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颈干角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8年1月— 2016年6月应用锁定钢板治疗的21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内侧骨缺损将患者分为两组:伴内侧骨缺损组85例,其中男35例,女50例;平均年龄63.3岁。其中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47例,四部分骨折38例。不伴内侧骨缺损组129例,其中男51例,女78例;平均年龄65.9岁。其中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57例,四部分骨折72例。比较术前对侧、术后1 d、1,3,6,12个月X线片肱骨颈干角变化,采用Constant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
结果214例患者术后获随访12~42个月,平均24.2个月。伴内侧骨缺损组术前对侧、术后1 d,术后1,3,6,12个月颈干角分别为(133.4±4.0)°、(134.7±11.5)°、(120.8±4.0)°、(118.5±3.5)°、(117.9±10.4)°、(114.7±4.4)°;不伴内侧骨缺损组分别为(134.0±2.4)°、(133.8±17.1)°、(135.6±2.9)°、(132.7±2.8)°、(131.5±13.5)°、(135.2±2.8)°。两组术后1,3,6,12个月的颈干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内侧骨缺损组术前与术后1 d颈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均大于其余各时相点(P<0.05);而不伴内侧骨缺损组中,除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颈干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内侧骨缺损组和不伴内侧骨缺损组Constant评分分别为(69.3±14.6)分、(75.2±12.6)分(P<0.05)。
结论正常颈干角恢复后仍需注意术后颈干角的丢失。肱骨颈干角可以为术前手术方案及术后功能锻炼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指导术中解剖复位以及评估术后疗效。此外,颈干角的丢失受到内侧支撑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术后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