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改变了授课方式,也改变了评价方式,但对经典理论的学习方式、考试方式以及其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始终未曾改变。本文从一道高一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入手,探讨对经典理论的内涵及外延的学习,并总结了个人经验。
关键字:习题 经典理论 内涵 外延
新课改不仅引入了过程性评价,而且改变了实行了多年的会考方式,引入了学业水平测试,这种方式的考察越来越趋向于能力的考察,对知识的规律性的考察体现也很强,突出考察学生对“地”的学习,对“理”的应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的2010年的学业水平检测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这道题既体现了“地”,又突出了“理”。对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过程性的学习评价的有力体现。习题的具体内容是:
看世界洋流理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①②③④组成______型的洋流,⑧⑨⑩组成型______的洋流。⑤⑥⑦⑧组成________型的洋流。
2、⑤是____流,属于风海流的有____,属于密度流的有______,属于补偿流的是_______,形成的渔场______。
这道题道出了教者对新教材教授内容的困惑,也道出了对新教材内容的挑战,即新教材中删减的内容需不需要补充,题目的试问是否恰当严密等。
我认为必要的知识还是需要补充的,具体如何补充,补充多少因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异,可在讲授新课时补充,也可在遇到试题时补充,但一定不能传达错误的信息。下面我将从试题中探索出的“理”整理如下:
一、气旋与反气旋的判定法则,即规律
由第一小问可得出以下判断口诀:
下沉辐散顺时针,北反气旋右手定。
上升辐合逆时针,北半气旋方法同。
下沉辐散反方向,南反气旋左手判。
上升辐合顺方向,南半气旋手不变。
下沉晴来上升雨,水平方向西东雨。
(以上口诀均指近地面情况。)
洋流的运动与大气的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联系,由大气的运动来解释洋流的运动,既是对洋流知识点的考察同时也强化和深华了大气运动的知识,出题者喻义深厚见解独到,可谓是一道好题。但第二小问就有些问题了,第一知识不清晰,第二语言不慎严密。比如第一空的提问,会导致有些不动脑子的学生直接填洋流,还有些学生会填密度流,因为后面有提示呀。本题的意图是考察学生对洋流的分类理解情况,可要是课堂上没有补充洋流按成因分类的知识点,学生自然不会做;还有第一问如果加上按性质分⑤是_____流,学生的出错率不就降低了吗?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考察,告诉教师要补充洋流按成因分类的知识点,而且这个知识点需要在授新课时就补充。另外,在“世界洋流理想模式图”中,如何判断密度流?既是理想的,就不存在地形影响,何来盐度差异,具体如何讨论?我们都知道风海流大致与纬线平行,补偿流(上升)重点只讲了一个,即图中的①,而密度流该如何判定呢?在这张图上似乎有些牵强,但由这道题却延伸出了许多知识。
二、由洋流延伸到气压带、风带,由定性到定量
在这张理想模式图中,可以很容易定量的告诉学生0°附近就是赤道低气压带,30°附近就是副热带高气压带,60°附近就是副极地低气压带,90°附近就是极地高气压带。大气的中低纬环流圈即0°-60°之间,其中心就是30°,即副热带高气压带。而中高纬环流圈即30°-90°之间,其中心是60°,即副极地低气压带。在这幅图中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既有水平运动又有垂直运动,在垂直方向上,上升气流形成低气压带;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带。但在这幅图中讲全球的水平运动就容易出现错误,且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误区,老师也不易讲解。在水平方向上的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就是热力环流,其产生原因是由于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的差异而导致的冷热不均形成,如图1:由于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形成气压带、风带,又可将理想模式图转换成:图2
由此可以得出:三圈环流均讲的是近地面的情况。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在理解气压带的基础上引入风带,即空气的大规模有规律的运动才形成了风,又可将图转化为图3:
同时此图更容易解释高空的风向,由于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从而形成与等压线即纬线平行的风向,从而吹动着海水朝一个方向且有规律的运动进而形成洋流中的风海流。
三、延伸高低气压中心及洋流圈、渔场的形成
由于地球表面并不是均一的,由海洋陆地相互分割开来的,即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得气压带、风带被割裂开来,从而形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使得洋流也不都是延纬线或等压线呈带状分布,而是形成一个个环流圈。由于海水温度、盐度差异造成了海水的垂直运动,运动方式不同则形成了不同成因的渔场。
四、延伸到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课本中讲到气旋即低气压,为低压中心,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好比地形上的峡谷,反气旋即高气压,为高压中心,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好比地形上的山脊。在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天气状况有时由锋面气旋共同决定,即锋面气旋天气系统(这个知识点需要教师补充)。锋面气旋如何影响该地天气乃至气候,就要从低压槽、高压脊说起,低压槽可形象的画成如下图4:
高压脊大气运动情况可简化为如下图5:
从图中得出槽前脊后降水的结论。而槽前脊后的降水情况又与暖冷锋面的降水情况极为相似,由课本内容我们得出冷锋锋后降水,暖锋锋前降水的结论。对比之下我们得到如下结论:槽前降水对应暖锋锋前雨且是暖性的;脊后降水对应冷锋锋后雨且是冷性的。即槽的降水情况与暖锋大体一致,判断其气压高低、气温高低就有两种判断方法,其一:以冷暖气团来判断。关键在如何确定冷暖气团,根据大气运动方向即风向确定。风去的方向为冷气团,风来的方向为暖气团,即箭头为冷气团,箭尾为暖气团,再根据近地面气压与气温的关系就可判定暖气团气温高,气压低;反之则为冷气团的情况。高压脊脊后降水情况与此相反。其二:把低压槽当做暖锋,看其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情况,利用过境前、时、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判断,降水情况也自然明了。天气情况明了后对气候的影响就容易了。长期在低压槽的控制下气候就比较温暖湿润,反之长期在高压脊的控制下气候就比较寒冷干燥。不过这只是一般规律,具体情况还要依据细节条件来确定。这也就为讲解气候类型中的“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这个知识点做了铺垫,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理想大陆自然带和土壤带的学习。
总而言之,经典理论内涵的挖掘还需要各自的领会、整理与总结,每个人的认识不同,理解不同,对知识的难易把握及深浅挖掘就有差异。认识、领会并融汇贯通是我们要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关键字:习题 经典理论 内涵 外延
新课改不仅引入了过程性评价,而且改变了实行了多年的会考方式,引入了学业水平测试,这种方式的考察越来越趋向于能力的考察,对知识的规律性的考察体现也很强,突出考察学生对“地”的学习,对“理”的应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的2010年的学业水平检测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这道题既体现了“地”,又突出了“理”。对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过程性的学习评价的有力体现。习题的具体内容是:
看世界洋流理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①②③④组成______型的洋流,⑧⑨⑩组成型______的洋流。⑤⑥⑦⑧组成________型的洋流。
2、⑤是____流,属于风海流的有____,属于密度流的有______,属于补偿流的是_______,形成的渔场______。
这道题道出了教者对新教材教授内容的困惑,也道出了对新教材内容的挑战,即新教材中删减的内容需不需要补充,题目的试问是否恰当严密等。
我认为必要的知识还是需要补充的,具体如何补充,补充多少因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异,可在讲授新课时补充,也可在遇到试题时补充,但一定不能传达错误的信息。下面我将从试题中探索出的“理”整理如下:
一、气旋与反气旋的判定法则,即规律
由第一小问可得出以下判断口诀:
下沉辐散顺时针,北反气旋右手定。
上升辐合逆时针,北半气旋方法同。
下沉辐散反方向,南反气旋左手判。
上升辐合顺方向,南半气旋手不变。
下沉晴来上升雨,水平方向西东雨。
(以上口诀均指近地面情况。)
洋流的运动与大气的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联系,由大气的运动来解释洋流的运动,既是对洋流知识点的考察同时也强化和深华了大气运动的知识,出题者喻义深厚见解独到,可谓是一道好题。但第二小问就有些问题了,第一知识不清晰,第二语言不慎严密。比如第一空的提问,会导致有些不动脑子的学生直接填洋流,还有些学生会填密度流,因为后面有提示呀。本题的意图是考察学生对洋流的分类理解情况,可要是课堂上没有补充洋流按成因分类的知识点,学生自然不会做;还有第一问如果加上按性质分⑤是_____流,学生的出错率不就降低了吗?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考察,告诉教师要补充洋流按成因分类的知识点,而且这个知识点需要在授新课时就补充。另外,在“世界洋流理想模式图”中,如何判断密度流?既是理想的,就不存在地形影响,何来盐度差异,具体如何讨论?我们都知道风海流大致与纬线平行,补偿流(上升)重点只讲了一个,即图中的①,而密度流该如何判定呢?在这张图上似乎有些牵强,但由这道题却延伸出了许多知识。
二、由洋流延伸到气压带、风带,由定性到定量
在这张理想模式图中,可以很容易定量的告诉学生0°附近就是赤道低气压带,30°附近就是副热带高气压带,60°附近就是副极地低气压带,90°附近就是极地高气压带。大气的中低纬环流圈即0°-60°之间,其中心就是30°,即副热带高气压带。而中高纬环流圈即30°-90°之间,其中心是60°,即副极地低气压带。在这幅图中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既有水平运动又有垂直运动,在垂直方向上,上升气流形成低气压带;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带。但在这幅图中讲全球的水平运动就容易出现错误,且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误区,老师也不易讲解。在水平方向上的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就是热力环流,其产生原因是由于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的差异而导致的冷热不均形成,如图1:由于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形成气压带、风带,又可将理想模式图转换成:图2
由此可以得出:三圈环流均讲的是近地面的情况。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在理解气压带的基础上引入风带,即空气的大规模有规律的运动才形成了风,又可将图转化为图3:
同时此图更容易解释高空的风向,由于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从而形成与等压线即纬线平行的风向,从而吹动着海水朝一个方向且有规律的运动进而形成洋流中的风海流。
三、延伸高低气压中心及洋流圈、渔场的形成
由于地球表面并不是均一的,由海洋陆地相互分割开来的,即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得气压带、风带被割裂开来,从而形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使得洋流也不都是延纬线或等压线呈带状分布,而是形成一个个环流圈。由于海水温度、盐度差异造成了海水的垂直运动,运动方式不同则形成了不同成因的渔场。
四、延伸到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课本中讲到气旋即低气压,为低压中心,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好比地形上的峡谷,反气旋即高气压,为高压中心,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好比地形上的山脊。在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天气状况有时由锋面气旋共同决定,即锋面气旋天气系统(这个知识点需要教师补充)。锋面气旋如何影响该地天气乃至气候,就要从低压槽、高压脊说起,低压槽可形象的画成如下图4:
高压脊大气运动情况可简化为如下图5:
从图中得出槽前脊后降水的结论。而槽前脊后的降水情况又与暖冷锋面的降水情况极为相似,由课本内容我们得出冷锋锋后降水,暖锋锋前降水的结论。对比之下我们得到如下结论:槽前降水对应暖锋锋前雨且是暖性的;脊后降水对应冷锋锋后雨且是冷性的。即槽的降水情况与暖锋大体一致,判断其气压高低、气温高低就有两种判断方法,其一:以冷暖气团来判断。关键在如何确定冷暖气团,根据大气运动方向即风向确定。风去的方向为冷气团,风来的方向为暖气团,即箭头为冷气团,箭尾为暖气团,再根据近地面气压与气温的关系就可判定暖气团气温高,气压低;反之则为冷气团的情况。高压脊脊后降水情况与此相反。其二:把低压槽当做暖锋,看其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情况,利用过境前、时、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判断,降水情况也自然明了。天气情况明了后对气候的影响就容易了。长期在低压槽的控制下气候就比较温暖湿润,反之长期在高压脊的控制下气候就比较寒冷干燥。不过这只是一般规律,具体情况还要依据细节条件来确定。这也就为讲解气候类型中的“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这个知识点做了铺垫,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理想大陆自然带和土壤带的学习。
总而言之,经典理论内涵的挖掘还需要各自的领会、整理与总结,每个人的认识不同,理解不同,对知识的难易把握及深浅挖掘就有差异。认识、领会并融汇贯通是我们要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