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小句分析法基础上引进“达到”和“致使”这两个功能语类,将小句宾语前移,同时引进另一题元,从而解决“小说看哭了妈妈”这一类动结式的论元实现,并指出功能语类迎合了动结式的内部结构和句法需要,因而可以广泛地用于动结式的论元实现。
关键词:功能语类 达到 致使 动结式
一、引言
小句分析法把小句视为一个基础生成的结构,它不是其他语类的投射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小句的范畴地位与其主语和谓语都不一致,不是谓语词的最大投射(Radford,1988)。功能语类是实现语法功能的词类,它可以生成不同的句法结构和移位表现,并决定了各语言之间的语序差异。熊仲儒(2008)曾假设了扩展词汇功能范畴,即V(动词)的v(轻动词)、T(时态语类)、C(标句词)与N(名词)的C1(量词)、Num(数词)、D(限定词)。据此,本文在小句分析法基础上引进两个表“致使”(Caus)和达到(Bec)的功能语类,从而扩展动结式的功能语类。这种扩展在某种意义上叫融合,能解决小句分析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小说看哭了妈妈”这一动结式的论元实现。
二、相关研究回顾
就动结式的论元实现,国内专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做过研究(李小荣,1994;施春宏,2004;李亚非,1993、1995;任鹰,2001)。熊仲儒(2004)提出功能范畴假设,预测动结式的论元实现,并解释其句法行为和歧义现象。对于“小说看哭了妈妈”这一类型的动结式,宋文辉(2003)从动结式的概念结构出发解释了该类动结式的配价现象,指出概念结构中的运动事件和变化事件有自动事件和致动时间之分,致动事件的主事件增加了使事这个概念成分。沈家煊(2004)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结构出发,预测了该类动结式的解释。本文从功能语类出发,引进“致使”和“达到”两个功能语类,解释“小说看哭了妈妈”这个动结式的论元实现,前者指动词为了对形式或意义上的受事成分施加影响,进而引进的成分。后者指时态的终结。并指出功能语类迎合了动结式的结构特点和句法需要,从而帮助动结式实现论元。
三、功能语类角度下的“小说看哭了妈妈”
李亚非(1995)在“管辖与约束理论”的基础上设定了两个等级,即题元等级和论元等级,这符合小句分析法,即补语谓词的论元可以投射成小句。例如:
a.乐乐哭红了眼睛 哭[SC眼睛 红]
b.孩子打破了杯子 打[SC杯子 破]
若按小句分析法分析“小说看哭了妈妈”,应为:看[sc妈妈 哭],但这是不确切的。句中的“妈妈”处在宾语位置,却是主动词“看”的施事,主语“小说”反倒成了受事,即“妈妈看小说。”同时,“妈妈”是谓词补语“哭”的施事,即“妈妈哭。”该句“小说”是光杆名词,不能和宾语颠倒,形成“妈妈看哭了小说”。从题元角色看,“小说”是“看”的论元,但不是“哭”的论元,中间存在一种致使的意义。“看”是及物动词,“小说”是“看”的对象,“哭”是不及物动词,并不是“看”的必然结果,语句含有一定的达成语义,因此可以成立。“小说看哭了妈妈”表达的意思是妈妈“看”小说,致使妈妈“看”“哭”了。其中“妈妈”是施事,也是“哭”的使动对象,“看”只是使“妈妈”“哭”的间接原因。现代汉语中,动补之间不能插入名词短语,因此结果谓词必须和主动词进行融合,小句中的论元要么留在小句中,要么移走。那么该句可以表示为:
看[sc妈妈 哭]→妈妈 看-哭(了)[SC t妈妈t哭]
“妈妈”是动结式的主语,这样就可以实现“小句主语的移出”,即“妈妈看哭了”。那么,它是如何移动到动结式的后面呢?可以将动结式的宾语向动结式后面移,无论怎么移动都得有容纳它的位置,所以可以尝试:
看[sc妈妈 哭]
→妈妈 看-哭(了)[sc 妈妈 哭]
→[看哭了][妈妈 看-哭][sc妈妈 哭]
→小说[C看哭了][妈妈 看-哭][SC……]
C不是时或体的功能语类,因为它可以引进论元,可以将其视为“致使”(Caus),即小说“致使”妈妈看哭了,这相当于汉语中的“把”,即小说把妈妈看哭了,这样可以表示为:
小说[Caus把][妈妈 看-哭(了)[SC妈妈 看]]
要引入致使,得有致事(Causer),本句的致事不可能是“小说”,因为它本身不可以把妈妈看哭。“小说”是“看”的论元,但不是“哭”的论元,无法引进动结式“看哭”,但实际上却出现了。由于致使的作用是引进致事,所以只要有致事就必须引进致使,这样可以表示为:
a.小说看哭了妈妈
→[CausP[小说][CausP[[Caus看-哭了][VP[妈妈][VP[V看哭了][VP[妈妈][V哭了]]]]]]]
b.妈妈看哭了
→[vP[妈妈][vP[v看-哭了][VP[妈妈][V哭了]]]]
“小说”在语义上依赖于抽象谓词Caus(从它那儿获得题元角色),说明抽象谓词可以指派题元角色。但却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有的论元是由抽象谓词指派的题元角色,而有的是由具体谓词指派的。引进了致使,动结式可以引进跟主动词和补语谓词都无关的题元。Chomsky(1995)在最简方案中指出外论元若在[Spec,v]的位置,VP壳可以用来表示外部论元的施事或致使角色。这就是说v可以扩展V,其中v具有两个功能语类:Bec和Caus,前者表示达到(Bec),后者表示致使(Caus)。例如:
看- Bec:(妈妈,哭)
看- Bec- Caus:(小说,(妈妈,哭))
a.[BecP[妈妈[Bec[Bec[VP[哭][看]]]]]]
b.[CausP小说[Caus[Caus][BecP[妈妈]-[Bec’[Bec][VP[哭][看]]]]]]
“看”如果只由Bec进行扩展的话,那么只能生成“妈妈看哭了”;如果还由Caus扩展,就可以生成“小说看哭了妈妈”。
可见,如果动结式只有一个NP论元,那么一定是补语谓词的论元,且和主动词V的主体格相同(妈妈看哭了);如果动结式的主动词有两个NP论元,其中补语谓词有一个论元,即NP2(小说看哭了妈妈)。引进功能语类是可行的,它不仅激发移位而且决定合并,包括论元的选择与题元的指派。
四、结语
功能语类符合生成句法的基本假设——语言具有普遍性,变异只在功能语类。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动结式对补语谓词的论元偏爱,使它先获得论元,然后主动词再根据情况,实现自己的论元。功能语类的引进弥补了小句分析法的不足之处,克服了题元角色指派上的不一致性。动结式“小说看哭了妈妈”为最好例证,“达到”和“致使”这两个功能语类在帮助论元实现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动态变化的一面。动结式的论元实现亦如此,论元的个数不同,谓词的论元实现情况也不同,但在此过程中,补语谓词的论元实现占优先地位。功能语类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结合最简方案的合并和位移,实现了动结式的论元分配。
参考文献:
[1]李小荣.对动结式带宾语的功能考察[J].汉语学习,1994,(5).
[2]任鹰.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J].中国语文,2001,(4).
[3]施春宏.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J].中国语文,2004,(6).
[4]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博士论文,2003.
[5]沈家煊.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J].语言科学,2004,(13).
[6]徐烈炯.语义学(修订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7]熊仲儒.语音结构与名词短语内部功能语类的句法位置[J].中国语文,2008,(6).
[8]Radford,A.Transformational Gramma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9]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5.
[10]Goldberg,A.& R.Jackendoff.The English Resultative As a Family of Construction[J].Language,2004,(80).
[11]Li,Yafei.Structural Head and Aspectuality[J].Language,1993,(69).
[12]Li,Yafei.The Thematic Hierarchy and Causativity[J].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1995,(13).
(商燕 林立红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关键词:功能语类 达到 致使 动结式
一、引言
小句分析法把小句视为一个基础生成的结构,它不是其他语类的投射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小句的范畴地位与其主语和谓语都不一致,不是谓语词的最大投射(Radford,1988)。功能语类是实现语法功能的词类,它可以生成不同的句法结构和移位表现,并决定了各语言之间的语序差异。熊仲儒(2008)曾假设了扩展词汇功能范畴,即V(动词)的v(轻动词)、T(时态语类)、C(标句词)与N(名词)的C1(量词)、Num(数词)、D(限定词)。据此,本文在小句分析法基础上引进两个表“致使”(Caus)和达到(Bec)的功能语类,从而扩展动结式的功能语类。这种扩展在某种意义上叫融合,能解决小句分析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小说看哭了妈妈”这一动结式的论元实现。
二、相关研究回顾
就动结式的论元实现,国内专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做过研究(李小荣,1994;施春宏,2004;李亚非,1993、1995;任鹰,2001)。熊仲儒(2004)提出功能范畴假设,预测动结式的论元实现,并解释其句法行为和歧义现象。对于“小说看哭了妈妈”这一类型的动结式,宋文辉(2003)从动结式的概念结构出发解释了该类动结式的配价现象,指出概念结构中的运动事件和变化事件有自动事件和致动时间之分,致动事件的主事件增加了使事这个概念成分。沈家煊(2004)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结构出发,预测了该类动结式的解释。本文从功能语类出发,引进“致使”和“达到”两个功能语类,解释“小说看哭了妈妈”这个动结式的论元实现,前者指动词为了对形式或意义上的受事成分施加影响,进而引进的成分。后者指时态的终结。并指出功能语类迎合了动结式的结构特点和句法需要,从而帮助动结式实现论元。
三、功能语类角度下的“小说看哭了妈妈”
李亚非(1995)在“管辖与约束理论”的基础上设定了两个等级,即题元等级和论元等级,这符合小句分析法,即补语谓词的论元可以投射成小句。例如:
a.乐乐哭红了眼睛 哭[SC眼睛 红]
b.孩子打破了杯子 打[SC杯子 破]
若按小句分析法分析“小说看哭了妈妈”,应为:看[sc妈妈 哭],但这是不确切的。句中的“妈妈”处在宾语位置,却是主动词“看”的施事,主语“小说”反倒成了受事,即“妈妈看小说。”同时,“妈妈”是谓词补语“哭”的施事,即“妈妈哭。”该句“小说”是光杆名词,不能和宾语颠倒,形成“妈妈看哭了小说”。从题元角色看,“小说”是“看”的论元,但不是“哭”的论元,中间存在一种致使的意义。“看”是及物动词,“小说”是“看”的对象,“哭”是不及物动词,并不是“看”的必然结果,语句含有一定的达成语义,因此可以成立。“小说看哭了妈妈”表达的意思是妈妈“看”小说,致使妈妈“看”“哭”了。其中“妈妈”是施事,也是“哭”的使动对象,“看”只是使“妈妈”“哭”的间接原因。现代汉语中,动补之间不能插入名词短语,因此结果谓词必须和主动词进行融合,小句中的论元要么留在小句中,要么移走。那么该句可以表示为:
看[sc妈妈 哭]→妈妈 看-哭(了)[SC t妈妈t哭]
“妈妈”是动结式的主语,这样就可以实现“小句主语的移出”,即“妈妈看哭了”。那么,它是如何移动到动结式的后面呢?可以将动结式的宾语向动结式后面移,无论怎么移动都得有容纳它的位置,所以可以尝试:
看[sc妈妈 哭]
→妈妈 看-哭(了)[sc 妈妈 哭]
→[看哭了][妈妈 看-哭][sc妈妈 哭]
→小说[C看哭了][妈妈 看-哭][SC……]
C不是时或体的功能语类,因为它可以引进论元,可以将其视为“致使”(Caus),即小说“致使”妈妈看哭了,这相当于汉语中的“把”,即小说把妈妈看哭了,这样可以表示为:
小说[Caus把][妈妈 看-哭(了)[SC妈妈 看]]
要引入致使,得有致事(Causer),本句的致事不可能是“小说”,因为它本身不可以把妈妈看哭。“小说”是“看”的论元,但不是“哭”的论元,无法引进动结式“看哭”,但实际上却出现了。由于致使的作用是引进致事,所以只要有致事就必须引进致使,这样可以表示为:
a.小说看哭了妈妈
→[CausP[小说][CausP[[Caus看-哭了][VP[妈妈][VP[V看哭了][VP[妈妈][V哭了]]]]]]]
b.妈妈看哭了
→[vP[妈妈][vP[v看-哭了][VP[妈妈][V哭了]]]]
“小说”在语义上依赖于抽象谓词Caus(从它那儿获得题元角色),说明抽象谓词可以指派题元角色。但却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有的论元是由抽象谓词指派的题元角色,而有的是由具体谓词指派的。引进了致使,动结式可以引进跟主动词和补语谓词都无关的题元。Chomsky(1995)在最简方案中指出外论元若在[Spec,v]的位置,VP壳可以用来表示外部论元的施事或致使角色。这就是说v可以扩展V,其中v具有两个功能语类:Bec和Caus,前者表示达到(Bec),后者表示致使(Caus)。例如:
看- Bec:(妈妈,哭)
看- Bec- Caus:(小说,(妈妈,哭))
a.[BecP[妈妈[Bec[Bec[VP[哭][看]]]]]]
b.[CausP小说[Caus[Caus][BecP[妈妈]-[Bec’[Bec][VP[哭][看]]]]]]
“看”如果只由Bec进行扩展的话,那么只能生成“妈妈看哭了”;如果还由Caus扩展,就可以生成“小说看哭了妈妈”。
可见,如果动结式只有一个NP论元,那么一定是补语谓词的论元,且和主动词V的主体格相同(妈妈看哭了);如果动结式的主动词有两个NP论元,其中补语谓词有一个论元,即NP2(小说看哭了妈妈)。引进功能语类是可行的,它不仅激发移位而且决定合并,包括论元的选择与题元的指派。
四、结语
功能语类符合生成句法的基本假设——语言具有普遍性,变异只在功能语类。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动结式对补语谓词的论元偏爱,使它先获得论元,然后主动词再根据情况,实现自己的论元。功能语类的引进弥补了小句分析法的不足之处,克服了题元角色指派上的不一致性。动结式“小说看哭了妈妈”为最好例证,“达到”和“致使”这两个功能语类在帮助论元实现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动态变化的一面。动结式的论元实现亦如此,论元的个数不同,谓词的论元实现情况也不同,但在此过程中,补语谓词的论元实现占优先地位。功能语类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结合最简方案的合并和位移,实现了动结式的论元分配。
参考文献:
[1]李小荣.对动结式带宾语的功能考察[J].汉语学习,1994,(5).
[2]任鹰.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J].中国语文,2001,(4).
[3]施春宏.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J].中国语文,2004,(6).
[4]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博士论文,2003.
[5]沈家煊.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J].语言科学,2004,(13).
[6]徐烈炯.语义学(修订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7]熊仲儒.语音结构与名词短语内部功能语类的句法位置[J].中国语文,2008,(6).
[8]Radford,A.Transformational Gramma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9]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5.
[10]Goldberg,A.& R.Jackendoff.The English Resultative As a Family of Construction[J].Language,2004,(80).
[11]Li,Yafei.Structural Head and Aspectuality[J].Language,1993,(69).
[12]Li,Yafei.The Thematic Hierarchy and Causativity[J].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1995,(13).
(商燕 林立红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