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愉快等良好的情绪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人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思维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对学习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情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 发挥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寓教于文,高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情感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全的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文素养、文学素养、思想素养。三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其根源在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木兰诗》中木兰代父从军,保家为国的巾帼英雄形象溢彩流芳;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节摧人泪下;《最后一课》警钟长鸣唤醒了学生们学好祖国语言文学的激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势如破竹压倒敌军的宏大气势更是令人荡气回肠……教材中还有礼赞对人民,对事业忠贞不渝的内容;《邓稼先》为国建立功勋,他是共和国“两弹一星”的功臣,他启迪学生为祖国而学习,《生命的意义》更激发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方向。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授课时我不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讲李大钊时,介绍他面对“艰难的国运”而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预见中华民族新的转机,他高歌“雄健的国民”唤醒人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的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2 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撩拨学生“入情”、“悟道”,从而发现并体验美好情感,在审美陶冶中培养学生美好人格。
挖掘“情感”:
要充分展示语文教材中的显性情感因素。我备课时要求自己多去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因为要使自己在教学中用教学内容所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首先必须被这种情感所打动与感染。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从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情感打动与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我正是这样,在备课时设计好表达情感的言语。如上杨绛的《老王》时,我以这样的结束语感染学生:《老王》中的老王,他无疑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懂得用人心换人心;作者无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她懂得以善良体察善良。是啊,无论有钱与否,有地位与否,人与人都是平等的,人际间要互相关爱——这就是人道主义思想。在我们的周围,有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同学们请去体悟这些人的善良吧!过去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今后,你将怎样对待他们?通过这样的引导,激起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从而发现并体验美好的情感。
要善于挖掘隐性情感因素。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性文章的教学,重在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方法、语言的准确性,但老师也应努力渗透思想情感色彩。
审美陶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美好人格塑造的目的。
我在上课时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分角色朗读等教学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将“披文入情”法运用于教学实践。
3 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以境生情,启迪学生思维,诱发其感情的共鸣,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人格
愉快等良好的情绪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人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思维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对学习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我利用这一点去控制、调节学生情绪,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特别是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特别是语言教学,至关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感情,启迪学生思维。透发其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富含情感的词句打动感染,被课文潜移默化,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人格。赞科夫曾明确地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是一个有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主要有依恋、尊重、理解等需要。作为老师要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人的一切活动,追根溯源,其动力来自需要。正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内在基础。所以我努力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运用情感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以我自己的快乐、饱满、振奋情绪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其次我还做到了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尤其是不可歧视后进生,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雪中送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我在课堂上平等施教,不居高临下,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尊重其人格,给他们以亲切感。
总之,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功能, 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出了自己的尝试。
【关键词】情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 发挥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寓教于文,高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情感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全的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文素养、文学素养、思想素养。三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其根源在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木兰诗》中木兰代父从军,保家为国的巾帼英雄形象溢彩流芳;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节摧人泪下;《最后一课》警钟长鸣唤醒了学生们学好祖国语言文学的激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势如破竹压倒敌军的宏大气势更是令人荡气回肠……教材中还有礼赞对人民,对事业忠贞不渝的内容;《邓稼先》为国建立功勋,他是共和国“两弹一星”的功臣,他启迪学生为祖国而学习,《生命的意义》更激发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方向。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授课时我不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讲李大钊时,介绍他面对“艰难的国运”而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预见中华民族新的转机,他高歌“雄健的国民”唤醒人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的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2 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撩拨学生“入情”、“悟道”,从而发现并体验美好情感,在审美陶冶中培养学生美好人格。
挖掘“情感”:
要充分展示语文教材中的显性情感因素。我备课时要求自己多去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因为要使自己在教学中用教学内容所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首先必须被这种情感所打动与感染。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从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情感打动与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我正是这样,在备课时设计好表达情感的言语。如上杨绛的《老王》时,我以这样的结束语感染学生:《老王》中的老王,他无疑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懂得用人心换人心;作者无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她懂得以善良体察善良。是啊,无论有钱与否,有地位与否,人与人都是平等的,人际间要互相关爱——这就是人道主义思想。在我们的周围,有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同学们请去体悟这些人的善良吧!过去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今后,你将怎样对待他们?通过这样的引导,激起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从而发现并体验美好的情感。
要善于挖掘隐性情感因素。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性文章的教学,重在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方法、语言的准确性,但老师也应努力渗透思想情感色彩。
审美陶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美好人格塑造的目的。
我在上课时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分角色朗读等教学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将“披文入情”法运用于教学实践。
3 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以境生情,启迪学生思维,诱发其感情的共鸣,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人格
愉快等良好的情绪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人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思维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对学习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我利用这一点去控制、调节学生情绪,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特别是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特别是语言教学,至关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感情,启迪学生思维。透发其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富含情感的词句打动感染,被课文潜移默化,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人格。赞科夫曾明确地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是一个有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主要有依恋、尊重、理解等需要。作为老师要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人的一切活动,追根溯源,其动力来自需要。正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内在基础。所以我努力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运用情感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以我自己的快乐、饱满、振奋情绪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其次我还做到了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尤其是不可歧视后进生,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雪中送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我在课堂上平等施教,不居高临下,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尊重其人格,给他们以亲切感。
总之,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功能, 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出了自己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