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协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一以广东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872889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广东理工学院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实践。在分析专业学生和专业课教师组成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多级协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过程做出梳理,重点阐述了调整学生设计初启后的教学设计实践、充分发挥在校企之间的桥梁作用,使之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后盾。创新了课程建设模式,模块化设计课程组群。对于工科综合类院校各专业、各年级之间的多方位协作,转变不适应新阶段的教学实践,为同类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设计设计初启多级协作教学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7-0104-0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tudy the practice of Guangdo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vironmentaldesign professiona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mposition ofprofessional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the application processof the“multi-level collabor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l is sorted out, focusing onadjusting the teaching design practice after the initial design of students, and givingfull play to the role in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The role of a bridge between thetwo makes it a backing for the school'S education reform. Innovated the curriculumconstruction model and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groups.For the multifacetedcollaboration between various maJors and grades in comprehensive engineeringcolleg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s that are not suitable for the newstage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similar college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design Initial design Multi-Ievel collaboration TeachingPractice Talent training
  引言
  2019年2月23日,《加快推進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印发,提出“健全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对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提出了具体的部署。
  从文献资料查阅来看,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始于2007年,于2011年进入缓慢发展时期,于2014年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这些研究和国家的顶层设计密切相关。通过对文献发表机构的分析,可以看出江苏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多。此外,广东、浙江等省市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从研究热点、知识演进与发展趋势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有课程建设、师资力量整合、校企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工作室制等。该领域的知识演进已经到了以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为主的迅速发展期(2014-至今年)。
  通过对我国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基本情况、研究热点、知识演进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发现我国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量化实证方面研究较少、微观问题分析较少。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有更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尤其是不同地区和不同院校的情况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案,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之上,针对广东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情况做出梳理,对已有的实践经验做出总结,为同类院校的同类专业提供参考。
  一、广东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广东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设立目的是要满足广东省城乡建设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思维意识,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设计专业中遇到的功能、形式、材料、结构、外观、施工工艺等问题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第一届招生始于2017年,2021年有了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人数为225人。但是2018届、2019届、2020届连续三年,报考该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连年呈上升趋势,每年递增率约为20%,2020届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中专升本的学生的人数与高中起点的学生人数比例为1:1。这意味着环境设计行业高速发展,社会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扩招背景下出现生源多样化,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源背景更加复杂,给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加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渗透,对象群体知识获取结构发生改变等因素,原有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可能不尽完善,需要尽快做出调整。
  另一方面,广东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师资结构仍欠合理,拥有设计单位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不足二分之一,教师的平均教龄不足10年,在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仍然缺乏足够的经验。   二、“多级协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广东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改中的实践
  “多级协作”的就是通过针对学生、师资、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调研,对教学资源、多维合作渠道等进行挖掘,增加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教学手段的丰富性,重点关注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解决传统教学中出现的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问题,打破层级壁垒,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方位、多层级的协作。
  (一)教学方面:调整学生设计初启的教学设计
  教学永远是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面对行业发展的专业细分,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无法适应现在的行业发展趋势,而且,环境设计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很难制订统一的普遍性的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环境设计行业的发展及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两个方面灵活设置。
  第一,首先围绕用人单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不再要求人才培养计划的使用年限为四年。在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导大前提下,围绕学生设计禀赋的提升、学习兴趣的提升进行课程设计,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在学生完成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给予更多选择选修课程的自由。从2019年开始,通识课程所占比例调整为27.27%,专业课为53.48%,实践课为19.25%。鼓励学生跨学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打破院系之间的授课壁垒,加强院系课程合作,各院校之间增加公共课程的比例,供学生进行选修,给予学生置换学分的鼓励。例如,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可以选修經济管理类课程,对陈设和软装感兴趣的学生,推出《生活中的美学》选修课,帮助他们提升审美能力,打牢从事软装设计的基础。由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安排为主动选择课程。难点是在每学期最后一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研,老师在假期整合学生后,在每学期开学前一周指导学生选课。
  第二,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实践的时间从高年级向低年级进行调整。2018年以前的人才培养计划安排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从大三开始进入实习阶段。大一、大二的学生往往停留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层面,学生直接接触设计实践的机会很少。经过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从大一开始的每一门基础课都对学生进行基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的引导,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针对该课程对学生进行设计应用转化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现实意义。例如,《设计概论》中借鉴清华美院的做法,不再用传统理论课程的评价方式,而是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什么是设计、如何设计、设计实践”三个阶段层层推进,系统地规划该课程的实训项目内容。例如,观察学校或生活环境周围的不良设计,并在成本控制、可以实施的前提下进行改良设计,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重实践的设计思维模式,而不再依靠学生的卷面测试成绩评价学生。[1]又如,在《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中,引导学生把青铜器、陶器、瓦当等文物中的纹样进行提取、转化和再创造,设计成灯具、仿古瓷砖、纺织物纹样、桌面或墙面装饰等产品。
  在《住宅空间设计》课程中,学生设计的别墅样板空间被合作的设计单位采用,作为肇庆市“水岸上”别墅设计的中标方案,如图l和图2。在引导学生理解工艺史的同时,重点放在基于鉴赏水平不断提高的应用层面的研究。在《室内设计原理》《景观与公共艺术设计原理》等基础专业技能课中,将应用案例的比例提升到60%以上,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等课程的授课中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理解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生活融为一体,基于自然教育的景观主要采用自然式的景观布局;“韵律”主要通过有节奏的变化来实现,在景观场地反复使用相似的景观元素,让人形成深刻的景观记忆。[2]让学生参与传统工艺和实验技术的实践,研究设计的建筑规范和装饰策略。每一个设计原理都对应某项设计实践专题。
  教学设计注重指导学生进行目标用户需求调研、用户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公共设计类项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从微观入手,每一门课程都强调学生的高度参与。帮助学生树立对设计的广度和深度理解,尤其是加强对设计空间中功能与形式的理解同时加强学生对设计服务、设计过程的重视。
  以上措施使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现实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和深入,大大提高了学生关于学习成果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设计成果之间差距的认识,自觉地在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引领下审视学习的目的和学习成果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二)学校方面:校企协同育人是人才培养的后盾
  把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成“一流专业”的核心在于对专业建设“交融、跨界、创新”。专业是联系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拓展外延,对接产业链,内部维系要有依存关系维度。环境设计专业是设计学与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某些学科课程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具有新工科专业的交融、跨界、创新等典型特征。[3]
  广东理工学院是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立志于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后盾。多级协作的理念给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本专业师资建设方面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内培外引,构建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专业教学团队。要求全体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做出更加深入、基于设计实践与课程联系的教学分析。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将环境行业高级设计人才和管理人员参与我校专业建设研讨,并聘请优秀的企业导师作为高校实践类科目的兼职教师,使实践教学环节更贴近行业需求。另一方面,提高在校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制定详细可行的教师下企业的各项制度,鼓励自有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实际项目设计与管理能力,培养出更高比例的“双师型”教师。目前广工理工学院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达到11.6%,实践课教师32%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创新课程模式与教学形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课程建设与重构,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广东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进度,如图3和图4。   第二,改革教学模式。要深化产教融合就必须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转变职业角色,使静态的课程体系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态课程体系,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调研、思考、讨论,如项目化教学、网络教学、“设计工作室”教学、竞赛式教学、企业建立合作班等,聘请企业设计师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将企业的运作细节融入课堂。[4]
  深化课程信息化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课程,创新课程建设模式,鼓励教师利用雨课堂、学习通、云班课、zoom会议、腾讯课堂、钉钉直播等线上教学平台,选择优秀的线上课堂教学视频资源,作为校本精品课的资源,减少教师反复直播带来的超负荷工作量,精选后的教学视频资源可以作为学生在进行跨年级、跨学科选修的教学资料,通过学生在选修课平台的选课数据,分析教师的授课质量,作为薪资福利的参考标准之一。
  建全教学成果汇报制度,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态。鼓励教师在授课期间利用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与合作企业联合进行项目整合,提交学生参与的企业设计实践作品,每一门课程结课后,成果的呈现不局限于考试或考查的分数,以实践作品作为学生学业评价、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鼓励教师对学生评价体系不断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最终决定教学设计方向和内容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针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针对的学生学业评价机制都应围绕对设计应用的实际贡献建立和不断完善。[5]给予一线教师充分的话语权参与制定各项评价制度,能够较大程度地发挥专业课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归属感。
  第三,指引教研方向。鼓励专业课教师基于课程实践展开教学改革研究,基于设计实践进行专利申请。鼓励教师基于真实实践经验搜集、分析数据,学校组织企业专业审核教师的科研数据等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专业课教师制造不真实的科研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教师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比以前更加促进了教师教学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2019年,国家专利局发布规定,要求各大高等院校教师不要纯粹为了评职称而进行专利成果申请,广工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基于设计改良实践的专利申请的数量上升明显。
  第四,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多学科、多知识交叉、转换、渗透和融合的特点,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必须以企业为依托,以专业课程为主线,以工程项目实施为保障,将相关学科有机结合、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同时,聘请设计行业专家、高技能人才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充分发挥优质社会资源的作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保证人才培养与环境设计行业的对接。
  三、“多级协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广东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中的创新
  (一)创新课程建设模式
  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教学目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模式,完成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建设。
  专业构建具有三年以上授课经验的专任教师组成一流课程建设团队,将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逐步全部打造成精品视频课,后期建设将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动态补充。难点在于需要对师生授课模式进行基于线上和线下课程的混合课程设计,同时需要一流课程教学团队在课余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过程设计和把控,制作投入也较多,需要向学校申请专项拨款。这样做的好处有四个:第一,精品课视频可以作为一个老教师对新老师传授教学经验的途径之一,也将集体备课的结晶找到了推广的途径;第二,可以作为课堂授课内容的补充,允许教师将参与制作的视频课作为文字版教案的一部分,也鼓励其他教师利用视频工具打造属于自己的多样化教案精品;第三,将精品视频课传到学校在线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指导和课后复习指导,这样视频课既是课堂的延续,又能对学生进行针对地辅导重难点,而教学平台学生点击视频课的时长和频次、回答问题等数据也为教师提供学生课下学习的数据,方便教师了解学情,对学生进行精准辅导,同时做出精准的课程评价。第四,在非常时期精品课程也可以作为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二)创新模块化设计课程群建设
  模块化设计专业课程组合群使之对应行业企业相应职业岗位,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之间的组合逻辑,使课程组合与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好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例如,将图形图像类课程与将《构成基础》《版式设计》《广告设计》等课程进行组合;模型制作类课程将《家居设计》《家具设计》进行组合;材料工艺类课程将《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景观装饰材料与施工》等课程进行组合;将《陈设设计》与《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美学》等课程进行组合,使其对应行业企业相应的职业岗位,对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与就业观起到积极作用。
  (三)创新教学组织形态
  在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一,要创新“教”的形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真正实现“教师教”为主导到“学生学”为主导的转变。第二,要创新“学”的形态,让教师的单声道模式转变到学生的多声道模式上。第三,创新“互联网+”、“智能+”的在线教学形态,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多维度应用与实践,推动信息技术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同时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第四,创新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组织活动中的新形态,教学组织的主体是教师,载体是学生,专业课的比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专业课教学,创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深度融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立德树人的根本。
  结论
  环境设计专业具有的跨学科的特点,每所高校做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围绕本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无论哪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应为学生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开展多级、多维协作,指导学生将实训项目向设计现实转化,尤其是要重视服务创新理念,将服务设计等启发式工具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6]为教师提供可以更好服务设计现实的平台和评价机制。改变固教学方法,指引教研方向,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付阳设计概论课程实践训练指导策略研究[J]装饰,2020,10:80-83
  [2]余孟,韩林瑛基于自然教育的景觀设计研究[J]设计,2021,34 (03):78-80
  [3]张军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策略思考——以盐城工学院环境设计为例[J]设计 2021,34(05):88-90
  [4]姜晓微新形势下设计类专业教材建设研究[J]设计,2021,34 (09):106-108
  [5]吕艳,王健产教融台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改革[J]设计,2021.34 (09):116-118
  [6]丁雄,刘珊.杜兴艺术类院校服务设计本科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工业工程设计.2020,1:107-114
其他文献
江海龙 殷晓晨 李呈祥 摘要:结合新能源汽车的时代背景和技术背景,探究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发展趋势。汽车作为工程结构化产品,其造型的设计和工艺、科技、审美以及动力能源类型紧密相关。文章立足当下,把握未来的科技、能源、审美、工艺并以此理解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造型设计趋势。新能源汽车内饰和外饰的设计特点以及未来设计趋势的预测。汽车作为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的重要载体其特性也必将被颠覆,性质也将被
期刊
摘要:通过设计符号来强化不同地域的园林特色。从符号的社会属性、互动机制、符号指称、心理属性进行阐述,将其运用到园林场地的实践中,针对场地的地域历史和景观空间的文化意涵、语言指称、造景象征等视觉图像符号方面。通过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徐州展园设计项目的地域文化象征意向深层分析,以汉文化符号和生态文化符号剖析中探索场所空间符号互动的体验途径。得到汉文化符号和生态文化符号的互动体验途径。该方法为展园设计
期刊
摘要:为提炼了解建筑设计中的消隐性设计手法。通过分析贝聿铭先生的建筑生涯与他的优秀建筑设计案例,从中总结提炼得到建筑消隐性设计的几种主要方式。得到了建筑界面的地形消隐和拟态形建筑手法,高透性材料与同质材料的使用手法。总结出的设计方法可为建筑的消隐性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消隐性贝聿铭场地文化材料材质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7-
期刊
摘要:高校餐饮空间作为学校公共服务空间之一,应当具备和图书馆、教室等公共场所等同的社交互动功能,为了丰富高校餐饮空间功能,提升空间的服务效能。以绿色设计理念为理论基础,以南京某一艺术院校拾兿餐厅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收集用户在该餐厅内的体验及需求。改变传统高校餐饮空间因为布局、氛围营造过于单一,而导致整体空间闲置率高和使用体验不佳的问题。弥补资源浪费,实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空间结构及功能
期刊
摘要:从空间色彩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上海地铁15号线地铁换乘空间中色彩设计应用的现状和特点,为未来地铁换乘空间的色彩设计提供参照和色彩设计方面的建议。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和田野调查的方法,结合国内外的经验,调研上海地铁15号线的整体色彩设计。上海地铁15号线对于特色站点的设计在色彩应用上别具一格,融入了区域文化的色彩和元素,在光影和意境的运用上营造了令人舒适愉悦的空间环境,但是在标准站点的色彩整
期刊
摘要:为了助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以湖州师范学院师生团队在兰溪市王家村“白露有礼”商业空间的设计实践为例,结合当前国内对于设计赋能乡村的理论研究成果,乡村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设计手法进行分析。探索和分析得出了一套乡村商业空间设计的方法与原则。通过设计赋能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地赋予乡村科学发展的新业态,进而推动乡村旅游业的进步,推动乡村的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期刊
摘要:从城市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形式和内容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国内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优点和上海15号线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作品设计的现状和不足,为未来上海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作品设计提供优化策略。利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国内外优秀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总结其设计优点,另外根据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法分析了上海地铁15号线地铁空间概况以及地铁空间内的的公共艺术作品,对其现存不足点进行了总结
期刊
摘要:探析自然教育理念下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特点及设计原则。本文从幼儿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特点出发,分析了幼儿与幼儿园环境的关系,探究了亲自然教育理念的特征及幼儿园作为自然教育载体的必要性。通过对国内外自然幼儿园的案例分析,总结亲自然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特点。提出统一性、主体性、体验性、安全性、生态性五项户外空间设计原则。以期为我国进行亲自然教育理念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自然
期刊
摘要:从地域性文化的特征与空间设计角度出发,分析地域文化元素对地铁站点空间设计的塑造及人文内涵的影响。首先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地铁建设与地域文化结合的优秀案例;其次针对上海地铁15号线进行实地调研,选择特色站点深入研究分析。地域文化在上地铁15号线站点空间中应用中展现了“一线一色”的设计理念和“一站一景”的特征: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中有诸多创新之处。地域文化在地铁站点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可以展现
期刊
摘要:CDIO介入产品改良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设计能力,即产品改良后的市场转化能力。文章依托企业商业设计项目,从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四个核心能力维度出发,将产品改良设计课程教学流程与企业内部产品设计研发流程进行重构与融合。以探索实现产品改良设计课程CDIO教学理念的最大释放。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