦可杀死病菌。
4.培育壮苗,适时定植 苗床要选用无病新土或实行床土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克拌细土10千克,1/3药土铺底,播种后用剩余的2/3药土覆盖。播种后出苗前苗床保持较高的温度,出苗后温度可降至20℃左右,以防止胚轴过分伸长。土温稳定在15℃以上时定植,起苗时要多带土或用营养块育苗,选晴天下午移栽定植。选择晴天合理灌溉,注意提高地温,茄子生长期间宜浇小水,保持地面湿润;门茄采收后,开始追肥或喷施叶面宝、磷酸二氢钾、绿粉威1号叶面肥等,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5. 药剂防治 定植田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3.0千克,拌200千克细土在定植时撒入穴内,每穴100克左右,效果不错。定植缓苗后用70%甲基硫菌灵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300毫升进行预防。发病初期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隔10天灌1次,连续灌2~3次。
6.嫁接防病 采用野生茄子作砧木与茄子嫁接进行换根处理是当前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针对重茬、土壤带菌严重造成的黄萎病)。嫁接常采用靠接、插接、劈接等方式,操作者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熟练程度选择适宜的方法。
(作者联系地址:云南省麻栗坡县农科局经作站 邮编:663600)
一、发病症状
一般在坐果后开始表现症状,多自下而上或从一边向全株发展。在病叶上,初期先从叶缘和叶脉附近的叶肉部分开始变黄,逐渐发展到半叶或全叶变黄。发病早期,病叶在晴天中午表现萎蔫,但早晚可以恢复正常,发病后期病叶不能恢复,由黄变褐,有时叶缘向上卷曲,萎蔫下垂而脱落,严重时叶片脱光仅留茎秆。剖视病菌和病根等部位,可见维管束变褐色。病株着生的果实变小、质硬,纵切病株上成熟的果实,其维管束也呈黑褐色。
二、传染途径与发病条件
1. 传染途径 带菌土壤是病菌的主要来源。其侵染特点是,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拟菌核随病株残体落入土壤中进行越冬。病菌一般在土壤中可存活6~8年的时间,拟菌核状态下的病菌甚至可存活10年以上。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也可从幼根的表皮及根毛侵入。病菌侵入后,菌丝在皮层薄壁细胞间扩展,产生果胶酶,分解寄主细胞间的中间层,并不断扩展,直达维管束进入导管。病菌在导管中大量增殖,随液流迅速扩展到茎、枝、叶及果实。施用未腐熟的带病茄子秆、落叶等堆肥时也能传病。带菌种子可随同种子调运而远距离传播,成为无病区的病源。在田间,带菌土壤借刮风、流水及人、畜、农具和农事操作等传播。
2.发病条件 病菌发育适温19~24℃,最高30℃,最低5℃。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部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从伤口侵入。从茄子定植到开花期,日均温度低于15℃,持续时间长,发病早而重。其间如气候温暖,雨水调匀,病害明显减轻。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当及连作地发病重。多雨、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病重。据观察记载,茄子坐果初期至盛果期前,如果降雨次数多、雨量大,暴雨、暴晴,高温、高湿,最适宜发病。此外,定植过早,栽苗过深,起苗带土少,伤根多等因素,也会加重发病。
三、无公害防治技术
1. 严格进行检疫,做好种子处理 ①向外引种,可以委托当地检疫部门或单位进行检疫。②对引入的种子和自留种子,播种前都应进行处理,处理方法: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种子重量0.2%剂量的80%福美双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55℃温水浸种15~20分钟,移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
2. 实行合理轮作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如与葱蒜类轮作效果较好,尤其以水旱轮作1年效果好,原因是水田的环境会促使病菌死亡。
3. 土壤热处理 黄萎病菌是一种重要的土壤残存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但它有一个弱点——不耐高温。据试验,在40℃时只需3天,在43℃时只需25小时,在45℃时只需17小时,在47℃时只需5小时,在55℃只需10分钟就能将它杀死。参照以上温度和指标,在上茬茄子出现重度发病的地块,抓紧利用立秋前后的高温晴天,覆盖地膜或黑色地膜,按每天有效日照5~6小时,覆盖8~10天可杀死病菌。如保护地栽培,在采收结束后,采取关闭棚门实行高温闷棚处理8~10天亦可杀死病菌。
4.培育壮苗,适时定植 苗床要选用无病新土或实行床土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克拌细土10千克,1/3药土铺底,播种后用剩余的2/3药土覆盖。播种后出苗前苗床保持较高的温度,出苗后温度可降至20℃左右,以防止胚轴过分伸长。土温稳定在15℃以上时定植,起苗时要多带土或用营养块育苗,选晴天下午移栽定植。选择晴天合理灌溉,注意提高地温,茄子生长期间宜浇小水,保持地面湿润;门茄采收后,开始追肥或喷施叶面宝、磷酸二氢钾、绿粉威1号叶面肥等,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5. 药剂防治 定植田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3.0千克,拌200千克细土在定植时撒入穴内,每穴100克左右,效果不错。定植缓苗后用70%甲基硫菌灵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300毫升进行预防。发病初期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隔10天灌1次,连续灌2~3次。
6.嫁接防病 采用野生茄子作砧木与茄子嫁接进行换根处理是当前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针对重茬、土壤带菌严重造成的黄萎病)。嫁接常采用靠接、插接、劈接等方式,操作者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熟练程度选择适宜的方法。
(作者联系地址:云南省麻栗坡县农科局经作站 邮编:66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