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5月13日,大足区龙水镇保竹村。
耸立的塔吊、轰鸣的挖掘机、成堆的钢筋笼、进出的卡车……微型企业产业园建筑工地上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来到这里的人:曾经“一户一作坊”的场景将不复存在,商户们都将“执证上岗”。
对大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改革办主任胡永鹏来说,这个场面仿佛一首特别的旋律,谱出的正是大足区土地改革的前进乐章。
“虽然还有几个月才投入使用,但去年春节前所有场地就已经预订完了,火爆得很呢!”胡永鹏的手指敲击着展板上的效果图,眼前正在施工的灰色建筑体,在他眼里早已五彩斑斓。
该建筑工地所在的地块,正是2018年9月大足区土地入市项目之一。
关于土地的这段故事,还要从5年前说起。
探索:试点的挑战
2015年的一天,又是一个加班夜。
胡永鹏看看手机,已经快到凌晨3点,他准备在办公桌上凑合趴一会儿。
其实,这早已不是胡永鹏第一次加班到深夜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加班早已是家常便饭。”胡永鹏直言。
原来,2015年3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大足区被确定为全国33个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2016年9月,又增加了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任务。
“听到这个消息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土地改革后或许能为大足的发展开拓新的路径,担心的是这场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未来应怎么做心里没有底。”胡永鹏回忆,改革遭遇的第一只“拦路虎”,正是“缺乏顶层设计”。
土地要入市,有多少家底?不同土地中哪一块具有上市资格,哪一块不具备?土地化零为整的过程中,利益如何分配……一时间,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让他们措手不及。
大足区的土地改革,差点从开始就陷入困局。
对此,大足区迅速作出应对之策: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区级领导小组,区国土房管局联合相关部门成立改革专项小组,相关镇街也分别成立改革工作小组,全面建立了市、区、镇、村四级直通式工作体系。
此后,改革工作小组按照吃透上情,严格对标对表政策法规和相关精神;摸清下情,积极问政于民,密切结合当地实际的工作要求,“边试点、边总结、边修改”,扎实稳妥推进改革。同时,还派人赴江西余江、云南大理等地开展宅基地改革试点调研取经。
一系列举措的背后是制度的一次次突破:大足区相继出台了土地入市的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制定了规范土地征收程序、风险评估等7个政策文件;编制了63个村土地利用规划和154个村建设规划;探索了增值收益“三分两不分”的分配办法……
而这些,正是在为试点工作导航引路。
推进:被激活的“产业”
政策出台了,方向明晰了,改革得以稳健推进。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大足区宝顶镇东岳村二组,临近国家5A级景区大足石刻,试点工作开始后,当地集体经济组织将原有偏远、闲置、零星分布的110.54亩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复垦,集中到区位优势明显的公路边作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集中入市。
2015年11月19日,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最终以3950万元的价格,成功竞得40年土地使用权,用于打造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
“螃蟹”味道甚好,试点工作推广越来越顺利,拾万镇、龙水镇、玉龙镇等镇街相继开展试点,呈现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如果说,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项目敲响了重庆市“农地入市”试点改革的“第一槌”,那大足区龙岗街道的垃圾处理场扩建项目则实现了征收改革试点公益性项目“第一奇迹”。
“建垃圾场本就是一个棘手的事情,何况是在居住地周边修建。”胡永鹏早就预见,这是一场硬仗。
因此,項目实施前,工作人员便将垃圾处理场扩建项目的所有信息进行了公示,给予当地村民最大知情权,然后挨家挨户走访摸底,提交风险评估报告,在报告提交后,才作出实施征收的决策。
这样一来,奇迹发生了:这个涉及159户700余位居民,占地800多亩的项目,仅用了1个星期时间就完成了所有拆迁协议签订画押手续,1个月时间拆掉所有房屋。
这159个手指印,既是征地工作成功的见证,更是当地群众对大足区土地改革工作的支持与肯定。
保障:以农民为“主体”
但是,改革之路总免不了磕磕绊绊。
2019年6月5日,入市项目之一的重庆市大足区微型企业产业园一期工程正式开建。东西约280米、南北约380米的土地上,挖掘机发出阵阵轰鸣声。
“今天你们别想从我的地盘踏过去……”然而,就在挖掘机所在位置的左右两个小山坡上,分别站着两个村民,叉着腰朝着施工的人怒吼。
这突如其来的怒吼打乱了原本的开建计划。
原来,这两个村民是两姐妹,三代都住在保竹村,因不愿意出让自家宅基地入市,才前来阻止施工。“我们基本每个人都去过她家做工作、讲政策。”保竹村党支部书记刘泽久笑称,去过太多次,闭着眼睛都能找到路。
经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对土地分红、流转费赔偿、青苗赔偿等作详细说明,又一对一上门沟通后,2018年4月,村民小组代表签下了征地协议,两姐妹也参与其中。
令大家都没想到的是,一年后的开工现场,两姐妹却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我们立即停下工作与之沟通,但她们一直听不进去。”刘泽久回忆,当时大家纷纷前去与两姐妹沟通,但3个小时过后仍然无果。
一来二去,双方又找地方进行了几个小时的谈话。转眼就到了晚上,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了。
“我累了,可以帮我买一份饭吗?”姐姐问道。 “想吃什么?”
“米线就可以。”
刘泽久知道,姐姐原本患有低血糖,天气炎热加上一天没吃饭,身体可能吃不消,便立即前去买了两碗砂锅米线。吃过饭后,双方再次协调。
其实,大足区在确保户有所居的前提下,对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参照地票制度给予12万元/亩的补偿,征地补偿金也上调至50%……
“我们一直争取做到保障农民利益最大化。”刘泽久坦言,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姐妹签署了房屋拆迁协议。
保竹村微型企业产业园一期工程开建时遇到的这一问题,只是大足区在改革工作推进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一,胡永鹏对此也始终很坚定,“老百姓有意见就意味着有风险,那肯定不能强制实施,一定要想办法满足大家的利益”。
也正是怀揣着这种想法,困难也都一一迎刃而解。
发展:“红利”在释放
试点改革,多面开花,农民腰包渐渐鼓了起来,这是大足区不少乡村的真实写照。
铁山镇建角村便是其一。
以前,建角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过去每到冬季,农田就“闲”了下来。
2017年,大足区整合资金2亿多元,围绕铁山镇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8万余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1.3万亩,极大地改善了農业生产条件。
原来小而散不成规模的土地,被打造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原先沟渠、道路不配套,让农民“动不了”的土地一下子成为可以灵活运作的“资本”。
这一动,让农民的心也开始跟着动了起来。
不到一年,建角村就通过“稻虾共生”养殖,实现“一田双业、一水两用、一季多收”,规模近2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70%以上。
如今,村稻虾共生综合利用产业占了全村农业总产值的50%,在该村学清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前来参观学习稻虾共生养殖技术的客商络绎不绝。
变化不限于此。
依托“农地入市”,乡村振兴建设用地得到保障:龙水镇重庆鼎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累计获得近10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准备新建一家冬菜精品大观园……
依托“宅基地制度改革”,“变现”空置土地价值:龙水镇八柱村村民罗天华空置了30多年的农房入市后,获得了几万元补偿……
依托“土地征收”,增加村集体经济增值土地收益:东岳村村民罗家元和老伴不仅分得了几万元“土地出让金”,还获得了青苗费等补偿……
大足区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大大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建设发展。而在未来,大足区土地改革的红利还会不断释放,哺育这片乡土。
耸立的塔吊、轰鸣的挖掘机、成堆的钢筋笼、进出的卡车……微型企业产业园建筑工地上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来到这里的人:曾经“一户一作坊”的场景将不复存在,商户们都将“执证上岗”。
对大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改革办主任胡永鹏来说,这个场面仿佛一首特别的旋律,谱出的正是大足区土地改革的前进乐章。
“虽然还有几个月才投入使用,但去年春节前所有场地就已经预订完了,火爆得很呢!”胡永鹏的手指敲击着展板上的效果图,眼前正在施工的灰色建筑体,在他眼里早已五彩斑斓。
该建筑工地所在的地块,正是2018年9月大足区土地入市项目之一。
关于土地的这段故事,还要从5年前说起。
探索:试点的挑战
2015年的一天,又是一个加班夜。
胡永鹏看看手机,已经快到凌晨3点,他准备在办公桌上凑合趴一会儿。
其实,这早已不是胡永鹏第一次加班到深夜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加班早已是家常便饭。”胡永鹏直言。
原来,2015年3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大足区被确定为全国33个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2016年9月,又增加了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任务。
“听到这个消息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土地改革后或许能为大足的发展开拓新的路径,担心的是这场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未来应怎么做心里没有底。”胡永鹏回忆,改革遭遇的第一只“拦路虎”,正是“缺乏顶层设计”。
土地要入市,有多少家底?不同土地中哪一块具有上市资格,哪一块不具备?土地化零为整的过程中,利益如何分配……一时间,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让他们措手不及。
大足区的土地改革,差点从开始就陷入困局。
对此,大足区迅速作出应对之策: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区级领导小组,区国土房管局联合相关部门成立改革专项小组,相关镇街也分别成立改革工作小组,全面建立了市、区、镇、村四级直通式工作体系。
此后,改革工作小组按照吃透上情,严格对标对表政策法规和相关精神;摸清下情,积极问政于民,密切结合当地实际的工作要求,“边试点、边总结、边修改”,扎实稳妥推进改革。同时,还派人赴江西余江、云南大理等地开展宅基地改革试点调研取经。
一系列举措的背后是制度的一次次突破:大足区相继出台了土地入市的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制定了规范土地征收程序、风险评估等7个政策文件;编制了63个村土地利用规划和154个村建设规划;探索了增值收益“三分两不分”的分配办法……
而这些,正是在为试点工作导航引路。
推进:被激活的“产业”
政策出台了,方向明晰了,改革得以稳健推进。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大足区宝顶镇东岳村二组,临近国家5A级景区大足石刻,试点工作开始后,当地集体经济组织将原有偏远、闲置、零星分布的110.54亩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复垦,集中到区位优势明显的公路边作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集中入市。
2015年11月19日,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最终以3950万元的价格,成功竞得40年土地使用权,用于打造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
“螃蟹”味道甚好,试点工作推广越来越顺利,拾万镇、龙水镇、玉龙镇等镇街相继开展试点,呈现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如果说,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项目敲响了重庆市“农地入市”试点改革的“第一槌”,那大足区龙岗街道的垃圾处理场扩建项目则实现了征收改革试点公益性项目“第一奇迹”。
“建垃圾场本就是一个棘手的事情,何况是在居住地周边修建。”胡永鹏早就预见,这是一场硬仗。
因此,項目实施前,工作人员便将垃圾处理场扩建项目的所有信息进行了公示,给予当地村民最大知情权,然后挨家挨户走访摸底,提交风险评估报告,在报告提交后,才作出实施征收的决策。
这样一来,奇迹发生了:这个涉及159户700余位居民,占地800多亩的项目,仅用了1个星期时间就完成了所有拆迁协议签订画押手续,1个月时间拆掉所有房屋。
这159个手指印,既是征地工作成功的见证,更是当地群众对大足区土地改革工作的支持与肯定。
保障:以农民为“主体”
但是,改革之路总免不了磕磕绊绊。
2019年6月5日,入市项目之一的重庆市大足区微型企业产业园一期工程正式开建。东西约280米、南北约380米的土地上,挖掘机发出阵阵轰鸣声。
“今天你们别想从我的地盘踏过去……”然而,就在挖掘机所在位置的左右两个小山坡上,分别站着两个村民,叉着腰朝着施工的人怒吼。
这突如其来的怒吼打乱了原本的开建计划。
原来,这两个村民是两姐妹,三代都住在保竹村,因不愿意出让自家宅基地入市,才前来阻止施工。“我们基本每个人都去过她家做工作、讲政策。”保竹村党支部书记刘泽久笑称,去过太多次,闭着眼睛都能找到路。
经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对土地分红、流转费赔偿、青苗赔偿等作详细说明,又一对一上门沟通后,2018年4月,村民小组代表签下了征地协议,两姐妹也参与其中。
令大家都没想到的是,一年后的开工现场,两姐妹却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我们立即停下工作与之沟通,但她们一直听不进去。”刘泽久回忆,当时大家纷纷前去与两姐妹沟通,但3个小时过后仍然无果。
一来二去,双方又找地方进行了几个小时的谈话。转眼就到了晚上,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了。
“我累了,可以帮我买一份饭吗?”姐姐问道。 “想吃什么?”
“米线就可以。”
刘泽久知道,姐姐原本患有低血糖,天气炎热加上一天没吃饭,身体可能吃不消,便立即前去买了两碗砂锅米线。吃过饭后,双方再次协调。
其实,大足区在确保户有所居的前提下,对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参照地票制度给予12万元/亩的补偿,征地补偿金也上调至50%……
“我们一直争取做到保障农民利益最大化。”刘泽久坦言,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姐妹签署了房屋拆迁协议。
保竹村微型企业产业园一期工程开建时遇到的这一问题,只是大足区在改革工作推进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一,胡永鹏对此也始终很坚定,“老百姓有意见就意味着有风险,那肯定不能强制实施,一定要想办法满足大家的利益”。
也正是怀揣着这种想法,困难也都一一迎刃而解。
发展:“红利”在释放
试点改革,多面开花,农民腰包渐渐鼓了起来,这是大足区不少乡村的真实写照。
铁山镇建角村便是其一。
以前,建角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过去每到冬季,农田就“闲”了下来。
2017年,大足区整合资金2亿多元,围绕铁山镇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8万余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1.3万亩,极大地改善了農业生产条件。
原来小而散不成规模的土地,被打造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原先沟渠、道路不配套,让农民“动不了”的土地一下子成为可以灵活运作的“资本”。
这一动,让农民的心也开始跟着动了起来。
不到一年,建角村就通过“稻虾共生”养殖,实现“一田双业、一水两用、一季多收”,规模近2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70%以上。
如今,村稻虾共生综合利用产业占了全村农业总产值的50%,在该村学清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前来参观学习稻虾共生养殖技术的客商络绎不绝。
变化不限于此。
依托“农地入市”,乡村振兴建设用地得到保障:龙水镇重庆鼎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累计获得近10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准备新建一家冬菜精品大观园……
依托“宅基地制度改革”,“变现”空置土地价值:龙水镇八柱村村民罗天华空置了30多年的农房入市后,获得了几万元补偿……
依托“土地征收”,增加村集体经济增值土地收益:东岳村村民罗家元和老伴不仅分得了几万元“土地出让金”,还获得了青苗费等补偿……
大足区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大大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建设发展。而在未来,大足区土地改革的红利还会不断释放,哺育这片乡土。