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行走在沂蒙大地上,每一段征程,都不仅仅是年轮的叠加之旅,更是守望初心、使命延伸的精神之旅。在这里,无论是依靠红色电影基地而发展起来的小山村,还是因红色文化而成为教育基地的纪念馆,都像是一部部红色历史的时光机,一颗颗红色的火种,正向着四面八方传播。
创新红色文旅新路径
“红嫂的故事非常感人。”看完百年古村院落里上演的红嫂故事沉浸体验剧后,青岛市城阳区二中教师方红燕激动不已,边抹眼泪边说。
近日,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家乡旅游区,推出了红色沉浸体验剧,打动了前来参观的游客,许多人看后流下了眼泪。经过紧张筹备、创作、排练,《沂蒙四季》3个红嫂故事沉浸式体验小院——战地救护所小院、支前妇救会小院、民兵连小院,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看、体验,成为沂蒙新的红色亮点。
常山庄村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知名抗战模范村、“红嫂精神”诞生地。2008年,电视剧《沂蒙》剧组在沂蒙山区走遍了6个县200多个村庄后,最终将拍摄基地选定在这里,常山庄村也因此声名鹊起。继影视剧《沂蒙》《斗牛》之后,这里又先后拍摄了《沂蒙六姐妹》《娘》《永不磨灭的番号》等300余部影视剧作品,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及所在的常山庄村也被誉为中国“山村好莱坞”“中华红色堡垒第一村”。
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发生地,离常山庄村不远,只有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在《英雄孟良崮》《沂蒙》《红日》等多部影视剧作品中,孟良崮作为核心背景和地点之一,深入亿万观众心中。而以孟良崮为依托的旅游区,将红色革命文旅和绿色生态观光游相结合,长期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和关注度。
孟良崮旅游区以先进军事文化为内涵,以科技为支撑,打造了集教育、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新品牌和军事主题公园,还拥有山东最大的卡丁车赛场,以及射箭、高空滑索、滑道等休闲娱乐项目。通过不断挖掘自身资源禀赋,坚持探索和创新红色文旅发展崭新路径,孟良崮旅游区逐渐成为沂蒙山区和临沂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近年来,临沂市打破区域、所有制关系,整合优势资源,不断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当地发挥红色遗址多、红色景区多的优势,以大青山、孟良崮、红嫂家乡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沂蒙山根据地景区等重点景区为核心,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红色文旅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研学教育的红色窗口
5月7日,费县薛庄镇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的一处沙盘前,讲解员李聪正在向参观群众介绍当年的战斗过程:“担负掩护任务的抗大一分校五大队的战士们,在各制高点阻击敌人。他们利用山石作掩护,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弹尽后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战友们赢得时间。”讲解到最惨烈处,李聪语气哽咽,令人动容。
“原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这样评价这次战斗:一场壮烈的拼杀换取了几千人转危为安的空前胜利,这是山东抗战史上抗大人立下的有独特意义的战功。”李聪说,2011年8月,作为大青山党性教育基地重要组成部分的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启动建设,以大青山胜利突围战为主线,全景展示了战斗中抗大一分校学员和山东党政军机关人员的革命英雄事迹。
大青山党性教育基地建成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前来参观学习。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承接各类培训班次6200多个,累计培训学员达32.6万余人,有党员干部及群众178万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在这里,每一个展馆就像一部庞大的时光机器,承载着隆隆的枪炮声和战士的拼杀声,把人们带回到过去。
沂蒙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革命者奋斗的足迹,徜徉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一不留神,就与红色历史故事撞个满怀。1937年10月12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直到1947年1月23日新四军番号撤销,临沂市前河湾村新四军军部旧址是新四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军部”驻地,是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今天,当人们走进“最后一个新四军军部”,随处可见鲜艳的红色条幅、红色旗帜,红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生动有序的传承。河东区党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不但很好地保护了旧址纪念馆,还实现了核心文物保护和红色旅游的长足发展。这里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是全国保密教育示范基地,拥有全国唯一一所以保密为主题的教育展馆。
参观保密传统教育展览馆就是一场精神之旅、寻根之旅。“建馆的目的就是对领导干部、涉密人员进行信念、初心和忠诚教育,而不是一般性的知识教育。”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保密传统教育主题展馆,与东西2条参观路线的其他7个沂蒙红色纪念馆相互配合,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全国只此一处的展馆“群”,将主题馆和其他馆在内容上相互印证。
服务红色文化传播
1月26日,临沂市博物馆“沂蒙红色文化”展厅内,三三两两的观众在一幅幅老照片前驻足,在一件件革命文物前凝望。革命根据地创建概要、革命遗址和纪念地、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展览通过详尽的图文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临沂市博物馆讲解员高天介绍,2014年开展至今,“沂蒙红色文化”展厅一直是馆内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之一。仅2020年,该展厅就接待观众3.23万人次。
近年来,临沂市着力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红色基因传承服务网络体系,提升红色文化旅游综合服务能力。阵地参观是最有效的传播手段之一。临沂市除传统的红色教育培训阵地外,针对零散的红色遗址、遗迹、故事等,大力推进建设镇村红色文化展馆,将发生在本镇、本村的战斗故事以及本地走出去的英模人物等展示出来。
“蒙阴是一方红色熱土,早在五四运动前后,蒙阴县垛庄镇的刘晓浦、刘一梦叔侄二人就开始探求革命真理,1923年在王尽美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蒙阴县垛庄镇后里村晓梦纪念馆,讲解员公一涵向游客介绍后里村的故事。据介绍,后里村建有临沂市第一个村级村史文化展馆——晓梦纪念馆,为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后里村又加紧建设了红色研学基地,这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动力和精神力量。
同时,临沂市还在山东率先组织成立“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小分队成员不仅包含文艺演出队伍,而且包含美术、文博、辅导、培训等专业队伍。“目前我们正策划筹备一部新戏,是根据‘沂蒙母亲’王换于事迹改编的儿童剧,讲述战地托儿所的故事,表现沂蒙精神。”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徐树波说,类似红色题材儿童剧,目前业内不多,有很大市场潜力。
为适应新时代民众的观赏需求,近些年临沂市着力推进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组织收集沂蒙红色文化相关的音乐、戏剧、图书、电影、故事视频等资源,建立沂蒙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引导各红色旅游景点运用智慧导览、智能音频数据库等技术为游客提供自助式浏览讲解;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增强游客体验功能;打造数字化红色展馆,将实体红色文化展馆搬到线上,实现足不出户网上浏览。
郭晓娟
创新红色文旅新路径
“红嫂的故事非常感人。”看完百年古村院落里上演的红嫂故事沉浸体验剧后,青岛市城阳区二中教师方红燕激动不已,边抹眼泪边说。
近日,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家乡旅游区,推出了红色沉浸体验剧,打动了前来参观的游客,许多人看后流下了眼泪。经过紧张筹备、创作、排练,《沂蒙四季》3个红嫂故事沉浸式体验小院——战地救护所小院、支前妇救会小院、民兵连小院,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看、体验,成为沂蒙新的红色亮点。
常山庄村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知名抗战模范村、“红嫂精神”诞生地。2008年,电视剧《沂蒙》剧组在沂蒙山区走遍了6个县200多个村庄后,最终将拍摄基地选定在这里,常山庄村也因此声名鹊起。继影视剧《沂蒙》《斗牛》之后,这里又先后拍摄了《沂蒙六姐妹》《娘》《永不磨灭的番号》等300余部影视剧作品,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及所在的常山庄村也被誉为中国“山村好莱坞”“中华红色堡垒第一村”。
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发生地,离常山庄村不远,只有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在《英雄孟良崮》《沂蒙》《红日》等多部影视剧作品中,孟良崮作为核心背景和地点之一,深入亿万观众心中。而以孟良崮为依托的旅游区,将红色革命文旅和绿色生态观光游相结合,长期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和关注度。
孟良崮旅游区以先进军事文化为内涵,以科技为支撑,打造了集教育、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新品牌和军事主题公园,还拥有山东最大的卡丁车赛场,以及射箭、高空滑索、滑道等休闲娱乐项目。通过不断挖掘自身资源禀赋,坚持探索和创新红色文旅发展崭新路径,孟良崮旅游区逐渐成为沂蒙山区和临沂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近年来,临沂市打破区域、所有制关系,整合优势资源,不断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当地发挥红色遗址多、红色景区多的优势,以大青山、孟良崮、红嫂家乡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沂蒙山根据地景区等重点景区为核心,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红色文旅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研学教育的红色窗口
5月7日,费县薛庄镇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的一处沙盘前,讲解员李聪正在向参观群众介绍当年的战斗过程:“担负掩护任务的抗大一分校五大队的战士们,在各制高点阻击敌人。他们利用山石作掩护,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弹尽后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战友们赢得时间。”讲解到最惨烈处,李聪语气哽咽,令人动容。
“原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这样评价这次战斗:一场壮烈的拼杀换取了几千人转危为安的空前胜利,这是山东抗战史上抗大人立下的有独特意义的战功。”李聪说,2011年8月,作为大青山党性教育基地重要组成部分的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启动建设,以大青山胜利突围战为主线,全景展示了战斗中抗大一分校学员和山东党政军机关人员的革命英雄事迹。
大青山党性教育基地建成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前来参观学习。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承接各类培训班次6200多个,累计培训学员达32.6万余人,有党员干部及群众178万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在这里,每一个展馆就像一部庞大的时光机器,承载着隆隆的枪炮声和战士的拼杀声,把人们带回到过去。
沂蒙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革命者奋斗的足迹,徜徉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一不留神,就与红色历史故事撞个满怀。1937年10月12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直到1947年1月23日新四军番号撤销,临沂市前河湾村新四军军部旧址是新四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军部”驻地,是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今天,当人们走进“最后一个新四军军部”,随处可见鲜艳的红色条幅、红色旗帜,红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生动有序的传承。河东区党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不但很好地保护了旧址纪念馆,还实现了核心文物保护和红色旅游的长足发展。这里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是全国保密教育示范基地,拥有全国唯一一所以保密为主题的教育展馆。
参观保密传统教育展览馆就是一场精神之旅、寻根之旅。“建馆的目的就是对领导干部、涉密人员进行信念、初心和忠诚教育,而不是一般性的知识教育。”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保密传统教育主题展馆,与东西2条参观路线的其他7个沂蒙红色纪念馆相互配合,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全国只此一处的展馆“群”,将主题馆和其他馆在内容上相互印证。
服务红色文化传播
1月26日,临沂市博物馆“沂蒙红色文化”展厅内,三三两两的观众在一幅幅老照片前驻足,在一件件革命文物前凝望。革命根据地创建概要、革命遗址和纪念地、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展览通过详尽的图文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临沂市博物馆讲解员高天介绍,2014年开展至今,“沂蒙红色文化”展厅一直是馆内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之一。仅2020年,该展厅就接待观众3.23万人次。
近年来,临沂市着力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红色基因传承服务网络体系,提升红色文化旅游综合服务能力。阵地参观是最有效的传播手段之一。临沂市除传统的红色教育培训阵地外,针对零散的红色遗址、遗迹、故事等,大力推进建设镇村红色文化展馆,将发生在本镇、本村的战斗故事以及本地走出去的英模人物等展示出来。
“蒙阴是一方红色熱土,早在五四运动前后,蒙阴县垛庄镇的刘晓浦、刘一梦叔侄二人就开始探求革命真理,1923年在王尽美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蒙阴县垛庄镇后里村晓梦纪念馆,讲解员公一涵向游客介绍后里村的故事。据介绍,后里村建有临沂市第一个村级村史文化展馆——晓梦纪念馆,为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后里村又加紧建设了红色研学基地,这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动力和精神力量。
同时,临沂市还在山东率先组织成立“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小分队成员不仅包含文艺演出队伍,而且包含美术、文博、辅导、培训等专业队伍。“目前我们正策划筹备一部新戏,是根据‘沂蒙母亲’王换于事迹改编的儿童剧,讲述战地托儿所的故事,表现沂蒙精神。”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徐树波说,类似红色题材儿童剧,目前业内不多,有很大市场潜力。
为适应新时代民众的观赏需求,近些年临沂市着力推进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组织收集沂蒙红色文化相关的音乐、戏剧、图书、电影、故事视频等资源,建立沂蒙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引导各红色旅游景点运用智慧导览、智能音频数据库等技术为游客提供自助式浏览讲解;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增强游客体验功能;打造数字化红色展馆,将实体红色文化展馆搬到线上,实现足不出户网上浏览。
郭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