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更应增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实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从而达到实现学习数学价值的本源。
一、结合生活,明辨原委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时候,我们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学生不能解决两、三步计算应用题,但是却能解决生活中的两、三步,甚至四、五步甚至更多步骤的生活问题。所以,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应该有目的、有选择、有创造性地选取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去超市里买东西(平时学生也在买,但这次是有目的性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品几件,然后在付钱以前自己算一下要多少元,所付的钱与自己所算是否有差异。教师再在课堂里提问:“超市里为什么要标明单价?如果标明总价是否可以?”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体会到:超市标明单价,而没有告诉总价,是因为告诉总价仍然要先算出单价,而数量是根据顾客的需要来挑选的,只要乘单价就能知道自己所买的东西的钱了。通过交流,学生终于明白了超市里为什么货物只标明单价的真正原因所在。也就知道了“归一“应用题的关键所在是求出单一量(单价)。
当然,我们还可以创设模拟生活情景,给数学教学注入生活的气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认清了应用题的结构,就能把难以理解的数量关系也就顺利成章地解决了。
二、尊重个性,大胆求异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好听、好说、好问、好想,这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也是个性发展的内驱力。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启迪、引导、支持和信任。
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基本原则。教学不能没有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他们同时捆绑在同一条绳子上,让他们一同前进,应该把学生看作一种资源,有个性差异的资源来开发,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一种符合自己的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例如,有甲、乙、丙三根线,甲线长125米,比乙线长25米,丙线比甲线长25米。求丙线比乙线长多少米?多数学生是先求出乙线和丙线的长度,再用丙线的长度减去乙线的长度,他们的算式为:(125+25)-(125-25)=50(米)。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大胆求异,改变思维去考虑:“大家能否再仔细分析考虑一下,有没有更简洁的算法?”。经过教师的启发,部分学生列出了:25+25=50(米)。而此种解法真正体现了创新思维的价值。
三、一题多解,提高效率
在课堂上的教学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而教师的精心的设计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起着重要作用。而一题多解既可以开拓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服务生活,实现价值
数学教学必须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学着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认识身边的事物
如在教“求平均数”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小朋友身高为1.30米,他不小心掉进了平均水深1.20米的水池里。讨论:这个小朋友有没有危险?”学生已经学过了“平均数”的内容,所以他们会认识到:有的地方是水深于1.30米,小朋友掉到那个是有危险的;有的地方水深不足1.20米,小朋友是没有危险的。
2.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又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到家里去统计每天的各款项的开销情况。当学生掌握了一天开销后,免不了要大吃一惊,原来每天有这么大,从而让学生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总之,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融”,使过去学生仅从课本知识的积累转化成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积累,形成了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真正获得了全面的知识。
一、结合生活,明辨原委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时候,我们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学生不能解决两、三步计算应用题,但是却能解决生活中的两、三步,甚至四、五步甚至更多步骤的生活问题。所以,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应该有目的、有选择、有创造性地选取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去超市里买东西(平时学生也在买,但这次是有目的性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品几件,然后在付钱以前自己算一下要多少元,所付的钱与自己所算是否有差异。教师再在课堂里提问:“超市里为什么要标明单价?如果标明总价是否可以?”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体会到:超市标明单价,而没有告诉总价,是因为告诉总价仍然要先算出单价,而数量是根据顾客的需要来挑选的,只要乘单价就能知道自己所买的东西的钱了。通过交流,学生终于明白了超市里为什么货物只标明单价的真正原因所在。也就知道了“归一“应用题的关键所在是求出单一量(单价)。
当然,我们还可以创设模拟生活情景,给数学教学注入生活的气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认清了应用题的结构,就能把难以理解的数量关系也就顺利成章地解决了。
二、尊重个性,大胆求异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好听、好说、好问、好想,这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也是个性发展的内驱力。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启迪、引导、支持和信任。
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基本原则。教学不能没有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他们同时捆绑在同一条绳子上,让他们一同前进,应该把学生看作一种资源,有个性差异的资源来开发,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一种符合自己的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例如,有甲、乙、丙三根线,甲线长125米,比乙线长25米,丙线比甲线长25米。求丙线比乙线长多少米?多数学生是先求出乙线和丙线的长度,再用丙线的长度减去乙线的长度,他们的算式为:(125+25)-(125-25)=50(米)。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大胆求异,改变思维去考虑:“大家能否再仔细分析考虑一下,有没有更简洁的算法?”。经过教师的启发,部分学生列出了:25+25=50(米)。而此种解法真正体现了创新思维的价值。
三、一题多解,提高效率
在课堂上的教学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而教师的精心的设计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起着重要作用。而一题多解既可以开拓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服务生活,实现价值
数学教学必须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学着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认识身边的事物
如在教“求平均数”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小朋友身高为1.30米,他不小心掉进了平均水深1.20米的水池里。讨论:这个小朋友有没有危险?”学生已经学过了“平均数”的内容,所以他们会认识到:有的地方是水深于1.30米,小朋友掉到那个是有危险的;有的地方水深不足1.20米,小朋友是没有危险的。
2.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又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到家里去统计每天的各款项的开销情况。当学生掌握了一天开销后,免不了要大吃一惊,原来每天有这么大,从而让学生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总之,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融”,使过去学生仅从课本知识的积累转化成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积累,形成了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真正获得了全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