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内涵的伦理哲学建构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aemon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高校师德;师德内涵;伦理哲学
  摘 要:通过对武汉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等6所高校师德建设研究抽样问卷调查分析,从伦理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构建师德内涵的尝试。“审慎”、“知识”、“技艺”和“人格”等四种要素是高校师德内涵,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审慎”和“知识”的两种要素由于“技艺”的桥梁作用而使得“师德”内涵浑然一体、相互制约;“审慎”态度是基础,制约教师采取“技艺”的原则和方式;反之,如何理解和使用“技艺”又会影响“审慎”心理态度;而“人格”是贯穿“审慎”、“知识”和“技艺”的一根红线.是师德内涵建构的核心。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07)05—0102—05
  
  一、师德内涵的伦理哲学性
  
  师德问题是一所高校的“软指标”,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是高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隐性影响因素,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高校教育体制,都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模式来培养良好的师资力量。针对当前出现的师德滑坡问题以及又无具体解决对策的现实情况,我们从伦理哲学高度米构建师德内涵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德性”范畴之一的“师德”,过去人们只是从微观角度具体地研究其方方面面的问题。笔者则试图从人性伦理哲学角度来探讨建构师德内涵的可能性。
  “伦理”一词来源于日文,是对现代西文Ethic(来源于希腊文Ethos)一词的翻译,它对应于我国古汉语中的“人伦”。任何民族伦理传统的根源都是一种关于人的“德性”的看法。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舍勒曾创立哲学人类学,其创立基点便是“人类文化的观念实际上都是人对自身的反思”。同样,“德性”作为人类文化观念的产物,主要是指一类人在社会中的仪表、举止、行为、作风等的抽象反映。它是人类心灵中最高的原则,苏格拉底曾说德性是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即“德性就是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德性对一个社会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它是指导人生的原则,唯有德性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它是一个人做善事的标尺,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事,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这恰恰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真正知道这是一件善事。
  从人性的伦理哲学角度来说,师德不仅包含道德要素,也含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以及行为等要素。师德状况是一所高校道德水平、精神面貌、文明程度、文化底蕴的标尺。而关于师德内涵的认识,从教师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对教师人格的期望评价以及众多优秀教师的素质表现上不难看出,师德“内涵”中的“德”已远远超出了一般职业道德的范围。
  笔者认为伦理哲学性的师德内涵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的个体德性,即“审慎”的心理态度。这是教师个人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教师个人的本质是人格,包括教师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教师与教育规律趋同的价值情感是师德建构的基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实在知识技能,即“知识”和“技艺”,包括教师的文化知识和心理知识,其中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成为师德化虚为实的物质载体,由此师德有了看得见、听得着的具体传播载体。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总和,即“人格”,从师德的“审慎”心理与“师德”的物质实体相互关系的角度,全面理解教师自身。
  
  二、高校师德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2005年u月至12月,我们以“您所接触到的大部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您所接触到的大部分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师德教育活动的普遍状况”等9个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以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新乡医学院等六所高校进行了高校师德建设研究抽样问卷调查,共发出抽样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73份。其具体的数据分析见表1。
  


  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包括“审慎”、“知识”和“技艺”的观念,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能够把师德的内涵拓展为三个层次。分析表l列出的调查数据,不难发现调查问卷中问题1便是德性内涵中“审慎”的体现,教师的个体德性反映在教师个人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我国颁布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界定和说明,正是对教师群体德性的一种注解式的反思,而教师和学生对其促进当前我国的师德建设作用方面的认识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教师“内心审视”的程度。调查中认为“有极大作用”和“有一定作用”的合计达66%,反映出广大师生对师德的“内心审视”(积极反思)占有相当比例。“内心审视”是建构师德内涵的基石。不容忽视的是有21%的受调查师生选择了“没有多大作用”,反映出这一部分被调查者对我国目前的师德建设存在失望心理。调查问题2“知识更新进度”以及调查问题3、4“学术腐败”等问题的设计可以从“知识”概念的角度来概括。一般理解认为“知识”是一种实体,属于人类精神的“固化”或“液化”形态。从广义上来说,“知识”既是文化的,又是心理的,正是借助其实体性而使得我们探讨的师德有了传播与学习的载体。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5%的师生在“知识更新进度”问题上选择了“只了解相关进展”。究其原因,除了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终身学习意识外,对师德内涵中“知识”概念的理解过于狭窄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人们往往把师德与“知识”并列起来,认为两者并行不悖;我们认为师德的内涵要远远大于“知识”,“知识”仅仅是师德的一部分。至于“学术腐败”问题,则是由“知识”概念中派生出来的对其(“知识”)畸形渴求的一种病态表现。遗憾的是,对问题3的回答有42%的被调查师生选择“不太了解”。我们的分析有二:一是几所被调查高校的师生们埋头做学问,的确对此问题关注不多;二是他们对该问题采取了缄默态度。我们倾向于第二种分析,因为在选择“怎样处理学术腐败”的问题上,有4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在现行体制下,这种做法可以理解”。
  问卷中问题5“教学方法”和问题6“教与学的反馈”可以反映被调查师生对“知识”和“技艺”的理解程度,见图1和图2。
  


  


  图1是对问题5的柱型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被调查院校中,经常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使用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师仅占15%;有近60%的教师已经有了使用新的教学方法的意识,但还不经常使用;有近1/3的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图2是对问题6的柱型分析,我们发现在对“教师教与学反馈情况”的选择中,前三项基本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分析上述现象,我们认为图l和图2有着内在的联系,师德内涵中“知识”和“技能”的展现发挥要明显受制于广大教师的“审慎”心理态度,即教师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会影响其教学方 法的更新。几所被调查高校可以基本作为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代表,学校所处地区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区教师“审慎”心理对教学方法的影响整体上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具体来说,精神和物质的价值导向直接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如前所述,教师师德与教育规律趋同的价值情感是师德构建的基础,图2中教师对教学中教与学的反馈做法截然不同且大致接近1/3,反映出以受调查院校为代表的我国高校教师群体“师德”内涵中“技艺”要素的良性转化已处于僵持阶段,此时加快对我国师德建设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被调查师生对所在高校师德教育活动组织状况的评价见表2。问卷调查中“制度完善、定期教育效果好”评价选项整体百分比不高,最低的为10%,最高也不过18%;“不定期有教育活动”评价选项最低的仅为21%。笔者分析师德内涵建设中方法论的缺位足产生该现象的一项重要原因。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师德’与‘知识’并列”等概念在哲学理解上的混淆正是缺乏相对科学完整的师德内涵哲学建构的表现,高校教师在师德认识评价上存在偏差,部分教师可能会由此导致师德行为失范。
  


  部分被调查高校师生对其所在高校教师师德水平评价方法的认识对比情况见表3。从表3中我们发现同一高校师生在此问题上的认识程度有较大差别。针对“评价方法科学,符合现实情况”、“评价方法一般,基本符合现实情况”两个评价选项,兰州大学教师的认同比例合计为86%;相对而言,该校学生(调查主体为在读研究生)的认同比例仅为51%,另有4I%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不太了解”。同样是前两个评价选项,针对“评价方法科学,符合现实情况”选项,郑州大学教师的认同比例为0%,“评价方法一般,基本符合现实情况”的认同比例为52%;而该校学生这两项的认同比例合计为68%。分析兰州大学与郑州大学的调查数据,笔者倾向于学生的认同比例数据更能反映真实情况。在师德水平高低的评价方法认识中,关键是要找准师德评价的主体。分析师德内涵的建构要素,“审慎”的心理态度是高校教师的主观意志,可以作为教师自我主体认识评价的一项依据;而“知识”、“技艺”作为师者师德“人格”的外化表现形式,其评价的主体地位赋予受其耳濡目染的学生,可信度应该更高一些。
  


  
  三、师德内涵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认为,高校师德的内涵包括“审慎”、“知识”、“技艺”和“人格”等要素。“人格”要素作为师德建设的灵魂,贯穿“审慎”、“知识”和“技艺”的始终。教师德性中的善恶唯有“审慎”这第一要素起决定作用,“知识”和“技艺”要素只有在“审慎”心理态度的指引下,才能转化为师德得以表现出来的载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名高校教师的“知识”、“技艺”等师德要素来观察其最根本的个体师德伦理,即其对高校教师工作本质的“审慎”心理态度。
  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和“德性”相当于中国哲学里的“知”和“行”的关系。至于“技艺”的两种要素,则属于“术”(相对于哲学中的“形而上”而言)的范畴。我们理解教师道德中“审慎”和“知识”两种要素由于“技艺”的桥梁作用而使得师德内涵浑然一体、相互制约。“审慎”的心理态度是第一位的,它制约教师采取“技艺”的原则和方式;反过来如何理解和使用“技艺”又会影响“审慎”的心理态度。采取“技艺”的原则和方式不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教师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教师掌握“知识”的程度又是其“技艺”得以发挥实施的前提。
  高校师德的建构可以由图3来集中体现:
  


  “人格”是贯穿“审慎”、“知识”和“技艺”的一根红线,是构建师德的灵魂。一般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具有社会意义的各种特性的统一体、各种特性的配合形式,即心理、性格、能力、经验、气质、意志、品质、思想、尊严、学识等的总和。理想的人格具有崇高的价值,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它是一种非权力的影响力,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他文献
陈培善等推导了多个求解环境剪应力场0τ的公式,利用广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广东及邻近地区1999年以来163个ML2.0~5.2地震求解不同公式中的常数,假设广东地区环境剪应力场为5 M Pa,求得C3=-5.707,C4=4.678,C5=-0.259、C6=-5.91、C7=-12.01,C3~C7依次代表利用地震波辐射能量、拐角频率、震源峰值加速度、震源峰值速度或震源峰值位移求解0τ时所用到
关键词:道教山水悟道诗;道教哲学思想;洞天福地思想  摘 要: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起与勃兴肇基于以老庄哲学为主体的道教哲学思想和以名山皆仙境的洞天福地思想。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是一种超越具体物象的虚幻之象,神秘而不可言说。但人可以从天中感受“道”。道教“名山大川皆为仙境”的思想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在隋唐五代时期确立下来,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军民伤亡极其惨重.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在渝成立了“伤兵之友”总社,掀起了“伤兵之友”运动,为受伤官兵“广征朋友”.与此同时,在海外,尤其是在华侨社
为充分发挥前兆数字化数据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研制了基于SQL网络数据库的通用接口程序。该程序通过ODBC数据源直接从网上对数据库进行存取 ,并通过数据导出和日期格式的转换而形成前兆分析人员所需的数据格式。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激励潜能;工作特性  摘要:从工作激励潜能、工作特性及其与个体变量的交互作用的角度采分析工作倦怠。结果表明:激励潜能对工作怠慢有着预测作用,从工作本身中所获得的激励潜能越大,则工作怠慢程度越低,并且与性别、工作年限、婚姻存在着交互作用;此外,性别变量与工作完整性有着交互作用。为此,应该设计丰富化、扩大化及多元化的工作特性以提升工作的激励性,同时建立适当的倦怠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