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就对编辑这个行业艳羡不已,在我心里,这代表着游离于世俗之外,邀游在文字之海,颇有小资情调。高考填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编辑出版专业。
编辑流程要分十二步走
萌生做杂志的想法是受到一些写手的启发。这几年,我一直四处投稿,在文学论坛上认识了一些文学爱好者,其中几个很牛的,写着写着就去杂志社当编辑了,我内心也就跃跃欲试了。
我跟编辑学老师提出自己想办一本杂志,恰好他也有这个意思,于是一拍即合,分工合作,我编杂志,他印刷。
老师指定我为主编,又给我招了几个同班同学当责任编辑。大家雄心壮志地开了一个会议,配合着学校的“读百部书,看百部片”的活动,我们把杂志名定为《尚读·乐观》——寓意着愉快地观看影片,同时又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主要刊登书评和影评。
名称定好,几个人又蔫了,缺乏经验,专业课也没学多少,什么都不会。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编辑流程: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发稿-校对-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12个步骤看得我头昏脑胀,完全不知从哪下手。
我决定先在网上征稿,根据稿件情况来决定下一步怎么办。征稿是我梦寐以求的,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但等到写手询问杂志是什么风格有哪些栏目时我语塞了。
看着编辑们都巴望着“最高指示”,我只得根据网上的教程,按部就班地定位杂志风格、撰写约稿函,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接到约稿函就把自己囤积的稿子打包发来,邮箱被接二连三地轰炸,QQ文件一个接一个地传来,我快神经衰弱了。
还没来得及抱怨,审稿也没开始,写手的消息不停地闪:稿子如何?你们的约稿函是真的吗?希望我的稿子可以用上啊……那段时间,一听见QQ的提示音,我就紧张,都要患上QQ消息恐惧症了。
收到的稿子也是乱七八糟,简直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我又把约稿函看了一遍,吓了一跳,我怎么傻兮兮地把约稿函写得那么唯美、浪漫,大多数要求都是虚的,怪不得众多写手找不着北。
那些关于小资的幻想
稿子还没有搜集好,我就已经心力交瘁了,产生了放弃的念头。我试探着说了一下,哪知道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散了吧”。
原本以为大家会挽留我,还事先想了很多说辞为自己圆场。谁料大家一致地想退却,我却慌了,那一瞬间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想放弃。我决定,改变从约稿函开始。
再次撰写约稿函,我不再煽情,每个栏目的要求言简意赅。邮箱里终于开始有正常的来稿,但大多数写手还是让人无语,要么压根不看约稿函就胡乱投稿,要么格式是混乱的看得我眼冒金星,要么直接发附件被系统拦截,要么不写清楚联系方式找不着人,要么还没有投稿就先让我多开点稿费,要么是自视过高对编辑的建议不理不睬……最可气的是,自己的稿子写得差被枪毙了怀恨在心,在编辑的QQ空间里乱留言。
好不容易凑够了一批相对较好的稿子,在选稿的时候又乱了阵脚,每个编辑都有着自己的标准。这个时候的我,画成漫画一定很无厘头——表情扭曲、眼神呆滞、滴汗无语。
虽说不是正规出版物,但我们也严格遵循“三审制”。初审很痛苦,人手不够、经验缺乏,看稿子看得想吐。复审、终审一轮折腾下来,曾经对编辑工作的向往化为乌有。
我把稿子用Word形式传给老师,他先夸了一番,接着问我封面、图片、排版呢?如同艳阳高照时突然下了一场冰雹,我竟然忘了给杂志“做衣服”。
在心里反复念叨老师的叮嘱“设计要大气些”,我和学设计的朋友连夜交流版式风格、设计封面。连续几个周末,我们操作着不熟练的方正飞腾在实验室排版,从早上7点一直弄到晚上10点,中间只吃一顿饭。
那些关于编辑的小资梦想,原来只是幻想。
我们需要成就感
翘首等待的印刷时刻终于来了,我把电子版的杂志发给一个在杂志社实习的朋友。他发来的回复却不是赞叹:图片上怎么有那么多网址?有篇文章还弄出了一个政治错误!
没有解释的余地,直接动手马上修改,果然是“校对没做好,结果最苦恼”。
终于,创刊号在印刷机里静静诞生了。为了体验憧憬中的“小资”,我端着咖啡坐在窗前,拿着自己编的书拍了一张照发微博。午后的阳光暖暖的,我慵懒地翻看自己写的卷首语:我们还年轻,经得起折腾,受得住打击,有一群互相支撑着的队友,有一群一起投稿的写手,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本。
这一路上,我们几个编辑互相埋怨,又互相鼓励,偶尔懈怠,但终究坚持。这种坚定的革命情谊,不是一般的同事关系能够体会的。更庆幸的是,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在我无助时给我打气,好多写手给我来稿都会加一句:“不要样刊不要稿费,只希望能帮到你。”这些都是支撑我走下去的力量。
以前我想当编辑,是因为我虚荣,觉得编辑很文艺很小资,真正接触之后才明白,原来是如此的繁琐而枯燥。编辑就是一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付出型工作,每一篇稿子的诞生都蕴含着巨大的心血,名利却属于作者,但我真心地爱上了这个职业,因为它让我找到了成就感。
编辑流程要分十二步走
萌生做杂志的想法是受到一些写手的启发。这几年,我一直四处投稿,在文学论坛上认识了一些文学爱好者,其中几个很牛的,写着写着就去杂志社当编辑了,我内心也就跃跃欲试了。
我跟编辑学老师提出自己想办一本杂志,恰好他也有这个意思,于是一拍即合,分工合作,我编杂志,他印刷。
老师指定我为主编,又给我招了几个同班同学当责任编辑。大家雄心壮志地开了一个会议,配合着学校的“读百部书,看百部片”的活动,我们把杂志名定为《尚读·乐观》——寓意着愉快地观看影片,同时又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主要刊登书评和影评。
名称定好,几个人又蔫了,缺乏经验,专业课也没学多少,什么都不会。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编辑流程: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发稿-校对-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12个步骤看得我头昏脑胀,完全不知从哪下手。
我决定先在网上征稿,根据稿件情况来决定下一步怎么办。征稿是我梦寐以求的,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但等到写手询问杂志是什么风格有哪些栏目时我语塞了。
看着编辑们都巴望着“最高指示”,我只得根据网上的教程,按部就班地定位杂志风格、撰写约稿函,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接到约稿函就把自己囤积的稿子打包发来,邮箱被接二连三地轰炸,QQ文件一个接一个地传来,我快神经衰弱了。
还没来得及抱怨,审稿也没开始,写手的消息不停地闪:稿子如何?你们的约稿函是真的吗?希望我的稿子可以用上啊……那段时间,一听见QQ的提示音,我就紧张,都要患上QQ消息恐惧症了。
收到的稿子也是乱七八糟,简直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我又把约稿函看了一遍,吓了一跳,我怎么傻兮兮地把约稿函写得那么唯美、浪漫,大多数要求都是虚的,怪不得众多写手找不着北。
那些关于小资的幻想
稿子还没有搜集好,我就已经心力交瘁了,产生了放弃的念头。我试探着说了一下,哪知道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散了吧”。
原本以为大家会挽留我,还事先想了很多说辞为自己圆场。谁料大家一致地想退却,我却慌了,那一瞬间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想放弃。我决定,改变从约稿函开始。
再次撰写约稿函,我不再煽情,每个栏目的要求言简意赅。邮箱里终于开始有正常的来稿,但大多数写手还是让人无语,要么压根不看约稿函就胡乱投稿,要么格式是混乱的看得我眼冒金星,要么直接发附件被系统拦截,要么不写清楚联系方式找不着人,要么还没有投稿就先让我多开点稿费,要么是自视过高对编辑的建议不理不睬……最可气的是,自己的稿子写得差被枪毙了怀恨在心,在编辑的QQ空间里乱留言。
好不容易凑够了一批相对较好的稿子,在选稿的时候又乱了阵脚,每个编辑都有着自己的标准。这个时候的我,画成漫画一定很无厘头——表情扭曲、眼神呆滞、滴汗无语。
虽说不是正规出版物,但我们也严格遵循“三审制”。初审很痛苦,人手不够、经验缺乏,看稿子看得想吐。复审、终审一轮折腾下来,曾经对编辑工作的向往化为乌有。
我把稿子用Word形式传给老师,他先夸了一番,接着问我封面、图片、排版呢?如同艳阳高照时突然下了一场冰雹,我竟然忘了给杂志“做衣服”。
在心里反复念叨老师的叮嘱“设计要大气些”,我和学设计的朋友连夜交流版式风格、设计封面。连续几个周末,我们操作着不熟练的方正飞腾在实验室排版,从早上7点一直弄到晚上10点,中间只吃一顿饭。
那些关于编辑的小资梦想,原来只是幻想。
我们需要成就感
翘首等待的印刷时刻终于来了,我把电子版的杂志发给一个在杂志社实习的朋友。他发来的回复却不是赞叹:图片上怎么有那么多网址?有篇文章还弄出了一个政治错误!
没有解释的余地,直接动手马上修改,果然是“校对没做好,结果最苦恼”。
终于,创刊号在印刷机里静静诞生了。为了体验憧憬中的“小资”,我端着咖啡坐在窗前,拿着自己编的书拍了一张照发微博。午后的阳光暖暖的,我慵懒地翻看自己写的卷首语:我们还年轻,经得起折腾,受得住打击,有一群互相支撑着的队友,有一群一起投稿的写手,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本。
这一路上,我们几个编辑互相埋怨,又互相鼓励,偶尔懈怠,但终究坚持。这种坚定的革命情谊,不是一般的同事关系能够体会的。更庆幸的是,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在我无助时给我打气,好多写手给我来稿都会加一句:“不要样刊不要稿费,只希望能帮到你。”这些都是支撑我走下去的力量。
以前我想当编辑,是因为我虚荣,觉得编辑很文艺很小资,真正接触之后才明白,原来是如此的繁琐而枯燥。编辑就是一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付出型工作,每一篇稿子的诞生都蕴含着巨大的心血,名利却属于作者,但我真心地爱上了这个职业,因为它让我找到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