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出发,试图探索一种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寻找一条实现高效课堂目标的新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22-0039-02
一般情况下,探索一种比较固定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大大促进我们的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创新运用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能够从根本上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一、模式的由来和内容
在两年前,为了迎接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水平评估,我们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讨和探索,逐步就课堂教学模式达成了一些共识。这些共识是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模式主要有情境引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在这些共识的基础上,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一般步骤是这样的:情境引入、揭示学习任务或目标、合作探究、小组汇报和教师小结、提高或巩固练习、展示评价和总结。
情境引入是备课组通过讨论而选取的与我们的生活相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关素材,或者直接展示相关作品,创设学习情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提示具体的学习任务。有时,情境引入适当,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甚至会主动提出学习任务来。
在合作探究阶段,学习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去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备课时在这个环节上花费时间最多,我们要组织好学习资源,通过网页文本和图像、屏幕录像等方式方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帮助系统。
小组汇报和教师小结环节是让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成果,分享合作探究的乐趣,教师通过小结评价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在具体问题解决后总结一般规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或巩固练习环节是通过设计总结技巧、积累经验的讨论题或作品题,进行综合训练,从而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方法的总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展示评价和总结环节是对学生的观点和作品进行展示,互评互议,理清脉络,提示规律,提高学生鉴赏、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让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升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模式的运用和发展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这个模式是信息技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也逐渐熟悉和适应了这种模式,并很快形成了习惯。但要灵活运用这种模式成就高效课堂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首先是信息技术课拥有特别的高科技支撑的教学环境,从2004年起我校信息技术课就全部在联结互联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这种高投入高技术所产生的各种可能性,用好信息技术。我们经常关注最新最前沿的应用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进一步强化这种模式。比如,当我们得知,Moodle(“魔灯”)是目前世界上开放源代码、功能强大且免费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的信息技术平台,马上下载并尝试把它的应用覆盖到这一模式的各个过程,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是在应用这个模式时,有一些环节可能要特别引起注意。情境引入由备课组集体讨论就很有价值,因为每个教师的经历见识和理解各有不同,究竟应该创设什么情境或者有哪些情境在本节课最有价值,必须经过几分钟的讨论才能达成一致。另外,情境引入最容易引出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情感的养成和伦理道德修养。
再比如,每节课学习任务的设置至关重要,它需要我们在充分理解课程和学情的基础上做到精心准备才能实现,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有的学习任务可能是承接上一堂课的任务,有的任务可能需要我们给学生提供“半成品”等等。在任务交待清楚以后,很多教师总是不太放心,在学生进行合作或自我探究时还是反复强调,学生会产生究竟是听教师的话还是着手去完成任务的疑问。这时,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进行合作探究。当然,各个环节也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需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智慧和教育直觉。
另外,在运用这一模式过程中,“如果没有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监督、评价与反馈,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1] 我们要在每个环节认真关注学生,及时表扬。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别较大,通过小组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能促进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同学间的相互鼓励和相互支持是合作探究成功的关键。
当然,这一教学模式并不能应用到全部的信息技术课中,也不是只要用上这一模式就能起立竿见影的效果,课堂毕竟不是工厂,工厂是以严格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要领来保证产品的质量,而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依靠教师长年的综合积累,是师生互动的精彩!
三、模式的愿景与价值
笔者曾组织了一个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网络讨论,讨论的题目是“为什么要开设高中信息技术课”。因为有些高中开设这门课程的随意性比较大,或者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对这门课不够重视。所以,开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建设这门课程,是每一个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能不能思考这个问题本身也说明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怎样。作为一个教师,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我们关注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等,其实它们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该给学生什么,我们的教学应该承担怎样的职责和使命。这是教育和教学的愿景。信息技术教师本身拥有技术优势和装备优势,应该比普通教师能够发挥更大的教育力量。因此,我们应考虑怎样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潜能,反思有哪些因素限制了我们的发挥,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反思对这一资源利用率究竟如何。
“作为教育领域的新兴学科,信息技术教育的引入大大促进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野和空间。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推陈出新,为当前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的蓝本。”[2]
但是,在一些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都会身兼数职,电教、后勤或者教务等等,常常被事务缠身,精力不能专注到课堂,加上没有多大的升学压力,所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较大。许多教师上课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下技术表演,学生学习就是重复教师的操作,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如果能运用好我们这种较为固化的模式,就能有效避免课堂的随意性。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操作,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学生简单机械地模仿,并且能够促进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内部认知过程、操作过程和相关能力与素养的养成。
信息技术课堂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而且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教师在固化的教学模式引导下,能快速掌握课堂的基本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就能深入探索教学的技巧和规律,减少盲目摸索、尝试错误的时间和精力。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探索学科统一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而对这些模式的透彻理解和创新运用就会成高效课堂的根本原因。我们正是在探索这种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理解,体会到了信息技术课的使命,并试图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寻求素质教育新的突破口,让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大餐。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三——教学评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6).
[2]任红敏.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与尝试[J].网络科技时代,2008,(3).
(编辑:王天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22-0039-02
一般情况下,探索一种比较固定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大大促进我们的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创新运用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能够从根本上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一、模式的由来和内容
在两年前,为了迎接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水平评估,我们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讨和探索,逐步就课堂教学模式达成了一些共识。这些共识是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模式主要有情境引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在这些共识的基础上,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一般步骤是这样的:情境引入、揭示学习任务或目标、合作探究、小组汇报和教师小结、提高或巩固练习、展示评价和总结。
情境引入是备课组通过讨论而选取的与我们的生活相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关素材,或者直接展示相关作品,创设学习情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提示具体的学习任务。有时,情境引入适当,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甚至会主动提出学习任务来。
在合作探究阶段,学习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去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备课时在这个环节上花费时间最多,我们要组织好学习资源,通过网页文本和图像、屏幕录像等方式方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帮助系统。
小组汇报和教师小结环节是让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成果,分享合作探究的乐趣,教师通过小结评价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在具体问题解决后总结一般规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或巩固练习环节是通过设计总结技巧、积累经验的讨论题或作品题,进行综合训练,从而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方法的总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展示评价和总结环节是对学生的观点和作品进行展示,互评互议,理清脉络,提示规律,提高学生鉴赏、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让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升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模式的运用和发展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这个模式是信息技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也逐渐熟悉和适应了这种模式,并很快形成了习惯。但要灵活运用这种模式成就高效课堂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首先是信息技术课拥有特别的高科技支撑的教学环境,从2004年起我校信息技术课就全部在联结互联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这种高投入高技术所产生的各种可能性,用好信息技术。我们经常关注最新最前沿的应用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进一步强化这种模式。比如,当我们得知,Moodle(“魔灯”)是目前世界上开放源代码、功能强大且免费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的信息技术平台,马上下载并尝试把它的应用覆盖到这一模式的各个过程,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是在应用这个模式时,有一些环节可能要特别引起注意。情境引入由备课组集体讨论就很有价值,因为每个教师的经历见识和理解各有不同,究竟应该创设什么情境或者有哪些情境在本节课最有价值,必须经过几分钟的讨论才能达成一致。另外,情境引入最容易引出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情感的养成和伦理道德修养。
再比如,每节课学习任务的设置至关重要,它需要我们在充分理解课程和学情的基础上做到精心准备才能实现,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有的学习任务可能是承接上一堂课的任务,有的任务可能需要我们给学生提供“半成品”等等。在任务交待清楚以后,很多教师总是不太放心,在学生进行合作或自我探究时还是反复强调,学生会产生究竟是听教师的话还是着手去完成任务的疑问。这时,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进行合作探究。当然,各个环节也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需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智慧和教育直觉。
另外,在运用这一模式过程中,“如果没有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监督、评价与反馈,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1] 我们要在每个环节认真关注学生,及时表扬。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别较大,通过小组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能促进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同学间的相互鼓励和相互支持是合作探究成功的关键。
当然,这一教学模式并不能应用到全部的信息技术课中,也不是只要用上这一模式就能起立竿见影的效果,课堂毕竟不是工厂,工厂是以严格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要领来保证产品的质量,而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依靠教师长年的综合积累,是师生互动的精彩!
三、模式的愿景与价值
笔者曾组织了一个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网络讨论,讨论的题目是“为什么要开设高中信息技术课”。因为有些高中开设这门课程的随意性比较大,或者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对这门课不够重视。所以,开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建设这门课程,是每一个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能不能思考这个问题本身也说明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怎样。作为一个教师,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我们关注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等,其实它们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该给学生什么,我们的教学应该承担怎样的职责和使命。这是教育和教学的愿景。信息技术教师本身拥有技术优势和装备优势,应该比普通教师能够发挥更大的教育力量。因此,我们应考虑怎样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潜能,反思有哪些因素限制了我们的发挥,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反思对这一资源利用率究竟如何。
“作为教育领域的新兴学科,信息技术教育的引入大大促进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野和空间。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推陈出新,为当前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的蓝本。”[2]
但是,在一些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都会身兼数职,电教、后勤或者教务等等,常常被事务缠身,精力不能专注到课堂,加上没有多大的升学压力,所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较大。许多教师上课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下技术表演,学生学习就是重复教师的操作,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如果能运用好我们这种较为固化的模式,就能有效避免课堂的随意性。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操作,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学生简单机械地模仿,并且能够促进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内部认知过程、操作过程和相关能力与素养的养成。
信息技术课堂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而且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教师在固化的教学模式引导下,能快速掌握课堂的基本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就能深入探索教学的技巧和规律,减少盲目摸索、尝试错误的时间和精力。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探索学科统一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而对这些模式的透彻理解和创新运用就会成高效课堂的根本原因。我们正是在探索这种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理解,体会到了信息技术课的使命,并试图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寻求素质教育新的突破口,让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大餐。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三——教学评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6).
[2]任红敏.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与尝试[J].网络科技时代,2008,(3).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