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度阅读是名著选文阅读的不二选择,课堂上解读文本时要“深识”、“深思”、“深悟”、“深挖”,根据教学需要,运用事件串联法、人物比较法、表达延伸法等方法,把握教学精度,巧妙达成效度,有效化解难度,让核心素养培养深度阅读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全阅读;名著选文;深度阅读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构建“全阅读”体系有助于解决学生不爱读书、教师无暇顾及,学校图书束之高阁、家长只看分数不支持阅读等问题,让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形成合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促使其主动阅读、学会阅读、爱上阅读,成为积极的终身阅读者。今天继续推出有关“全阅读”体系构建和实践探索的文章,供大家学习讨论。
在“把阅读融入生命”的“全阅读”理念观照下,古典名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晶,理应成为培养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古典名著单元为例,本单元选编了四大古典名著中最经典的片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层次揣摩文本的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获得情感体验,促进理解、表达能力提升,最终进行整本书阅读。
一、解读文本务必“深”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阅读古典名著需要从深层次去揣摩文本。
(一)深识:精细研读识语言
名著选文的遣词造句妥帖、传神,学生要学会精细研读,深入感受名著语言的艺术性。如教学《猴王出世》片断时,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出示片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鎱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把目光聚焦到这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很多三字词组,第一个字是动词。
师:读读这些词组,什么感觉?
生读:很短促。
师:把这些三字词组读得轻快跳跃些,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让人仿佛看到动作敏捷的猴子在跳跃行走。)
顺此思路,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伴”“群”“友”“亲”能否换位,深入研读发现字与动物相对应,如猴子与猕猿同类,故“猕猿为亲”。在深度阅读中,学生发现选文语言与内容完美结合,对仗语言带有古韵。
(二)深思:追根问底炼思维
四大名著中常有巧妙的伏笔,选文的构篇布局值得深入研究。比如《草船借箭》
二、研究选文应有“度”
阅读名著选文,除了要追求 “深”,还要有合适的“度”。
(一)把握教学精度
要准确把握阅读的“度”,需要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了然于心。如学习《猴王出世》时,教师要求学生按预学提示交流反馈,以预学中的困惑为抓手,通过深入分析问题,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古典小说词汇较为陌生,石猴形象复杂、多面,以及石猴的话为何经常重复。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起点就是古典名著的陌生化语言及文中的人物形象,这是全体学生要抵达的阅读深度。只有把握好教学精度,才不会让学生刚接触古典名著就被难倒,才能真正激活他们深入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巧妙隐藏深度
为了更好地达成阅读效度,解读文本要以学生最愿意参与、接受的方式呈现。比如,学习《景阳冈》时,学生要厘清“打虎之外内容跟打虎的关系”,需进行深度阅读。为此,教师带着学生直奔精彩片断,感受武松赤手空拳打死大虫的勇武机敏。在学生入境后,再引导他们回头细读打虎前后内容,发现武松正是借酒劲才上冈,醉卧才遇到大虫,也正因酒壮英雄胆,武松才更勇猛,前面的铺垫是为将情节推向高潮。下冈是武松耗尽体力后的常人表现,更显出打虎时的英勇。至此,导读中的问题迎刃而解。可见,借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认知,逐层推进,就能更好地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三)有效化解深度
閱读名著选文时,遇到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方法有效化解。例如,《红楼春趣》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每个人放风筝时的情景都不一样。黛玉的风筝随风去了,从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宝玉放不起美人风筝,恨的掷在地上,指着风筝道:“要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课文初看写众人放风筝,其实风筝的背后蕴藏深意。但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老师呈现链接资料,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情节。学生体会到了所放风筝其实与各人命运性格相关,黛玉一身是病,剪断风筝为去病根;宝玉向来是尊重女性的,故舍不得踩美人风筝。
总之,在阅读名著选文的过程中,老师需视“深”若“浅”,“深”入“浅”出,有效化解难度,以帮助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深意。教师要让学生历经深度阅读,由篇及本,助力阅读生命的拔节生长。
(作者单位:山西省闻喜县西街示范小学)
【关键词】全阅读;名著选文;深度阅读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构建“全阅读”体系有助于解决学生不爱读书、教师无暇顾及,学校图书束之高阁、家长只看分数不支持阅读等问题,让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形成合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促使其主动阅读、学会阅读、爱上阅读,成为积极的终身阅读者。今天继续推出有关“全阅读”体系构建和实践探索的文章,供大家学习讨论。
在“把阅读融入生命”的“全阅读”理念观照下,古典名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晶,理应成为培养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古典名著单元为例,本单元选编了四大古典名著中最经典的片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层次揣摩文本的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获得情感体验,促进理解、表达能力提升,最终进行整本书阅读。
一、解读文本务必“深”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阅读古典名著需要从深层次去揣摩文本。
(一)深识:精细研读识语言
名著选文的遣词造句妥帖、传神,学生要学会精细研读,深入感受名著语言的艺术性。如教学《猴王出世》片断时,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出示片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鎱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把目光聚焦到这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很多三字词组,第一个字是动词。
师:读读这些词组,什么感觉?
生读:很短促。
师:把这些三字词组读得轻快跳跃些,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让人仿佛看到动作敏捷的猴子在跳跃行走。)
顺此思路,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伴”“群”“友”“亲”能否换位,深入研读发现字与动物相对应,如猴子与猕猿同类,故“猕猿为亲”。在深度阅读中,学生发现选文语言与内容完美结合,对仗语言带有古韵。
(二)深思:追根问底炼思维
四大名著中常有巧妙的伏笔,选文的构篇布局值得深入研究。比如《草船借箭》
二、研究选文应有“度”
阅读名著选文,除了要追求 “深”,还要有合适的“度”。
(一)把握教学精度
要准确把握阅读的“度”,需要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了然于心。如学习《猴王出世》时,教师要求学生按预学提示交流反馈,以预学中的困惑为抓手,通过深入分析问题,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古典小说词汇较为陌生,石猴形象复杂、多面,以及石猴的话为何经常重复。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起点就是古典名著的陌生化语言及文中的人物形象,这是全体学生要抵达的阅读深度。只有把握好教学精度,才不会让学生刚接触古典名著就被难倒,才能真正激活他们深入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巧妙隐藏深度
为了更好地达成阅读效度,解读文本要以学生最愿意参与、接受的方式呈现。比如,学习《景阳冈》时,学生要厘清“打虎之外内容跟打虎的关系”,需进行深度阅读。为此,教师带着学生直奔精彩片断,感受武松赤手空拳打死大虫的勇武机敏。在学生入境后,再引导他们回头细读打虎前后内容,发现武松正是借酒劲才上冈,醉卧才遇到大虫,也正因酒壮英雄胆,武松才更勇猛,前面的铺垫是为将情节推向高潮。下冈是武松耗尽体力后的常人表现,更显出打虎时的英勇。至此,导读中的问题迎刃而解。可见,借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认知,逐层推进,就能更好地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三)有效化解深度
閱读名著选文时,遇到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方法有效化解。例如,《红楼春趣》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每个人放风筝时的情景都不一样。黛玉的风筝随风去了,从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宝玉放不起美人风筝,恨的掷在地上,指着风筝道:“要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课文初看写众人放风筝,其实风筝的背后蕴藏深意。但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老师呈现链接资料,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情节。学生体会到了所放风筝其实与各人命运性格相关,黛玉一身是病,剪断风筝为去病根;宝玉向来是尊重女性的,故舍不得踩美人风筝。
总之,在阅读名著选文的过程中,老师需视“深”若“浅”,“深”入“浅”出,有效化解难度,以帮助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深意。教师要让学生历经深度阅读,由篇及本,助力阅读生命的拔节生长。
(作者单位:山西省闻喜县西街示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