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的记忆,总是和童年分不开的,那是一种朦胧的温馨。当我心平气和地坐下来,那些青葱的、婉转的美好瞬间像黑白胶片一样在大脑中回映,思绪便回到豫北那个不足30户人家的小村庄。
那时,正值“七八岁狗都嫌”的年龄。我们才不管呢!我们的世界只有嫩绿的田野,葱郁的树木,天鹅绒一般的蓝天,还有一群孩子没来由的疯以及快乐的笑声。偶尔,也会有小小的烦恼,但是从不过夜。一觉醒来,烟消云散。
春天,麦苗刚没过脚脖,像个羞涩的小姑娘在风中曼舞。那时有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自家院里栽一棵桃树,或者杏树。因为邻居李奶奶家有一颗梨树,九月初,梨树上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院墙,每次经过那里,仰着脸,盼望着一阵风,落下一个梨砸中自己的脑袋。
因此,做梦都希望自己家也有一棵果树。我和小伙伴只认桃树和杏树的苗苗,而春天的麦地里经常会碰到。下午放学后,几个人一同去“寻宝”。小心地刨那细小的根须,然后捂上一把土,紧紧地捧在手里。到家后,在院子里选一地方,挖坑,大了小了,深了浅了,埋的土、浇的水多了少了,这可是天大的事啊。对了,刚栽的苗苗不能直接晒太阳,所以要用一个筐盖在上面,每天看几次,叶子蔫了,还是舒展了,心里像揣个小兔,兴奋地仿佛一下子看到枝头挂满了金黄的杏儿,口水都流出来了……
故乡关于秋天的记忆,似乎和月光有关。
那时的月亮总是特别亮。有月光的夜晚,孩子们聚到村子边上张爷爷家的打谷场上。紧挨着张爷爷的房子有几堆小山一样的麦秸,还有一片空地。我们凭借着天时地利,在这里藏猫猫。玩累了,会跟着年龄最大的霞玩手影的游戏。
在月光的映照下,霞那双灵巧的手,在墙上不断地演示出孔雀、小鸟、小狗、羊、老虎等动物。我们一边笑着,一边模仿着。
当我们停止一切动作,不说话,倚着麦秸堆坐下来的时候。一片寂静包裹了整个大地,只有虫子在草丛中互相和谐着、响应着。
每每此时,“坏家伙”青山总是说些鬼呀神啊的故事。还想听,还怕听,紧紧地和同伴靠在一起,身体蜷缩着。越害怕,越是听见角角落落里似乎有响动,咯咯吱吱。总是疑心那里潜伏着一个人,不知谁喊了一声“鬼来了”,一哄而散,我硬着头皮往家跑,觉得头发一根根竖了起来。
冬天到了,该寂静的全都静下来了。一群疯孩子好像也收敛了很多,只是玩些丢沙包、踢毽子,跳方格的游戏。
最好的,是下点雪。那时的冬天,雪下得次数多,还比较大。下雪的早晨,总是很兴奋,早早地就起床了,叫上红、玉琴、霞,还有对门的“坏小子”青山一起去上学。路上的雪没人踩过,只是有些细小的爪印,是松鼠的,还是小猫的,或是麻雀的?我们要争论很久。然后听着脚下沙沙的声音,心里也是柔柔的,似乎有一首诗要抽出芽来,却又始终在内心盘旋,让心底十分快意。至于堆雪人、打雪仗更不在话下。
化雪了,也是十分盼望的事。屋檐上挂下来的冰柱,半人多长,锄杆粗细,敲下来小孩子拿着当剑使,也不戴手套,冻得通红,实在受不了了,就把手放在裤袋里、袖筒里暖和一下,那冰柱是万万舍不得扔的。
那时,我还想养一只小羊。清晨起来,给它嫩草和清水,把它的肚皮喂得鼓鼓的,把它的毛梳理得像天上的白云一样干净。
那时我还想,村里的人永远不会老,我喜欢的那个给我梳辫子的霞姐不会嫁到远方去……
后来求学、从教、成家,走出了那个村子。岁月流逝,打磨走了许多鲜活生动的细节,但是一辈子走不出故乡的记忆,心中割舍不了故乡的情结。因为,故乡是流淌在身上的血液,是游子背上的行囊,是梦开始的地方!
尤其是为人师的23年,和一群孩子相伴成长、“斗智斗勇”。我常常不自觉地想起那段自信而超然的青葱岁月,那段在故乡自由驰骋的美好时光。有时我会说“用童年的镜子,正正自己的衣冠。”回忆童年的喜好,也许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习,喜欢什么样的校园生活。
我会告诉学生:跳绳一定要叫上我,有趣的事一定要告诉我,遇到问题可以来问我,想告诉我的话可以写给我……我常常会为学生的一次作业,一幅画,一个眼神,一次笑容,一个举动而陶醉,为学生的点滴进步欢欣鼓舞。
我常常惊叹于他们特有的思考、游戏、话语的方式,倾听、惊奇、爱的方式;我会耐心地去感受那些“小破坏”,甚至是“小无聊”;我坚信这些也是成长必须的。不喜欢纠缠,不喜欢上纲上线,不喜欢兴师动众,不挖苦、不讽刺,不记恨。重要的,转过身,你还是我喜欢的那个孩子。
远古传说中,有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叫“息壤”。 热情、善良、自信、宽容、理解、想象力等品质是一个教师乃至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息壤”。我自豪的是,故乡给了我这种生命的息壤!
(作者单位:河南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
那时,正值“七八岁狗都嫌”的年龄。我们才不管呢!我们的世界只有嫩绿的田野,葱郁的树木,天鹅绒一般的蓝天,还有一群孩子没来由的疯以及快乐的笑声。偶尔,也会有小小的烦恼,但是从不过夜。一觉醒来,烟消云散。
春天,麦苗刚没过脚脖,像个羞涩的小姑娘在风中曼舞。那时有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自家院里栽一棵桃树,或者杏树。因为邻居李奶奶家有一颗梨树,九月初,梨树上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院墙,每次经过那里,仰着脸,盼望着一阵风,落下一个梨砸中自己的脑袋。
因此,做梦都希望自己家也有一棵果树。我和小伙伴只认桃树和杏树的苗苗,而春天的麦地里经常会碰到。下午放学后,几个人一同去“寻宝”。小心地刨那细小的根须,然后捂上一把土,紧紧地捧在手里。到家后,在院子里选一地方,挖坑,大了小了,深了浅了,埋的土、浇的水多了少了,这可是天大的事啊。对了,刚栽的苗苗不能直接晒太阳,所以要用一个筐盖在上面,每天看几次,叶子蔫了,还是舒展了,心里像揣个小兔,兴奋地仿佛一下子看到枝头挂满了金黄的杏儿,口水都流出来了……
故乡关于秋天的记忆,似乎和月光有关。
那时的月亮总是特别亮。有月光的夜晚,孩子们聚到村子边上张爷爷家的打谷场上。紧挨着张爷爷的房子有几堆小山一样的麦秸,还有一片空地。我们凭借着天时地利,在这里藏猫猫。玩累了,会跟着年龄最大的霞玩手影的游戏。
在月光的映照下,霞那双灵巧的手,在墙上不断地演示出孔雀、小鸟、小狗、羊、老虎等动物。我们一边笑着,一边模仿着。
当我们停止一切动作,不说话,倚着麦秸堆坐下来的时候。一片寂静包裹了整个大地,只有虫子在草丛中互相和谐着、响应着。
每每此时,“坏家伙”青山总是说些鬼呀神啊的故事。还想听,还怕听,紧紧地和同伴靠在一起,身体蜷缩着。越害怕,越是听见角角落落里似乎有响动,咯咯吱吱。总是疑心那里潜伏着一个人,不知谁喊了一声“鬼来了”,一哄而散,我硬着头皮往家跑,觉得头发一根根竖了起来。
冬天到了,该寂静的全都静下来了。一群疯孩子好像也收敛了很多,只是玩些丢沙包、踢毽子,跳方格的游戏。
最好的,是下点雪。那时的冬天,雪下得次数多,还比较大。下雪的早晨,总是很兴奋,早早地就起床了,叫上红、玉琴、霞,还有对门的“坏小子”青山一起去上学。路上的雪没人踩过,只是有些细小的爪印,是松鼠的,还是小猫的,或是麻雀的?我们要争论很久。然后听着脚下沙沙的声音,心里也是柔柔的,似乎有一首诗要抽出芽来,却又始终在内心盘旋,让心底十分快意。至于堆雪人、打雪仗更不在话下。
化雪了,也是十分盼望的事。屋檐上挂下来的冰柱,半人多长,锄杆粗细,敲下来小孩子拿着当剑使,也不戴手套,冻得通红,实在受不了了,就把手放在裤袋里、袖筒里暖和一下,那冰柱是万万舍不得扔的。
那时,我还想养一只小羊。清晨起来,给它嫩草和清水,把它的肚皮喂得鼓鼓的,把它的毛梳理得像天上的白云一样干净。
那时我还想,村里的人永远不会老,我喜欢的那个给我梳辫子的霞姐不会嫁到远方去……
后来求学、从教、成家,走出了那个村子。岁月流逝,打磨走了许多鲜活生动的细节,但是一辈子走不出故乡的记忆,心中割舍不了故乡的情结。因为,故乡是流淌在身上的血液,是游子背上的行囊,是梦开始的地方!
尤其是为人师的23年,和一群孩子相伴成长、“斗智斗勇”。我常常不自觉地想起那段自信而超然的青葱岁月,那段在故乡自由驰骋的美好时光。有时我会说“用童年的镜子,正正自己的衣冠。”回忆童年的喜好,也许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习,喜欢什么样的校园生活。
我会告诉学生:跳绳一定要叫上我,有趣的事一定要告诉我,遇到问题可以来问我,想告诉我的话可以写给我……我常常会为学生的一次作业,一幅画,一个眼神,一次笑容,一个举动而陶醉,为学生的点滴进步欢欣鼓舞。
我常常惊叹于他们特有的思考、游戏、话语的方式,倾听、惊奇、爱的方式;我会耐心地去感受那些“小破坏”,甚至是“小无聊”;我坚信这些也是成长必须的。不喜欢纠缠,不喜欢上纲上线,不喜欢兴师动众,不挖苦、不讽刺,不记恨。重要的,转过身,你还是我喜欢的那个孩子。
远古传说中,有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叫“息壤”。 热情、善良、自信、宽容、理解、想象力等品质是一个教师乃至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息壤”。我自豪的是,故乡给了我这种生命的息壤!
(作者单位:河南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