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1314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活生生的操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识。
  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协调发展。脑科学研究发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以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儿童的智力浅能。
  二、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两堆(1,1),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让学生分成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三种:(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相互讨论,边议边摆弄。学生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1)。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同学们得到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就更足了。
  三、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几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让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6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相对的两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四、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又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例如:教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时,由于“起立游戏”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帮助学生复习基数、序数等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相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对此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教师加以点拔和鼓励,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678721云南省陇川县清平乡弄弄小学)
其他文献
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已成为新课标的中心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全方位开发。下面,谈谈我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面,是如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    一、指导编题,启迪思维  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激发求知欲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是一项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训练。  1、补充条件或问题  例:停车场上有小车15辆,……,现在停车场上有小车多少辆?学生可以补充开走了10辆,又
期刊
读数、写数是进行整数运算的基础。在成人看来,它是比较容易的。  “一个数由四个十和三个一组成,写出这个数”。一个学生居然写作“10101010111”,他的意思是:前面是四个“10”,后面是三个“1”。须知,这还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到四、五年级还不会读数、写数的学生是不少见的。可见读、写数并不容易。它难在哪里呢?  首先,仅用极少的十个符号(即:1,2,3,4,5,6,7,8,9,0)就能写出所有
期刊
近年来,许多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只注重量多,知识单调枯燥,偏重于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这种封闭和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泰戈尔曾说:“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的河道里。”布置作业也是如此,要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体验成功,提高能力。    一、作业形式要多样化  有求知欲,有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天性,小学生尤其富有好奇心。如果我们每次布置作业都是一成不变的,总是组词、抄
期刊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模糊意会法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
期刊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天真、活泼可爱,应该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玩耍,去欣赏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山、水等自然景观,从中体会到家乡风景之秀丽,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学生能置身到社会之中,亲眼去看,动手去做,就能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劳动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另外,学生可以用一部分时间去看一些课外书、报,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少年文萃》、《中国少年报》等,使学生从中学到一些做人处
期刊
拼音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巧用误导法,激发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的回忆,判断教师书写声母、韵母、音节的正误,从中加深对容易混淆的声母、韵母、音节的区分,从而达到巩固汉语拼音的目的。  有一位教师在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四课《操场上》时,就采用了误导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学们,昨天上体育课时,我们在操场上做了什么?”  “打球。”  “同学们都会打球,那么打球这个词的
期刊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发挥主体能动性,是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过程中值得探究的问题。能动性的发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而且也是创造精致课的保证。    一、娱乐式课堂活化氛围、激发学生  愉悦的课堂气氛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于不觉中获取知识。教学中我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动中求“竟”。乱中取胜,使课堂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一出话剧,说、唱、演相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休闲时光。倘若能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时光,就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也会干出一番事业来。  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他们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  诚然,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时间。在人的一生中,通常是三分之一
期刊
[教学目标]   1、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经历的艰难困苦,珍惜今天得来的幸福生活。  2、学习重点语段的描写方式,对比分析较好的语句。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比喻等修辞描写的方法,体会重点语段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意义,体会和学习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时间安排:一课时。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长征的伟大壮举是令世界震惊的。你想了解他们是怎样的一些人,他们经历了
期刊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思想。  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从题目“最后一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种情形下的最后一堂课,会出现哪些情况?你希望这样的最后一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