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美国基金会已经悄然进入我国的各方面生活,特别是教育学术界,就某个项目向基金会申请资助已是司空见惯之事。
我对美国基金会从经常打交道却视而不见,到开始产生兴趣,到逐步深入探索,也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最初是从研究美国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影响的角度,开始注意到除教会、庚款办学之外,还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作用。至少,至今仍是全国第一流的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是众所周知的例证。
1992年,我在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做研究员时,有机会到洛克菲勒基金会位于上纽约州泰利镇的档案馆查阅档案,惊奇地发现该基金会从1915年成立后到1949年,在中国工作领域之广、对中国关注之执著,以及实际上对中国相当多的学科的开创所起的作用,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除了协和是它当时在海外投资最大、最得意的杰作外,我国二三十年代开始起步的各自然科学的学科建设,以及周口店北京猿人头盖骨的挖掘和鉴定,都曾得到它的资助;著名的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它是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由此引发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建立、公共卫生人员的培养和对经济学、图书馆学的扶助;历经抗日战争到胜利复员,它始终锲而不舍研究中国的需要,决定其资助项目。
到目前为止,美国全国基金会已有大小5万家,其中比较重要的产生社会影响的约有1000家。基金会活动内容极为广泛,在美国以及全世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它既是政府的补充,又是其对立面;它既是财富高度集中的产物,又代表改良主义思潮,是缓和矛盾,稳定社会和发展教育、科学的有力工具;它还体现了美国特色的价值观。大基金会在国际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近年来与联合国合作是其新的特点。
我在《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与其他三位作者合著)中,专有一章题为“中介力量——大基金会的作用”,把基金会与美国政府的改良措施和公众批判并列为美国20世纪渐进改良中的三大力量之一,主要以卡耐基、洛克菲勒和福特三大基金会为例,重点谈其对美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所起的作用。
在撰写这一章的过程中深感这一大题目受篇幅和题材约束,远远不能尽述。遂立意就此题目再写一部专著。
美国基金会是美国特定的土壤和物质的产物,百年来在政府和公众的监督下,经过多次磨合及法律的改革才有今天比较健全的机制,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在不断改进中。对其历史和演变过程作全面深入的了解,也许对我国这方面的有志者有所帮助,特别是在相关法律建设方面有借鉴的价值。
基金会的本职是“花钱”,不是赚钱。有钱如何用,怎样使集中起来的财富最大限度地造福社会,这是一门大学问。老卡耐基认为有效地散财所需要的才智和能力决不亚于、甚至超过经营致富。在我国“先富起来”的阶层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积极的、科学的散财之道也许终将提上日程。
读者必然会提出一个问题:美国的经验是否可以借鉴,是否在我国也可发展起足以造福社会的公益事业?本书将证明,这样一种事物在美国的兴旺发达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的。凡有益的经验当然应该借鉴,但是只见其形式和结果,是无法“拿来”的。
我对美国基金会从经常打交道却视而不见,到开始产生兴趣,到逐步深入探索,也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最初是从研究美国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影响的角度,开始注意到除教会、庚款办学之外,还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作用。至少,至今仍是全国第一流的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是众所周知的例证。
1992年,我在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做研究员时,有机会到洛克菲勒基金会位于上纽约州泰利镇的档案馆查阅档案,惊奇地发现该基金会从1915年成立后到1949年,在中国工作领域之广、对中国关注之执著,以及实际上对中国相当多的学科的开创所起的作用,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除了协和是它当时在海外投资最大、最得意的杰作外,我国二三十年代开始起步的各自然科学的学科建设,以及周口店北京猿人头盖骨的挖掘和鉴定,都曾得到它的资助;著名的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它是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由此引发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建立、公共卫生人员的培养和对经济学、图书馆学的扶助;历经抗日战争到胜利复员,它始终锲而不舍研究中国的需要,决定其资助项目。
到目前为止,美国全国基金会已有大小5万家,其中比较重要的产生社会影响的约有1000家。基金会活动内容极为广泛,在美国以及全世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它既是政府的补充,又是其对立面;它既是财富高度集中的产物,又代表改良主义思潮,是缓和矛盾,稳定社会和发展教育、科学的有力工具;它还体现了美国特色的价值观。大基金会在国际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近年来与联合国合作是其新的特点。
我在《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与其他三位作者合著)中,专有一章题为“中介力量——大基金会的作用”,把基金会与美国政府的改良措施和公众批判并列为美国20世纪渐进改良中的三大力量之一,主要以卡耐基、洛克菲勒和福特三大基金会为例,重点谈其对美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所起的作用。
在撰写这一章的过程中深感这一大题目受篇幅和题材约束,远远不能尽述。遂立意就此题目再写一部专著。
美国基金会是美国特定的土壤和物质的产物,百年来在政府和公众的监督下,经过多次磨合及法律的改革才有今天比较健全的机制,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在不断改进中。对其历史和演变过程作全面深入的了解,也许对我国这方面的有志者有所帮助,特别是在相关法律建设方面有借鉴的价值。
基金会的本职是“花钱”,不是赚钱。有钱如何用,怎样使集中起来的财富最大限度地造福社会,这是一门大学问。老卡耐基认为有效地散财所需要的才智和能力决不亚于、甚至超过经营致富。在我国“先富起来”的阶层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积极的、科学的散财之道也许终将提上日程。
读者必然会提出一个问题:美国的经验是否可以借鉴,是否在我国也可发展起足以造福社会的公益事业?本书将证明,这样一种事物在美国的兴旺发达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的。凡有益的经验当然应该借鉴,但是只见其形式和结果,是无法“拿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