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大众日报》刊登的一系列美术作品是山东抗战活动的有机组成,在宣传积极抗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其中部分作品的梳理,分析其创作特色与精神内涵,展现其强大的艺术力量。
关键词:《大众日报》;美术作品;作品意义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02
1939年5月11日刊登在《大众日报》第4版的《反对文艺上的隐士》一文指出“我们应该通过艺术的形式暴露在大众的眼前,在作品里告诉大众这个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意义与正确的出路,教育他们如何去抗争,激发他们的斗争情绪,指导他们的实际行动,并在斗争中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克服那些他们必然遇到的困难。这是大众目前最需要的供给,也正是那个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一切文艺工作者同志们,不要逃避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要做文艺上的隐士”[1]。
美术创作者以画笔为媒介释放出强大的力量,运用美术作品宣传抗战精神。抗战时期,美术发挥了强大的宣传优势,以大众化的艺术进行艺术宣传教育,传播抗战精神,激发了百姓抗战意识。
1 山东地区美术创作与《大众日报》的刊登
在抗战时期山东地区的刊物中,影响较大的是《大众日报》。《大众日报》创刊于1939年,是山东省最具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大型综合日报,也是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
抗战时期,大部分百姓不识字,于是艺术家选择用简单的美术形式创造生动的画面,让百姓一看就懂。艺术家描绘战争带来的艰难生活现象和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场景,唤醒百姓的思想觉悟,激发百姓战斗意识。
抗战过程中,《大众日报》成为美术创作者与百姓交流的桥梁。《大众日报》刊登了众多山东美术创作者的美术作品,内容上主要是宣传抗战的光辉事迹,以及运用写实、夸张和讽刺等手法揭露日军侵华的暴行,宣传积极参与抗战的思想,同时也报道了大量抗日救亡时事动态,鼓励大众百姓积极投身抗战战斗事业。
在报道中,美术作品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宣传优势。在当时的条件下,无论是木刻、版画、漫画、宣传画还是其他美术创作表现形式,都发挥了其自身的艺术价值,成了强有力的宣传方式之一。
2 《大众日报》部分美术作品解读
本文择取《大众日报》中部分具备代表性的图像与文章资料,就美术作品的意义展开分析。
1940年11月20日,刊登在《大众日报》第1版报头上的图片《反共就是要投降》[2](图1),用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了反共和投降就是猛虎野兽,会对人民群众产生威胁。同版发表的社论《揭破与粉碎投降分裂阴谋》指出:“投降分裂危险正严重地摆在每个中国人民的面前。揭破与粉碎这些鬼蜮伎俩,动员全国抗战军民,广大群众来克服投降分裂,坚持独立自主的神圣抗日战争,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让我们在政治上在思想上在组织上在群众中准备起来。团结一切抗日反投降力量为彻底粉碎投降派的出賣民族的罪行而斗争。”[3]文字深刻地揭露了投降和反共的弊端以及抗战团体和人民群众的一致目标。相比冗杂的文字,简单直白地反映反共投降坏处的图片能更广泛在基层人民群众中传播,能更好、更快速地教育人民群众反对分裂。
1941年2月16日刊登在《大众日报》第1版左上方的美术作品①(图2),绘制了春耕的画面。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图片的目的是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春耕运动。同版社论《战斗的动员起来,开展春耕运动》指出:“由于战争的长期性与全面性,日寇的不断扫荡,烧杀抢掠,以战养战,经济侵略,经济封锁,顽固投降分子从中捣乱,帮助抵扣破坏根据地的一切生产建设工作,以及去年水旱交替,夏秋歉收,所以根据地的内经济困难的情形,特别是粮食困难,春荒现象的严重存在,大大威胁到我们根据地人民的经济生活,影响到抗战,影响到我们的胜利。我们要战斗的动员起来开展春耕运动今天春耕运动的第一个问题是动员问题。”[4]艺术家根据时事进行美术创作,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告诉农民应该积极参与春耕,极大地起到了动员百姓积极参加春耕运动的作用。
1941年4月16日刊登在《大众日报》第4版的那狄的木刻作品《游击小组》[5](图3),生动地描绘了游击小组的训练场景。图片展现的是老战士向新战士传授游击技巧的场景。同版王衡的《回到祖国来!》[6]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在深夜街道的阴暗墙角,老张和王大两个伪军交谈日军的罪恶行为和伪军“小三子”的悲惨经历,最后在八路军口号的领导下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过程。那狄和王衡的展现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对积极参加抗战的宣传,前者用图片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抗战游击小组的日常训练活动,后者用语言故事描写了两个伪军回到祖国怀抱的前后经历,两者的展现方式虽然大不相同,但所反映的抗战主题精神却是相同的,直观的图片配上文字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人民群众的作用,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也更加相信八路军,让积极抗战的意识深入人心。
1940年8月10日刊登在《大众日报》第1版的美术作品《读完了报纸对抗战的道理晓得的更多了》[7](图4),画面中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目光注视着拿着一份《大众日报》的人。随着山东群众运动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只有做好群众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教育水平,山东群众运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决定通过《大众日报》宣传鼓励教育工作者积极深入群众中进行教育工作。同版社论《把文化教育推进到群众中去》指出:“只有群众的文化教育工作做得好,群运在发展与巩固上,才能得到有力的推动与保证,同时也正因为山东群运,有了更进一步的统一的开展,使我们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将文化教育工作更有计划的深入到群众中去。”[8]文字精要地讲述了教育工作者深入群众中的必要性,与图片形成了良好的结合,鼓励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群众教育。
1940年12月7日刊登在《大众日报》第4版的美术作品《文化界动员起来消灭反共降日分子!》[9](图5),画面中是一个站立的人物手中持武器大力地挥向倒在地上人物,表现出站立人物对地上的人物的不喜和痛恨。结合当时的背景,该作品展现的是要打倒反共降日分子,不让反共降日分子的阴谋诡计得以实现的决心。同版刊登的李明的《开拓文艺创作的新领域》一文中写道:“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现实主义的文艺工作者,不能跟着时代的尾巴呐喊,而是要站在时代的前端推动这历史的车轮向前开动。首先要求我们在创作上,大胆的、勇敢的开拓自己的新领域。”[10] 3 《大众日报》美术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画家不再拘泥于画室中的创作,他们将目光放到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和后方的百姓中。画家通过作品展现了战士抗战时期的抗战精神和百姓积极参与抗战的大无畏精神。
抗战时期,后方百姓大都不识字,而美术作品以其强大的表现力和传播意义,有时能胜过复杂的文字。艺术家创作的通俗易懂的美术作品,即使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大众也能看懂。在报纸上刊登的美术作品,可以更广泛地鼓舞抗战战士和百姓。例如,艺术家创作的战士训练日常、战士英勇抗战的风貌、百姓战时的艰辛生活等作品都蕴含着强烈的革命色彩和战斗精神,可以在百姓中起到宣传和教育作用,提高百姓的思想觉悟。总之,当时的美术作品为抗战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艺术家想法不同,创作的题材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当时的艺术作品反映的几乎都是高昂的抗战主题精神。早期刊登在《大众日报》上的美术作品不仅是当时艺术家兴趣爱好的产物,更在宣传抗战、启发百姓、鼓舞抗战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地区的艺术家围绕百姓战士积极抗战这个主题进行创作,以当时的军民为形象来源,为当时的抗战呐喊,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抗战,使抗战得到了更多百姓的支持,为山东地区的抗战工作尽心尽力。
艺术家用作品给抗战带来了强大的力量,为抗日战争带来了正能量。在这个过程中,美术展示出了其强大的宣传优势,其深入前线抗战,深入后方百姓,宣传抗战教育,启蒙百姓思想,唤醒百姓的战斗意识,展示了美术作品独特的意义。
4 结语
在抗战的道路上,“抗日”是当时人们心中的第一选择。在抗战时期,当时的艺术家秉持用艺术语言为革命战斗服务的宗旨,刊登在《大众日报》上的美术作品都蕴含着积极的抗战斗争精神,對启蒙百姓和激发战士战斗激情起到了重要作用。艺术家用他们的作品鼓励着山东地区的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美术作品中的团结精神可以加深军民之间的交流,鼓动军民的积极抗战意识,这是美术作品的精神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反对文艺上的隐士[N].大众日报,1935-05-11(004).
[2] 反共就是要投降[N].大众日报,1940-11-20(001).
[3] 揭破与粉碎投降分裂阴谋[N].大众日报,1940-11-20(001).
[4] 战斗的动员起来,开展春耕运动[N].大众日报,1941-02-16(001).
[5] 游击小组[N].大众日报,1941-04-16(004).
[6] 王衡.回到祖国来![N].大众日报,1941-04-16(004).
[7] 读完了报纸对抗战的道理晓得更多了[N].大众日报,1940-08-01(001).
[8] 把文化教育推进到群众中去[N].大众日报,1940-08-01(001).
[9] 文化界动员起来消灭反共降日分子![N].大众日报,1940-12-07(004).
[10] 李明.开拓文艺创作的新领域[N].大众日报,1940-12-07(004).
作者简介:刘钰涵(2000—),女,山东日照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侯爱英(1999—),女,山东泰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卢楠(2000—),女,山东青岛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沂蒙革命根据地与延安时期美术活动比较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S202010452021
①参考大众日报,1941-02-16(001)。
关键词:《大众日报》;美术作品;作品意义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02
1939年5月11日刊登在《大众日报》第4版的《反对文艺上的隐士》一文指出“我们应该通过艺术的形式暴露在大众的眼前,在作品里告诉大众这个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意义与正确的出路,教育他们如何去抗争,激发他们的斗争情绪,指导他们的实际行动,并在斗争中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克服那些他们必然遇到的困难。这是大众目前最需要的供给,也正是那个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一切文艺工作者同志们,不要逃避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要做文艺上的隐士”[1]。
美术创作者以画笔为媒介释放出强大的力量,运用美术作品宣传抗战精神。抗战时期,美术发挥了强大的宣传优势,以大众化的艺术进行艺术宣传教育,传播抗战精神,激发了百姓抗战意识。
1 山东地区美术创作与《大众日报》的刊登
在抗战时期山东地区的刊物中,影响较大的是《大众日报》。《大众日报》创刊于1939年,是山东省最具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大型综合日报,也是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
抗战时期,大部分百姓不识字,于是艺术家选择用简单的美术形式创造生动的画面,让百姓一看就懂。艺术家描绘战争带来的艰难生活现象和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场景,唤醒百姓的思想觉悟,激发百姓战斗意识。
抗战过程中,《大众日报》成为美术创作者与百姓交流的桥梁。《大众日报》刊登了众多山东美术创作者的美术作品,内容上主要是宣传抗战的光辉事迹,以及运用写实、夸张和讽刺等手法揭露日军侵华的暴行,宣传积极参与抗战的思想,同时也报道了大量抗日救亡时事动态,鼓励大众百姓积极投身抗战战斗事业。
在报道中,美术作品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宣传优势。在当时的条件下,无论是木刻、版画、漫画、宣传画还是其他美术创作表现形式,都发挥了其自身的艺术价值,成了强有力的宣传方式之一。
2 《大众日报》部分美术作品解读
本文择取《大众日报》中部分具备代表性的图像与文章资料,就美术作品的意义展开分析。
1940年11月20日,刊登在《大众日报》第1版报头上的图片《反共就是要投降》[2](图1),用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了反共和投降就是猛虎野兽,会对人民群众产生威胁。同版发表的社论《揭破与粉碎投降分裂阴谋》指出:“投降分裂危险正严重地摆在每个中国人民的面前。揭破与粉碎这些鬼蜮伎俩,动员全国抗战军民,广大群众来克服投降分裂,坚持独立自主的神圣抗日战争,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让我们在政治上在思想上在组织上在群众中准备起来。团结一切抗日反投降力量为彻底粉碎投降派的出賣民族的罪行而斗争。”[3]文字深刻地揭露了投降和反共的弊端以及抗战团体和人民群众的一致目标。相比冗杂的文字,简单直白地反映反共投降坏处的图片能更广泛在基层人民群众中传播,能更好、更快速地教育人民群众反对分裂。
1941年2月16日刊登在《大众日报》第1版左上方的美术作品①(图2),绘制了春耕的画面。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图片的目的是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春耕运动。同版社论《战斗的动员起来,开展春耕运动》指出:“由于战争的长期性与全面性,日寇的不断扫荡,烧杀抢掠,以战养战,经济侵略,经济封锁,顽固投降分子从中捣乱,帮助抵扣破坏根据地的一切生产建设工作,以及去年水旱交替,夏秋歉收,所以根据地的内经济困难的情形,特别是粮食困难,春荒现象的严重存在,大大威胁到我们根据地人民的经济生活,影响到抗战,影响到我们的胜利。我们要战斗的动员起来开展春耕运动今天春耕运动的第一个问题是动员问题。”[4]艺术家根据时事进行美术创作,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告诉农民应该积极参与春耕,极大地起到了动员百姓积极参加春耕运动的作用。
1941年4月16日刊登在《大众日报》第4版的那狄的木刻作品《游击小组》[5](图3),生动地描绘了游击小组的训练场景。图片展现的是老战士向新战士传授游击技巧的场景。同版王衡的《回到祖国来!》[6]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在深夜街道的阴暗墙角,老张和王大两个伪军交谈日军的罪恶行为和伪军“小三子”的悲惨经历,最后在八路军口号的领导下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过程。那狄和王衡的展现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对积极参加抗战的宣传,前者用图片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抗战游击小组的日常训练活动,后者用语言故事描写了两个伪军回到祖国怀抱的前后经历,两者的展现方式虽然大不相同,但所反映的抗战主题精神却是相同的,直观的图片配上文字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人民群众的作用,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也更加相信八路军,让积极抗战的意识深入人心。
1940年8月10日刊登在《大众日报》第1版的美术作品《读完了报纸对抗战的道理晓得的更多了》[7](图4),画面中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目光注视着拿着一份《大众日报》的人。随着山东群众运动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只有做好群众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教育水平,山东群众运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决定通过《大众日报》宣传鼓励教育工作者积极深入群众中进行教育工作。同版社论《把文化教育推进到群众中去》指出:“只有群众的文化教育工作做得好,群运在发展与巩固上,才能得到有力的推动与保证,同时也正因为山东群运,有了更进一步的统一的开展,使我们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将文化教育工作更有计划的深入到群众中去。”[8]文字精要地讲述了教育工作者深入群众中的必要性,与图片形成了良好的结合,鼓励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群众教育。
1940年12月7日刊登在《大众日报》第4版的美术作品《文化界动员起来消灭反共降日分子!》[9](图5),画面中是一个站立的人物手中持武器大力地挥向倒在地上人物,表现出站立人物对地上的人物的不喜和痛恨。结合当时的背景,该作品展现的是要打倒反共降日分子,不让反共降日分子的阴谋诡计得以实现的决心。同版刊登的李明的《开拓文艺创作的新领域》一文中写道:“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现实主义的文艺工作者,不能跟着时代的尾巴呐喊,而是要站在时代的前端推动这历史的车轮向前开动。首先要求我们在创作上,大胆的、勇敢的开拓自己的新领域。”[10] 3 《大众日报》美术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画家不再拘泥于画室中的创作,他们将目光放到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和后方的百姓中。画家通过作品展现了战士抗战时期的抗战精神和百姓积极参与抗战的大无畏精神。
抗战时期,后方百姓大都不识字,而美术作品以其强大的表现力和传播意义,有时能胜过复杂的文字。艺术家创作的通俗易懂的美术作品,即使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大众也能看懂。在报纸上刊登的美术作品,可以更广泛地鼓舞抗战战士和百姓。例如,艺术家创作的战士训练日常、战士英勇抗战的风貌、百姓战时的艰辛生活等作品都蕴含着强烈的革命色彩和战斗精神,可以在百姓中起到宣传和教育作用,提高百姓的思想觉悟。总之,当时的美术作品为抗战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艺术家想法不同,创作的题材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当时的艺术作品反映的几乎都是高昂的抗战主题精神。早期刊登在《大众日报》上的美术作品不仅是当时艺术家兴趣爱好的产物,更在宣传抗战、启发百姓、鼓舞抗战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地区的艺术家围绕百姓战士积极抗战这个主题进行创作,以当时的军民为形象来源,为当时的抗战呐喊,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抗战,使抗战得到了更多百姓的支持,为山东地区的抗战工作尽心尽力。
艺术家用作品给抗战带来了强大的力量,为抗日战争带来了正能量。在这个过程中,美术展示出了其强大的宣传优势,其深入前线抗战,深入后方百姓,宣传抗战教育,启蒙百姓思想,唤醒百姓的战斗意识,展示了美术作品独特的意义。
4 结语
在抗战的道路上,“抗日”是当时人们心中的第一选择。在抗战时期,当时的艺术家秉持用艺术语言为革命战斗服务的宗旨,刊登在《大众日报》上的美术作品都蕴含着积极的抗战斗争精神,對启蒙百姓和激发战士战斗激情起到了重要作用。艺术家用他们的作品鼓励着山东地区的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美术作品中的团结精神可以加深军民之间的交流,鼓动军民的积极抗战意识,这是美术作品的精神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反对文艺上的隐士[N].大众日报,1935-05-11(004).
[2] 反共就是要投降[N].大众日报,1940-11-20(001).
[3] 揭破与粉碎投降分裂阴谋[N].大众日报,1940-11-20(001).
[4] 战斗的动员起来,开展春耕运动[N].大众日报,1941-02-16(001).
[5] 游击小组[N].大众日报,1941-04-16(004).
[6] 王衡.回到祖国来![N].大众日报,1941-04-16(004).
[7] 读完了报纸对抗战的道理晓得更多了[N].大众日报,1940-08-01(001).
[8] 把文化教育推进到群众中去[N].大众日报,1940-08-01(001).
[9] 文化界动员起来消灭反共降日分子![N].大众日报,1940-12-07(004).
[10] 李明.开拓文艺创作的新领域[N].大众日报,1940-12-07(004).
作者简介:刘钰涵(2000—),女,山东日照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侯爱英(1999—),女,山东泰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卢楠(2000—),女,山东青岛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沂蒙革命根据地与延安时期美术活动比较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S202010452021
①参考大众日报,1941-02-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