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技术试验检测平台主要开 展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综合分析等基础关键技术研究,为企业产品鉴定、工程竣工、项目结题等所必须。调研发现,一些地区的部分试验检测平台处于较低层次,服务能力、技术和信用不足,不能满足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日益增长的试验检测需求,需要加快构建完善产业共性技术服务体系。
部分试验检测平台存在
服务、技术、信用不足问题
一是“产能”不足,企业长期排队。企业反映,部分试验检测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全国和域内企业的试验检测需求,造成企业产品、成果等鉴定需要长时间排队,甚至超过了项目审批的时长,使企业参与招投标、厂房投产等受到影响,造成经济损失。还有企业反映,由于试验检测能力不足,企业排队时间长,还催生了试验检测机构无理提高价格、加钱提升检测效率、通过内部人“插队” 和对大客户“免检”等影响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是“技术”不足,检测范围较窄。调研中有企业反映,由于部分试验检测机构的验证水平不高或技术能力倒退,导致企业新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面临国内没有相应机构具备试验检测能力的窘境。由于没有试验检测结果就 法在国际、国内市场有效推广,使得创新型企业产品质量等于甚至优于国外,却无法充分取信于市场, 造成外国产品在国内形成实际垄断。此外,一些优惠政策,如说首台套政策和农机补贴,也需要试验检测结果,进入国家重点项目和军品采购目录也需要相应军用检测结果,由于试验检測机构不能出具相关认证,形成了民营企业特有的 “玻璃门”。
三是“信用”不足,对结果不负责任。企业反映,由于部分试验检测平台过度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类似老客户“免检”、滥发认定、“给钱办证”的情况,尤其是地方性规模较小的试验检测平台频繁发生“只要给钱足够就能通过认证”的买资质情况。这种资质寻租行为破坏了试验检测平台的公信力,造成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在招标中看到非国家级试验检测机构出具的验证结果都不予承认,一些重点项目如果出现地方性小检验平台评审,专家组甚至会怀疑企业故意造假。
我国试验检测平台处于
新老模式转换“中间期”
传统模式失去社会支撑,留不住人才。当前传统试验检测体系面临的最大瓶颈是教育、住房、医疗等传统优势逐渐剥离后人才流失问题。一方面,现有传统科研院所体系能提供的待遇留不住人才,资深中层研究骨干和管理人员被以数倍工资挖走,已经熟悉研发过程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新员工在前几期合同结束后跳槽到大企业。另一方面,在传统科研院所体系内,也由于晋升机会和重要程度等原因出现了人员逐渐向大城市、高层次院所集中。人才流失是导致试验检测 “产能”不足的主因。
新模式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有漏洞与矛盾。传统试验检测平台系统的衰退,诸多传统院所的转制,催生了以市场为主要驱动的、 以盈利性为主要追求的试验检测模式,在增长速度、利润规模、从业人员等方面成果颇多,在装备的先进程度、人员的素质上具备优势。 但完全以利润为追求的试验检测机构技术发展围绕赢利点进行,在技术追赶、基础研究、非主要盈利方向的研究水平不足,不具备试验检测能力,导致“技术”不足问题。在一些极端条件下,过于追逐盈利的试验检测部门为追求工作效率,对一些技术水平高或关系良好的送检企业“免检”, 甚至出现只要交付足够的费用就能得到想要的检测结果的“卖合格”情况,成为“信用”不足的主因。
加大投入 优化机制
完善试验检测平台体系
试验检测类公共服务平台是共性技术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工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建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完善和提升试验检测平台,需要巩固现有基础,补齐关键短板,突破瓶颈问题,打造系统、高效的平台。
一是强化全国统筹机制。试验检测平台由于新老模式转换产生的碎片化问题比较明显,缺乏能级分层体系和统筹能力,造成重复建设与局部空白并存的结构性短缺,即 “产能不足”。在调研中有中西部企业呼吁引入检验验证能力协调机制,由中央统一协调,使得处理能力富裕的合规单位可以进行跨区域的试验检测认证。建议强化试验检测工业基础平台的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统一发布有资质的试验检测平台企业处理能力、 进程和预计排队情况,便于企业选择其他地域或全国性的试验检测机构替代本地处理能力不足的机构。同时消除各地尤其是基础薄弱地区对试验检测单位的区域性附加条件,确保试验检测处理能力全国通用。
二是构建补齐短板机制。市场主导的试验检测机构由于市场狭窄利润率低等原因放弃一些试验检测能力,由于改制的原因,一些曾经处于权威地位的专业领域试验检测机构放弃原本专业或退出市场,都导致在一些领域出现试验检测机构“技术不足”的问题。建议以政府推动,相关行业协会具体组织,通过鼓励处理能力扩张、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域外同类平台等方式补足短板。宣传调动社会资源向短板领域加大投入,向社会公开试验检测 工业基础平台缺口数量,以优厚的奖励、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投资,以政府基金带动金融支持。加强对填补试验检测能力空白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对建立填补国内空白的试验检测平台的个人和机构,在资质办理上给予特事特办、马上就办照顾,在税收、土地、用能、人才等方面的优惠上予以倾斜。鼓励试验检测大型平台设置分支机构,对设立分支机构填补区域性试验检测空白的平台机构,在人才落户奖励、 土地使用减免等政策上给予保障, 并采取在成本回收前不收取行政性和行政依托的服务性费用等优惠。
三是优化滚动更新机制。一些 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 使得试验检测专门机构相对缺乏, 一些原本专精某领域的科研院所机构拥有了更多领域的试验检测能力,一些新型的试验检测机构在技术和装备上相比原先的流程和标准更为高效等情况也造成试验检测能力结构性短缺。建议建立试验检测工业基础平台的滚动更新机制,以设备、试验检测效率、认定结果准确性、失误率等可量化指标为标准,以被鉴定产品所属企业和产品使用方评价意见为参考,定期新增符合要求的试验检测平台企业,同时减少因为主业变化而难以继续胜任试验检测任务的平台企业。
四是设立服务评价机制。信用是试验检测工业基础平台的基础, 通过建立试验检测机构信用记录, 有效记录试验检测平台作出的认定结果的公正性和专业性,尤其着重对负面事件如质量问题未检出等的记载分析,能够有效遏制“信用”不足典型事件的发生。建议以信用记录为基础,定期进行试验检测工业基础平台的评分评级,包括信用情况、收费情况、等待时长等,若评级水平过低则会导致整改并影响试验检测资质。建立试验检测平台价格举报渠道,对试验检测平台滥用资质、提高收费的行为进行抑制。
部分试验检测平台存在
服务、技术、信用不足问题
一是“产能”不足,企业长期排队。企业反映,部分试验检测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全国和域内企业的试验检测需求,造成企业产品、成果等鉴定需要长时间排队,甚至超过了项目审批的时长,使企业参与招投标、厂房投产等受到影响,造成经济损失。还有企业反映,由于试验检测能力不足,企业排队时间长,还催生了试验检测机构无理提高价格、加钱提升检测效率、通过内部人“插队” 和对大客户“免检”等影响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是“技术”不足,检测范围较窄。调研中有企业反映,由于部分试验检测机构的验证水平不高或技术能力倒退,导致企业新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面临国内没有相应机构具备试验检测能力的窘境。由于没有试验检测结果就 法在国际、国内市场有效推广,使得创新型企业产品质量等于甚至优于国外,却无法充分取信于市场, 造成外国产品在国内形成实际垄断。此外,一些优惠政策,如说首台套政策和农机补贴,也需要试验检测结果,进入国家重点项目和军品采购目录也需要相应军用检测结果,由于试验检測机构不能出具相关认证,形成了民营企业特有的 “玻璃门”。
三是“信用”不足,对结果不负责任。企业反映,由于部分试验检测平台过度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类似老客户“免检”、滥发认定、“给钱办证”的情况,尤其是地方性规模较小的试验检测平台频繁发生“只要给钱足够就能通过认证”的买资质情况。这种资质寻租行为破坏了试验检测平台的公信力,造成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在招标中看到非国家级试验检测机构出具的验证结果都不予承认,一些重点项目如果出现地方性小检验平台评审,专家组甚至会怀疑企业故意造假。
我国试验检测平台处于
新老模式转换“中间期”
传统模式失去社会支撑,留不住人才。当前传统试验检测体系面临的最大瓶颈是教育、住房、医疗等传统优势逐渐剥离后人才流失问题。一方面,现有传统科研院所体系能提供的待遇留不住人才,资深中层研究骨干和管理人员被以数倍工资挖走,已经熟悉研发过程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新员工在前几期合同结束后跳槽到大企业。另一方面,在传统科研院所体系内,也由于晋升机会和重要程度等原因出现了人员逐渐向大城市、高层次院所集中。人才流失是导致试验检测 “产能”不足的主因。
新模式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有漏洞与矛盾。传统试验检测平台系统的衰退,诸多传统院所的转制,催生了以市场为主要驱动的、 以盈利性为主要追求的试验检测模式,在增长速度、利润规模、从业人员等方面成果颇多,在装备的先进程度、人员的素质上具备优势。 但完全以利润为追求的试验检测机构技术发展围绕赢利点进行,在技术追赶、基础研究、非主要盈利方向的研究水平不足,不具备试验检测能力,导致“技术”不足问题。在一些极端条件下,过于追逐盈利的试验检测部门为追求工作效率,对一些技术水平高或关系良好的送检企业“免检”, 甚至出现只要交付足够的费用就能得到想要的检测结果的“卖合格”情况,成为“信用”不足的主因。
加大投入 优化机制
完善试验检测平台体系
试验检测类公共服务平台是共性技术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工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建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完善和提升试验检测平台,需要巩固现有基础,补齐关键短板,突破瓶颈问题,打造系统、高效的平台。
一是强化全国统筹机制。试验检测平台由于新老模式转换产生的碎片化问题比较明显,缺乏能级分层体系和统筹能力,造成重复建设与局部空白并存的结构性短缺,即 “产能不足”。在调研中有中西部企业呼吁引入检验验证能力协调机制,由中央统一协调,使得处理能力富裕的合规单位可以进行跨区域的试验检测认证。建议强化试验检测工业基础平台的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统一发布有资质的试验检测平台企业处理能力、 进程和预计排队情况,便于企业选择其他地域或全国性的试验检测机构替代本地处理能力不足的机构。同时消除各地尤其是基础薄弱地区对试验检测单位的区域性附加条件,确保试验检测处理能力全国通用。
二是构建补齐短板机制。市场主导的试验检测机构由于市场狭窄利润率低等原因放弃一些试验检测能力,由于改制的原因,一些曾经处于权威地位的专业领域试验检测机构放弃原本专业或退出市场,都导致在一些领域出现试验检测机构“技术不足”的问题。建议以政府推动,相关行业协会具体组织,通过鼓励处理能力扩张、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域外同类平台等方式补足短板。宣传调动社会资源向短板领域加大投入,向社会公开试验检测 工业基础平台缺口数量,以优厚的奖励、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投资,以政府基金带动金融支持。加强对填补试验检测能力空白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对建立填补国内空白的试验检测平台的个人和机构,在资质办理上给予特事特办、马上就办照顾,在税收、土地、用能、人才等方面的优惠上予以倾斜。鼓励试验检测大型平台设置分支机构,对设立分支机构填补区域性试验检测空白的平台机构,在人才落户奖励、 土地使用减免等政策上给予保障, 并采取在成本回收前不收取行政性和行政依托的服务性费用等优惠。
三是优化滚动更新机制。一些 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 使得试验检测专门机构相对缺乏, 一些原本专精某领域的科研院所机构拥有了更多领域的试验检测能力,一些新型的试验检测机构在技术和装备上相比原先的流程和标准更为高效等情况也造成试验检测能力结构性短缺。建议建立试验检测工业基础平台的滚动更新机制,以设备、试验检测效率、认定结果准确性、失误率等可量化指标为标准,以被鉴定产品所属企业和产品使用方评价意见为参考,定期新增符合要求的试验检测平台企业,同时减少因为主业变化而难以继续胜任试验检测任务的平台企业。
四是设立服务评价机制。信用是试验检测工业基础平台的基础, 通过建立试验检测机构信用记录, 有效记录试验检测平台作出的认定结果的公正性和专业性,尤其着重对负面事件如质量问题未检出等的记载分析,能够有效遏制“信用”不足典型事件的发生。建议以信用记录为基础,定期进行试验检测工业基础平台的评分评级,包括信用情况、收费情况、等待时长等,若评级水平过低则会导致整改并影响试验检测资质。建立试验检测平台价格举报渠道,对试验检测平台滥用资质、提高收费的行为进行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