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大约十几年前开始,国内网络小说界涌现了大量以“主角带着现代科技知识返回古代”为卖点的穿越类题材小说:来自现代的主角所掌握超越时代几百上千年的知识储备犹如游戏外挂一般,主角就靠着开挂碾压那个时代的科技,吊打知识落后的古人——其中还不乏历史名人,这种桥段总能让人神往不已。
那么,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你真的有幸(或不幸)地成为一次原理不明的穿越实验主角,孤身一人来到了工业革命之前的古代世界,在“主角光环”等非科学因素的庇佑下开局不错——不但解决了语言问题和基本生存问题,还获得了那个时代某个头面人物的青睐和帮助,得到了当时最优质的物资与人力资源。接下来,胸怀大志的你肯定打算凭着自己的现代科技知识积累,干出改天换日的一番事业了。这时候的你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缺少现代化工业体系基础,不要说飞机坦克,就连标准化的钉子螺丝弹簧都難以量产。毕竟,带上一本《民兵训练手册》就能武装出几十万现代化军队的套路早已成为稍有历史基础知识者的笑柄;而造原子弹轻松如煮茶叶蛋这种桥段更是只能用玄幻来形容。所以,开挂也要遵守基本法。为了避免穿越者因为徒劳无功、白费钱财而招致生命危险,我们向大家推荐一些技术门槛低、性价比高,适合在古代开发,而且能立竿见影助你开挂的科技产品。
在我们的这条时间线中,能够载人的热气球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公元1783年10月才正式首飞,但这并不意味着热气球的生产有多困难:虽说现代热气球大多是以石化工业的副产品制成(19世纪则使用塔夫绸之类相对不透气的织物),但在前现代社会中,要找到它们的替代物并不困难。动物,尤其是大型食草动物的消化道通常都有着相当不错的水密性以及气密性。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牛肠还被用作硬式飞艇的气密内衬,而任何一个经历了农业革命的社会都不难拿出几百头牲畜的内脏来。至于吊篮、配重物之类更是可以在任何文明水平高于新石器时代的社会中就地取材。纵然无法制造现代热气球上的加热器,也没有高性能的现代燃料,但依靠燃烧木材或者干草这类燃料(最早的载人热气球烧的就是这个)让气球在百把米的高度滞空几十分钟仍然是绰绰有余了。
至于热气球在穿越世界里的最重要作用,毫无疑问就是侦查了。毕竟一个标准身高的人在平坦地面上的视野距离最多只有4~5公里,但如果他待在一只位于50米高空中的热气球上,视野距离则可以增加到25公里以上。实际上,直到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利用热气球的嘹望侦查仍然可以有效地为西奥多·罗斯福的部队修正火炮射击参数。而在单位面积战斗人员密度远超近现代,战线宽度颇为狭窄的古代战争中,一只热气球更足以轻而易举地将整个战场尽收眼底,堪称敌人看得到打不到的空中嘹望塔。试想当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停在敌军上空,恐旧敌人还没开战,士气就先下去了一半吧。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年10月27日-1919年1月6日),人称老罗斯福,第26任美国总统。1901年总统威廉一麦金莱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成为美国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在任总统。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主义政策,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的远房侄子富兰克林·罗斯福日后也当选为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里常称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
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在人类历史上,玻璃诞生的时间相当早。无论是西方的古罗马时代,还是在中国魏晋时代,在相关时代的墓葬中都出土了玻璃物品。而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制造技术的成熟,玻璃已经能实现量产,因此价格也十分低廉。爱德华·吉本就曾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提及,由于在两约翰之战后国力凋敝,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曾经将皇室饰品中的宝石拆下变卖充公,而以玻璃仿照宝石重新嵌入饰品中。
不过,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人们制造不出透明玻璃,那时玻璃大多呈现绿色,这是制玻璃原材料中掺杂的二价铁离子引起的。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人找不到去除杂质的解决方案。直到后来欧洲人偶然发现,往含铁离子杂质的玻璃材料中加入—定量的二氧化锰,便能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让玻璃变得无色透明。这一技术改进并不算复杂——毕竟二氧化锰在自然条件下大量以软锰矿的形式存在,而且不难开采,只要有充裕的试错时间和玻璃工匠,找出合适的调配比例并不是难事。可惜在古代中国,这一科技树却一直没有被点亮,就等着穿越者来提供一个正确的实验方向了。
拜占庭帝国的约翰六世(1347-1354年在位)在封建贵族的支持下与约翰五世争夺帝位,交战双方均向外敌求援。塞尔维亚乘机占领了马其顿,土耳其人首次进入欧洲,建起立足点,这场战争进一步使得拜占庭帝国走向衰落。
而作为穿越者,你必须认识到无色玻璃的意义不只是让古代人不需要用纸糊窗户而已。无色玻璃的最重要价值在于光学仪器的制作上。用无色玻璃磨制出的透镜,可以被制成眼镜、望远镜、潜望镜。这些器具不但能够造福古人的日常生活,而且能在军事、天文以及航海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成为社会变革的导火索。 所以恭喜你,只要你还记得中学里的光学基本知识,那么仅仅是与透镜相关的光学仪器生意,就可以让你在古代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而且能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革新,这可是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对于那些有幸拿到穿越许可证的军事爱好者而言,在冷兵器时代点出“火药”这么个科技点绝对是让他们无法拒绝的重大诱惑。而且,正如热气球一样,火药,尤其是黑火药对生产力基础的要求其实也不那么高。作为古代重要热能来源的木炭姑且不论,硫磺在自然界中也并不少见。至少在公元前三千年的乌鲁克时代硫磺就已經被视为药品而被批量开采,而被中世纪阿拉伯商人称为“中国雪”的硝石更是在药物市场上随处可见。所以只要知道正确的原料配比,就算在公元元年的技术条件下生产黑火药也不是难事。
也正因为如此,黑火药才能很早就诞生,由此应运而生的早期火药武器制造工艺甚至比中世纪后期那些日趋复杂的扭力、配重式攻城机械更加简单。在1521年的西班牙征服阿兹克台的特诺奇提兰战役中,殖民者科尔特斯曾经试图仿照欧洲大陆的战争经验制造重型投石机,结果因为工序复杂而失败。他改为从墨西哥的火山区域收集天然硫磺,在营地的厕所中刮取硝,并以当地铜矿和船只上的废金属熔铸火炮身管——而这一次,他们依靠火器反而取得了成功。
在约公元前3500-3100年,属于西亚铜石并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伊拉克境内的古城乌鲁克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考古学上苏美尔从氏族公社向文明时代过渡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铜器大量出现,陶器制作普遍使用陶轮,能制造彩陶。乌鲁克文化产生了奠定苏美尔文明传统的三项成就,即塔庙式的神庙建筑、圆柱形的印章和文字的发明。
特诺奇提兰位于现在的墨西哥城所在地,16世纪20年代前后,西班牙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在此与当地土著阿兹克台人展开一场战役。经过此役,阿兹克台皇帝蒙特祖玛二世死亡,首都特诺奇提特兰城陷落,阿兹克台文明在此之后逐渐灭亡。
正如无色玻璃和热气球一样,早期黑火药是—件革命性的发明,而且对科技基础几乎没有需求。不过,并不是每一个文明都能像西班牙人科尔特斯一样在战争中有效使用它,例如中国。火药虽然名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火药武器的开发上却颇为佛系:从火药在10世纪左右诞生之后,中国人长期将其用作一种效率不彰的燃烧兵器,视为槊、矛这类长兵器的补充攻击手段。直到北宋后期,才出现了内部装填有黑火药,以浸泡了硝酸钾的纸绳为导火索的“陶蒺藜”之类爆炸兵器。而真正的火枪,到14世纪末明朝初期才出现,当时大明将手铳(短管火门枪)进行量产,并装备给锦衣卫。而枪机更加复杂的火绳枪,则是等到明朝人与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的远东殖民势力冲突之后才被少量引进。至于燧发枪和击针式步枪,更是等到清朝中后期,才在军队中出现。
没错,作为穿越者的你,要在火药和火器都能够制造的情况下,解决接下来的各种问题:提升冶金技术与金属加工能力;解决精密零件制造问题;制定标准化生产流程……因此,大规模制造火枪,在古代是一个看上去很美但是执行起来困难重重的技术。不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就实现了呢。
相较于火枪,看似威力更大的火炮,技术门槛反而低得多。毕竟,体积巨大的火炮可以用铜铸造,而大型黄铜以及铜合金铸件的制造技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被各大主要文明所掌握。早在三干多年前,商朝时期的中国人已经能够铸造出像后母戊鼎这样数百公斤重的大型青铜礼器。所以哪怕你穿越回商朝,或者差不多同一时期的亚述帝国、埃及新王国,当时的冶金技术已经能够解决在材料方面的问题。
而在解决材料问题之后,工艺精度以及标准化问题同样不会成为穿越者们的开挂障碍。相比于需要生产规格统一的火枪枪管和枪机零件,铸炮可以随意得多。因为相比火枪,装备一只成建制军队所需火炮数量其实很少,加上实心炮弹制造工艺简单——就是一个铁疙瘩,所以你甚至不需要考率统一口径的问题。在文艺复兴后期,欧洲军队中每一门大炮口径都不同,需要配上专用的炮弹基本是一种常态。所以那个时代的军工专家就说过,铸一门黄铜大炮其实并不比铸一口教堂里的大钟困难多少。
原名司母戊鼎,因鼎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是商代青铜文化代表作,也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
虽然技术门槛低,但是火炮的作用着实不小。它在冷兵器时代的作用,除了直接杀伤敌人之外,更能够起到撕裂敌方阵型,摧毁敌军士气的巨大功效。在攻城战中,它更是能发挥摧枯拉朽的巨大作用。所以早在15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末期,火炮就已经成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帮助法国人扭转了战局。而如果穿越回古代,又想靠着火炮技术实现霸气碾压的话,你还得祈祷自己穿越回一个较早的时朗,还要注意保密问题。否则,火炮可能很快会成为你穿越那个时代的标配武器,失去了开挂的意义。
公元1337~1453年间,英国与法国之间进行了长达116年的一系列战争,史称“百年战争”。百年战争以法国胜利告终。战争之后,英国几乎失去了欧洲大陆上所有的领土,从此彻底变成一个岛屿国家。
那么,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你真的有幸(或不幸)地成为一次原理不明的穿越实验主角,孤身一人来到了工业革命之前的古代世界,在“主角光环”等非科学因素的庇佑下开局不错——不但解决了语言问题和基本生存问题,还获得了那个时代某个头面人物的青睐和帮助,得到了当时最优质的物资与人力资源。接下来,胸怀大志的你肯定打算凭着自己的现代科技知识积累,干出改天换日的一番事业了。这时候的你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缺少现代化工业体系基础,不要说飞机坦克,就连标准化的钉子螺丝弹簧都難以量产。毕竟,带上一本《民兵训练手册》就能武装出几十万现代化军队的套路早已成为稍有历史基础知识者的笑柄;而造原子弹轻松如煮茶叶蛋这种桥段更是只能用玄幻来形容。所以,开挂也要遵守基本法。为了避免穿越者因为徒劳无功、白费钱财而招致生命危险,我们向大家推荐一些技术门槛低、性价比高,适合在古代开发,而且能立竿见影助你开挂的科技产品。
热气球
过去的热气球
在我们的这条时间线中,能够载人的热气球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公元1783年10月才正式首飞,但这并不意味着热气球的生产有多困难:虽说现代热气球大多是以石化工业的副产品制成(19世纪则使用塔夫绸之类相对不透气的织物),但在前现代社会中,要找到它们的替代物并不困难。动物,尤其是大型食草动物的消化道通常都有着相当不错的水密性以及气密性。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牛肠还被用作硬式飞艇的气密内衬,而任何一个经历了农业革命的社会都不难拿出几百头牲畜的内脏来。至于吊篮、配重物之类更是可以在任何文明水平高于新石器时代的社会中就地取材。纵然无法制造现代热气球上的加热器,也没有高性能的现代燃料,但依靠燃烧木材或者干草这类燃料(最早的载人热气球烧的就是这个)让气球在百把米的高度滞空几十分钟仍然是绰绰有余了。
空中的瞭望塔
至于热气球在穿越世界里的最重要作用,毫无疑问就是侦查了。毕竟一个标准身高的人在平坦地面上的视野距离最多只有4~5公里,但如果他待在一只位于50米高空中的热气球上,视野距离则可以增加到25公里以上。实际上,直到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利用热气球的嘹望侦查仍然可以有效地为西奥多·罗斯福的部队修正火炮射击参数。而在单位面积战斗人员密度远超近现代,战线宽度颇为狭窄的古代战争中,一只热气球更足以轻而易举地将整个战场尽收眼底,堪称敌人看得到打不到的空中嘹望塔。试想当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停在敌军上空,恐旧敌人还没开战,士气就先下去了一半吧。
西奥多·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年10月27日-1919年1月6日),人称老罗斯福,第26任美国总统。1901年总统威廉一麦金莱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成为美国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在任总统。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主义政策,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的远房侄子富兰克林·罗斯福日后也当选为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里常称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
无色玻璃
玻璃去色是个技术活
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在人类历史上,玻璃诞生的时间相当早。无论是西方的古罗马时代,还是在中国魏晋时代,在相关时代的墓葬中都出土了玻璃物品。而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制造技术的成熟,玻璃已经能实现量产,因此价格也十分低廉。爱德华·吉本就曾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提及,由于在两约翰之战后国力凋敝,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曾经将皇室饰品中的宝石拆下变卖充公,而以玻璃仿照宝石重新嵌入饰品中。
不过,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人们制造不出透明玻璃,那时玻璃大多呈现绿色,这是制玻璃原材料中掺杂的二价铁离子引起的。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人找不到去除杂质的解决方案。直到后来欧洲人偶然发现,往含铁离子杂质的玻璃材料中加入—定量的二氧化锰,便能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让玻璃变得无色透明。这一技术改进并不算复杂——毕竟二氧化锰在自然条件下大量以软锰矿的形式存在,而且不难开采,只要有充裕的试错时间和玻璃工匠,找出合适的调配比例并不是难事。可惜在古代中国,这一科技树却一直没有被点亮,就等着穿越者来提供一个正确的实验方向了。
两约翰之战
拜占庭帝国的约翰六世(1347-1354年在位)在封建贵族的支持下与约翰五世争夺帝位,交战双方均向外敌求援。塞尔维亚乘机占领了马其顿,土耳其人首次进入欧洲,建起立足点,这场战争进一步使得拜占庭帝国走向衰落。
掌握玻璃,掌握未来
而作为穿越者,你必须认识到无色玻璃的意义不只是让古代人不需要用纸糊窗户而已。无色玻璃的最重要价值在于光学仪器的制作上。用无色玻璃磨制出的透镜,可以被制成眼镜、望远镜、潜望镜。这些器具不但能够造福古人的日常生活,而且能在军事、天文以及航海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成为社会变革的导火索。 所以恭喜你,只要你还记得中学里的光学基本知识,那么仅仅是与透镜相关的光学仪器生意,就可以让你在古代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而且能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革新,这可是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黑火药\枪支
火药出现得很早
对于那些有幸拿到穿越许可证的军事爱好者而言,在冷兵器时代点出“火药”这么个科技点绝对是让他们无法拒绝的重大诱惑。而且,正如热气球一样,火药,尤其是黑火药对生产力基础的要求其实也不那么高。作为古代重要热能来源的木炭姑且不论,硫磺在自然界中也并不少见。至少在公元前三千年的乌鲁克时代硫磺就已經被视为药品而被批量开采,而被中世纪阿拉伯商人称为“中国雪”的硝石更是在药物市场上随处可见。所以只要知道正确的原料配比,就算在公元元年的技术条件下生产黑火药也不是难事。
也正因为如此,黑火药才能很早就诞生,由此应运而生的早期火药武器制造工艺甚至比中世纪后期那些日趋复杂的扭力、配重式攻城机械更加简单。在1521年的西班牙征服阿兹克台的特诺奇提兰战役中,殖民者科尔特斯曾经试图仿照欧洲大陆的战争经验制造重型投石机,结果因为工序复杂而失败。他改为从墨西哥的火山区域收集天然硫磺,在营地的厕所中刮取硝,并以当地铜矿和船只上的废金属熔铸火炮身管——而这一次,他们依靠火器反而取得了成功。
乌鲁克时代
在约公元前3500-3100年,属于西亚铜石并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伊拉克境内的古城乌鲁克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考古学上苏美尔从氏族公社向文明时代过渡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铜器大量出现,陶器制作普遍使用陶轮,能制造彩陶。乌鲁克文化产生了奠定苏美尔文明传统的三项成就,即塔庙式的神庙建筑、圆柱形的印章和文字的发明。
特诺奇提兰战役
特诺奇提兰位于现在的墨西哥城所在地,16世纪20年代前后,西班牙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在此与当地土著阿兹克台人展开一场战役。经过此役,阿兹克台皇帝蒙特祖玛二世死亡,首都特诺奇提特兰城陷落,阿兹克台文明在此之后逐渐灭亡。
火枪的技术门槛
正如无色玻璃和热气球一样,早期黑火药是—件革命性的发明,而且对科技基础几乎没有需求。不过,并不是每一个文明都能像西班牙人科尔特斯一样在战争中有效使用它,例如中国。火药虽然名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火药武器的开发上却颇为佛系:从火药在10世纪左右诞生之后,中国人长期将其用作一种效率不彰的燃烧兵器,视为槊、矛这类长兵器的补充攻击手段。直到北宋后期,才出现了内部装填有黑火药,以浸泡了硝酸钾的纸绳为导火索的“陶蒺藜”之类爆炸兵器。而真正的火枪,到14世纪末明朝初期才出现,当时大明将手铳(短管火门枪)进行量产,并装备给锦衣卫。而枪机更加复杂的火绳枪,则是等到明朝人与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的远东殖民势力冲突之后才被少量引进。至于燧发枪和击针式步枪,更是等到清朝中后期,才在军队中出现。
没错,作为穿越者的你,要在火药和火器都能够制造的情况下,解决接下来的各种问题:提升冶金技术与金属加工能力;解决精密零件制造问题;制定标准化生产流程……因此,大规模制造火枪,在古代是一个看上去很美但是执行起来困难重重的技术。不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就实现了呢。
火炮
造炮不比造钟更难
相较于火枪,看似威力更大的火炮,技术门槛反而低得多。毕竟,体积巨大的火炮可以用铜铸造,而大型黄铜以及铜合金铸件的制造技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被各大主要文明所掌握。早在三干多年前,商朝时期的中国人已经能够铸造出像后母戊鼎这样数百公斤重的大型青铜礼器。所以哪怕你穿越回商朝,或者差不多同一时期的亚述帝国、埃及新王国,当时的冶金技术已经能够解决在材料方面的问题。
而在解决材料问题之后,工艺精度以及标准化问题同样不会成为穿越者们的开挂障碍。相比于需要生产规格统一的火枪枪管和枪机零件,铸炮可以随意得多。因为相比火枪,装备一只成建制军队所需火炮数量其实很少,加上实心炮弹制造工艺简单——就是一个铁疙瘩,所以你甚至不需要考率统一口径的问题。在文艺复兴后期,欧洲军队中每一门大炮口径都不同,需要配上专用的炮弹基本是一种常态。所以那个时代的军工专家就说过,铸一门黄铜大炮其实并不比铸一口教堂里的大钟困难多少。
后母戊鼎
原名司母戊鼎,因鼎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是商代青铜文化代表作,也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
冷兵器时代的大杀器
虽然技术门槛低,但是火炮的作用着实不小。它在冷兵器时代的作用,除了直接杀伤敌人之外,更能够起到撕裂敌方阵型,摧毁敌军士气的巨大功效。在攻城战中,它更是能发挥摧枯拉朽的巨大作用。所以早在15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末期,火炮就已经成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帮助法国人扭转了战局。而如果穿越回古代,又想靠着火炮技术实现霸气碾压的话,你还得祈祷自己穿越回一个较早的时朗,还要注意保密问题。否则,火炮可能很快会成为你穿越那个时代的标配武器,失去了开挂的意义。
英法百年战争
公元1337~1453年间,英国与法国之间进行了长达116年的一系列战争,史称“百年战争”。百年战争以法国胜利告终。战争之后,英国几乎失去了欧洲大陆上所有的领土,从此彻底变成一个岛屿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