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自主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才能让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新课标 自主 互动 数学
一、创设“自主、互动”的课堂氛围
要学生主动参与,就必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设计吸引学生互动的学习材料。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摆正教师角色。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不应再是教科书的盲目执教者,而是要自觉的完成从被动的教材到主动地灵活应用教材的转变,要善于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在理解新课程的基础上,以自己先进的理念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只有这样自觉的转变角色,才能用好教材,创造新教法。
(2)尽量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学习材料。小学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度阶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构成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也正是阻碍学生主动交往的本质所在。因此,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况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就要在教学中为学生选择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有密切相关的,他们感兴趣的材料。
(3)尽量选择诱发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二、提高“自主、互动”的教学效果
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是“师生互动”的前提和保证,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封闭与单一的学习材料难激起学生自主参与的欲望,相反,开放的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愿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我上的“8和9的加减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由两个学生做‘出石子’游戏,其他学生根据出石子的不同,说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学生在说的时候随意性很强,没有一定的顺序,为了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怎样把你刚才做游戏说的算式有条理的归纳起来。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最后引导归纳出3种方法:从小到大(0+8=8,1+7=8,2+6=8,——)从大到小(8+0=8,7+1=8,6+2=8,——)和一组一组(0+8=8,8+0=8,——)把算式排列出来。通过这样小组合作形式,使每个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虽然每组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有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也就促进了他们共同进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品质,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力求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有疑,到这里方才长进。”可见,学习上的进步是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的转化中得到的,在这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创造性的因素,虽然每一次质疑并不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但它仍然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如在教孩子们学习“圆的认识”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画了一个大长方形,学生站在正方形的四周,中间放一个脸盆,让学生丢沙包,看谁投得准。投着投着,有的学生就提出意见了,“老师,这样不公平,他与盆离得较近,当然投得进去,我们离盆较远当然投不进了。”“说说你有什么公平的方式呢?”“大家站与盆的距离要相等,形成一个圆,这样就公平了。”他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圆的问题,并很好的解决。就这样,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体验,去经历,达到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
(3)力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分析问题的思路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例如在“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中,针对“和”每位学生在独立探索后都有各自独特的比较方法,有的把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有的把异分子转化成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教师就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先进行交流自己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在评议中不断丰富解决问题方法的不简捷情况。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设计“自主、互动”的训练材料
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巩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情感的培养,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训练。那么,可以从下两点更好的组织学生自主参与,达到更佳的效果。
(1)让学生更好的显示个性。个性是个体具有的特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从广义理解,个性既代表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意识的倾向,表现了个性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意志、信念等不同,还体现了个体在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气质、品德、性格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正因为如此,训练材料的设计也应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他们有显示自己个性的机会。
(2)让学生更好的发挥想象。爱因斯坦有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数学老师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欲望,提供有利于学生想象的材料。这就要设计和运用开放题如“两位数退位减法”一课中,可这样设计:先让学生在分别写有92、49、73、68、25、54的六张卡片中,找出相减得着是“24”的两张卡片,当学生找到后,再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说:有一只粗心的小白兔,又拿出来一张卡片,而且说,原来的六张卡片上的数与它拿来的这张卡片上的数相减结果也是“24”。可它把这张卡片的背面朝上放着,你们猜一猜小白兔这张卡片的数应是多少呢?这一下很快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他们非常投入地猜想着。又许多学生马上认为这张卡片上的数是30。理由是刚才卡片上的“54”还没有用。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他们又认为:这张卡片可能是“68、49、44、30、25、1”,理由是这些数分别与原来每张卡片上的数相减都又可能是“24”。教师又进一步引导说:“这只粗心的小白兔又放上一张卡片,又是背面朝上,还说这两张背面朝上的卡片的数的差也是‘24’,那么这两张卡片的数又是多少呢?”这样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促进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由此可知,设计的训练题不在于多,而在于巧。巧妙的设计能促进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更好的发挥想象,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各科教与学》.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2003.2
[2]《河池教研》.河池教研编辑部出版,2003.4.
[3]《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出版,2003.4.
[4]《小学各科教育》.辽宁基础教研培训中心出版,2003.4.
关键词 新课标 自主 互动 数学
一、创设“自主、互动”的课堂氛围
要学生主动参与,就必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设计吸引学生互动的学习材料。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摆正教师角色。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不应再是教科书的盲目执教者,而是要自觉的完成从被动的教材到主动地灵活应用教材的转变,要善于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在理解新课程的基础上,以自己先进的理念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只有这样自觉的转变角色,才能用好教材,创造新教法。
(2)尽量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学习材料。小学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度阶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构成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也正是阻碍学生主动交往的本质所在。因此,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况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就要在教学中为学生选择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有密切相关的,他们感兴趣的材料。
(3)尽量选择诱发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二、提高“自主、互动”的教学效果
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是“师生互动”的前提和保证,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封闭与单一的学习材料难激起学生自主参与的欲望,相反,开放的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愿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我上的“8和9的加减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由两个学生做‘出石子’游戏,其他学生根据出石子的不同,说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学生在说的时候随意性很强,没有一定的顺序,为了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怎样把你刚才做游戏说的算式有条理的归纳起来。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最后引导归纳出3种方法:从小到大(0+8=8,1+7=8,2+6=8,——)从大到小(8+0=8,7+1=8,6+2=8,——)和一组一组(0+8=8,8+0=8,——)把算式排列出来。通过这样小组合作形式,使每个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虽然每组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有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也就促进了他们共同进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品质,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力求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有疑,到这里方才长进。”可见,学习上的进步是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的转化中得到的,在这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创造性的因素,虽然每一次质疑并不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但它仍然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如在教孩子们学习“圆的认识”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画了一个大长方形,学生站在正方形的四周,中间放一个脸盆,让学生丢沙包,看谁投得准。投着投着,有的学生就提出意见了,“老师,这样不公平,他与盆离得较近,当然投得进去,我们离盆较远当然投不进了。”“说说你有什么公平的方式呢?”“大家站与盆的距离要相等,形成一个圆,这样就公平了。”他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圆的问题,并很好的解决。就这样,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体验,去经历,达到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
(3)力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分析问题的思路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例如在“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中,针对“和”每位学生在独立探索后都有各自独特的比较方法,有的把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有的把异分子转化成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教师就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先进行交流自己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在评议中不断丰富解决问题方法的不简捷情况。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设计“自主、互动”的训练材料
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巩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情感的培养,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训练。那么,可以从下两点更好的组织学生自主参与,达到更佳的效果。
(1)让学生更好的显示个性。个性是个体具有的特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从广义理解,个性既代表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意识的倾向,表现了个性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意志、信念等不同,还体现了个体在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气质、品德、性格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正因为如此,训练材料的设计也应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他们有显示自己个性的机会。
(2)让学生更好的发挥想象。爱因斯坦有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数学老师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欲望,提供有利于学生想象的材料。这就要设计和运用开放题如“两位数退位减法”一课中,可这样设计:先让学生在分别写有92、49、73、68、25、54的六张卡片中,找出相减得着是“24”的两张卡片,当学生找到后,再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说:有一只粗心的小白兔,又拿出来一张卡片,而且说,原来的六张卡片上的数与它拿来的这张卡片上的数相减结果也是“24”。可它把这张卡片的背面朝上放着,你们猜一猜小白兔这张卡片的数应是多少呢?这一下很快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他们非常投入地猜想着。又许多学生马上认为这张卡片上的数是30。理由是刚才卡片上的“54”还没有用。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他们又认为:这张卡片可能是“68、49、44、30、25、1”,理由是这些数分别与原来每张卡片上的数相减都又可能是“24”。教师又进一步引导说:“这只粗心的小白兔又放上一张卡片,又是背面朝上,还说这两张背面朝上的卡片的数的差也是‘24’,那么这两张卡片的数又是多少呢?”这样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促进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由此可知,设计的训练题不在于多,而在于巧。巧妙的设计能促进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更好的发挥想象,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各科教与学》.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2003.2
[2]《河池教研》.河池教研编辑部出版,2003.4.
[3]《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出版,2003.4.
[4]《小学各科教育》.辽宁基础教研培训中心出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