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作者在新课改的践行过程中,在课堂中深入开展“对话式”教学,分别从理论基础、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三个维度,让老师走进学生心里,去真正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将老师教的控制转化为学生学的引领,教师课堂语言的准备转化为学生学习任务的设计,将讲师真正转变为导师。
关键词:课堂转型;对话式;平等;互动;话题
对话式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是指师生之间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下,通过语言交流而进行一种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因此,对话式教学体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和互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品德、人格等素质,同时也改变了课堂里原有的师生关系,即原来的自上而下、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转变为师生平等、双向、互助交流,在课堂里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一、对话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话教学理论主张把教学看作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主张把学生放在平等对话与合作的平台上,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目前,新课标在教学方面倡导转变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菜单”的提供者,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对话式”教学就能体现这一全新理念。即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下,由师生共同参与,以认知性对话为基础,来获取知识、产生思想、发展思维、形成个性的学习活动。
二、对话教学的理论意义
(一)平等——变高空飞行为落地生根
平等,是有效开展对话教学的基石。既然是对话,就是一种平等条件下的交流,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思想和彼此接纳,如果老师总是高高在上,喜欢用一种俯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胆怯、畏惧、甚至逆反的心理,无法与老师进行真实的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就没有真正的对话。因此,要“对话”,教师必需要多一份理解和尊重,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从而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敢于展示自己,敢于说真话。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建立起作为对话者的自信,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即使学生出现错误的答案,教师并不马上否定他,而是加以引导,鼓励他再想一想。
(二)互动——变单向传递为双向(多向)传递
对话是一种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参与主体问题的探讨。对学生而言,交流则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并在在交流章体现学生的聪明才智与情感流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每一位学生进行沟通。
常见的互动形式有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学生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不举手、坐着回答或提出问题,也要允许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甚至争论。例如,上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做了一个演示,手推讲台但没有推动,然后向学生提问:此时此刻,老师用的力相比所受到的摩擦力哪个大?于是学生很快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既然没有推动,那肯定推力小于摩擦力,而另一派则认为一样大。此时,老师可让他们分别派出代表介绍他们的理由,这样一来,学生们的交流变的多项,产生了良好的学生间互动效应,而很多时候这样的效应比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更为深刻,更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话题——变无声思维为有声思维
从一定意义上讲,话题是思维活动的催化剂,它不但可以诱发思维活动,而且直接影响思维活动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三、对话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应用
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对话教学常常需要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从主体的问题入手,而科学知识则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发展。因此,对话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好问题。
(一)精选话题,引发学生对话愿望
教学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随机性、即兴性的,有时提的问题会很散,很偏,不切合教学内容。这时老师就要帮助学生去把握,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归纳。课堂上教师的设问如果问得太白,学生不用思考就能答了,会让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问得太深奥,学生会一头雾水。一般说来,设问要适合学生的实际,要和学生的年龄、能力以及兴趣相适应,要击中学生的模糊认识,使学生既要能答,又要经过思考才能答出来,例如:今年H7N9禽流感来袭,我便在讲传染病一节时把该热点问题进行了引进,引起了学生们强烈的兴趣,一下子便炸开了锅,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进行充分的表达,像这样找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开展突破性的对话讨论。
(二)拓宽话题,扩充学生视野
在组织课堂对话时,教师应转变角色,学生也必须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去。在参加讨论问题之前师生都必须有所准备,如事先进行自学预学,然后想好提什么样的问题,在“对话”时,要大胆地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同时也要倾听老师与同学们的意见。例如,初中科学八年级下“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我首先明确给出了这个话题(反应装置、收集装置),然后围绕这个话题,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比较氧气的制法)提出各自的看法,设计自己的方案,再进行交流、讨论、比较、归纳,让学生放开手脚,让学生七嘴八舌,在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的基础上,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愉快的、正确的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四、结语
总之,“对话式”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受到学生的认可与欢迎,但对于教师而言,可能意味着对其教学权威地位的挑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不断创新,要充分认识到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要努力学习课程改革的前沿理论,理性地接受课堂必然转型的事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尊重教学规律,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课堂转型,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适时调整好教学心态,才能“静悄悄”地推进课堂教学的革命。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2011年第8期
[2]《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3期
[3]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2011版
关键词:课堂转型;对话式;平等;互动;话题
对话式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是指师生之间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下,通过语言交流而进行一种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因此,对话式教学体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和互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品德、人格等素质,同时也改变了课堂里原有的师生关系,即原来的自上而下、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转变为师生平等、双向、互助交流,在课堂里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一、对话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话教学理论主张把教学看作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主张把学生放在平等对话与合作的平台上,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目前,新课标在教学方面倡导转变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菜单”的提供者,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对话式”教学就能体现这一全新理念。即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下,由师生共同参与,以认知性对话为基础,来获取知识、产生思想、发展思维、形成个性的学习活动。
二、对话教学的理论意义
(一)平等——变高空飞行为落地生根
平等,是有效开展对话教学的基石。既然是对话,就是一种平等条件下的交流,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思想和彼此接纳,如果老师总是高高在上,喜欢用一种俯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胆怯、畏惧、甚至逆反的心理,无法与老师进行真实的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就没有真正的对话。因此,要“对话”,教师必需要多一份理解和尊重,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从而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敢于展示自己,敢于说真话。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建立起作为对话者的自信,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即使学生出现错误的答案,教师并不马上否定他,而是加以引导,鼓励他再想一想。
(二)互动——变单向传递为双向(多向)传递
对话是一种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参与主体问题的探讨。对学生而言,交流则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并在在交流章体现学生的聪明才智与情感流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每一位学生进行沟通。
常见的互动形式有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学生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不举手、坐着回答或提出问题,也要允许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甚至争论。例如,上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做了一个演示,手推讲台但没有推动,然后向学生提问:此时此刻,老师用的力相比所受到的摩擦力哪个大?于是学生很快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既然没有推动,那肯定推力小于摩擦力,而另一派则认为一样大。此时,老师可让他们分别派出代表介绍他们的理由,这样一来,学生们的交流变的多项,产生了良好的学生间互动效应,而很多时候这样的效应比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更为深刻,更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话题——变无声思维为有声思维
从一定意义上讲,话题是思维活动的催化剂,它不但可以诱发思维活动,而且直接影响思维活动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三、对话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应用
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对话教学常常需要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从主体的问题入手,而科学知识则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发展。因此,对话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好问题。
(一)精选话题,引发学生对话愿望
教学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随机性、即兴性的,有时提的问题会很散,很偏,不切合教学内容。这时老师就要帮助学生去把握,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归纳。课堂上教师的设问如果问得太白,学生不用思考就能答了,会让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问得太深奥,学生会一头雾水。一般说来,设问要适合学生的实际,要和学生的年龄、能力以及兴趣相适应,要击中学生的模糊认识,使学生既要能答,又要经过思考才能答出来,例如:今年H7N9禽流感来袭,我便在讲传染病一节时把该热点问题进行了引进,引起了学生们强烈的兴趣,一下子便炸开了锅,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进行充分的表达,像这样找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开展突破性的对话讨论。
(二)拓宽话题,扩充学生视野
在组织课堂对话时,教师应转变角色,学生也必须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去。在参加讨论问题之前师生都必须有所准备,如事先进行自学预学,然后想好提什么样的问题,在“对话”时,要大胆地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同时也要倾听老师与同学们的意见。例如,初中科学八年级下“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我首先明确给出了这个话题(反应装置、收集装置),然后围绕这个话题,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比较氧气的制法)提出各自的看法,设计自己的方案,再进行交流、讨论、比较、归纳,让学生放开手脚,让学生七嘴八舌,在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的基础上,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愉快的、正确的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四、结语
总之,“对话式”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受到学生的认可与欢迎,但对于教师而言,可能意味着对其教学权威地位的挑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不断创新,要充分认识到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要努力学习课程改革的前沿理论,理性地接受课堂必然转型的事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尊重教学规律,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课堂转型,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适时调整好教学心态,才能“静悄悄”地推进课堂教学的革命。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2011年第8期
[2]《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3期
[3]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