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脱氧技术研究进展

来源 :洁净煤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013w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层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近年来我国井下抽采煤层气利用率不足40%,主要是由于低浓度煤层气得不到有效利用,低浓度煤层气富集利用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但是氧含量过高是限制煤层气利用的重要瓶颈.针对煤层气在利用过程中因为氧气存在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利用难题,介绍了我国煤层气资源概况,综述了近年来燃烧法、变压吸附、深冷分离等煤层气脱氧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脱氧技术原理和相应催化剂、吸附剂等脱氧材料的进展情况.结果 表明,催化燃烧法技术较为成熟,廉价、高反应活性催化剂的开发是提升脱氧效果的关键,用于低浓度煤层气脱氧需考虑CH4消耗带来的经济性下降;碳材料燃烧法的关键在于温度的控制,减少工艺飞温造成的CH4裂解;变压吸附法的核心在于高CH4/O2选择性吸附剂,选择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分离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对于深冷分离,需要低温条件并且能耗较大,适合大规模气源的处理;变压吸附和深冷分离均有一定的工业示范基础,但处理低浓度煤层气均存在穿越爆炸极限的风险,工艺的安全评估以及抑爆措施是进一步完善的重点;化学链燃烧法、非金属还原和膜分离目前均处于实验室初期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指出除了各项技术不断完善以外,未来将根据气源浓度和脱氧后气体利用工艺需要来选择煤层气脱氧技术,根据各项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技术的耦合.
其他文献
为探索煤泥等劣质煤在大型燃煤机组的综合利用技术,深入了解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中,蒸汽管回转干燥机-煤泥干燥系统的煤泥干燥特性及应用效果,进行了实验室静态试验和工业化试验.在温度150~200℃的静态条件下对50~150 mm大粒径煤泥团进行恒温干燥,分析了煤泥团粒度与干燥时间的关系,并利用全国首个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中新建的蒸汽管回转干燥机-煤泥干燥系统(进料量25 t/h)进行工业化试验,探究了系统主要参数对煤泥干燥效果的影响,分析了系统热效率及能耗等重要指标.结果 表明,在实验室静态试验条件下,粒径150 m
3D打印技术凭借创新的快速成型技术,术前精确打印出人体骨骼结构模型,在医学骨科领域迅速发展,备受医学学者和临床医生的青睐,得到了快速推广和广泛应用.主要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髋、膝、肩关节置换等方面的应用,同时简单介绍了3D打印技术的优势和局限,并对其在骨科领域未来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煤粉预热低氮燃烧技术是燃烧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为了响应“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经济”的时代发展要求,针对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物如NOx、SOx等环境问题,基于前人研究结果,设计开发了一种多级调风预燃式旋流燃烧器.耦合预燃室煤粉预热燃烧技术与空气分级燃烧技术,生成高还原性氛围回流区,在有效控制NOx生成的同时,提升难燃煤种着火性能.主要通过冷态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配风比对多级调风预燃式旋流燃烧器空气动力场的影响,利用新型三孔探针测速方法进行了流场测试与分析.结果 表明:在总风量一定的情况下,一次风率、旋流
近年来,干法重介质流化床分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干旱缺水地区的煤炭洁净分选提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在干法重介质流化床中,上升气流驱动加重质颗粒流化形成具有似流体性质的气固两相流床层,营造了适合煤炭分选的均匀稳定的流态化环境.入选煤炭颗粒在床层中迁移、浮沉,受到自身重力、气流曳力、介质阻力、床层浮力等综合作用按密度进行分选.煤颗粒物性特征、床层密度分布、流化床操作参数等是影响煤颗粒受力特征、沉降特性及分选效果的关键因素.重点研究了加重质颗粒在流化过程中的迁移过程和床层密度空间分布规律,定量评估了床层密度的均
进行了PVC薄膜的Cu-Ni-Cr复合镀工艺研究,除物理粗化和化学粗化前处理工序外,后续的脱脂—调整剂处理—钯活化—解胶—化学镀镍—预镀铜—镀酸铜—镀半光镍—镀光镍—镀光亮铬工序均在塑料镀自动加工线上进行.使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荧光测厚仪(XRF)、精密鼓风干燥箱和扫描电镜(SEM)对复合镀层的厚度、耐热性和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物理粗化方式处理后获得的复合镀层在光亮度、附着力、热冲击性3方面均优于化学粗化方式获得的复合镀层.物理粗化获得的Cu镀层厚度均匀性较差,而Ni镀层厚度均匀性与化学粗化的
利用连续涂覆机在FeCuNbSiB纳米晶合金带材表面通过溶胶-凝胶法工艺制备了SiO2绝缘涂层,同时对存在绝缘涂层的磁环磁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由LHH涂覆工艺制备的SiO2绝缘涂层均匀致密,涂层表面裂纹较少,在20 V/s的升压速率下涂层的耐压平均值约为54 V.同时,经纵磁退火后,具有绝缘涂层的磁环在直流磁滞回线中保持了大于95%的矩形比,并且交流状态下具有和无涂层磁环较为接近的损耗值Pcm.其中,在500 mT,20 kHz条件下,LHH绝缘涂层磁环的平均损耗值Pcm为38.1 W/Kg,其对应
基于黑山露天煤矿气候环境采用干法分选工艺对该地区煤炭进行提质.为明晰原煤可选性,对黑山露天矿薄煤层进行了煤质资料分析,确定了煤种及原煤质量,分析了原煤浮沉特征.同时对80~0 mm原煤进行了分选试验,通过床层颗粒能量分布确定了分选过程中床层密度分布规律,采用响应面交互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灰分离析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分选条件,并用分选试验验证了该分选技术的可行性.结果 表明,黑山露天矿薄煤层原煤属中等可选,随频率、振幅和气速的增加(均会引起能量增加),密度分布差异和灰分离析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合适的床层能
为了进一步推进煤炭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工业化应用,实现煤炭清洁高效资源化利用,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1 MW流化床热解分级转化工业示范装置对煤炭热解分级转化产物的释放及其组分分布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温度、煤种特性对挥发产物煤气产率、焦油产率、煤气组分、煤气热值等的影响,并对煤炭热解-燃烧双流化床协同耦合运行调控特性进行研究,最后以获得的1 MW流化床热解分级转化过程的相关产物转化特性参数及运行特性参数为基础,进行了50 MW循环流化床煤热解燃烧多联产工艺装置设计开发.结果 表明,该装置
针对传统水系镍氢电池电化学窗口较窄以及能量密度较低的缺点,基于硅材料优异的储氢性能,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和后气体氢化处理分别制备非晶硅(a-Si)和氢化非晶硅(a-Si∶ H)薄膜作为镍氢电池负极材料,通过XRD、TEM、XPS、SEM、EDS和电化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气体氢化处理前后非晶硅薄膜结构以及其在质子型离子液体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 表明,溅射所制备的硅薄膜呈非晶态,溅射后在硅薄膜与镍衬底界面处形成了硅镍化合物相,且溅射时非晶硅薄膜有一定程度的氧化.经气体氢化处理后,非晶硅薄膜中硅与氢形成SiH、S
抛光粉粒度与其抛光性能有密切关系,然而粒度相同的抛光粉,粒度分布的不同对其抛光性能也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粒度分布对抛光性能的影响,以粒径较大的CeO2粉为原料,使用不同球磨设备对CeO2粉进行细化,设置不同的球磨工艺参数并添加不同的助剂,获得中位粒径D50=1 μm,具有不同粒度分布的CeO2料液,添加一定量分散剂调配成固含量10%(质量分数)的抛光液.用9B双面抛光机对K9玻璃进行抛光,记录玻璃单位时间质量减少量,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测量抛光表面粗糙度.结果 表明,设置不同的球磨工艺可以对CeO2粒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