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温线弯曲变形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原因有二:第一,难在变化多;第二,难在原因理解上。导致等温线弯曲变形的原因很多。首先,它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其次,它还受陆地地形的影响;再次,它受洋流性质影响。针对这一难点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弄明白其理论知识,还要学生熟练地掌握解答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根据教学实践总结,解答等温线问题有三种方法。
1.作图法
在等温线分布图上任意画一条直线(代表一条纬线),与其中任何一条等温线相交,满足“在同一纬度上”这一条件。然后,在纬线上任取两点,比较出这两点的温度高低,再结合题干条件,推出问题的结论。例如,如图所示,已知该图是七月份等温线分布图,问A、B两地何处为陆地、何处为海洋?只要按照以上介绍的方法来做,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先在图上画一条纬线q与等温线相交,再在纬线上任取两点a、b,a、b两点的温度设为Ta、Tb,则由图可知:Ta>Tb。结合题干北半球七月份等温线图可知:A(a)是陆地,B(b)是海洋。这种方法,只要学生明白在同一纬度上夏季陆地暖于海洋,冬季陆地冷于海洋这个道理,就可按以上方法得以解决。
2.凸向法
根据等温线弯曲部位的凸向特点,总结出解答此类问题的“高低规律”。即所谓“高”,是指等温线的弯曲部位向高值方向凸出,即每一条等温线弯曲的凸出部分指向等温线数值递增的方向,这时弯曲所示部位为低值(相对)区域。“低”则与“高”相反,即等温线弯曲部位向低值凸出,弯曲所示部位为高值(相对)区域,即“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在以上的例题中,A处等温线向低值凸出,所以A处温度高;B处等温线向高值凸出,所以B处温度低。再根据题干条件北半球七月份等温线图推知:A为陆地、B为海洋。
3.直射点法
事实上,海陆间气温高低是随季节变化的,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相关。结合等温线凸向特点,可以找出一个共同的规律:“点北陆凸北,点北海凸南;点南陆凸南,点南海凸北。”“点”即太阳直射点,它是判别南、北半球的冬、夏半年的基本点。这个规律的意义是: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北半球海洋等温线向南凸出,南半球与此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为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北半球海洋等温线向北凸出,南半球与此相反。在以上的例題中,根据此规律,可以作以下推理:七月份直射点在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点北陆凸北”,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故A为陆地;“点北海凸南”,海洋等温线向南凸出,故B为海洋。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南乐一中)
1.作图法
在等温线分布图上任意画一条直线(代表一条纬线),与其中任何一条等温线相交,满足“在同一纬度上”这一条件。然后,在纬线上任取两点,比较出这两点的温度高低,再结合题干条件,推出问题的结论。例如,如图所示,已知该图是七月份等温线分布图,问A、B两地何处为陆地、何处为海洋?只要按照以上介绍的方法来做,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先在图上画一条纬线q与等温线相交,再在纬线上任取两点a、b,a、b两点的温度设为Ta、Tb,则由图可知:Ta>Tb。结合题干北半球七月份等温线图可知:A(a)是陆地,B(b)是海洋。这种方法,只要学生明白在同一纬度上夏季陆地暖于海洋,冬季陆地冷于海洋这个道理,就可按以上方法得以解决。
2.凸向法
根据等温线弯曲部位的凸向特点,总结出解答此类问题的“高低规律”。即所谓“高”,是指等温线的弯曲部位向高值方向凸出,即每一条等温线弯曲的凸出部分指向等温线数值递增的方向,这时弯曲所示部位为低值(相对)区域。“低”则与“高”相反,即等温线弯曲部位向低值凸出,弯曲所示部位为高值(相对)区域,即“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在以上的例题中,A处等温线向低值凸出,所以A处温度高;B处等温线向高值凸出,所以B处温度低。再根据题干条件北半球七月份等温线图推知:A为陆地、B为海洋。
3.直射点法
事实上,海陆间气温高低是随季节变化的,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相关。结合等温线凸向特点,可以找出一个共同的规律:“点北陆凸北,点北海凸南;点南陆凸南,点南海凸北。”“点”即太阳直射点,它是判别南、北半球的冬、夏半年的基本点。这个规律的意义是: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北半球海洋等温线向南凸出,南半球与此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为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北半球海洋等温线向北凸出,南半球与此相反。在以上的例題中,根据此规律,可以作以下推理:七月份直射点在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点北陆凸北”,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故A为陆地;“点北海凸南”,海洋等温线向南凸出,故B为海洋。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南乐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