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语类看动结式的论元实现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小句分析法基础上引进“达到”和“致使”这两个功能语类,将小句宾语前移,同时引进另一题元,从而解决“小说看哭了妈妈”这一类动结式的论元实现,并指出功能语类迎合了动结式的内部结构和句法需要,因而可以广泛地用于动结式的论元实现。
  关键词:功能语类 达到 致使 动结式
  
  一、引言
  
  小句分析法把小句视为一个基础生成的结构,它不是其他语类的投射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小句的范畴地位与其主语和谓语都不一致,不是谓语词的最大投射(Radford,1988)。功能语类是实现语法功能的词类,它可以生成不同的句法结构和移位表现,并决定了各语言之间的语序差异。熊仲儒(2008)曾假设了扩展词汇功能范畴,即V(动词)的v(轻动词)、T(时态语类)、C(标句词)与N(名词)的C1(量词)、Num(数词)、D(限定词)。据此,本文在小句分析法基础上引进两个表“致使”(Caus)和达到(Bec)的功能语类,从而扩展动结式的功能语类。这种扩展在某种意义上叫融合,能解决小句分析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小说看哭了妈妈”这一动结式的论元实现。
  
  二、相关研究回顾
  
  就动结式的论元实现,国内专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做过研究(李小荣,1994;施春宏,2004;李亚非,1993、1995;任鹰,2001)。熊仲儒(2004)提出功能范畴假设,预测动结式的论元实现,并解释其句法行为和歧义现象。对于“小说看哭了妈妈”这一类型的动结式,宋文辉(2003)从动结式的概念结构出发解释了该类动结式的配价现象,指出概念结构中的运动事件和变化事件有自动事件和致动时间之分,致动事件的主事件增加了使事这个概念成分。沈家煊(2004)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结构出发,预测了该类动结式的解释。本文从功能语类出发,引进“致使”和“达到”两个功能语类,解释“小说看哭了妈妈”这个动结式的论元实现,前者指动词为了对形式或意义上的受事成分施加影响,进而引进的成分。后者指时态的终结。并指出功能语类迎合了动结式的结构特点和句法需要,从而帮助动结式实现论元。
  
  三、功能语类角度下的“小说看哭了妈妈”
  
  李亚非(1995)在“管辖与约束理论”的基础上设定了两个等级,即题元等级和论元等级,这符合小句分析法,即补语谓词的论元可以投射成小句。例如:
  a.乐乐哭红了眼睛 哭[SC眼睛 红]
  b.孩子打破了杯子 打[SC杯子 破]
  若按小句分析法分析“小说看哭了妈妈”,应为:看[sc妈妈 哭],但这是不确切的。句中的“妈妈”处在宾语位置,却是主动词“看”的施事,主语“小说”反倒成了受事,即“妈妈看小说。”同时,“妈妈”是谓词补语“哭”的施事,即“妈妈哭。”该句“小说”是光杆名词,不能和宾语颠倒,形成“妈妈看哭了小说”。从题元角色看,“小说”是“看”的论元,但不是“哭”的论元,中间存在一种致使的意义。“看”是及物动词,“小说”是“看”的对象,“哭”是不及物动词,并不是“看”的必然结果,语句含有一定的达成语义,因此可以成立。“小说看哭了妈妈”表达的意思是妈妈“看”小说,致使妈妈“看”“哭”了。其中“妈妈”是施事,也是“哭”的使动对象,“看”只是使“妈妈”“哭”的间接原因。现代汉语中,动补之间不能插入名词短语,因此结果谓词必须和主动词进行融合,小句中的论元要么留在小句中,要么移走。那么该句可以表示为:
  看[sc妈妈 哭]→妈妈 看-哭(了)[SC t妈妈t哭]
  “妈妈”是动结式的主语,这样就可以实现“小句主语的移出”,即“妈妈看哭了”。那么,它是如何移动到动结式的后面呢?可以将动结式的宾语向动结式后面移,无论怎么移动都得有容纳它的位置,所以可以尝试:
  看[sc妈妈 哭]
  →妈妈 看-哭(了)[sc 妈妈 哭]
  →[看哭了][妈妈 看-哭][sc妈妈 哭]
  →小说[C看哭了][妈妈 看-哭][SC……]
  C不是时或体的功能语类,因为它可以引进论元,可以将其视为“致使”(Caus),即小说“致使”妈妈看哭了,这相当于汉语中的“把”,即小说把妈妈看哭了,这样可以表示为:
  小说[Caus把][妈妈 看-哭(了)[SC妈妈 看]]
  要引入致使,得有致事(Causer),本句的致事不可能是“小说”,因为它本身不可以把妈妈看哭。“小说”是“看”的论元,但不是“哭”的论元,无法引进动结式“看哭”,但实际上却出现了。由于致使的作用是引进致事,所以只要有致事就必须引进致使,这样可以表示为:
  a.小说看哭了妈妈
  →[CausP[小说][CausP[[Caus看-哭了][VP[妈妈][VP[V看哭了][VP[妈妈][V哭了]]]]]]]
  b.妈妈看哭了
  →[vP[妈妈][vP[v看-哭了][VP[妈妈][V哭了]]]]
  “小说”在语义上依赖于抽象谓词Caus(从它那儿获得题元角色),说明抽象谓词可以指派题元角色。但却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有的论元是由抽象谓词指派的题元角色,而有的是由具体谓词指派的。引进了致使,动结式可以引进跟主动词和补语谓词都无关的题元。Chomsky(1995)在最简方案中指出外论元若在[Spec,v]的位置,VP壳可以用来表示外部论元的施事或致使角色。这就是说v可以扩展V,其中v具有两个功能语类:Bec和Caus,前者表示达到(Bec),后者表示致使(Caus)。例如:
  看- Bec:(妈妈,哭)
  看- Bec- Caus:(小说,(妈妈,哭))
  a.[BecP[妈妈[Bec[Bec[VP[哭][看]]]]]]
  b.[CausP小说[Caus[Caus][BecP[妈妈]-[Bec’[Bec][VP[哭][看]]]]]]
  “看”如果只由Bec进行扩展的话,那么只能生成“妈妈看哭了”;如果还由Caus扩展,就可以生成“小说看哭了妈妈”。
  可见,如果动结式只有一个NP论元,那么一定是补语谓词的论元,且和主动词V的主体格相同(妈妈看哭了);如果动结式的主动词有两个NP论元,其中补语谓词有一个论元,即NP2(小说看哭了妈妈)。引进功能语类是可行的,它不仅激发移位而且决定合并,包括论元的选择与题元的指派。
  
  四、结语
  
  功能语类符合生成句法的基本假设——语言具有普遍性,变异只在功能语类。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动结式对补语谓词的论元偏爱,使它先获得论元,然后主动词再根据情况,实现自己的论元。功能语类的引进弥补了小句分析法的不足之处,克服了题元角色指派上的不一致性。动结式“小说看哭了妈妈”为最好例证,“达到”和“致使”这两个功能语类在帮助论元实现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动态变化的一面。动结式的论元实现亦如此,论元的个数不同,谓词的论元实现情况也不同,但在此过程中,补语谓词的论元实现占优先地位。功能语类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结合最简方案的合并和位移,实现了动结式的论元分配。
  
  参考文献:
  [1]李小荣.对动结式带宾语的功能考察[J].汉语学习,1994,(5).
  [2]任鹰.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J].中国语文,2001,(4).
  [3]施春宏.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J].中国语文,2004,(6).
  [4]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博士论文,2003.
  [5]沈家煊.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J].语言科学,2004,(13).
  [6]徐烈炯.语义学(修订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7]熊仲儒.语音结构与名词短语内部功能语类的句法位置[J].中国语文,2008,(6).
  [8]Radford,A.Transformational Gramma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9]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5.
  [10]Goldberg,A.& R.Jackendoff.The English Resultative As a Family of Construction[J].Language,2004,(80).
  [11]Li,Yafei.Structural Head and Aspectuality[J].Language,1993,(69).
  [12]Li,Yafei.The Thematic Hierarchy and Causativity[J].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1995,(13).
  
  (商燕 林立红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其他文献
由香港教育学院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汉语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圆桌会议于2011年5月6日~8日在香港教育学院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应邀到会的内地学者专家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微软亚州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  与
期刊
摘 要:“型”是语言学中比较常用的词,属于范畴概念。“型”可分为“形”和“性”。“形”指的是句法层面,“性”指的是语义特征。“让我百度一下”中“百度”在句法层面上归属于动词的形式(动形),在语义层面上应该化为名词性(名性)。本文在类型学的理论框架下,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句法与语义类型的不对称性,即“形”与“性”的不一致性。汉语的的特征是“动形名性”,而英语则是“名形动
期刊
摘 要:在所有的电视节目中,访谈类节目可以说是最能发挥人际传播与人际交流优势的栏目,其最大看点就是主持人与嘉宾之间话语的交流与碰撞。本文以2010年3月21日,由许戈辉主持的《名人面对面》栏目之《刘若英:祖父式的男人是我对男性幻想的全部》为节目实例,以话轮转换等相关理论为分析依据,分析该栏目主持人许戈辉独特的访谈方式、主持风格等,以归纳出其电视访谈的会话结构特点。  关键词:话轮转换 电视访谈节目
期刊
摘 要:诗歌堪称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唐代诗人李白以豪放不羁的文笔蜚声中外,其很多作品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其中《望庐山瀑布》更是被称作七言绝句之首。有不少学者将这首诗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本文从诗歌的可译性出发,着重从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对《望庐山瀑布》的几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望庐山瀑布》 诗歌可译性 汉英语言差异    中国古
期刊
摘 要:预设逻辑是现代语言逻辑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王维贤认为,p→-q是转折句“p∧q”的预设,是“虽然p,但是q”这个由断定p而断定q的这一紧缩推理形式的推理前提。然而分析表明,王维贤p→-q的预设理论是值得商榷的,即p→-q并非转折句“p∧q”的预设,而仅只是它的一个隐涵,隐藏在转折句内层的内层转折含义才是其预设。  关键词:转折句 p∧q 预设 逻辑    一、引言  王维贤先生的预设理
期刊
摘 要:多重复句的分析,是现代汉语的教学难点,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分析多重复句,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分句,什么不是分句,然后以“归并法”进行分析,确定层次。层次确定了,分析多重复句的难点就解决了。确定多重复句的层次,不能以关联词语为准。学习分析多重复句很有实用价值,可以增强说话作文的条理性、逻辑性,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应倾力解决这个教学难题。  关键词:多重复句分析 确定分句 归并法   
期刊
摘 要:流水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类复句,在汉语句子中占得比重很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句法机制某些本质的侧面。在探讨了流水句的定义及其在汉语复句体系中的定位之后,本文以英语复句与相应汉译流水句为例,从对比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显性联结和汉语隐性联结之间的差别,并指出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英语民族的理性思维和汉语民族的感性思维是造成这种差别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流水句 英语显性联结 汉语隐性联结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以传统甬剧作品中的俗谚语为研究材料,从语音、语法、修辞等角度来分析传统甬剧作品俗谚语独特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甬剧 方言 俗谚语    俗语是指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的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主要反映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狭义的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俗语本不同于谚语、歇后语等,但鉴于一些俗语介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泰国华文报纸《星暹日报》和国内中文报纸《广州日报》的语言进行比较,从词汇和语法方面展开分析,发现两份报纸在所用词汇的音节数量和形式上,特殊句式的使用以及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星暹日报》用语简炼、含蓄,书面语色彩较浓,带有古代汉语的一些特征,注重客观描写;《广州日报》的语言则更多地具有口语色彩和现代汉语的特点,注重生动、形象。  关键词:泰国华文报纸 《星暹日报》 《广州
期刊
摘 要:短语作为构成句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无论在口语交际还是在书面表达时,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汉语中出现频率最多的“的”字短语和韩国语“”字短语,从语法和语用功能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的 功能 作用 对比    结构助词“的”在汉语中的基本句法功能是充当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用在定中短语、状中短语和后补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一个辅助性连接成份。除了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