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学生学习的需求,“以学定教”,即“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应学生的思维去备课”,以“学”为切入点,让学生“动”起来。因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眼、动口、动手、动耳、动脑,才能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动,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起来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前提条件。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因此,教师应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兴趣。如在教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农牧文化的交融》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选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剧《射雕英雄传》导入新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为整堂课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宋朝知识的教学。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引起关注时,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探究者,学生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
二、创设学习情境,使师生“互动”起来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的价值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使教学过程向学习过程转变,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代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师生之间不应是教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应是教师这个“大桶”与四五十个“小桶”之间的连通器。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把知识之水“引”过去,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学生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如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礼乐文明的确立》一课时,我先创设一个相互比较的情境,让学生体会不同等级之间享有的礼仪与音乐的差别。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比较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就是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横向比较就是把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早期爱琴文明和城邦国家》时,出示雅典和斯巴达的比较表,通过比较两个城邦的地理位置、工商业活动、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对两个城邦的情况就了如指掌。思维从疑问开始,教学过程就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创设悬念,恰当质疑,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心理,激发求知欲望。接着我又创设一个悬念情境来突破雅典的民主制度这个难点,在安排一个“真真假假”的游戏中,出示了三个与雅典有关的小事例,让学生判断真假,带着悬念去学习课本有关知识,给学生一定的雅典民主制度的知识铺垫和储备,再回过头去判断真假。学生只有认真学好知识,才能完成这个游戏。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增强了自主学习的信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面看起来枯燥乏味的知识变成了趣味横生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轻松解决了悬念,掌握了相关知识,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这样的设计让师生都很兴奋,往常的教学难点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解决了。
三、巧设教学活动,使学生“活动”起来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经验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活动是教学过程实施的途径。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借助于活动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上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农牧文化的交融》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比一比北宋和南宋时期并立政权的出现及更替的过程,有关于岳飞的班级故事会,有角色转换(假如你是北宋与南宋时期的一位大臣,你是否主张当时的皇帝议和签约呢?)有关于一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图片的猜一猜,有找一找民族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字上的表现等等。所有这些活动的设计,不再是让学生简单地到课本上寻找答案,而是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将学习的眼光转向广阔的历史社会生活中。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去研究社会,也促使学生角色的转变升华,让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新型教学模式下的主动探索者。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活动”,给学生留下“活动”的时间,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使“活动”的开展真正落到实处。借助于活动展开教学,学生兴趣盎然,重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实践证明,活动过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环节之一,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为社会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四、关注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动”起来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能动”,必须“授之以渔”。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工具”,学习方法是学生的“工具”,只有让这两种“工具”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整体作用。对学生来讲,学习方法作为“工具”,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才会形成学习能力。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但要求学生“学会”,还要求“会学”。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就应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基本特点、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金钥匙”。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巩固新生政权》这一课时,出示了两处温馨提示:如看书时要拿笔圈圈、画画、写写、点点书中重点,讨论时要注意紧扣问题的关键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方法指导演变为一种能力,学生会因此而终生受益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提示学生注意看地图的名称、地图的三要素等,突出历史地图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培养收集社会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读图、用图的习惯和能力。所有的结论都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在教师的启示、点拨、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得出的,教师只起到给学生穿针引线的作用,给学生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体验。只有掌握了学习的“金钥匙”,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会真正地“动”起来,从而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自由畅游,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巧妙安排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动”起来;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充分“动”起来;进行学法指导,加强社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运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动”起来。在这样的新课程中,学生一定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起来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前提条件。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因此,教师应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兴趣。如在教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农牧文化的交融》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选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剧《射雕英雄传》导入新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为整堂课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宋朝知识的教学。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引起关注时,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探究者,学生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
二、创设学习情境,使师生“互动”起来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的价值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使教学过程向学习过程转变,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代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师生之间不应是教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应是教师这个“大桶”与四五十个“小桶”之间的连通器。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把知识之水“引”过去,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学生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如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礼乐文明的确立》一课时,我先创设一个相互比较的情境,让学生体会不同等级之间享有的礼仪与音乐的差别。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比较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就是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横向比较就是把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早期爱琴文明和城邦国家》时,出示雅典和斯巴达的比较表,通过比较两个城邦的地理位置、工商业活动、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对两个城邦的情况就了如指掌。思维从疑问开始,教学过程就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创设悬念,恰当质疑,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心理,激发求知欲望。接着我又创设一个悬念情境来突破雅典的民主制度这个难点,在安排一个“真真假假”的游戏中,出示了三个与雅典有关的小事例,让学生判断真假,带着悬念去学习课本有关知识,给学生一定的雅典民主制度的知识铺垫和储备,再回过头去判断真假。学生只有认真学好知识,才能完成这个游戏。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增强了自主学习的信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面看起来枯燥乏味的知识变成了趣味横生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轻松解决了悬念,掌握了相关知识,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这样的设计让师生都很兴奋,往常的教学难点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解决了。
三、巧设教学活动,使学生“活动”起来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经验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活动是教学过程实施的途径。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借助于活动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上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农牧文化的交融》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比一比北宋和南宋时期并立政权的出现及更替的过程,有关于岳飞的班级故事会,有角色转换(假如你是北宋与南宋时期的一位大臣,你是否主张当时的皇帝议和签约呢?)有关于一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图片的猜一猜,有找一找民族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字上的表现等等。所有这些活动的设计,不再是让学生简单地到课本上寻找答案,而是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将学习的眼光转向广阔的历史社会生活中。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去研究社会,也促使学生角色的转变升华,让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新型教学模式下的主动探索者。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活动”,给学生留下“活动”的时间,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使“活动”的开展真正落到实处。借助于活动展开教学,学生兴趣盎然,重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实践证明,活动过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环节之一,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为社会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四、关注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动”起来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能动”,必须“授之以渔”。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工具”,学习方法是学生的“工具”,只有让这两种“工具”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整体作用。对学生来讲,学习方法作为“工具”,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才会形成学习能力。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但要求学生“学会”,还要求“会学”。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就应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基本特点、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金钥匙”。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巩固新生政权》这一课时,出示了两处温馨提示:如看书时要拿笔圈圈、画画、写写、点点书中重点,讨论时要注意紧扣问题的关键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方法指导演变为一种能力,学生会因此而终生受益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提示学生注意看地图的名称、地图的三要素等,突出历史地图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培养收集社会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读图、用图的习惯和能力。所有的结论都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在教师的启示、点拨、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得出的,教师只起到给学生穿针引线的作用,给学生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体验。只有掌握了学习的“金钥匙”,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会真正地“动”起来,从而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自由畅游,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巧妙安排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动”起来;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充分“动”起来;进行学法指导,加强社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运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动”起来。在这样的新课程中,学生一定能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