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重要命题。在他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著作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科学论述了 “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等多个方面。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觀点、重要论述,形成了基本完整和相对成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为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进行抗战并争取战争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食粮,也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我们认真进行梳理、学习、研究和借鉴。
1. 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以其特定的指导思想为核心,从而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历经百般挫折、千辛万苦的历史必然。近代以来,面对中华民族文化危机,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努力探索文化启蒙与文化复兴的道路。从洋务派对器物文化的青睐,到维新派对政治文化的关注,再到新文化运动对观念文化的变革;从“中体西用”,到“西体中用”,再到“中西综合”;从文化保守主义,到文化自由主义,再到文化激进主义等等,一大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启了中国新的文化自觉之路,执着地探索着一种新型现代文化,期间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道路,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始终没有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五四”运动催生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思想的首次大解放,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以后,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救国学说,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在比较中甄别,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俄国人的道路是没有办法后的唯一正确道路,于是他们决心向俄国人学习,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国革命和思想文化建设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和《辩证法唯物论》等着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理论,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法唯物论。 ”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变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毛泽东指出,“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多次强调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没有什么神秘,因为它合用,别的工具不合用。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不合用,只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问题上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才合用。
2. 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
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建设和发展文化,文化工作者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原则投身文化建设,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毛泽东也进行了深入思考,作了多方面论述,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建设“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重要来源。
第一,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既紧密联系又不断发展、既相互包容又不断扬弃的进步过程,既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自然界和社会,也不存在突然降临的自然界和社会。文化建设,既不能割断历史,抛弃先人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更不能自命不凡,闭门杜撰一套所谓的文化思想体系,文化建设必须广泛汲取一切有益的人类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创新。
第二,坚持文化为抗战胜利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文化建设有着鲜明的政治性,是从属于一定阶级、为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最大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为了战胜敌人,必须动员广大文化工作者,建设抗哉文化,必须为最广大人民大众服务,使他们理解革命、支持革命,取得胜利。
第三,坚持大力发展教育,扫除文盲。文化建设,从本义上来说就是要以文化人,其基础则是人民大众要有知识,有文化。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执行苏维埃的文化教育政策,开展苏维埃领土上的文化革命”。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虽然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但这些地区基本上是经济文化落后地区,许多农民目不识丁。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进行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普及教育,扫除文盲。普及文化,发展教育,扫除文盲,领导干部应当带头,一个学习文化、学习理论的热潮,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勃然兴起。
3. 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知识分子不仅推进着人类文化从农耕时代走向工业时代,而且也推动着人类文化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抗战时期,毛泽东在总结实际经验并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国情及知识分子的实际状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知识分子的重要论断,强调知识分子是革命不可分割的力量,文化建设必须依靠知识分子,必须组织起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知识分子是革命不可分割的力量,是团结和依靠的对象。1942年5月,他在《文艺工作者要同工农兵相结合》中指出: “我们的同志,在军队、政府、教育、民运、党务各方面工作的同志,对文学艺术工作者,不论是低级的还是高级的,要采取欢迎的态度,恰当的态度,对他们的缺点要采取原谅的态度。对文化人、知识分子采取欢迎的态度,懂得他们的重要性,没有这一部分人就不能成事。”这里,毛泽东已经明确指出了知识分子是革命不可分割的力量,离开知识分子,中国革命是不能取得胜利的。
知识分子必须投身革命实践,与工农兵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力量。经济、政治、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三要素,事关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三者内在统一,不可偏颇。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作了大量论述,这对于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天,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进程中,如何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收稿日期:2013-02-24
1. 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以其特定的指导思想为核心,从而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历经百般挫折、千辛万苦的历史必然。近代以来,面对中华民族文化危机,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努力探索文化启蒙与文化复兴的道路。从洋务派对器物文化的青睐,到维新派对政治文化的关注,再到新文化运动对观念文化的变革;从“中体西用”,到“西体中用”,再到“中西综合”;从文化保守主义,到文化自由主义,再到文化激进主义等等,一大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启了中国新的文化自觉之路,执着地探索着一种新型现代文化,期间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道路,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始终没有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五四”运动催生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思想的首次大解放,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以后,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救国学说,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在比较中甄别,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俄国人的道路是没有办法后的唯一正确道路,于是他们决心向俄国人学习,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国革命和思想文化建设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和《辩证法唯物论》等着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理论,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法唯物论。 ”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变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毛泽东指出,“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多次强调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没有什么神秘,因为它合用,别的工具不合用。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不合用,只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问题上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才合用。
2. 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
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建设和发展文化,文化工作者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原则投身文化建设,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毛泽东也进行了深入思考,作了多方面论述,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建设“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重要来源。
第一,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既紧密联系又不断发展、既相互包容又不断扬弃的进步过程,既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自然界和社会,也不存在突然降临的自然界和社会。文化建设,既不能割断历史,抛弃先人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更不能自命不凡,闭门杜撰一套所谓的文化思想体系,文化建设必须广泛汲取一切有益的人类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创新。
第二,坚持文化为抗战胜利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文化建设有着鲜明的政治性,是从属于一定阶级、为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最大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为了战胜敌人,必须动员广大文化工作者,建设抗哉文化,必须为最广大人民大众服务,使他们理解革命、支持革命,取得胜利。
第三,坚持大力发展教育,扫除文盲。文化建设,从本义上来说就是要以文化人,其基础则是人民大众要有知识,有文化。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执行苏维埃的文化教育政策,开展苏维埃领土上的文化革命”。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虽然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但这些地区基本上是经济文化落后地区,许多农民目不识丁。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进行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普及教育,扫除文盲。普及文化,发展教育,扫除文盲,领导干部应当带头,一个学习文化、学习理论的热潮,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勃然兴起。
3. 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知识分子不仅推进着人类文化从农耕时代走向工业时代,而且也推动着人类文化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抗战时期,毛泽东在总结实际经验并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国情及知识分子的实际状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知识分子的重要论断,强调知识分子是革命不可分割的力量,文化建设必须依靠知识分子,必须组织起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知识分子是革命不可分割的力量,是团结和依靠的对象。1942年5月,他在《文艺工作者要同工农兵相结合》中指出: “我们的同志,在军队、政府、教育、民运、党务各方面工作的同志,对文学艺术工作者,不论是低级的还是高级的,要采取欢迎的态度,恰当的态度,对他们的缺点要采取原谅的态度。对文化人、知识分子采取欢迎的态度,懂得他们的重要性,没有这一部分人就不能成事。”这里,毛泽东已经明确指出了知识分子是革命不可分割的力量,离开知识分子,中国革命是不能取得胜利的。
知识分子必须投身革命实践,与工农兵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力量。经济、政治、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三要素,事关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三者内在统一,不可偏颇。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作了大量论述,这对于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天,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进程中,如何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收稿日期:201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