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科自1999年12月至今共收治72例患者,采用三联,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患者72例均为住院病例,其中男44例,女28例,年龄18~76岁,平均42岁,病程2~24年,平均9.2年。脱出长度4~19cm。II度34例,III度38例。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大便后或活动后直肠全层外翻脱出肛门外,需手法复位,肛门坠胀、潮湿、下腹胀痛、少数病例出现腹部钝痛、尿频等症状,嵌顿时疼痛加剧,有黏膜溃疡时流血,有炎性分泌物。
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将直肠脱垂分3度,I度脱垂:排粪时脱垂长度为3cm,排便后能自行回缩;II度脱垂:排粪时直肠全层脱出,长度4~8cm,必须用手压复位;Ⅲ度脱垂:排粪时肛管、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度8cm以上,较难复位。
术前准备:术前2天每晚以0.9%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如有嵌顿或继发感染、黏膜水肿、糜烂或溃疡者,用1:5000PP液冲洗干净后,再用手法将脱出肠段缓慢送回肛内,同时口服甲硝唑。术前头晚口服20%甘露醇250ml并饮水1000ml或灌肠排便,术前8h禁饮食并排净大小便。患者取截石位,充分暴露会阴部,常规消毒铺巾后,做局麻。
直肠黏膜排列固定术:让患者用力做排便运动,使直肠脱垂暴露于肛门外,根据直肠脱垂脱出的长度和脱出的粗细不同,确定直肠黏膜结扎处的多少和结扎的部位。根据脱出的粗细,确定和脱出长度相垂直的每个横面(同一平面)直肠黏膜结扎处的多少,约3~5处。根据脱出的长度,确定直肠黏膜结扎的圈数(多少个横面),每个横面间隔1~2cm,从直肠脱出的最远端的横面开始做直肠黏膜结扎,逐步向肛门缘靠近。两个相邻的横面结扎部位要相互错位,如上一个横面结扎部位是肛门截面位的3、7、11点处,下一个横面的结扎部位应为肛门截面位的5、9、1点处。直肠黏膜结扎的方法:用中弯血管钳沿直肠壁纵行垂直夹住直肠黏膜,约1~2cm,注意不要钳夹住直肠肌层,再用圆针、7号丝线在血管钳夹下的直肠黏膜正中贯穿1针,做“8”字形缝扎。结扎点上方注射1:1消痔灵至黏膜变白。(使其术后坏死、脱落、直肠黏膜短缩)。再行消毒后把脱出肠管送回肛内。
消痔灵注射:术者左手食指插入肛内,再次消毒肛门周围皮肤,右手持9号腰麻穿刺针,在距肛门后正中1.5cm处进针,针头与肠腔成30°角,向上斜刺穿过外括约肌及内括约肌外侧后,改与内括约肌平行,当穿过肛提肌后达骨盆直肠窝,针斜面应向外侧,肛内手指感到与刺针仅有薄膜之隔,触及明显继续上行,其高度大于脱垂的长度,用力注药(1:1消痔灵)充斥直肠周围间隙,使肛内食指有冲击感和隆起感,再边退针边注药。同法注射前方、左侧和右侧,最后使肠壁上形成四条柱状注射区,共注射药量约40~50ml。注射时最好不穿透黏膜,也不要注入肌肉内,应全部注入直肠周围间隙内。
肛门环缩术:于前后肛缘外1.5~2cm处,各作一0.5cm长的纵行小切口,用血管钳围绕内括约肌外侧壁钝性分离,作一环形隧道,将10号丝线从后侧切口通过肛门左侧括约肌外缘的皮下组织,至前方切口穿出,同法将10号丝线从前侧切口沿肛门右侧括约肌外缘的皮下组织穿至后侧切口,将食指放入肛门内,逐渐拉紧丝线兩端,使肛门缩小至紧贴食指为度,在后侧切口处紧线结扎,将10号丝线接头埋入皮下组织,最后用丝线缝合前后切口。
术后处理:术毕,肛内放置黄纱条引流,敷料覆盖,丁字带加压包扎固定。绝对卧床休息,控制排便4~6天。补液并应用抗生素,禁食不禁水2天,后改半流质饮食到普食。防止大便干燥,可服润肠通便药,如仍不排便,嵌塞时用开塞露或甘油50ml灌肠排便,每次便后用1∶5000PP液坐浴,常规换药。术后第7天拆除皮肤缝线。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直肠恢复正常位置,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不脱出肛门外,无直肠黏膜脱垂;②好转:大便时仍有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程度轻,无直肠全层脱垂;③无效:与
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结 果
本组72例患者进行远期随访3~7年,获得随访的63例(87.5%)II度34例,III度29例,全部患者均无直肠肛门狭窄、结肠功能紊乱、排便功能障碍。其中痊愈56例(88.9%),好转5例(7.9%),无效2例(3.1%)。
讨 论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多发生于儿童及老年人。成人发病率约占肛肠疾病的0.4%~2.104%。
本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途径有经腹部(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直肠前折叠术、直肠前切除术);经会阴手术(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经会阴直肠黏膜剥除肌层折叠术、肛管紧缩术);全盆腔补片修补术和腹腔镜手术。相比之下,三联法基本上不破坏组织解剖结构,不影响结直肠功能,因而无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明显减轻患者痛苦,经济负担,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术中及术后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①因直肠周围间隙较多,所以操作时一定要保持无菌观念,防止造成医源性感染。②经直肠黏膜下注射时操作要准确,勿使注射位置过浅,否则易造成黏膜坏死、也勿注射到肌层。③不可在一处过多地注药,每次注药时都要回吸,防止将药注入血管。④术后要根据情况控制排便3~5天。期间要补足液体,预防感染,逐步恢复饮食。
参考文献
1 胡伯虎, 大肠肛门病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7~395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患者72例均为住院病例,其中男44例,女28例,年龄18~76岁,平均42岁,病程2~24年,平均9.2年。脱出长度4~19cm。II度34例,III度38例。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大便后或活动后直肠全层外翻脱出肛门外,需手法复位,肛门坠胀、潮湿、下腹胀痛、少数病例出现腹部钝痛、尿频等症状,嵌顿时疼痛加剧,有黏膜溃疡时流血,有炎性分泌物。
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将直肠脱垂分3度,I度脱垂:排粪时脱垂长度为3cm,排便后能自行回缩;II度脱垂:排粪时直肠全层脱出,长度4~8cm,必须用手压复位;Ⅲ度脱垂:排粪时肛管、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度8cm以上,较难复位。
术前准备:术前2天每晚以0.9%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如有嵌顿或继发感染、黏膜水肿、糜烂或溃疡者,用1:5000PP液冲洗干净后,再用手法将脱出肠段缓慢送回肛内,同时口服甲硝唑。术前头晚口服20%甘露醇250ml并饮水1000ml或灌肠排便,术前8h禁饮食并排净大小便。患者取截石位,充分暴露会阴部,常规消毒铺巾后,做局麻。
直肠黏膜排列固定术:让患者用力做排便运动,使直肠脱垂暴露于肛门外,根据直肠脱垂脱出的长度和脱出的粗细不同,确定直肠黏膜结扎处的多少和结扎的部位。根据脱出的粗细,确定和脱出长度相垂直的每个横面(同一平面)直肠黏膜结扎处的多少,约3~5处。根据脱出的长度,确定直肠黏膜结扎的圈数(多少个横面),每个横面间隔1~2cm,从直肠脱出的最远端的横面开始做直肠黏膜结扎,逐步向肛门缘靠近。两个相邻的横面结扎部位要相互错位,如上一个横面结扎部位是肛门截面位的3、7、11点处,下一个横面的结扎部位应为肛门截面位的5、9、1点处。直肠黏膜结扎的方法:用中弯血管钳沿直肠壁纵行垂直夹住直肠黏膜,约1~2cm,注意不要钳夹住直肠肌层,再用圆针、7号丝线在血管钳夹下的直肠黏膜正中贯穿1针,做“8”字形缝扎。结扎点上方注射1:1消痔灵至黏膜变白。(使其术后坏死、脱落、直肠黏膜短缩)。再行消毒后把脱出肠管送回肛内。
消痔灵注射:术者左手食指插入肛内,再次消毒肛门周围皮肤,右手持9号腰麻穿刺针,在距肛门后正中1.5cm处进针,针头与肠腔成30°角,向上斜刺穿过外括约肌及内括约肌外侧后,改与内括约肌平行,当穿过肛提肌后达骨盆直肠窝,针斜面应向外侧,肛内手指感到与刺针仅有薄膜之隔,触及明显继续上行,其高度大于脱垂的长度,用力注药(1:1消痔灵)充斥直肠周围间隙,使肛内食指有冲击感和隆起感,再边退针边注药。同法注射前方、左侧和右侧,最后使肠壁上形成四条柱状注射区,共注射药量约40~50ml。注射时最好不穿透黏膜,也不要注入肌肉内,应全部注入直肠周围间隙内。
肛门环缩术:于前后肛缘外1.5~2cm处,各作一0.5cm长的纵行小切口,用血管钳围绕内括约肌外侧壁钝性分离,作一环形隧道,将10号丝线从后侧切口通过肛门左侧括约肌外缘的皮下组织,至前方切口穿出,同法将10号丝线从前侧切口沿肛门右侧括约肌外缘的皮下组织穿至后侧切口,将食指放入肛门内,逐渐拉紧丝线兩端,使肛门缩小至紧贴食指为度,在后侧切口处紧线结扎,将10号丝线接头埋入皮下组织,最后用丝线缝合前后切口。
术后处理:术毕,肛内放置黄纱条引流,敷料覆盖,丁字带加压包扎固定。绝对卧床休息,控制排便4~6天。补液并应用抗生素,禁食不禁水2天,后改半流质饮食到普食。防止大便干燥,可服润肠通便药,如仍不排便,嵌塞时用开塞露或甘油50ml灌肠排便,每次便后用1∶5000PP液坐浴,常规换药。术后第7天拆除皮肤缝线。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直肠恢复正常位置,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不脱出肛门外,无直肠黏膜脱垂;②好转:大便时仍有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程度轻,无直肠全层脱垂;③无效:与
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结 果
本组72例患者进行远期随访3~7年,获得随访的63例(87.5%)II度34例,III度29例,全部患者均无直肠肛门狭窄、结肠功能紊乱、排便功能障碍。其中痊愈56例(88.9%),好转5例(7.9%),无效2例(3.1%)。
讨 论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多发生于儿童及老年人。成人发病率约占肛肠疾病的0.4%~2.104%。
本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途径有经腹部(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直肠前折叠术、直肠前切除术);经会阴手术(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经会阴直肠黏膜剥除肌层折叠术、肛管紧缩术);全盆腔补片修补术和腹腔镜手术。相比之下,三联法基本上不破坏组织解剖结构,不影响结直肠功能,因而无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明显减轻患者痛苦,经济负担,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术中及术后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①因直肠周围间隙较多,所以操作时一定要保持无菌观念,防止造成医源性感染。②经直肠黏膜下注射时操作要准确,勿使注射位置过浅,否则易造成黏膜坏死、也勿注射到肌层。③不可在一处过多地注药,每次注药时都要回吸,防止将药注入血管。④术后要根据情况控制排便3~5天。期间要补足液体,预防感染,逐步恢复饮食。
参考文献
1 胡伯虎, 大肠肛门病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