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主动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德育的特殊功能,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针对初中学生底子薄、视野窄、表达差的现状,曾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为主渠道进行德育渗透,并已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
一、挖掘词句 情理并融
从语言文字入手,用风格独特、耐人寻味的语言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教育在教学中天衣无缝地予以结合,通过各种文章的阅读与教学,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事件经过、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去帮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接受前途理想、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等教育,从而体现“文道统一”的实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结合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及时地对学生予以启发诱导,才能收效显著。
譬如教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只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点睛之句,便能让学生读懂宁死不屈、笑赴刑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爱国情怀!
又如教学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教师只要启发学生挖掘作者在“匿名信事件”中的 “很不平”、“去诘责”,“并要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公开发表出来”等词句的深层含义,就能使学生快速解读鲁迅先生“不仅维护了藤野先生没有丝毫民族偏见的尊严,而且还维护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更能促使学生在领悟作者的种种言行中滋生出“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二、分析人物 领悟真情
纵观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上的诸多人物形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物形象作为社会道德的化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挖掘他们身上所具备的高尚品质,可以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灵魂。
譬如,教读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作者以“火柴”为线索,对无名战士的动作、神情作了形象描述:“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反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员证,双手捧着,像擎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教学中,如能启发学生仔细体会无名战士忠诚的崇高品质,谁能不为之动容?这样,让人物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撞”开他们的心扉,占据他们的心灵,就能使他们形成美好的人格品质。又如,教学史学家吴晗的《谈骨气》,教师可以巧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领悟文中处处蕴含着作者像孟子一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德。再如,教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让学生在品读中顿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
这些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无不表现他们爱国爱民的高尚品德和可贵精神,对学生人格的生成无疑有着极强的推进作用。
三、品读名句 感悟真谛
教材中有许多格言警句,言简意丰,深刻隽久,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白莽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又如保尔·柯察金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等等。通过这些名言警句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应当怎样做人和如何敬业,才能找准理想与人生的最佳坐标。
四、发挥想象 体验豪情
诗歌语言优美而凝炼,往往一句诗就是一个特写镜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只有反复吟咏、想象,才能品味出其中的诗情画意,感受其中独特的意境美。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中有这样几句:“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與天公试比高。”这是描写北国壮丽雄伟的雪景,意蕴丰富,气势磅礴。教读时,要求学生思考文中的“望”字,写的却是超出视力所及的范围。尽管作者的观察点很高,但也无法望及“长城内外”和“大河上下”,显然作者借助了想象。而且,原本静止的“山”和“原”却“舞”、“驰”动了起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呢?通过讨论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为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五、创设情境 情满篇章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兴趣活动进行渗透。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摆脱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情趣盎然的兴趣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幻想、去创造、去表达、去倾吐,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为他们日后的写作和为人处世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语文教师务必既重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因素,品语悟理,充分调动学生授受教育的主动性,又要因“课”制宜,积极创设思想教育情境,以情感人,真正做到思想教育和语言训练的辩证统一。○
责任编辑 张荣辉
一、挖掘词句 情理并融
从语言文字入手,用风格独特、耐人寻味的语言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教育在教学中天衣无缝地予以结合,通过各种文章的阅读与教学,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事件经过、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去帮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接受前途理想、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等教育,从而体现“文道统一”的实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结合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及时地对学生予以启发诱导,才能收效显著。
譬如教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只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点睛之句,便能让学生读懂宁死不屈、笑赴刑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爱国情怀!
又如教学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教师只要启发学生挖掘作者在“匿名信事件”中的 “很不平”、“去诘责”,“并要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公开发表出来”等词句的深层含义,就能使学生快速解读鲁迅先生“不仅维护了藤野先生没有丝毫民族偏见的尊严,而且还维护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更能促使学生在领悟作者的种种言行中滋生出“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二、分析人物 领悟真情
纵观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上的诸多人物形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物形象作为社会道德的化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挖掘他们身上所具备的高尚品质,可以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灵魂。
譬如,教读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作者以“火柴”为线索,对无名战士的动作、神情作了形象描述:“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反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员证,双手捧着,像擎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教学中,如能启发学生仔细体会无名战士忠诚的崇高品质,谁能不为之动容?这样,让人物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撞”开他们的心扉,占据他们的心灵,就能使他们形成美好的人格品质。又如,教学史学家吴晗的《谈骨气》,教师可以巧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领悟文中处处蕴含着作者像孟子一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德。再如,教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让学生在品读中顿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
这些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无不表现他们爱国爱民的高尚品德和可贵精神,对学生人格的生成无疑有着极强的推进作用。
三、品读名句 感悟真谛
教材中有许多格言警句,言简意丰,深刻隽久,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白莽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又如保尔·柯察金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等等。通过这些名言警句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应当怎样做人和如何敬业,才能找准理想与人生的最佳坐标。
四、发挥想象 体验豪情
诗歌语言优美而凝炼,往往一句诗就是一个特写镜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只有反复吟咏、想象,才能品味出其中的诗情画意,感受其中独特的意境美。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中有这样几句:“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與天公试比高。”这是描写北国壮丽雄伟的雪景,意蕴丰富,气势磅礴。教读时,要求学生思考文中的“望”字,写的却是超出视力所及的范围。尽管作者的观察点很高,但也无法望及“长城内外”和“大河上下”,显然作者借助了想象。而且,原本静止的“山”和“原”却“舞”、“驰”动了起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呢?通过讨论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为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五、创设情境 情满篇章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兴趣活动进行渗透。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摆脱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情趣盎然的兴趣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幻想、去创造、去表达、去倾吐,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为他们日后的写作和为人处世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语文教师务必既重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因素,品语悟理,充分调动学生授受教育的主动性,又要因“课”制宜,积极创设思想教育情境,以情感人,真正做到思想教育和语言训练的辩证统一。○
责任编辑 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