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疗效。方法:选取甲状腺腺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优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改良小切口手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瘤;满意度
我科从2008年1月~2011年3月分别对40例甲状腺瘤患者分别行改良小切口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取甲状腺瘤患者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31~68(40±10.6)岁,病史1.5~3.0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前Ⅱ°~Ⅲ°肿大,直径均在3~5cm,包块边缘清楚,可随吞咽移动,无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其中7例有咽部异物感。所有患者经B超检查诊断为甲状腺腺瘤;查甲功、肝功、肾功、心电图均正常;患者随机分组情况:观察组:男8例,均龄(42±9.7)岁,女12例,均龄(41±9.2)岁;对照组:男8例,均龄(39±11.0)岁,女12例,均龄(40±10.4)岁。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手术方法:观察组于锁骨上1~2cm处取平行切口,切口中心点位于两锁骨的交界处。若为单侧甲状腺腺瘤则取切口4cm,若为双侧甲状腺腺瘤则取切口6cm,随后于皮下注射0.5%的腎上腺素,氯化钠溶液15 mL,以防止皮下出血。分离皮瓣后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用电刀分离颈前肌与疏松结缔组织,分离范围为上至甲状软骨下至胸骨柄切迹。处理颈前静脉及肌群时应沿正中线切开颈白线,不能结扎颈前静脉,尽量保持纵向肌群的完整性。结合甲状腺B超结果,将良性瘤提起,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用钳夹分别夹住瘤体的3、6、9、12点处,每两个钳夹之间再加入一把血管钳,然后切下甲状腺腺瘤;怀疑瘤体为恶性者冰冻后送检并经病理检查确定。术后充分止血,可不放置任何引流管。用无创缝合线缝合皮肤,加压包扎防止出血。术中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1.2.2 对照组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颈丛阻滞麻醉,在颈部取横切口,一般是距离胸锁关节2cm左右,切口两端可到达胸锁乳突肌的外缘部分,用电刀游离位于颈前筋膜与颈阔肌间的皮瓣,游离范围为上至舌骨下至胸锁关节的上缘部分,切除瘤体的范围结合B超结果和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数量,术后常规置硅胶引流管引流。
1.3 观察指标:观察及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数据以(x±s)表示,如果方差齐采用LSD,方差不齐采用Tamhanes’T2统计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程度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程度比较
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平均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满意程度比较:采用患者评分方法,将满意度从0-10分级让患者对手术进行打分。患者对观察组评分较高,对照组相对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术后并发症 手术后治疗组住院期间未发现并发症;对照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其中1例住院期间声嘶未能完全恢复。
3 讨论
甲状腺瘤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和免疫因素、射线、碘缺乏和致甲状腺肿物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病率约占甲状腺疾病的60%。甲状腺切次全除术是治疗甲状腺腺瘤最好手段。由于甲状腺腺瘤多为多发性,有人提出一旦诊断明确,就应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传统甲状腺次全切除,虽能收到满意疗效,但手术禁忌证较多,给老年患者或有心、肝、肾并发症的患者带来较大手术风险;传统方法需要颈前切口较长,对皮下组织损伤较大,还需要钳夹血管,增加了出血和血管栓塞等危险性;切口较大较深,增加了术中和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且伤口愈合时间较长,瘢痕较明显,影响美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形体审美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寻找一种能替代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尤其重要。
改良小切口手术以两锁骨交界处取小切口,不离断颈前肌群,尽量保持纵向肌群的完整性。通过本实验研究我们观察到:改良小切口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并且我们采用0~10分打分法对患者对满意度评估表明,改良小切口手术较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周遵珊,赵源庆,梅栩彬.甲状腺外科治疗[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31(4):231-233.
[2]张木勋,吴亚群.甲状腺疾病诊疗学[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12.
[3]曾希,周秀田,罗招阳,等.常见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形态定量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5,7(3):320-322.
[4]吴衡敏.改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96例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0,10(28):95-96
【关键词】 改良小切口手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瘤;满意度
我科从2008年1月~2011年3月分别对40例甲状腺瘤患者分别行改良小切口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取甲状腺瘤患者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31~68(40±10.6)岁,病史1.5~3.0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前Ⅱ°~Ⅲ°肿大,直径均在3~5cm,包块边缘清楚,可随吞咽移动,无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其中7例有咽部异物感。所有患者经B超检查诊断为甲状腺腺瘤;查甲功、肝功、肾功、心电图均正常;患者随机分组情况:观察组:男8例,均龄(42±9.7)岁,女12例,均龄(41±9.2)岁;对照组:男8例,均龄(39±11.0)岁,女12例,均龄(40±10.4)岁。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手术方法:观察组于锁骨上1~2cm处取平行切口,切口中心点位于两锁骨的交界处。若为单侧甲状腺腺瘤则取切口4cm,若为双侧甲状腺腺瘤则取切口6cm,随后于皮下注射0.5%的腎上腺素,氯化钠溶液15 mL,以防止皮下出血。分离皮瓣后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用电刀分离颈前肌与疏松结缔组织,分离范围为上至甲状软骨下至胸骨柄切迹。处理颈前静脉及肌群时应沿正中线切开颈白线,不能结扎颈前静脉,尽量保持纵向肌群的完整性。结合甲状腺B超结果,将良性瘤提起,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用钳夹分别夹住瘤体的3、6、9、12点处,每两个钳夹之间再加入一把血管钳,然后切下甲状腺腺瘤;怀疑瘤体为恶性者冰冻后送检并经病理检查确定。术后充分止血,可不放置任何引流管。用无创缝合线缝合皮肤,加压包扎防止出血。术中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1.2.2 对照组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颈丛阻滞麻醉,在颈部取横切口,一般是距离胸锁关节2cm左右,切口两端可到达胸锁乳突肌的外缘部分,用电刀游离位于颈前筋膜与颈阔肌间的皮瓣,游离范围为上至舌骨下至胸锁关节的上缘部分,切除瘤体的范围结合B超结果和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数量,术后常规置硅胶引流管引流。
1.3 观察指标:观察及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数据以(x±s)表示,如果方差齐采用LSD,方差不齐采用Tamhanes’T2统计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程度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程度比较
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平均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满意程度比较:采用患者评分方法,将满意度从0-10分级让患者对手术进行打分。患者对观察组评分较高,对照组相对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术后并发症 手术后治疗组住院期间未发现并发症;对照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其中1例住院期间声嘶未能完全恢复。
3 讨论
甲状腺瘤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和免疫因素、射线、碘缺乏和致甲状腺肿物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病率约占甲状腺疾病的60%。甲状腺切次全除术是治疗甲状腺腺瘤最好手段。由于甲状腺腺瘤多为多发性,有人提出一旦诊断明确,就应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传统甲状腺次全切除,虽能收到满意疗效,但手术禁忌证较多,给老年患者或有心、肝、肾并发症的患者带来较大手术风险;传统方法需要颈前切口较长,对皮下组织损伤较大,还需要钳夹血管,增加了出血和血管栓塞等危险性;切口较大较深,增加了术中和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且伤口愈合时间较长,瘢痕较明显,影响美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形体审美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寻找一种能替代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尤其重要。
改良小切口手术以两锁骨交界处取小切口,不离断颈前肌群,尽量保持纵向肌群的完整性。通过本实验研究我们观察到:改良小切口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并且我们采用0~10分打分法对患者对满意度评估表明,改良小切口手术较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周遵珊,赵源庆,梅栩彬.甲状腺外科治疗[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31(4):231-233.
[2]张木勋,吴亚群.甲状腺疾病诊疗学[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12.
[3]曾希,周秀田,罗招阳,等.常见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形态定量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5,7(3):320-322.
[4]吴衡敏.改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96例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0,10(2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